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0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docx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

本文向您详细介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多发性骨髓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多发性骨髓瘤如何诊断鉴别,多发性骨髓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

肾功能检查、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脊椎平片、CT检查、放射性核素肾图、血常规、骨髓象分析、血小板计数(PLT)、血清免疫蛋白电泳、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尿常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MMG)、免疫球蛋白E、血清总蛋白(TP,TP0)、尿蛋白定量、尿钙(Ca2+,Ca)、核磁共振成像(MRI)、骨显像、骨髓浆细胞系统、蛋白电泳、尿沉渣白细胞(WBC,LEU)、尿本周蛋白(BJP)、血沉、血清磷(Pi)

  *一、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MM的诊断、分型、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

  1、外周血贫血见于绝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而加重。

一般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但可有大细胞性贫血伴骨髓幼红细胞巨幼样变,也可因有失血而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加快,常达80~100mm/h以上,此因异常球蛋白包裹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之间排斥力下降而相互聚集的结果。

红细胞聚集现象可能给红细胞计数、血型检查造成困难。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白细胞减少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及白细胞凝集素的存在有关。

白细胞分类计数常显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至40%~55%。

外周血涂片偶可见到个别瘤细胞,若出现大量瘤细胞,应考虑为浆细胞白血病。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和血小板凝集素存在的缘故。

当血小板表面被异常球蛋白覆盖时,功能受到影响,可成为出血的原因之一。

  2、骨髓象骨髓瘤细胞的出现是MM的主要特征。

瘤细胞数量多少不等,一般都占有核细胞5%以上,多者可达80%~95%以上。

骨髓一般呈增生性骨髓象,各系统比例与瘤细胞数量有关,当瘤细胞所占比例较小时,粒细胞和红细胞系比例可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数也可在正常范围;当瘤细胞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时,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均可明显减少。

值得提出的是,在部分患者,特别在病程早期,骨髓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单个部位骨髓穿刺不一定检出骨髓瘤细胞,此时应作多部位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方可发现瘤细胞。

瘤细胞易位于涂片尾部,应注意检查涂片尾部。

  骨髓瘤细胞形态呈多样性。

分化良好者与正常成熟浆细胞形态相似,分化不良者呈典型骨髓瘤细胞形态,而多数瘤细胞形态似幼浆细胞或浆母细胞形态。

同一患者的骨髓中可出现形态不一的骨髓瘤细胞。

典型骨髓瘤细胞较成熟浆细胞大,直径为30~50μm细胞外形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蓝染,核旁空晕消失或不明显,胞质中可见泡壁含核糖核酸、泡内含中性核蛋白的空泡,也可见到含本-周蛋白的类棒状小体,以及外层含免疫球蛋白,而内含糖蛋白的拉塞尔小体(Ruseu小体),核较大,核染色质细致,有一或两个核仁。

少数瘤细胞具有双核或多核,但核分裂并不常见。

IgA型骨髓瘤细胞胞质经瑞特染色可呈火焰状,此因嗜碱性糖蛋白被嗜酸性糖蛋白取代的缘故。

据观察,瘤细胞形态近似成熟浆细胞者病程进展较慢,瘤细胞形态呈分化不良者病程进展较快。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瘤细胞的显著特征是内质网的增多和扩大,高尔基(Golgi)体极为发达。

扩大的粗面内质网内含无定形物、椭圆形小体,这些物质与血清中M蛋白有关。

发达的高尔基体内含致密小体和空泡。

线粒体也增多、增大,嵴丰富。

常可见到胞质内有空泡、拉塞尔小体、结晶体、包涵体。

胞核大而圆,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较粗,核仁大而多形化,有时可见核内包涵体。

胞核与胞质发育成熟程度不成比例是瘤细胞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重要特征。

  应用抗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抗体和抗免疫球蛋白轻链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法检查,可发现骨髓瘤细胞呈阳性,但仅含有一种重链和一种轻链,与其血清中M蛋白(Mprotein)的重链、轻链类型一致。

  3、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血清清蛋白减少或正常,A/G比例常倒置。

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的同时,正常免疫球蛋白常明显减少。

检测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方法有下述几种:

  

(1)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表现为一浓集的窄带,经密度扫描仪绘出的图像表现为一窄底高峰,其峰高度至少较峰底宽度大2倍以上,即M成分(或称M蛋白)。

这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氨基酸组成、所带电荷完全相同,因而在电场的泳动速度完全相同的缘故。

M成分可出现在γ区(IgG,IgM)、β或α2区(IgA),这取决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当M成分显著增多时,其他免疫球蛋白及血清清蛋白常明显减少。

  

(2)免疫电泳: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在免疫电泳上表现为异常沉淀弧,在出现一种异常重链沉淀弧和一种异常轻链沉淀弧的同时,另一种轻链和其他类型重链常明显减少。

根据免疫电泳结果可以确定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类型,从而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分型,即IgG型、IgA型、IgM型、IgD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或多克隆型、不分泌型。

  (3)聚合酶链反应(PCR):

近年来采用PCR技术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作为单克隆B细胞——浆细胞恶性增生的标记,用于本病的诊断及与良性反应性免疫球蛋白增多的鉴别诊断。

用上述方法检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后,尚需进行定量,目前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ratenephelometry)确定免疫球蛋白浓度。

  4、尿液常规检查常发现有蛋白尿、镜下血尿,但管型少见,有时可见到浆(瘤)细胞。

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尿中出现本周蛋白,又称凝溶蛋白,该蛋白在酸化的尿液中加热至50~60℃时发生凝固,但进一步加热则又溶解。

本-周蛋白就是自肾脏排出的免疫球蛋白轻链。

在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不仅合成和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而且重链与轻链的合成比例失调,往往有过多轻链生成,故血中轻链浓度明显升高。

轻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仅23000,可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而排出,故出现本-周蛋白尿。

由于单克隆浆(瘤)细胞仪能合成一种轻链(κ或λ链),故本-周蛋白仅为一种轻链。

应用免疫电泳可确定本-周蛋白为何种轻链。

近年来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尿中轻链含量,显著提高了尿液轻链检测的敏感度和精确度。

既往用酸加热法检测本-周蛋白的阳性率为30%~60%,且有假阳性。

而采用尿液轻链定量法的阳性率几近100%,且不出现假阳性。

正常人尿中有κ和λ两种轻链,含量均低。

尿中出现大量单一轻链,而另一种轻链含量减低甚至检测不出,是MM的特征之一。

  5、肾功能肾功能常受损,尤多见于病程中期、晚期。

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酚红排泄试验、放射性核素肾图等检查可确定肾功能是否受损及受损程度。

晚期可发生尿毒症,成为死因之一。

当患者有大量本-周蛋白尿时,应避免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因造影剂可能与本-周蛋白发生反应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6、血液生化异常血钙常升高,国外报告高钙血症在MM的发生率为30%~60%,国内报告发生率为15%~20%。

血磷一般正常,肾功能不全时磷排出减少可引起血磷升高。

胆固醇可正常、升高或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多见于IgA型骨髓瘤,低胆固醇血症多见于IgG型骨髓瘤。

碱性磷酸酶可正常、降低或升高,既往曾认为本病有骨质破坏而无成骨过程,故碱性磷酸酶不升高,并以此作为本病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的鉴别点之一,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并非所有MM患者均无成骨活动,部分患者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可高于正常,故不可凭借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排除本病。

高尿酸血症在本病常见,可并发泌尿道结石。

  1、X射线及其他影像学检查X射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的X射线表现有下述4种:

①弥漫性骨质疏松:

瘤细胞浸润及瘤细胞分泌激活破骨细胞的因子(IL-1、淋巴细胞毒素、TNF、OAF)引起普遍性骨质疏松。

脊椎骨、肋骨、盆骨、颅骨常表现明显,也可见于四肢长骨。

②溶骨性病变:

骨质疏松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即造成溶骨性病变。

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锐利似穿凿样溶骨性病变是本病的典型X射线征象,常见于颅骨、盆骨、肋骨、脊椎骨,偶见于四肢骨骼。

③病理性骨折:

骨折在骨质破坏的基础上发生,最常见于下胸椎和上腰椎,多表现为压缩性骨折。

其次见于肋骨、锁骨、盆骨,偶见于四肢骨骼。

④骨质硬化:

此种病变少见,一般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硬化,出现在溶骨性病变周围。

弥漫性骨质硬化罕见。

IgD型骨髓瘤较易并发骨质硬化。

γ-骨显像是近年来用于检查骨质异常的手段之一。

在本病,溶骨性病变表现为病变部位有放射线浓集。

此法可一次显示周身骨骼,且较X射线敏感。

X射线仅在骨骼脱钙达30%以上时才能显示出病变,而γ-骨显像在病变早期即可出现放射线浓集征象。

但值得指出的是,γ-骨显像虽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却不高,任何原因引起的骨质代谢增高均可导致放射线浓集征象,故应注意鉴别。

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用于本病的诊断性检查,特别当骨髓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脊椎骨压缩性骨折损伤脊髓、神经根时,CT及(或)MRI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2、B超肾功能损害,泌尿结石、心肌肥厚者可提示。

  3、放射性核素肾图检查可确定肾功能损害程度。

  *以上是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易混淆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如何鉴别?

  *一、鉴别

  多发性骨髓瘤是较易发生误诊的内科疾患之一。

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骨质疏松”、“骨转移癌”、“腰椎结核”、“肾病”、“复发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病。

在诊断时又需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伴发于非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骨转移癌、原发于骨的肿瘤、原发性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鉴别。

国内曾有报道2547例MM的临床误诊率高达69%,可见MM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因此,多种病原体(病毒、结核菌等)、抗原(药物、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舍格伦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引起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需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

鉴别要点如下:

  

(1)骨髓瘤中浆细胞增多有限:

一般≥3%但10%且均为正常成熟浆细胞,而MM骨髓浆细胞常15%且有幼稚浆细胞(骨髓瘤细胞)出现。

  

(2)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所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属正常多克隆性且水平升高有限(如IgG30g/L),而MM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单克隆性(即M成分)且水平升高显著(如IgG30g/L)。

  (3)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本身不引起临床症状:

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病,故无贫血、骨痛、骨质破坏、低白蛋白血症、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等MM的相关临床表现。

  (4)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有其原发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2、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MGUS和MM同为老年性疾患,且都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两者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

但是,MGUS不需治疗,仅需随诊观察,而MM为恶性肿瘤,应接受治疗,且预后不良,故需注意两者的鉴别。

  应当强调,在符合MGUS诊断标准的患者中,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会发展为MM或其他恶性浆细胞病或B淋巴细胞恶性疾病。

Kyle等报告,1960~1999年在Mayo临床医学中心诊断MGUS1384例,长期随诊10年后12%、随诊20年后20%、随诊30年后25%的MGUS将发展为MM或其他浆细胞疾病(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或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即MGUS以每年1%的速度转化为恶性疾病,其中主要是转化为MM。

Cesana等报告1104例MGUS,随诊中位时间65个月(12~239个月),64例(5.8%)发展为MM,1例发展为髓外浆细胞瘤,12例发展为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6例发展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发展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Gregerson等报告丹麦的NorthJutland在1978~1993年共诊断MGSU1324例。

其中97例(9.3%)最终发展为MM或其他恶性浆细胞病。

  MGUS转化为MM或其他恶性浆细胞病的机制尚未阐明。

Rasillo和Konigsherg等的研究提示,染色体13q-与MGUS转化为MM有关,但Fouseca等的研究结果却未发现13q-与MGUS转化为MM有相关性。

Loveras等认为染色体18单体(monosoml18)可能与MGUS转化为MM有关,但尚未得到他人的研究证实。

Ablaski等的研究表明,MGUS向MM转化与HHV-8(humanherpesvirus-8)也无关系。

  由于MGUS向MM转化的机制未明,也没有明确MGUS的预后因素,因此强调对MGUS患者的长期随诊,定期检查有关指标。

若患者的PCLI有所增长,M蛋白呈上升趋势,骨髓中出现有核仁的浆细胞,或患者出现MM相关症状(贫血、骨痛等),则应警惕MGUS在向MM转化。

  3、肾病肾脏损害是MM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MM患者常有蛋白尿、镜下血尿、低蛋白血症、水肿以及肾功能不全、贫血等表现,易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混淆,而被误诊。

  鉴别肾脏疾病(肾炎、肾病等)与MM并不困难,关键在于临床医师能否想到MM的可能性。

如果临床医师想到MM是引起肾脏损害的疾病之一并保持警惕,尤其遇到老年患者有肾脏损害的同时还有骨骼疼痛或与肾功能不全并不平行的贫血(肾性贫血与肾功能不全程度平行)时,进行有关MM检查如骨髓穿刺和(或)骨髓活检、蛋白电泳和(或)免疫电泳、骨X线检查等,即可发现有无骨髓瘤细胞、M成分、溶骨性损害,而确定或排除MM。

一般而言,当出现肾脏损害时,MM已不处于疾病早期,进行上述检查当可明确诊断而避免误诊。

  4、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此病的特点是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骨髓中有淋巴浆细胞样细胞(lymphoplasmacytoidcell)增生、浸润。

与MM相似,均多发于老年人,血清中又都可有大量单克隆IgM,因此需与IgM型MM鉴别。

对于是否存在IgM型MM,既往曾有争论。

目前认为的确存在IgM型MM,其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鉴别要点如下:

  

(1)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骨髓中是淋巴细胞样浆细胞增生:

该细胞形态类似淋巴细胞多于类似浆细胞,仅在少数情况下类似浆细胞多于类似淋巴细胞,但仍不同于幼稚浆细胞(骨髓瘤细胞)。

MM骨髓中是浆细胞增生,且可见到骨髓瘤细胞(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异型浆细胞)。

  

(2)多发性溶骨性病变常见于MM: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一般无溶骨性病变。

  (3)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多见于MM而少见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5、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与MM同属恶性浆细胞病范畴,MM可以伴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两者在临床表现上也有相似之处,但治疗及预后却有不同之处,故应鉴别。

  但是,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骨髓中无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骼无溶骨性病变。

无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是与轻链型MM的不同之处,进行骨髓穿刺、骨骼X线检查、有关血液生化检查即可鉴别。

应当强调,MM常并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当确诊为MM后,其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是继发性,而非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6、重链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均依重链类型不同而不同。

重链病和MM的鉴别主要依赖免疫电泳发现血中仅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存在,而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存在。

血和尿中免疫球蛋白轻链定量测定可帮助鉴别重链病和MM,前者血和尿中无而后者血和尿中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存在。

  7、伴发于非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虽然是恶性浆细胞病的重要特征,但也可见于非浆细胞疾病。

如:

慢性感染(结核病、骨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丙型肝炎、艾滋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舍格伦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天疱疮),恶性血液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患),非恶性血液病(血管性血友病、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胆管癌、乳腺癌、肝癌、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子宫癌、黑色素瘤、Kaposi肉瘤、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瘤、血管肉瘤),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病、POEMS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皮肤病(盘状狼疮、苔藓黏液性水肿、坏疽性脓皮病、弥散型盘状黄瘤病、周期性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器官移植(肾移植、肝移植)以及其他疾病(胆道疾病、急性卟啉病、戈谢病、结节病、Paget骨炎等)。

  鉴别要点如下:

  

(1)伴发于非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水平有限:

通常IgG35g/L、IgA20g/L、IgM10g/L,而MM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通常高于上述水平,且呈持续增高趋势。

  

(2)伴发于非浆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本身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

其临床表现完全取决于原发病。

而MM则有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引起的相关症状:

高黏滞综合征、肾脏损害、出血倾向等,骨痛、骨折、贫血、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继发感染等。

  (3)骨髓穿刺发现骨髓瘤细胞,X线检查发现溶骨性病变,可资鉴别。

  8、腰痛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常被误诊为“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骨质疏松”等疾病。

因为腰痛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之一,常是患者求医的主诉之一,可能选择普通外科、骨科就诊。

若临诊医生对多发性骨髓瘤无警惕性或认知不足,特别是腰椎X线检查未显示有腰椎压缩性骨折病变时,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

应当强调,当老年患者以腰痛为主诉就诊时,尤其腰痛呈持续性和活动后加重、局部有压痛、伴有贫血或血沉显著增快时,尽管X线检查未见溶骨性病变或压缩性骨折,也应进行有关检查(骨髓穿刺、蛋白电泳、免疫电泳等),排除或肯定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9、骨转移癌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易发生骨转移,引起骨痛、溶骨性病变、贫血等临床表现,与多发性骨髓瘤有相似之处,需予以鉴别。

  

(1)多发性骨髓瘤血中有显著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成分),而骨转移癌一般血中无M成分。

即使骨转移癌偶伴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其增高水平也有限。

  

(2)骨髓穿刺或活检可见成堆转移癌细胞:

该细胞形态及分布与骨髓瘤细胞显著不同。

免疫表型检查可帮助鉴别,骨髓瘤细胞、浆细胞CD38、CDl38、CD56阳性,而转移癌(多为腺癌类肿瘤,如上述)为AE1/AE3阳性。

  (3)骨转移癌患者有其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同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10、其他需与MM鉴别的疾病与其他侵犯骨骼疾病的鉴别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高钙血症、骨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与MM相似的临床表现。

鉴别要点:

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骨质改变特点是广泛脱钙、纤维囊性骨炎和骨囊肿形成,与MM的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不同;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和尿中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骨髓中无骨髓瘤细胞。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多发性骨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多发性骨髓瘤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多发性骨髓瘤”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