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907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探究

高考选择题命题流程、方法及解题步骤与策略全椒中学关进忠

一、选择题命题流程及方法

了解命题流程:

围绕主题,选定具体话题;围绕话题,组织具体材料;依据材料,确定设问角度;依据设问,设置题支。

材料也没有明确时代背景,也不一定是当前时政热点。

选材多涉及科技、文化等,或以日常生活情境为题材。

配合新创题使用,主要用于弥补新创题在知识覆盖面方面的不足。

选用时会进行改造,如增加一些时代背景信息,对题支进行调整1.反映时代发展,确定主题,选定话题

高考试题都有一定的立意。

为此,试题要反映时代的变化发展,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渗透人类共同的价值信念与追求。

为承载这些立意,命题者在命题时首先要确定若干主题,并围绕主题,选定具体话题。

这些话题,或反映重大时事,或贴近学生生活。

对策——关注时政,反思生活

2.围绕主题,组织材料

材料是主题的载体。

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既有时事热点事件,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既有政治、经济、科技题材,也有人文题材;材料形式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表、漫画材料等。

对策——培养阅读品质,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3.根据材料,确定设问角度(选项的规定性)

设问角度是选择题命题至关重要的一环。

试题正是通过设问体现立意,规定选项设置的方向,并将材料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实现对能力的考查。

对策——把握设问,明确选项的规定性。

4.依据设问,设置选项

对选项的设置,通常的做法是先依据材料与设问,正向设置选项,形成正确答案;再反向设置选项,构成解题陷阱。

正确的选项是材料信息、设问角度与知识的正确的统一,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正确选项。

对策——审读题支,核查知识正误、逻辑关联和信息支撑。

洞悉选项设置的常规陷阱。

命题人往往通过以下因素设置题支,实现考查目标。

一是利用考生对知识理解的误区(表述错误);二是利用考生对材料的误读(主旨不清);三是题支在材料中缺乏支撑。

(体现不明);四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或错觉(正误杂糅);五是题支是对题干的二级引申(缺乏必然性);六是在干支关系中设置反向题支(逻辑不清楚)。

例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据外交部统计,2006年我国出境人员逾3452万人次,2010年突破6000万人次,驻海外企业超过1.6万家。

2011年外交部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这一年外交部门共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②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④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可以支撑选项①;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可以支撑选项③。

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处理领事保护案件,是领事馆的职责,只能说明国际社会是存在安全问题的,但不能由此推知“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选项②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

选项④错误,主权国家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例2:

(2010年全国卷)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

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

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

这一事例说明①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②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③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④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温馨提示:

学会审读演绎式表述——先归纳,再比对

【解析】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选项④是

基于价值定义的推导与演绎,应选。

价值定义表明,价值产生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也必然随着主客体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秋叶和陶罐的组合,使二者获得了新的属性与功能(所谓“1+1>2”),新的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形成了新的契合,产生了新的价值,由此,选项①符合题意。

而选项②则颠倒了这种关系,是秋叶和陶罐属性的改变创造了新价值,而不是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需要观念创新,但最终能否实现增值还取决于人的实践,取决于观念的实施,因而选项③观点片面。

例3:

(2011年海南卷)“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

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解。

选项②③正确。

很多考生错选了选项①或④,这两项都是利用了考生的思维惯性,即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且错误不太明显,迷惑性相当大。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①项前半句正确,但是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历史,因此社会实践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选项④观点本身错误,社会历史的性质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二、选择题解题步骤与方法

(一)认真分析题干所给材料,要求准确、全面、深刻。

例4:

(2007年高考全国卷I)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思考:

黄金劳动生产率变化,对A商品与白银之间的交换比例有影响吗?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

1克黄金=8克白银,而5件A商品=2克黄金,因而5件A商品=16克白银。

由于试题只提到了生产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而没有提及生产A商品与白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两者的价值量不变,因而5件A商品=16克白银这一等量关系仍然不变。

据此,“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这一条件对于解答本题来说,是一个干扰信息,做题时可以不予理会。

例5:

(2008年全国卷I)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

“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本题以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这一现象合理性的理解。

材料中对“东蔗西移”、“东糖西移”的作用已经做了明确的说明,一是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二是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项不符合题意。

因为蔗糖产业西移是包括“东蔗西移”、“东糖西移”在内的产业整体转移,而不仅仅是“东蔗西移”(换句话说,如果只是甘蔗种植西移,蔗糖加工仍然在东部,方可选②项)。

这启示我们,审题时一定要全面把握试题信息。

③项明显错误,在产业体系中,农业处于基础地位。

本题答案为C。

【反思】

高考试题对知识的考察,青睐思维含量大的概念性知识(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对易错的知识会重复考查(这常常导致某些试题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而对一般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常常忽视。

以哲学为例,诸如意识的能动性、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联系及其特征、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否定观点、价值与人生价值等知识,就属于思维含量大、常考常错的知识点

(2014全国卷II,22)“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

“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虽然属于矛盾的个性(特殊性),但个性中包含了共性,通过科学分析和总结,可以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这就是“先试点”的依据。

“先试点”的过程,就是矛盾的个性向共性转化的过程;“后推广”,是把总结出来的普遍经验(共性)与推广地区的特殊实际相结合,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法(个性),这一过程就是矛盾的共性向个性转化的过程。

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并无优劣之分,③排除;“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严格来说,是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它不是“先试点后推广”的依据。

答案为A。

【试题点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具有思维含量、难于理解的哲学理论,以这一知识为载体,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思辨力。

(二)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明确试题设问的指向。

第一,设置“限制词”,明确试题的规定性;第二,设置“关系词”,明确干肢逻辑关系。

敌之要害即我的要害——审题的关键:

把握选择题的设问角度,把握“限制词”和“关系词”

例6:

(2011海南卷)2011年1~4月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为104亿美元,形成大量外汇占款(指中央银行因收购外汇而投放的等值本币),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为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是A.降低基准利率(政策效应:

增加流通中货币量,减轻通缩压力,加大通胀压力)B.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效应:

减少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相对增加流通中货币量,加大通胀压力);C.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属于财政政策,行为主体是财政部)D.发行金融债券(新知识)

【反思】:

引入教材上没有的新知进行考查是命题人比较青睐的一种考察方式。

其做法是,试题引入一个新知(概念、原理等)并解释其含义,要求考生即时学习这一新知,并将这一新知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一方式能较好地排除教学资源不均衡对学生造成的不公平,因而获得了命题者的青睐。

2014年全国卷I之15、16题,试题导言引入了财政转移支付这一新知,并要求依据这一概念回答第15题;四川卷第4题,试题首先对纳税人、负税人进行界定,要求考生据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2014新课标全国)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完成15~16题。

15.2010—2012年,中央财政对8个民族省区(即5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3个省)的转移支付总额达26055亿元。

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①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

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的措施

③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表现

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

我国民族省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中央财政对民族省区的转移支付,能增强各民族省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民族省区与全国其他省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有利于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故③④符合题意。

我国各民族政治地位是平等的,而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地位主要靠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自身的努力,①不选;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两个方面,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由国家法律和制度保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主要体现和维护国家统一,②不选。

答案为D。

【试题点评】

本题由试题引导语给出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要求考生即时学习这一新知,并将这一新知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引入新知考查学生学习能力,这一方式能较好地排除教学资源不均衡对学生造成的不公平,因而获得了命题者的青睐。

教师在组织备考时,应遴选或创编同类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2014全国卷II,15)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如房地产业的发展向上可带动建筑业,向下可带动家电业,形成建筑业-房地产业-家电产业协同发展。

下列选项中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关系的是①钢铁产业 ②信息产业 ③保险业 ④汽车产业A.①-②-③B.①-④-③C.②-③-④D.④-③-①【解析】

试题提供了4个产业作为备选项,解题时可先分析两两之间的关联度,找到钢铁产业-汽车产业、汽车产业-保险业,然后再根据上下游关系确定完整的产业链,即钢铁产业-汽车产业-保险业。

答案为B。

【试题点评】

这是一道新知学习类试题,试题引入“产业关联”概念,并通过举例阐释其重要性,要求考生通过现场学习来回答问题。

例7:

(2011年江苏卷)2011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在中国人大网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B.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C.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D.政府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解析】

审题时一要注意“人大常委会”这一行为主体,二要注意“根本原因”这一限制。

B、D两项分别从党和政府角度谈,不符合“人大常委会”这一行为主体的限制,排除;C项没有抓住“根本原因”这一限制,因为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本身也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

答案为A。

例8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是刺激国内需求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措施。

下列图示中,能够准确反映结构性减税所带来的影响的是

注:

P为价格(为含税价),Q为需求量,C、D两项中的D1表示减税前的需求量,D2表示减税后需求量。

【解析】

北京等地近期也考查过类似试题,其特点在于把“沿曲线运动”与“曲线平行移动”结合起来考查,在过去的地方高考试题中,只是侧重考查一个方面。

简而言之,由价格因素(价格变化)直接导致的供求变化,体现为“沿曲线运动”,非价格因素(价格不变)导致的供求的变化,则体现为“曲线的平行移动”。

本题注释中交代很清楚,P为含税价,价格下降,需求增加,选B项。

需要说明的是,曲线对减税影响的描述是一般意义的,不是针对某种特定商品。

供求类曲线题回顾:

(13全国)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地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

图示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解题思路】本题题干为选择提供了4项重要信息:

土豆产量增大(供给增加)、市场没有相应扩充(需求不变)、低价销售(价格下降)、收入不增反降(收益减少)。

这些信息通过图示(如上图)表达出来,分别是供给曲线右移、需求曲线不移动、E点(均衡点)价格下降、P2Q2<P1Q1(当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时,即使价格较大幅度下降,需求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增加,这会导致收益减少)。

正确选项应同时满足上述4个条件。

据此,图②符合题意,答案为B。

拓展①:

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则其

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如果需求量减少,则其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拓展②:

影响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预期收入,消费者数量,国家政策等等。

如国家为促进消费扩大,通过财政补贴推动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为推动节能减排,对符合节能要求的1.6升以下(含)汽车给予3000元财政补贴,等等。

此类措施会导致需求曲线右移。

拓展③:

需求曲线与需求定理

需求曲线:

反映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需求定理的内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关系词”设置示例

(一)判断—阐释关系类

判断—阐释类选择题,关系词有“是”“有”“是指”等。

主要是由题干指定思维对象(现象、事实、概念或观点),要求题支对其做出评价、判断,或进行阐释。

在题干中留空的填空式选择题也属此类。

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对知识识记准确、理解透彻;同时,解题时要注意在试题具体情境中考查思维对象,因此要求考生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9: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南宋蒋捷的这首《虞美人》,描述了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地点,听雨时的不同心境。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①情随境迁,人的心情总是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②人生在其不同阶段,面对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③人生经历及感悟的不同,影响听雨时的心情④人生难免有挫折,事物发展道路总是曲折的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二)因果关系类示例

例10:

(2012年湖北)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选C。

本题以分析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原因为切入点,着重考查考生对纸币和金属货币各自职能的理解。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等五种职能。

金属货币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不易腐烂等特点,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也能执行货币的五种职能。

后来,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随之产生。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也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不过,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属货币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纸币则不能。

由上可知,①错误,③并不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原因。

例11:

(2007全国卷)到2006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1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2500亿美元。

外汇储备迅猛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对外贸易出超迅速增加B.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C.人民币对美元较大幅度地升值D.获得世界银行大额信贷支持

解析:

排除B,理由有三:

一是国内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短短一年时间,不可能“迅速提高”;二是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强,主要是因为我国出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我国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成本较低;三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我国出口强劲的主要原因,但出口强劲并不意味着顺差(只是单方面原因,不是充分条件),故劳动生产率提高不构成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高考试题对“二级论证”的原则)。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关系词有“因为”“由于”等。

主要是题干材料提供结果,要求题支提供原因;也有题干提供原因,要求题支提供可能出现的结果。

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故解答此类题时,主要是要把握题干和题支之间有没有这种关系存在。

此外,还要辨别并排除因果倒置的选项。

(三)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类示例例12:

(2011年海南卷)2010年12月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建立了嗅觉艺术中心,并于2011年11月举办首场香气作品展,展示过去百年历史上著名调香师的经典作品,将香气作为一种艺术品呈现给世人。

该艺术中心之所以能够将调香师调制的香气作为艺术品,是因为调制的香气①是人为的客体,不具备天然香气所具有的物质属性②凝聚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要③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能满足主体的客观需要④是主体按照审美需要制作的,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反思:

充分必要条件类选择题,关系词有“如果……就……”“只有……才……”“之所以……是因为……”等。

此类题型比较少见,主要是由题干提供要达到的目标,要求题支提供达到该目标的条件。

解答此类题时,主要是弄清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区别,排除条件关系错误的题肢。

从关系词上看,就是要把“只有……才……”(表达必要条件)与“只要……就……”(表达充分条件)区别开来。

训练: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了,并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物体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具有上述作用,是因为该理论①正确揭示了物体破碎的规律,可以指导相关实践活动正确开展②是实践的产物,凝聚了人类的脑力劳动③找到了物体碎片之间关系的共性,对分析具体物体碎片关系具有指导作用④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解析】

选B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①和③表述正确,论证充分,当选;②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表述虽正确,但作为理由不充分(即必要不充分条件),④前半句表述正确,但作为理由也不充分,后半句表述错误,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的特有品格。

该理论固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实践的产物,凝聚了人类的脑力劳动,但经历了实践检验和凝聚力人类脑力劳动的理论不一定都能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物体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个性—共性关系类示例

例13:

(08全国)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

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说明 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关系词有“说明”、“表明”、“体现”等。

主要是题干材料提供某种现象(个性),要求题支归纳、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共性)。

解答此类题时,重点要把握题干和题支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否相符,即题干中的材料对题支的观点是否构成有效支撑。

要排除三类题肢,一是“互不相关”类,即题肢观点与题干材料互不相关,题肢观点在材料中根本没有相应的支撑;二是“以偏概全”类,即题支观点与题干材料有一定的关联,但在题干材料中找不到充分的支撑,论据不足。

三是“二级论证”类,即与题干材料只存在或然联系,不存在必然联系的题支,亦即题肢观点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题支。

训练:

为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

授权国务院在广东省暂时调整法律规定的二十五项行政审批。

调整的行政审批,在三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应当修改完善法律;对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这表明①国务院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②国务院可以行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其行使的立法权③国务院具有行政立法权,可以根据行政需要对国家法律进行修改④我国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训练: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叙事方法,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