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57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答案图片版.docx

北京答案图片版

北京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1.欧阳询的字点画工妙,骨硬肉丰。

古人评价其字的笔画“(斜钩)”具有“险而劲”的特点。

请你欣赏下面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选帖,完成

(1)—

(2)题。

(共5分)

(1)欧阳询的这幅字帖属于____________体(字体),其中“武”字第____________笔的“(斜勾)”体现了“险而劲”的特点。

(2分)

(2)下面是古人评价书法的四句话,根据这幅字帖的特点,判断其中属于评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书法作品的一项是(3分)

A.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B.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C.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D.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九成宫醴泉铭》选帖

 

2.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

参观这些故居,是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

(1)-(4)题。

(共10分)

(1)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

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图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

(1分)

 

名人故居分布图

提示语:

《骆驼祥子》描写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到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

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朝花夕拾》展品图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规矩,说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和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

这样的老师令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3)下面是参观郭沫若故居后,一位同学写的参观记录和他未完成的一副对联。

请你根据他的参观记录,在对联横线处填写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

(2分)

【参观记录】

时间:

2017年4月13日地点: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

《女神》开一代新诗风,是中国现代自由诗的代表作。

他还是一位史学大家,潜心研究甲骨文。

他创作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之作。

【对联】

上联:

诗坛领袖,______①______新诗风,《女神》为自由诗典范

下联:

话剧大家,改编老故事,《______②______》乃历史剧先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校学生会准备举办介绍名人故居的专题展览,下面这段文字是为展览拟写的前言。

从上下文看,前面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后三句中有一个句子两处表达欠妥。

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分)

①盛春时节,漫步京城,吸引你的是争艳的百花,还是静穆的名人故居。

②轻嗅一阵阵袭人的花香只会令你享受身心的愉悦,而徜徉于一座座名人故居,却会让你经受精神的洗礼。

③走近为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李大钊,我们敬佩他的革命志向;走近为民族解放而四处奔走的宋庆龄,我们赞叹她的爱国情怀;走近为唤醒民众而笔耕不辍的鲁迅,我们钦佩他的斗争精神……④这些名人故居的静穆,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平凡人生,展示着他们的崇高精神。

⑤走进故居,亲近名人,去了解他们的人生,去传承他们的精神吧!

标点符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共6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1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1分)

(3)在我国大西北,有历史名城,有塞外边关,有异域文化,有大漠风光……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都与它们相关。

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分)

(4)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2分)

委而去之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只要有划定的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要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的强大是不行的。

7.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3分)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②!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

”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

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

②[更]改正。

③[节]节制。

④[劝]勉励。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

⑥[囿]古地名。

⑦[没]古地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8.下面是一副曾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的对联,这副对联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请你从上、下联中各选择一个方面,并分别以【链接材料】一则语中的相关内容为例,简要说出你的认识。

(4分)

上联: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

下联:

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链接材料】

①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②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③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④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⑤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⑥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记述了鲁滨逊在自然条件恶劣、人迹罕至的孤岛上的生活经历。

他能够在孤岛上艰难地生存28年,靠的是______①______(限4个字以内),这从_____②______(限20个字以内)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来。

你由此得到的启示是______③______(限20个字以内)。

(3分)

10.《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霸天下;《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替天行道;《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磨难,西天取经。

在他们各自的团队中,都有中心人物。

请你从其中一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中心人物,简要说明这个人物的“中心”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1-13题。

(共9分)

【材料一】

太阳能是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据推测,太阳的寿命至少还有几十亿年。

因此,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利用的常见方式是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

光热转换是指将太阳辐射能___①___(收集收敛)起来,直接或间接转化成热能加以利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太阳能热水器。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

太阳能电池的发明将这一理想变为现实。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太阳能最重要的利用形式之一。

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广泛应用在交通、航天、建筑等领域。

尽管太阳能利用会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太阳能取之不竭,又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太阳能。

2016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万千瓦,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装机容量7742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统计图

【材料二】

风能就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

据估算,全球风能约为2.74×1012千瓦,其中可利用的风能约为2×1010千瓦,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要大10倍。

目前,风力发电已经成为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持续上升,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持续恶化。

由此,各国都高度重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所有的新能源中,风能是近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

2016年,世界风能协会发布全球风电发展报告,用详细数据阐说了近年来风电在全球的显著增长情况。

我国风电事业虽起步较晚,但是,基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迄今为止,我国已在河北张家口、新疆达坂城、广东南澳等地建成多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并且计划在江苏南通、盐城等地兴建10亿瓦特级风电场。

 

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统计图

【材料三】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这个涨落过程不断重复,永不停息,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

海水的潮汐运动有着巨大的能量。

潮汐能的利用和太阳能、风能一样,对环境没有污染。

于是,在水力发电的基础上,人们又将潮汐能用于发电。

据初步统计,全球海洋中可开采利用的潮汐能约为6.4×107千瓦。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濒临太平洋,海岸线长且港湾交错,___②___(蕴含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潮汐能源。

据普查,如果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都利用起来的话,年发电量将达到600亿-800亿千瓦时,相当于现在全国发电总量的7%-8%。

我国潮汐能资源丰富的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省,都拥有建万千瓦级以上潮汐电站的良好条件,如杭州湾潮汐电站方案,计划装机容量4.72×106千瓦,年发电量130亿千瓦时以上。

此外,英国、美国、阿根廷、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也都有各自的潮汐发电计划。

11.三则材料中两个加点字的注音和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阐说(chǎn)濒临(pín)①收集②蕴含

B.阐说(chǎn)濒临(bīn)①收集②蕴藏

C.阐说(shàn)濒临(bīn)①收敛②蕴含

D.阐说(shàn)濒临(pín)①收敛②蕴藏

12.相对于石油、煤炭这些常规能源而言,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被称为新能源。

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解释什么是“新能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统计图,结合这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你对“新

能源”的利用作出的判断是____________(用一个四字词语表述)。

(3分)

 

(二)阅读《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完成14—16题。

(共12分)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

小小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

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

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它。

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

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

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

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

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地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

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的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

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

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

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

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

“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

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

“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

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

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

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

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

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

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

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

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

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

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

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

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

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的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有删改)

14.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

(4分)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17—19题。

(共9分)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

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

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

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

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

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

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7.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分)

名节操守理想志向不可改变人间正气大义凛然出生入死

18.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19.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共50分)

(一)根据情景,按要求写作。

(10分)

2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家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请你也描述一个曾带给你快乐的游戏(如下棋、猜谜、拼图、折纸、放风筝、抖空竹、踢毽子、捉迷藏……),与同学们分享童年的快乐。

题目二:

班级将要举办“讲述历史故事,传颂中华文明”主题班会。

作为一个准备发言的同学,请你结合下面的连环画,拟写一段发言稿。

 

1.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去联络大月氏国。

张骞毅然应募。

2.张骞率领使团从长安出发。

途中,他们被匈奴人抓住,扣留了十年。

3.张骞不忘使命,设法逃脱,来到大宛国,后又辗转到达大月氏国。

 

4.公元前126年,张骞返回长安。

他向汉武帝汇报了沿途见闻,以及西域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5.公元前119年,张骞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再次出访西域各国,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联系。

6.张骞的出使,开辟了东西方商路。

中国的丝织品通过西域运到西亚、欧洲。

这条商路被誉为“丝绸之路”。

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姓名和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40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古人云:

“万物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