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6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9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docx

自考5722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自考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5722)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导论

1、经济学的本质:

它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的科学。

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稀缺性和效率。

“稀缺性”,指现实世界远非如此丰裕、完美,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可得资源及产品数量总是有限、稀缺的。

“效率”,指最有效地利用所掌握的资源来满足需要或欲望。

2、“稀缺性”与“效率”的关系:

(1)人们如此看重效率,力图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种种资源,就是因为资源的稀缺;

(2)正是稀缺性的普遍存在,促成了人们对效率的要求。

3、经济学研究社会在稀缺性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时,通常会有四个最主要的问题: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如何做出决策?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在社会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究竟用多少来生产公共产品,多少来生产私人产品?

这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

(生产什么?

(2)这些产品应该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还是由私人部门来生产?

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效率性。

(如何生产?

(3)对于同一种公共产品来说,有些社会群体可能从中受益匪浅,有些群体则可有可无,还有些群体却可能对之深恶痛绝。

那究竟应该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

(4)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均衡的产品价格由供给与需求决定,但是在公共部门,相关的决策却并非以此方式进行。

事实上,公共部门里一般都是集体决策,即社会一起做出的选择。

但这绝非易事,因为随着人数增多,达成一致会越来越困难。

(如何做出决策?

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蒂格利茨对公共部门经济问题的分析,通常有描述、分析、评估、解释四个阶段。

(1)描述公共部门从事的活动;

(2)分析并预测政府活动的全部结果;

(3)评估可选的政策;

(4)解释政治程序。

4、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问题有“描述性的实证方法”和“与研究者主观价值判断有关的规范方法”(理解)

研究方法

描述性的实证方法

与研究者主观价值判断有关的规范方法

回答

是什么

应该是什么

学科分类

实证经济学

试图解释世界

规范经济学

试图改善世界

关键差别:

能否验证其真伪性

实证性表述可验证真伪性

涉及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不可能单从经济分析作出判断

5、实证经济学:

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它想解释这个世界。

规范经济学:

试图改造这个世界,或者改善这个世界。

实证性的表述,我们总能够通过分析证据或经验例证来判断它是否正确。

规范性的表述,由于它涉及到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很可能根本无所谓对或错,从而也就不可能仅仅通过经济分析来做判断。

6、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可以揭示一项具体政策对效率、福利水平的影响,;而规范分析可以从公平的角度来对这些影响做出评价。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而这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规范分析往往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的指导。

7、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研究步骤:

(1)研究者这首先要能够准确理解和预测政府活动的全部结果;

(2)要对政府活动加以科学分类;(3)要对政府政策的后果加以准确的评估。

8、公共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前公共经济学阶段:

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将国家经费分为六个项目,还对国家经费增加的原因、民众对赋税的反应、课征税收的方法,以及国家筹措资金的手段等进行了分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及国家的财政问题,主张经济自由,认为政府不应干预私人经济活动,但是他同时也强调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2)公共经济学阶段

1959年,马斯格雷夫出版了《财政学理论》一书,首次引入了“公共经济”这一概念;在马斯格雷夫的带动下,斯蒂格利茨等人纷纷将自己的著作称为“公共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

公共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规制问题;

20世纪80年代:

政府规制理论发展,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长足进步,比如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对规制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学家更加关心公共政策对公共经济带来的后果。

(3)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关系: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公共经济学是对传统财政学的扩充与发展。

传统财政学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即税收与公债、财政支出等。

9、公共选择理论,是将经济分析应用到对政治部门研究中去的一门学科。

10、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利益模型提出的质疑:

认为应当研究政府“做了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

第二章混合经济中的公共部门

1、混合经济(名词解释):

这是一个体制概念,是指经济运行中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结合,而不是经济制度中资本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的混合。

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结合。

2、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如何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使两种机制能够有效地相互配合。

3、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三种方法:

(1)习惯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优点:

习惯作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及其延续;

缺点:

传统社会的生产发展极其缓慢,社会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而且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物品

(2)命令机制:

政府配置资源(指令经济、中央计划经济)。

优点:

掌握着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和决策权力,做出与生产和分配相关的所有重大决策;

缺点: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势必造成经济决策权的集中和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度,并导致社会经济活动服从于上层的偏好与利益、社会总体福利遭到损害等结果。

(3)市场机制:

通过价格体系调节市场经济。

优点:

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制度来决定的;

缺点:

国家或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有限。

4、与传统社会的习惯机制、命令机制相比,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优越性:

(1)得到法律确认和国家保护的私有财产极大地刺激了人们为积累财富而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热情;

(2)以交换和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活动导致社会专业化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

(3)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把关于人们经济行为的信号集中起来为每个经济过程的参与者提供信息;

(4)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方式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经济活动中供求机会的信息,而信息与充分利用是高效率配置资源的2个必要条件;

(5)另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于竞争。

4、自由市场经济

(1)制度框架

A.财产归私人所有,可以继承;B.自由交易

(2)运行机理:

自由价格体系有两个基本功能:

一是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以实现物尽其用;二是把商品及服务分配给消费者。

(3)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

1、自由放任2、面向消费者3、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最佳使用

5、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效率就是指在给定的投入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任何经济资源都得到了最好的利用,或者说为人们带来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理解)

亚当·斯密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深刻地洞察到了完全竞争在资源配置方面所具有的效率优势。

他指出:

在“无形之手”——市场的作用下,那些追求自身利益的众人却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

6、“无形之手”促进效率的前提条件:

完全竞争。

7、无形之手与公平分配:

它在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如此巨大优势,但它不能确保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

6、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完全竞争、没有外部性、信息完全相等条件之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以引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给定适当的初始再分配,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来实现。

(1)帕累托效率:

当经济运行达到该状态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

即:

利己而不损人。

(2)帕累托改进:

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境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3)帕累托有效:

竞争均衡。

7、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指当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低效率时,即发生市场失灵。

(2)市场失灵的原因:

与时间考虑无关的因素,包括缺乏充分就业、垄断成分、外部性、公共产品、社会公平。

与时间考虑有关的因素,包括与不确定有关的问题、蛛网和其他收敛困难、市场均衡的时间。

(3)市场失灵具体表现:

A.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

B.外部性问题:

是由社会边际净产值与私人边际净产值的背离所引起的;(最早由经济学家:

屁古发现并提出的)

C.市场垄断;

D.失业问题;

E.公共产品问题;

F.消费者无知;

G.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

H.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4)国家干预经济的理由:

市场失灵现象表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制度,它只能适应经济活动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对信息要求不高的经济过程;因此随着活动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复杂化,以及经济过程的高度动态化,必然需要国家的介入,以解决或缓解市场失灵。

8、混合经济及其特征

(1)混合经济:

当今各国的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指出和管制等,来应付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等情况。

(2)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是某种形式的混合经济,既有市场因素,也有计划因素(政府干预)。

(3)混合经济的特征:

A、社会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B.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

C.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是介于自由放任(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集中计划)之间的“中间方法”。

D.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上的合作关系。

E.由于政府介入经济过程而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政治上的自由(选择政府的自由)而得到补偿。

9、秩序导向的混合经济体制,政府更注重经济竞争的方式与过程,但不台注重实质性的竞争活动。

发展导向的混合经济体制,政府注重发展和理性计划,将设定具体社会与经济目标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9、造成混合经济体制差异的原因:

(1)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2)各国社会与政治的结构;

(3)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10、当今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混合经济体制:

(1)、美国的国家需求管理型混合经济体制;2、英国和瑞典的福利国家型混合经济体制;3、德国的社会市场型混合经济体制;4、法国的指示性计划型混合经济体制;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型混合经济体制。

11、政府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代就已承担的两类公共产品:

1、社会的基础设施2、社会秩序和法律

12、公共部门扩张的原因: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由传统的部门数量由5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倍、十几倍,同时在政府机构中就业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

13、公共部门规模扩张对私人部门的资源配置的影响:

1、公共部门的存在及其规模的扩大会减少可供私人部门使用的经济资源;2、公共部门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私人部门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14、公共部门的主体、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政府

(1)政府的基本特征:

强制权和义务性(对选民负责)。

(2)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区别:

1、政府部门行为对其接受者具有强制性,非政府部门行为不具有强制性;2、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行为向选民负责,私人部门向投资者负责。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

1、主要体现在行政等级上2、它们所承担的不同职能上。

(3)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

A.生产什么?

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的均衡问题,其次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均衡问题。

B.如何生产?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来组织生产,还是由私人企业生产。

C.为谁生产?

这是一个有关公共利益产出分配的问题。

15、政府的经济职能:

马斯格雷夫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有配置职能、分配职能、稳定职能。

萨缪尔森认为:

除了上述职能,政府还应该承担“执行国际经济政策”职能。

16、配置职能主要针对“有益物品”、“无益物品”。

有益物品:

社会愿意鼓励提供的物品,如卫生、教育;

无益物品:

对社会没有多少益处的物品,如烟草、烈酒、毒品。

11、关于政府失灵

(1)政府失灵的含义:

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者实现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时,就产生了政府失灵。

(官员政治的无效率或政治失灵)

(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

A.不完全信息

B.动机问题

C.未能估计到的政府计划的各种后果,包括私人部门的反应。

(3)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A.政府的代表性遭到削弱甚至消失。

B.政府的短视和行为的短期化。

C.政府活动的低效率。

(4)对政府失灵的纠正(领会含义):

A、重新创造市场,恢复竞争。

B、对政府权力施以宪法约束。

(5)强化市场型政府:

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强制执行各种契约,同时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它就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

1、重要名词:

(1)公共物品:

使用权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

非排他性:

指一种物品被提供或生产出来后,想要阻止人们消费该物品是不可能做到的;或者即使做到,也太昂贵以至不现实。

非竞争性:

指一种物品被提供或生产出来后,一个人对他的使用或消费并不减少、妨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或消费。

边际成本:

为了增加1单位的产出所需付出的额外成本。

(2)搭便车:

亦称“免费搭车”,就是指人们使用或者消费了公共产品,但是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

换言之,就是人们在公共产品的使用上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需求曲线:

对应每一价格水平,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的曲线。

(3)边际收益:

指的是销售量增加1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这一变化可正可负。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收益低于价格。

(4)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为了得到某种产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与他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5)无谓损失:

既没有被生产者得到、也没有被消费者得到,更没有被政府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得到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无谓损失”。

(6)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价格”亦称“需求弹性”,它衡量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变动的大小。

换句话说,它衡量的是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时,该产品的需求量变动多少个百分点。

(7)效用:

是指人们从某件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8)机会成本:

就是为了得到该事物而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2、公共产品

(1)纯粹的公共产品特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理解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的识别

四种分类:

(1)纯公共产品:

公有公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

(2)纯私人产品,私有私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3)公共资源:

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拥挤的海滩、公路。

(4)准公共产品:

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电影院、不拥挤的列车等。

3、解决搭便车的方案:

林达尔试图解决免费搭车的问题,关键在于规避道德风险。

通过为公共产品的每个使用者设定不同的消费价格来模拟市场。

使用者遵守规则,即没有道德风险,就可行;但是如果使用者不遵守,则无法实现。

4、政府提供的私人产品的两种情况:

(1)某些私人产品即使由政府提供,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无谓损失;

(2)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采取统一提供某些私人产品的方法。

即给所有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

5、免费供应与无谓损失:

(1)免费提供不会造成太大损失的私人产品

(2)免费提供会造成很多损失的私人产品

(3)无谓损失大小的决定因素——需求弹性。

6、需求的价格弹性,也称需求弹性,是衡量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大小。

7、必需品与奢侈品在需求弹性方面的区别:

(1)生活必需品,如食盐等,它们的需求弹性一般较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迟钝。

它的需求曲线就比较陡峭,表示价格的变动只能引起需求量的一点变化;

(2)奢侈品需求弹性较大,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敏感。

它的需求曲线较平坦,表示价格的一点变动就会引起需求量的显著变化。

8、免费供应与社会公平:

政府为了使人们能够公平地消费某种私人产品而代替私人部门进行生产与分配行为。

9、庇古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了资源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

庇古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公共产品的使用或消费中得到一定的满足,这是正效用;如果让他为公共产品的生产而纳税,那就是负效用。

对于每个人来说,当公共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产生的边际负效用时,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实现了;并且在这一均衡状态下,个人预算内所有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都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10、效用,指人们从某件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该食物而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11、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定价原则的区别与共同之处:

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每个消费这都面临同样的价格,这一价格水平等于边际成本,即PA=PB=P=MC

公共产品的有限定价原则,每个消费者面临相同的产量和不同的价格,公共产品的总价格等于生产边际成本,也等于每个消费者支付价格的总和,即PA+PB=P=MC。

两者相同之处:

都符合“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的原则。

不同之处:

公共产品的总价格是所有单个消费者支付价格之和;私人产品的价格对于任何消费者来说都一样。

12、林达尔均衡的核心问题:

是双方讨价还价过程中的偏好显示问题。

“虚假的均衡”:

1、对于公共产品,如果无论付费与否,他都能得到数量相同的产品,因此他可以拒绝支付任何费用,每个人都发出虚假信号,致使所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水平远远低于社会最优水平;2、如果不论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高是低,其支付价格都不受影响,人们就会夸大自己的需求,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度,供给水平远远高于社会最优水平。

13、混合品,是既有公共产品性质,又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

如教育、保健等。

14、外部性及其纠正

正外部性,对他人的影响是有利的。

负外部性,对他人的影响是不利的。

社会成本,是一项行动的个人成本与该行动对社会的额外成本之和。

15外部性私人部门解决方法有:

(1)通过谈判协商来实现帕累托效率;

(2)将外部性予以内部化;(3)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

科斯定理:

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俗的讲,就是如果人们可以就资源问题自由协商,且无需任何成本,市场机制本身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交易成本,是有关各方在展开协商、遵守协议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16、科斯定理的前提条件—交易成本为零。

这个往往不成立,很多时候交易成本极其高昂,再者,根据他的理论,最初的权利分配对效率并无影响,但是它对不同主题之间的福利分配却是有影响的,而社会公平同样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17、外部性公共部门解决方法有:

(1)政府规制

(2)基于市场的政策或手段。

18、政府规制与外部性问题的关系:

(1)从规范性分析的角度看,政府规制应该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政府规制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或外部性问题,纠正资源的错误配置,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2)从实证性分析的角度看,政府规制未必总是代表了公共利益。

事实上,政府规制有时只是代表了某一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

政府规制,也称政府管制,表现为政府为了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直接采取的各种行动。

寻租:

通过政治程序获取某种特权,从而摄取资源的再分配行为。

19、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比如,颁布关于有毒化学物的具体管制办法,森林保护、海洋保护等。

需要强调的是:

1、政府规制是否有效,应该由成本收益分析来做判断;2、政府规制应当符合公共利益。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区别: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通过非市场的政治过程来决定;后者是基于需求与供给关系,由市场来决定。

私人部门场合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

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竞争,决策是以个人为基础作出的。

公共部门场合主要机制是投票:

产生偏好显示和偏好加总的问题。

2、选民意见差异的原因:

(1)选民们的偏好互不相同

(2)他们的收入水平不同(3)他们面临的税收水平不同。

1、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政府

包括选民、政治家、使选民和政治家相连结的选举程序、以及官僚理论。

3、无差异曲线:

曲线上的每个点都代表了不同产品的一种消费组合,而消费者从这些不同的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

4、不同类型政府的偏好产生的各种结果:

(1)在实行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政府官僚的偏好取代了全体选民的偏好;

(2)集权国家中,统治者偏好取代全民偏好;

(3)专制国家中,独裁者的个人偏好取代整个社会的偏好。

5、不同类型政府的决策。

(1)柏拉图式的政府,即大公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的公仆政府。

该类型的政府根据社会偏好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公共产品,同时从私人部门课税,用来支付政府人员工资;

(2)专制君主政府,与公仆政府相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国家机器;

(3)官僚政府的目标函数是整个官僚机构工资收入的最大化;

(4)所谓的民主政府。

指社会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国会,政府的决策是各种利益集团对抗、妥协、讨价还价的结果。

6、唐斯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中指出,决定选民是否参与投票的主要因素:

(1)自身投票的重要意义:

指选民对自己参与投票能否影响选举结果的主观推测;

(2)对各政党间的期待效用差:

指选民对参加选举的政党所提出政策的效用差异的认知;

(3)投票成本:

选民参与投票所需的费用;

(4)投票的长期利益源自于选民参与投票有益于维持民主体制的考虑:

选民依靠民主体制的保持来为何和发展切身利益。

7、选民投票热情的决定因素:

(1)决定这选举中是否出现短兵相接的选民的主观能动性越强,对不同政党之间的期待效用差别越大,选民就越有可能参与投票;

(2)投票成本有碍于选民参与投票(3)投票的长期利益有助于选民参与投票。

统一税制,每个人都要缴纳同样数量的税收,不论其收入水平如何。

比例税制,每个人按照相同的收入百分比纳税。

累进税制,对富人课税较重。

累退税制,对富人课税较轻。

8、投票者效用曲线的由来:

作为选民的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多少私人产品和决定投票要求多少公共产品时,他们决策均衡点是由自己的收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所决定的。

收入预算线,指对应于一定的收入水平,消费者能够购买的不同产品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组合的偏好。

9、投票规则

(1)多数票规制:

指一项决策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投票者赞成才能通过。

包括简单多数、比例多数。

《1》简单多数票规则,赞成票只要超过半数,决策即可通过。

《2》比例多数票规则,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相当大的比例,如2/3、3/5、4/5。

(2)投票悖论:

早在18世纪80年代,法国哲学家孔多塞观察到了多数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它可能无法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到平衡,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

这现象就称为投票悖论。

(3)阿罗不可能定理:

即不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多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为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全体社会成员各自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4)最优多数规则,当且仅当两者相等时,人们无法再通过任何方法来进一步降低总成本,这时就是实现了总成本的最小化,也就是最优的多数规则。

《1》决策成本分为:

决策外部成本、决策时间成本

决策外部成本,指在集体决策中,个体因其他成员的行动而承担的成本,发生在集体决策强加给个体的场合。

决策时间成本,为了是集体决策得到所需的赞同人数而花费的时间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