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410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

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

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词,完成1-2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2、“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6-7题。

(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

(3分)

7.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

6.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7.“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为什么?

(3分)

6、“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7、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7题。

(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3分)

7.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

6.“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7.“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意思对即可)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突出了破山寺后禅院怎样的特点?

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四周一片寂静,只能听到钟磬的袅袅余音。

(1分)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突出了破山寺后禅院清幽寂静的特点。

(1分)

8.言之有理都可以。

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赞同“竹径”,竹子本身的特点是宁静,高雅,象征君子,与禅房寺院相照应,有文化氛围。

竹木掩映下的小径更有了禅意。

(2分)

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5-7题。

(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山寺的环境特点?

(2分)

【答】▲

7.尾联中的“寂”与“音”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请说明理由。

(2分)

【答】▲

6.高林、曲径、禅房、谭影、山光、鸟、钟磬声(答到4点即得2分,缺1点不给分。

7.以动衬静,作者用钟磬的余音衬托出山林的宁静(手法及分析两者都答到给1分,缺1点不给分。

);表达了内心的宁远。

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6-7题。

(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芬音。

6.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

(2分)

7.“曲径通幽处”一句中“曲”字,另有版本为“竹”。

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请简要陈述理由?

(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

(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颔联中“深”字历来为人称道,写出你的理解。

(3分)

答:

▲。

7.结合具体词语谈谈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分)

答:

▲。

6.

(1)颜色深或答幽深,

(2)写出了禅院中花繁盛的样子,(3)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

(1)“悦”使……欢悦;“空”使(人心)空明纯净。

(2)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3)心境如止水万事皆空。

(意思对即可)

阅读《登岳阳楼》一诗,完成6-7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昊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诗中“乾坤”一词的意思是▲。

(2分)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登岳阳楼》,完成6-7题。

(4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颈联中的“无”和“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了作者远离故乡与亲人音讯隔绝,且年老多病漂泊在外孤苦凄凉的心境。

7.忧国忧民(对国家前途以及人民命运的担忧)

阅读《登岳阳楼》,完成6-7题。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乾坤”是什么意思?

句中的“浮”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为什么面对洞庭湖忍不住“凭轩涕泗流”?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地。

“浮”具有动态感,生动地表现出洞庭湖烟波浩渺、壮阔博大的气象,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洞庭湖所包容。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作者联想到自己贫病交加、孤苦无依,只是与孤舟相伴。

“戎马关山北”,又想到国家战乱未平,顿生忧国忧民之情。

阅读《登岳阳楼》,完成6~7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

(2分)

7.杜甫在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凭轩涕泗流”,请问这泪水中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

感?

(3分)

1、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1分)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1分)(与句意相符即可)

2、对亲戚朋友的眷恋,有年老孤独的悲哀,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但也有无以报国的哀伤(念亲、哀己、忧国三个方面各1分)

阅读《登岳阳楼》,完成6—7题。

(6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看似简单,但“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吗?

(2分)

7、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有表现力的字词,请联系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进行赏析。

(4分)

阅读《登岳阳楼》,完成11-12题(5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1、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联,试简要赏析它的妙处。

(3分)

12、这首诗最让人感动的是尾联,请你从思想内容上说说为什么。

(2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4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昊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诗中的“字”“戎马”分别是什么意思?

(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信战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6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沂,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两句?

并说说诗人笔下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2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涕泗流”的原因有哪些?

(4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6-7题。

(5分)

登岳阳楼望洞庭

杜甫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

①潭面:

指湖面。

②镜: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6.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3分)

同:

异:

7.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

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丽。

(仅答出“辽阔”或“宏伟”也可)异:

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

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

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

对即可)

7.《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这首诗颔联的妙处。

(2分)

2.这首诗最让人感动的是尾联,请你从思想内容上说说为什么。

(2分)

1.这一联运用描写,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1分)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气势磅礴恢弘。

(1分)

2.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在个人不幸之时仍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1分);

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

(1分)

 

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6-7题。

(5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色?

(2分)

7.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3分)

6.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1分

)。

颔联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磅礴壮阔的形象(1分)

7.颈联写诗

人的穷困苦境,意境从宽阔转入狭窄:

亲朋隔绝,无一消息,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1分)自己的孤寂与辽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7题。

(6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的第二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3分)

2.岳阳楼上有一幅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结合诗歌谈谈杜甫有哪些“忧”?

(3分)

1.实写与想象结合(虚实结合),或答“坼”"浮"二字精妙,或点出写景气势雄大,或答寓景于情都可以。

2.为亲朋好友杳无音信忧;为自己年老多病忧;为战事不断,国家衰亡忧。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3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颔联中前面写“一片影”,后面写“万重云”的作用?

2.诗人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列选项对《孤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

B.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

本诗的“诗眼”是“哀”,全诗弥漫着悲惨凄切的气氛,让人哀伤不能自抑。

C.颈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啸声。

D.结尾用了衬托笔法,“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1.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突出了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的渺小单薄(或“形单影只”)。

2.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孤独之感;对亲人(朋友、同伴)的思念之情。

3.B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6-7题。

(5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6.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中“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7."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

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结合首联,分析孤雁的形象。

(3分)

(2)谈谈你对尾联中“无意绪”的理解。

(2分)

(1)孤单、困苦,这是一只离群的、孤身之雁(1分);心高、有傲气:

“不饮啄”,不懈“飞鸣”,连吃喝都抛弃,不顾自己处境的安危(1分);情感炽烈、执著:

“声念群”,通过不断飞鸣,表达对亲友的无尽思念。

(1分)

(2)孤雁面对野鸦时,没有心情(1分);诗人杜甫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只能面对一堆俗客庸夫时,无聊、厌恶的情绪。

(1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

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的品质。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1.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2.拟人;

“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

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阅读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回答7~8题。

(5分)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7.词的下片哪个词最能表现梅的品质,请指出并谈谈你的理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句,是如何表现梅花的品质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6-7题。

(5分)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请说出“反其意”中的一点。

(2分)

7.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主旨有什么不同?

(3分)

6.示例:

(前为陆游词意,后为毛泽东词意)①忍受退让、无可奈何——积极进取、坚强不屈;②孤芳自赏、生不得志死亦流芳——谦逊自处、不居功自傲;③悲观失望——乐观自信;④对百花视为仇敌、羞与为伍——热情相处、打成一片。

(任选其一即可)

7.毛泽东的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写,寄寓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藐视困难、高瞻远瞩、英勇无畏、谦虚磊落的情怀。

陆游的词托梅花的坚贞、逸韵,寄寓了词人报国无门、面对排挤打击宁折不屈的节操,字里行间也流露了封建士大夫幽怨感伤、自视清高的情绪。

阅读《观刈麦》,完成6~8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2分)

7.根据诗题,全诗的重点应在描绘丁壮“刈麦”的场面,诗歌却又着力刻画了一个拾穗的贫妇的形象,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说说你的理解。

(3分)

8.除了“悲”,诗中还有哪个字最能概括诗人“观刈麦”后的心情?

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3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标题中的“破阵子”是_________。

2.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1.词牌名

2.这首词上片追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3.C(不应批判。

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解释下列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