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28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docx

02威海高三期末试题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读者的基本共识。

真实性被认为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这首先是由传记的历史属性决定的。

在《文学术语词典》中,卡登给传记下的定义是:

一个人生平的记录,历史的一个分支。

显然,卡登不但给传记定义,而且还给传记定性,即传记是历史的。

可是,如果传记仅仅是历史的,那么传记与历史又有什么差别呢?

传记不同于历史,一方面在于传记再现的对象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历史事件自然离不开它的扮演者——人,但历史中的人是一根红线,他的作用常常是用来串起事件之珠,而大写的人是隐而不见的。

传记中的人却截然不同,他是奔腾的洪流,时而劈山开道,时而平静如镜。

一件件事发生了,读者关注的却始终是这股洪流,直至它融入大海,传记便戛然而止。

确切说,传记不是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而是一幅《蒙娜丽莎》式的肖像画。

前者无疑更贴近历史。

另一方面,从写作目的来说,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通古今之变”,而传记作家则专注于传主的个性。

换言之,在历史著作中,我们读到的多半是时间的回旋递进、事件的来龙去脉、朝代的更迭兴衰,逐渐地领悟到历史车轮何以滚滚向前的内在逻辑。

相反,传记不是这种鸟瞰式俯视以抓起经脉,而是特写式聚焦,焦点始终对着孕育意蕴的细节——传记事实。

翻覆如云的情感、变幻莫测的心理、大难临头的危机都被一一剪辑制作,然后展示给读者的是一部个性历程的电影。

传记和历史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却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必须建基在事实之上,恪守事实的真实是它们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但实际上,要完全追求事实的真实并不容易,在收集传主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在传记事实链上少了一个环节是常有的事。

遇到这种情况,传记作家怎么办呢?

这就涉及到传记的虚构性问题。

传记的虚构本质上是一种“死象之骨”式还原,即传记事实也许只是个死象骨架,已无血肉,传记作者要复原大象,就需在把握传主性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补足那个缺损的环节,使传记事实的链条接上,让叙述得以继续完成。

从事实的真实出发,传记作家没有权利增减象骨,更没有权利替换象骨。

他不能“因文生事”,但叙述的真实却要求他“以文运事”。

这种虚构现象即是钱钟书所说“入情合理”的想象造成的,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并无大矛盾。

(节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是真实性,真实性即历史属性,从本质上说传记是历史的。

B.《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历史的特点,重在表现事件;而《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传记的特点,重在凸显主要人物。

C.同样叙述事实,传记借此来表现人物心理,而历史借此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D.传记作家很难收集到完全真实的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想象来补足事实,从而重塑传主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写作对象和目的两方面论述传记与历史的差异,意在证明传记的真实性是由其历史属性决定的。

B.第二段主要采取对比和比喻论证,形象阐释了传记和历史中“人”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第三段对历史和传记进行了区别,前者是以鸟瞰式俯视抓起历史经脉,后者则以特写式聚焦展示传主个性。

D.文章末段论述传记的虚构性,看似与前面的内容无关,实则是有效补充,体现了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记文学兼有历史和文学的特点,前者要求事实的真实,后者则允许运用适度的虚构来补足缺失的事实。

B.历史的读者关注事件发展,而传记的读者关注的是传主的生命历程,所以对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可以忽略不计。

C.传记会基于事实表现人物,而对传主细腻的情感、曲折的经历等不会作过多铺陈渲染,这是由传记的历史性决定的。

D.《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些虚构的情节,这些情节是基于传主性格进行的再想象,以文运事,丰满了人物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归隐录

聂鑫森

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一刻也不想在这里驻停了。

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

不留胡须,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

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工作时不能为掉落一根须发分神。

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

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

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

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

“沈先生,我在等你哩,请进!

杭州的龙井已经给你沏上了。

“谢谢。

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

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

刘政和立马回绝,说:

“章局长,你可以到这里来读,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

请海涵。

”章扬哈哈一笑,说:

“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

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

“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

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

“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

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

“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

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

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

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

“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

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

你怎么回答?

“我不能说。

“我现在来替你说。

我在历史研究所读过不少有关乡邦历史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清道光朝的吏部官员。

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

他回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少。

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

“对。

“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

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

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

“有。

”沉默了一会儿,沈君默说。

“你读过这本书?

“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

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

“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

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

“章扬为尊者讳,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

刘政和放下杯子,缓缓地说:

“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

沈君默低头不语。

“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不敢这么做,是不是?

“……是。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

你有什么条件,请讲。

“我没什么条件。

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

我照常上班,每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

“我都依你。

“好!

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

……

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分赠本市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有关部门。

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

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5期,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沈君默急于递交申请退休报告,“似乎一刻也不想驻停”,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B.刘政和延聘沈君默修复《归隐录》,一是因为沈君默古籍修复技术高超,二是因为他了解沈君默有修复《归隐录》的愿望。

C.文中补叙了前任馆长章扬想借库存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这一情节,为后文揭示他为尊者讳埋下伏笔。

D.小说中人物对话占很大比重,不仅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小说以“归隐录”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6.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沈君默,也有人认为是刘政和。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读过老舍先生的作品的人大概有这样一个印象:

“老舍是幽默的。

”这是真的么?

他自己说过:

“我并不幽默。

”又说:

“难,幽默难。

”幽默的含义,我还不大清楚,但它绝不等同什么杂志笑话。

据我想,所谓幽默,恐怕是在某种适宜场合,严肃地说一句概括机智的话,起初使人不禁莞尔或哄笑,过后一想叹息或“不好过”起来的一种解释吧。

有一次文协开理事会,在报告经费困难情形时,老舍先生忧郁地说:

“本来我们存在银行里有一万块钱,那是五年前存下来的,后来物价狂涨,钱没有了。

如果三年前将这一万块钱买阿司匹林,我们早发财了。

”于是大家哄笑,但随即沉默下来。

是的,倘买了阿司匹林不单“发财”,而且也决不会为文协经费困难而头痛了。

但文人不善于打算盘,也不屑如商人一样打算盘,宁愿硬着骨头吃亏,无论在哪方面都吃亏,被斜眼,被用威吓的拳头在鼻子前晃来晃去这种悲哀,所以,“买了阿司匹林就发财”是包括了这种悲哀在内的。

(摘选自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1899年社会激烈动荡,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在中华大地烧杀抢掠。

年末岁初,在皇城北京护国寺西侧小羊圈胡同一个满族贫寒市民家庭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老舍从此诞生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

随之而来的是满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军阀的连年混战,西方文明的不断涌入。

老舍在经历父亲阵亡,家庭败落的变故中逐渐长大。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界各种文学样式此消彼长,分别以不同的力量和方式吸引着老舍的审美兴趣,作用着老舍审美意识的原始积累和早期形成。

对其文学意识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中国民间通俗文艺。

清末是民间通俗文艺最为繁荣的时期,平民出身的老舍自幼接触了大量民间话本小说、评书、相声、戏曲等艺术形式,这给他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也逐渐影响着他潜在的审美意识。

二十世纪初,相声艺术进入发展时期,一批技艺高超的相声艺人,如侯宝林、马三立等为了生计,经常出入茶馆、庙会等地方。

作为下层市民的满族人老舍经常光顾这些地方,相声艺术的喜剧风格给老舍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声就是幽默文章的一种。

”带着早期的审美积淀来到伦敦,在英国狄更斯作品的影响下,老舍终于拿起笔进行了早期创作,确定了自己的审美风格。

(摘选自蒲塘桥《老舍小说幽默风格初成》)

材料三:

据我看,“幽默”首要是一种心态。

我们知道,有许多人是神经过敏的,每每以过度的感情看事,而不肯容人。

这样人假若是文艺作家,他的作品中必含着强烈的刺激性,或牢骚,或伤感;他老看别人不顺眼,而愿使大家都随着他自己走,或是对自己的遭遇不满,而伤感的自怜。

反之,幽默的人便不这样,他既不呼号叫骂,看别人都不是东西,也不顾影自怜,看自己如一活宝贝。

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

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

不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

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

所以萨克莱说:

“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

沃波尔说:

“幽默者‘看’事,悲剧家‘觉’之。

”这句话更能补证上面的一段。

我们细心“看”事物,总可以发现些缺欠可笑之处;及至钉着坑儿去咂摸,便要悲观了。

(摘选自老舍《谈幽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先生并不认为自己幽默,他觉得幽默首先是一种心态,很难轻易做到。

B.“买了阿司匹林就发财”让众人在哄笑的同时,细品到文人在困境中的坚持与悲哀,这体现了幽默的力量。

C.民间话本、相声、评书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喜剧风格深刻影响了老舍的早期创作。

D.老舍认为,幽默就是微笑中带着同情,是于事事中看出可笑与缺欠,进而巧妙地加以表达。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幽默效果的制造,不仅来自好笑的话语,更重要的是话语背后有令人玩味的内涵。

B.老舍先生生长在激烈动荡的年代,朝代更迭,灾难频仍,西方文明入侵,东方文明被取代。

C.中国民间通俗艺术到了清末达到繁荣鼎盛时期,其艺术形式多样,给了当时的百姓以艺术熏染。

D.过于敏感的人、伤感自怜的人很难做到幽默,因为他只关注了自己,他的内心没有爱、怜悯和善意。

E.老舍引用萨克莱和沃波尔的话,意在告诉人们,幽默不等于笑话,幽默者内心是充满悲剧性的。

9.老舍先生幽默风格的形成有诸多因素,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人。

父抃,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泰始初,举兵奉晋安王子勋,事败诛死。

昂时年五岁,乳媪携抱匿于庐山,会赦得出,犹徙晋安。

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

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期服,庐于墓次。

从兄彖尝抚视抑譬,后与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

“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

齐初,起家冠军安成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王俭镇军府功曹史。

俭时为京尹,经于后堂独引见昂,指北堂谓昂曰:

“卿必居此。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

丁内忧哀毁过礼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俄迁御史中丞。

时尚书令王晏弟诩为广州,多纳赇货,昂依事劾奏,不惮权豪,当时号为正直。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牧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

高祖手书喻曰:

“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

吾荷任前驱,拨乱反正,伐罪吊民,至止以来,前无横阵。

今竭力昏主,未足为忠,家门屠灭,非所谓孝,忠孝俱尽,将欲何依?

”昂答曰:

“窃以一餐微施,尚复投殒,况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

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所以踌躇,未遑荐璧。

”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

册谥曰穆正公。

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

敕诸子不得言上行状及立志铭,凡有所须,悉皆停省。

复曰:

“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但官序不失等伦,衣食粗知荣辱,以此阖棺,无惭乡里。

”诸子累表陈奏,诏不许。

  (选自《梁书·卷三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内忧哀/毁过礼/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B.丁内忧/哀毁过礼/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C.丁内忧哀/毁过礼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D.丁内忧/哀毁过礼/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牧守,指郡和州的长官。

古时郡的长官称牧,州的长官称守。

B.明公,对位尊者的称呼,文中袁昂称高祖为明公,表示对高祖的尊敬。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叫薨。

《礼记》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的说法。

D.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昂幼年丧父,飘零他乡。

他五岁时父亲兵败被杀,跟随乳母藏匿于庐山,遇到大赦才出山,并迁往晋安,十五岁时才回到乡里。

B.袁昂不畏权势,为官正直。

他担任御史中丞时,尚书令王晏的弟弟王诩任广州刺史,多方接受贿赂,袁昂向皇帝检举了他。

C.袁昂身处乱世,节操忠贞。

在义师横扫京师、其他官员望风投降时,他据守一方不投降;他向高祖表示,人不可忘恩,他绝不拱手称臣。

D.袁昂重视荣辱,不慕富贵。

他为官以来,衣食虽粗糙,但重视荣誉,一生不慕富贵,临终嘱托诸子,他死后凡是有所需,都应裁减节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期服,庐于墓次。

(5分)

(2)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雪中枢密蔡谏议借示范宽①雪景图

文彦博

梁园深雪里,更看范宽山。

迥出关荆上,如游嵩少间②。

云愁万木老,渔罢一蓑还。

此景堪延客,拥炉倾小蛮③。

【注】①范宽,宋初画家,善画雪山。

②关荆,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和关仝的并称,二人都善画山水。

嵩少,指中岳嵩山与其高峰少室山。

③小蛮,古代盛酒的器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创作缘起:

隆冬大雪日,蔡谏议出示一轴范宽的“雪景图”让诗人欣赏。

B.首联直接点题,“梁园”点明赏画的地点,“深雪”说明赏画的环境特点,“范宽山”点明画中内容。

C.颔联诗人展开充分的想象,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表达了观赏范宽雪景图的感受。

D.颈联写深雪里的梁园寒云阴沉,万木森然,此情此景令诗人感觉自己就是寒江独钓归来的蓑笠翁。

E.全诗融画景于雪景之中,实与虚相结合,人与景相映照,画中有情,诗情画意汇为一体。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蟹作比,从反面阐述用心要专一的句子是“,

,”。

(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表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近日,黔南州交警执勤时遇到一名驾驶员超速驾车,得知其特殊情况后,民警决定高抬贵手,特事特办。

②赋到沧桑句便工,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贾岛“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文人贫困创作的案例俯拾即是。

③对外人和风细雨、对亲人电闪雷鸣,很多人习惯于把耐心体谅留给不大相干的陌生人,却把最糟的一面留给亲人。

④党员干部要贯彻艰苦奋斗的方针,掂斤播两地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开支,把更多的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

⑤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奋战,工程终于提前完工,这些年轻的路桥人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了。

⑥华北地区的“煤改气”计划因为天然气的短缺而遇上瓶颈,这充分提醒人们,“去煤化”虽风起成势但不宜操之过急。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科学规划,2016年山东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已近4亿人次,极大地带动了农民的就业与增收。

B.国家队年轻的后防线虽有亮点,但更多的是经验的缺失与青涩也暴露出来,连续两场7分钟内丢两球,国足防线在为年轻买单。

C.网络文学在走向自觉的新阶段,需要学界的包容与正视,任何对网络文学文本低劣的指责都是误读。

 

D.专家分析,考研队伍的不断壮大,既是迫于就业市场的压力,也是社会盲目提升劳动力市场学历要求。

19.下面是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顺序已被打乱,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①一代风流直到今②山以院盛③道以人传

④千年学府传于古⑤人因道立⑥院以山名

A.③⑤①②⑥④B.⑤③①⑥②④

C.⑥②④⑤③①D.②⑥④③⑤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6分)

探险,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就是,①(不超过15字)。

早期的探险家喜欢说一句话:

把脚印印到从来没有过人类脚印的地方。

其实,这种说法很外在,很表面。

探险的真正意义不是把脚印印在没有人类脚印出现过的地方,而是②(不超过20字)。

探险和探险家的意义就在于“第一看”,探险家③(不超过10字),目光就先行到达了,所以说探险的价值在于“目光”,不在于“脚步”。

21.下面画线句存在多处逻辑错误,请参照①的方式,另外写两句话进行反驳。

(5分)

某医药公司修改研究数据,以便让它的止痛药对健康的危险显得比实际中要小一点,对此他们的解释是:

服用那些止痛药的结果肯定不会那样糟,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使用这些药,并且从中获得了缓解疼痛的效果。

①难道能用主观推测来代替客观的研究数据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果壳网的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一块钱能听一分钟;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创办“得到”APP,开设付费课程,宣称“每天20分钟,终身成长”。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有人说知识应该付费,付费能够促进学习;也有人说,知识付费更多的是满足了心理需求,买的时候满怀热情,却很少能坚持下来……

要求:

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3分)B

2.(3分)A

3.(3分)B

4.(3分)C

5.(5分)

一是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

作为一部需要修复的古籍,沈君默早就想要修复而不得,章扬为尊者讳而百般阻挠修复,新馆长刘政和勇于担当,使修复成功。

(3分)二是带有双关义。

暗指沈君默到了退休年龄而不归隐,凸显其求真务实、富有责任感的形象特点。

(2分)

6.(6分)

答案一:

沈君默。

(1分)从情节上看,从申请退休到接受延聘、修复《归隐录》,沈贯穿情节始终;(2分)从主题上看,他退休而不归隐、继续修复古籍,书写了自己的归隐录,表现了一个老技师的求真务实与对职业操守的坚持。

(3分)

答案二:

刘政和。

(1分)从表现手法上看,对比手法、大量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着重渲染了这一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2分)从主题上看,刘是修复《归隐录》的策划者和支持者,(结尾小楷等情节也暗示了他在此次修复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了一位馆长也是一位历史学者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分)

7.(3分)C

8.(5分)AC(一项2分,两项5分)

9.(4分)

多难的人生体验;丰富的民间通俗艺术;相声艺术的喜剧风格;狄更斯作品的影响;宽容、同情、悲悯的心态。

(画线处1分,答出1处即可;其他要素每点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3分)B

11.(3分)A

12.(3分)C

13.(10分)

(1)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哭死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墓地旁边建屋居住。

(前3句每句1分,末句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