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9436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docx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目录

 

第一节面神经炎··············································2

第二节多发性神经病··········································2

第三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3

第四节急性脊髓炎············································5

第五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

第六节脑血栓形成············································7

第七节脑栓塞················································9

第八节脑出血···············································10

第九节蛛网膜下腔出血·······································11

第十节偏头痛···············································13

第十一节帕金森病···········································15

第十二节癫痫···············································16

第十三节重症肌无力·········································18

 

第一节面神经炎

【概述】面神经炎(facialnelJritis)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称Bell麻痹(Bell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

确切的病因未明,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均可导致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皿、水肿产生面神经麻痹而出现面肌瘫痪。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病前常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伴有同侧或乳突区疼痛。

2.周围性面瘫的表现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露白、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拉向健侧,口角流涎。

患者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哨等动作。

闭目时瘫痪侧眼球转向内上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

3.如出现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疱疹等表现则称为Ramsav-Hunt综合征,常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造成。

4.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所致面神经麻痹、神经莱姆病等。

【药物治疗】治疗原则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糖皮质激素

(1)地塞米松一日10~20mg静脉滴注,7~10天为一个疗程。

(2)泼尼松一日20-40mg,顿服,连续在7~10天后逐渐减量(或直接停用)。

2.B族维生素维生素B1100mg,肌内注射;维生素B12500μg,肌内注射,每日1次。

也可口服维生素B110mg,一日3次.或腺苷钴胺500μg,一日3次。

3.抗病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引起,可用阿昔洛韦0.2g口服,一日5次,疗程7~10天。

4.一般治疗急性期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超短波透热治疗;眼睑闭合不全患者戴眼罩护眼,眼药水或眼药膏保护角膜。

恢复期可针刺或电针治疗等。

第二节多发性神经病

【概述】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也称末梢神经炎、周嗣神经炎或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病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包括遗传性、感染后、变态反应性、中毒性、营养缺乏性、代谢性等原因。

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或非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史和发病特点

(1)结合病史:

有药物中毒、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继发于胶原血管病、感染性、遗传性等原因可提示诊断。

(2)发病特点:

可以急性、亚急性、慢性进行性和复发性等。

2.周围神经病的典型特点

(1)感觉障碍:

受累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蚁走感及烧灼感等;客观检查可发现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等。

(2)运动障碍:

肢体远端对称性肌无力和萎缩,轻重不等。

(3)腱反射改变:

肢体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跟腱反射降低或消失最常见。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多汗或少汗、皮肤粗糙干燥或皮肤光亮菲薄、体位性低血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3.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肌电图可见神经源性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波幅降低。

4.病因诊断对周围神经病的诊断非常重要,是治疗的重要依据。

5.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脊髓灰质炎、周期性麻痹等。

【药物治疗】

1.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2.对症治疗

(1)疼痛:

可用卡马西平口服0.1g,一日2—3次;布洛芬口服0.2~0.3g一日2~3次。

(2)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100mg肌内注射;维生素B12500μg,肌内注射,一日1次。

亦可以口服维生素B110mg,一日3次,或腺苷钴胺500μg,一日3次。

3.一般治疗及早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如理疗、针灸、按摩等。

第三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

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概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cute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p01yneuropathy,AIDP),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是累及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肢体软瘫、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可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和呼吸衰竭。

病理特点是髓鞘脱失和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GBS是一种感染后免疫介导的疾病。

相关的感染性病原可能包括巨细胞病毒、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肺炎支原体、乙型肝炎病毒和空肠弯曲杆菌等。

各组年龄均可发病。

【诊断要点】

1.GBS的诊断以临床诊断为主

(1)根据病前1~4周内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3)两侧对称性运动和感觉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

四肢弛缓性瘫痪,严重病例可累及肋间肌和呼吸肌导致呼吸麻痹。

有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可有脑神经损害,以双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其次为舌咽和迷走神经麻痹。

(4)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蛋白含量升高而白细胞数正常或稍高。

(5)神经电生理异常表现: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阻滞,通常低于正常的60%,远端潜伏期延长可达正常的3倍,F波或H反射延迟或消失等。

2.GBS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诊断脊髓灰质炎、急性脊髓炎、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等。

【药物治疗】

1.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预防长时间卧床的并发症;如预防坠积性或吸入性肺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由此引发的肺栓塞。

2.首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疗法应在出现呼吸肌麻痹前尽早实施,一日0.4g/kg,连用5天。

禁忌证是免疫球蛋白过敏或先天性IgA缺乏患者。

3.激素疗法疗效不确定。

常规剂量激素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和缩短病程。

4.其他治疗急性期给予足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C、辅酶Q10{非}和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注意事项】

1.本病尚可使用以下治疗方法

(1)血浆置换疗法:

可以缩短疗程和减轻疾病的程度,常见副作用为输血浆后肝炎,可在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

(2)免疫抑制剂:

GBS急性期在其他药物效果不佳或有用药禁忌的情况下或慢性GBS可用硫唑嘌呤,应注意其细胞毒性。

2.呼吸肌麻痹是本病最主要的危险,经鼻导管给氧及清理呼吸道后,短时间内仍无改善者,动脉氧分压低于70mmHg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及早机械通气。

3.如果患者合并Ⅸ、X对脑神经麻痹,应更早考虑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4.重症患者需要转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

5.重视康复治疗,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防止挛缩。

 

第四节急性脊髓炎

【概述】急性脊髓炎(acutemyelitis)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疾病,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以病变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

病因不明,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2周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包括感染后脊髓炎和疫苗接种后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急性多发性硬化)、坏死性脊髓炎和副肿瘤性脊髓炎等临床综合征。

由于胸段脊髓(T3~5)血液供应不如其他脊髓节段丰富,最易受累。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症状或预防接种史。

2.迅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1)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

四肢或双下肢肢体迟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改变、病理反射阳性。

急性期过后受累平面以下逐渐变为痉挛性瘫痪。

(2)病变节段以下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尿便障碍、出汗异常、皮肤干燥、脱屑及指甲松脆等。

3.上升性脊髓炎部分病例起病急骤,感觉障碍平面常于数小时内或1~2天内上升至高颈髓,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和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

4.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外观正常,无色透明,压力正常、压颈试验通畅、细胞数和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5.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平片正常。

部分病例MRI可显示病变部位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多发片状或较弥散的T2异常信号,强度不均匀。

6.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视神经脊髓炎、脊髓血管病、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急性脊髓压迫症、急性硬脊膜外脓肿等。

【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

排尿障碍者应保留无菌导尿管。

翻身、拍背、吸痰;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等。

2.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可考虑使用

(1)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一日1次,疗程7~14天左右。

(2)使用上述药物后改用泼尼松口服,每千克体重1mg/d或成人一日30~60mg,维持4~6周逐渐减量至停药。

使用激素期间注意补钾,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3.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维生素B1100mg,肌内注射,一日1次;维生素B12500μg,肌内注射,每日1次。

亦可以口服维生素B110mg,一日3次,或腺苷钴胺500μg,一日3次。

4.抗菌药物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

5.其他双下肢痉挛者可口服巴氯芬{非},5~10mg,一日2~3次。

【注意事项】

1.高颈段脊髓炎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

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2.康复治疗早期应将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防止肢体、关节痉挛和关节挛缩,促进肌力恢复,进行被动、主动锻炼和局部肢体按摩。

第五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指脑、脊髓或

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一过性或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CT或MRI)无急性梗死责任病灶。

【诊断要点】

1.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多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2.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脑、脊髓)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1小时内恢复。

3.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基本相似。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4.CT或MRI无任何急性梗死的证据发现。

【药物治疗】

1.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

(1)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2)避免低灌注可能:

补充血容量和防止低血压,见相关章节。

(3)治疗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和瓣膜病等,见相关章节。

(4)建立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运动、适度降低体重等。

2.急性期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

对TIA,尤其是反复发生TIA的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药。

大多数TIA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一日75~300rag顿服。

双嘧达莫口服25~100mg,每日3~4次,并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TIA仍然频繁发作、高危人群或因消化道症状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时,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75mg,一日1次。

大多数情况均建议以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为主,但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患者,推荐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2)抗凝药: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抗凝治疗目前不作为TIA的常规治疗,但心源性栓塞性TIA伴发心房颤动、瓣膜病变和冠心病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频繁发作TIA、椎一基底动脉TIA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无效以及高凝状态如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

主要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

华法林口服,初始剂量4.5~6.Omg,三天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m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调整剂量,最初两周隔天或每天监测INR,稳定后定期监测INR。

心房颤动和瓣膜病患者如无禁忌证和合并者应终生口服抗凝药,但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0~3.0或凝血酶原时间(PT)为正常值的1.5倍。

普通肝素100mg加入O.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一日1次,速度维持在10~20滴/分内,维持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50~70秒。

或者低分子量肝素(LWM)4000~5000IU,皮下注射,一日2次,疗程7~14天。

肝素使用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

使用抗抗凝剂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具体用法参见血液系统相关药物使用童节。

(3)钙通道阻滞药:

可扩张脑血管,防止脑动脉痉挛。

尼莫地平口服20~30mg,一日3次。

血压低者、低灌注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怀疑大血管狭窄者慎用。

第六节脑血栓形成

【概述】脑梗死(brain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管阻塞、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该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脑梗死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循环:

大、中梗死,如果有脑水肿、颅高压的征象时,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防止脑疝形成。

在<6小时的时间窗内有适应证者可行溶栓治疗。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诊断要点】

1.中老年患者。

2.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动脉粥样硬化等。

3.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急性起病。

4.病前可有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5.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并能与某一动脉供血区功能缺损相一致。

6.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明确诊断。

7.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脑血管造影(DSA)可以发现狭窄或闭塞的责任血管。

【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2.减轻脑水肿、降低颅高压脑水肿高峰期为发病后3.5天。

提示可能存在颅内压增高的以下情况时可以降颅内压治疗:

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血管主干闭塞造成的大面积梗死、影像学提示中线移位、脑沟饱满、脑室变形和小脑梗死等。

常用甘露醇0.25~O.5g/kg(1g甘露醇相当于20%甘露醇5m1),每4~6小时1次,每日最大剂量2g/l(g;呋塞米10。

20mg,每2~8小时1次。

3.溶栓治疗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进行,针对超早期(发病6小时之内)患者可考虑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urokinase,U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悱},时间窗要求在4.5小时内)。

尿激酶常用100万~150万I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分钟,用药期间严密监护患者。

4.抗凝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血栓的延长及防止堵塞远端的小血管继发血栓形成、防止卒中复发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可选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用法参见短暂I生脑缺血发作章节)。

5.抗血小板药未行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如无禁忌证应在48小时之内服用阿司匹林,急性期推荐剂量为一日1次150~300mg,连用4周后改小剂量口服维持,75~100mg,一日1次。

一般不在溶栓后24小时内应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参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章节。

6.扩容治疗对于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可酌情考虑扩容治疗,如羟乙基淀粉250~500ml,静脉滴注,一日1次;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一日1次。

但应注意可能加重脑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7.对于脑卒中所致的偏瘫,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伤引起的功能和意识障碍,可使用胞磷胆碱钠,静脉滴注一日0.25—0.5g,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缓滴注。

【注意事项】

1.在<6小时的时间窗内有适应证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患者应尽早转往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2.重视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积极处理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抗高血压药、降糖药等。

(1)高血压:

原则是既要有效和持久地降低血压,又不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具体请参见高血压病一节。

(2)高血脂:

他汀类降脂药不仅能有效降低TCH及LDL水平,还能稳定斑块,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具体请参见高脂血症一节。

(3)高吲型半胱氨酸』缸症:

叶酸与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

一般应以饮食调节为主,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考虑应用叶酸(5mg,口服,一日3次)和维生素B6(10mg,口服,一日3次)以及腺苷钴胺(500μg,口服,一日3次)治疗。

第七节脑栓塞

【概述】脑栓塞(cerebralenabolism)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占脑梗死的15%~20%。

【诊断要点】

1.以青壮年多见。

2.多在活动中急骤发病,无前驱症状。

3.骤然起病,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4.既往有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的骨折或合并其他脏器栓塞等病史,基本可做出临床诊断。

5.CT和MRI检查可确定脑栓塞部位、数目及是否伴发出血,有助于明确诊断。

【药物治疗】

脑栓塞与脑血栓形成治疗原则基本相同,但强调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1.原发病治疗有利于脑栓塞病情控制和防止复发。

对感染性栓塞应使用抗菌药物,并禁用溶栓和抗凝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对脂肪栓塞,可采用肝素、5%碳酸氢钠治疗;纠正心律失常等。

2.抗凝治疗非感染性心源性栓塞主张抗凝治疗。

房颤或有再栓塞风险的心源性疾病、动脉夹层或高度狭窄的患者可用肝素预防再栓塞或栓塞继发血栓形成。

治疗中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并调整剂量。

抗凝药物用法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章节。

3.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也可使用,用法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章节。

【注意事项】

1.脑栓塞合并出血性梗死时,应停用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药,防止出血加重。

2.对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可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为2.5~5mg,一日1次,INR值应控制在2.0~3.0,具体用法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章节。

 

第八节脑出血

【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或为cerebralhemorrhage)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通常按ICH出血的部位、稳定与否及病因等分为不同类型脑出血。

【诊断要点】

1.中老年患者,特别是有高血压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急性起病。

2.迅速出现头痛呕吐或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者。

3.头颅CT见出血改变。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1.一般支持治疗保持安静,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和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

过度烦躁者酌情用镇静剂。

2.控制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控制尚无统一标准,应视患者的年龄、有无高血压史、有无颅内压增高、出血原因以及发病时间等因素而定。

一般可选用钙离子拈抗剂如:

受体阻断药或ACEI类。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脑出血3~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

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可选20%甘露醇125~250ml,于30~6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每4~6小时根据需要可以重复给药1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7天。

可同时交替使用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

4.止血药物止血药如氨甲苯酸等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出血的作用不大,一般不用。

如有凝血功能障碍,例如肝素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50mg鱼精蛋白以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缓慢滴注,速度不超过50mg/10min;华法林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维生素K1拮抗,时间不超过1周。

具体药物用法参见血液系统疾病章节。

5.防治并发症

(1)感染:

可根据痰培养、尿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应激性溃疡:

对重症或高龄患者应口服或静脉应用预防性抗酸药或抗溃疡病药物,如雷尼替丁150mg,一日2次;法莫替丁20mg,一日2次;奥美拉唑20mg,一日2次。

出血则应按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规进行处理。

(3)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应限制水摄人量在一日800~1000ml,补钠一日9-12g。

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否则可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4)脑耗盐综合征:

系因心钠素分泌过高所致的低钠血症,治疗时应输液补钠。

(5)癫痫发作:

有癫痫频繁发作者,地西泮10~20mg静脉缓慢推注或苯妥英钠15-20mg/kg缓慢静脉注射来控制发作,或采用卡马西平等一线抗癫痫药处理。

(6)中枢性高热:

大多采用物理降温。

(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应给予肝素100mg加入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速度维持在10~20滴/分内,一日1次,疗程7-14天;低分子量肝素4000~5000IU,皮下注射,一日2次,疗程7~14天。

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基础上,可根据情况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

使用抗凝剂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具体用法参见相关药物使用章节。

【注意事项】

1.脑出血患者不要急于降血压,降低血压应首先以脱水降颅压治疗为主,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即使降压,也需避免使用强降压药,防止血压下降过快引起脑低灌注。

(1)血压≥200/110mmHg时,应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

(2)收缩压在180~200mmHg或舒张压100~110mmHg之间时,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