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45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docx

日本佛教文化渊源考1张维薇

2.“排佛”与“祟佛”之争

佛教最初传人日本时,对于是否接纳佛教,大和朝廷中出现了「蘇我氏」和「物部氏」之间的斗争。

「蘇我氏」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激进派,善于吸收新思想,接纳新鲜事物,立刻对佛教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并积极的推崇;而「物部氏」则向来保守传统,对佛教表示坚决的抵抗。

两大政治派别由于思想主张和立场原则上的分歧,原本长期以来就纷争不断,佛教的接纳与否再次成为二者权力斗争的焦点,这场“排佛”与“崇佛”的斗争长达几十年之久。

二、「蘇我馬子」与「飛鳥寺」

前面讲到的「蘇我氏」和「物部氏」之间的斗争,最终由「蘇我氏」取得了胜利,这场斗争是由其后代ーー「蘇我馬子」灭掉「物部氏J而结束的。

「蘇我馬子」是日本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修筑了日本第一座寺院—「飛鳥寺」,为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与兴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怕鬼的「蘇我馬子」

一向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蘇我馬子」对佛教极力推崇。

有趣的是,他对佛教的倾倒与狂热,并非为佛教教义所打动,而是另有其因。

据说「蘇我馬子」怕鬼,同时,为了治疗疾病延长寿命,只好造寺建佛来为自己祈祷,以获得内心的安宁。

于是,在打倒「物部氏」后,「蘇我馬子」在奈良建立了日本最早的寺院—「飛鳥寺」。

「飛鳥寺」的建立是日本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从此日本有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院。

2.日本最古老的寺院—「飛鳥寺」

「飛鳥寺」作为日本最古老的寺院,备受人们的推崇和景仰,它的创建与发展耗费了「蘇我馬子」毕生的心血。

该寺草创于「用明天皇」(585一587年在位)时期,「崇峻天皇」(585一592年在位)J时期开始动工,终于在「推古天皇」四年(596)完成,成为日本佛教兴起的象征。

「飛鳥寺」原是「蘇我馬子」为自己修筑的私人寺院,由于修建过程中受到朝廷和王公大臣的支持,建成之时又由朝廷亲自任命寺院的官职人员,尔后,天皇也下命在此寺中建造佛像,以保国泰民安。

从此,「飛鳥寺」便处于朝廷的监护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官办寺院。

「飛鳥寺」的建立,是日本统治者开始重视佛教的一个明确标志。

佛教从此被纳人国家政治的范畴,并作为一项重大的事业力口以发扬。

据「日本書紀」记载,天武八年(680),。

「飛鳥寺」被赐予「法興寺」的称号,在跟随都城迁到「平城京」以后,又被赐予了「元興寺」的称号。

除「飛鳥寺」以外,据说当时日本已有数十家寺院,佛教信仰在民间已经较为普及。

3.「蘇我馬子」的「呪術」崇拜

古代日本的部落和村庄,人们习惯用杀戮牛马的方式来祭祀神灵,进行乞雨、祛灾等宗教仪式。

我们从这些仪式中可以看到原始神道的影子,这也是千百年来日本国民一直延续和保持的唯一的宗教信仰。

然而,「蘇我馬子」却打开了惯例。

他在寺院里设立佛坛并高声诵读佛经,在香炉里终日焚香,向佛乞雨,请佛消灾、祛病等。

在他看来佛教要比传统的求神仪式更为灵验。

严格来讲,「蘇我馬子」的佛教信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这种方式充其量只能算做「呪術」,而且有着较强的个人主观因素,这也是他比其他贵族更早接受佛教的原因所在。

小结

「蘇我馬子」的崇佛虽处于「呪術」的阶段,但他为兴盛佛教文化事业做出的极大贡献仍值得肯定。

直到今天,我们也不得不说日本灿烂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呪術」崇拜,可以说,它是日本佛教的最初形态。

与此同时,「蘇我馬子」建立的「飛鳥寺」作为日本佛教的起源和教学中心,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历史上称之为:

「飛鳥文化」,「推古朝」也由此被称为「飛鳥時代」。

「聖徳太子」与佛教文化的兴隆

谈到日本的历史文化,恐怕没有人不会提到「聖徳太子」甚至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聖徳太子」仍是日本国民心目中最崇拜的领袖人物之一。

据战后有关历史教育的调查显示,

在问到“最能引起你关注的历史人物是谁”这一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聖徳太子」。

而他的伟大形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与佛教文化的密切关系,是他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思想正式地纳入了日本文化。

1.摄政的「厩戸皇子」

「聖徳太子」(574-622年)是日本第三十一代天皇—「用明天皇」的皇子。

传说他出生

在马棚旁边,故名为「厩戸皇子」,同时兼有「豊聡耳皇子」「法大王」「上宮太子」等众多美誉。

  太子学问精深;在「推古天皇」(日本第一位女天皇)」即位的同时被任命为皇太子,由他代替天皇摄政。

摄政期间的太子励精图治,致力于皇室地位的强化,官僚制度的建立与改革,深得王公大臣和广大百姓的景仰。

他效仿中国的法制,制定了「冠位十二階「憲法十七条」等法规,提出了“以和为贵”的理念,使日本迈出了从蒙昧落后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2.太子的佛教事业

太子重视佛教并致力于它的兴隆,他试图将佛教作为治理国家政治的指导理念。

在高丽僧人的指导下,他研读了众多「仏経」和「仏典」,从哲学的深度把握了佛教思想的精髓所在,并著成了「三経義疏」(三部经书的注释书)等著名的佛教经典。

太子在位期间,还向中国隋朝派遣了「遣隋使」从推古八年(600)开始,前后共派遣了五批使者人隋学习。

这些使节中有不少是来中国学习佛法的,被称做「学問僧」。

「学問僧」们不仅从中国带回了佛教,还学到了很多实用技能和治国经验,对日本国家制度的建设和改革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另外,太子摄政时期还修筑了不少寺院。

著名的「法隆寺」「四天王寺」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并逐渐成为日本佛教文化的圣地。

3.“世间虚假、唯佛是真”

与「蘇我馬子」的「呪術」相比,太子的佛教信仰达到了相对较高的境界。

摄政时的太子,专心致力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杰出的贡献。

然而,随着对佛法钻研的加深,他逐渐对政治失去了兴趣,去追求一种高远虚无的精神修养境界,据说这是一种在密室内的“纯个人修养”。

晚年的太子竟然提出了“世间虚假、唯佛是真”的理念,可见其境界高远,飘渺玄乎。

于是,太子晚年时期的佛教思想逐渐开始带有密教色彩,人们对他的景仰和崇拜也成为了一种宗教性质的个人崇拜,他逐渐地被神化,人们甚至把他作为神来供养。

历史上把这种现象称为Lt}锚笑字$}6}4.r}J。

直到今天,日本的许多寺院中还供奉着圣德太子的塑像,为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增添了些许神秘的宗教色彩。

小结

纵观「聖徳太子」时期的佛教,我们不难得知,推古朝的统治者已经开始重视佛教并致力于它的兴隆。

通过以「聖徳太子」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努力,最初被排斥的佛教终于被成功地纳人了日本文化,和国家统治、政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种较为浓厚的“国家性格”。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朝廷大量建造寺院和佛像,给后世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艺术及精神财富。

「天平文化」与东渡僧「鑑真」

时至「奈良時代」,佛教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寺院和佛像大都由政府下令建造,寺院的管理、僧官的任命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寺院和僧侣也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这一时期,政府建造了众多大规模的寺院,将佛教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纳人了系统的管理。

随着「南都六宗」的确立和「鑑真」的来日,佛教终于在「奈良時代」出现了繁荣鼎盛的局面。

当时的年号叫做「天平」历史上将这种以佛教繁荣为中心的文化称为「天平文化」。

1何為「南都六宗」

「奈良時代」以前,日本佛教几乎不存在宗派划分,均属统一的大乘佛教范围。

从「奈良時代」开始,佛教界逐渐开始重视教义理论和教团的组织化,并派专人从事佛教研究工作。

由此,日本佛教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宗派,「奈良時代」初期,有「三論宗」「法相宗」「華厳宗」「律宗」「成実宗」「倶舎宗」六大宗派,故名「南都六宗」,也称「南都仏教」。

「天平文化」即以「南都仏教」为中心展开的宗教文化和艺术。

2.最高宗独力的象征一「東大寺」

这一时期建造的寺院中以「東大寺」最为盛名。

天平十三年(741)起,「聖武天皇」以“镇护国家”为名,开始在各个藩国兴建「国分寺」,而后将「東大寺」定为「総国分寺」,为「南都六宗」的「宗所」所在地,是统领六宗的最高权利机关。

它被委以护国的重大使命,因此也被称为「金光明四天王護国之寺」

「東大寺」位于今天的奈良市杂司盯,天平十七年(745)由「聖武天皇」下令建造,寺内的「盧舎那大仏殿」中供养着举世闻名的「奈良の大仏」。

由于战乱和火灾,分别在「鎌倉時代」和「江戸時代」得以重建,现在的绝大部分建筑建于江户「元禄時期」。

从「東大寺」和各「国分寺」的建立,反映出统治者对佛教的高度重视乃至狂热。

3.东渡传戒的唐僧一「鑑真」

话说当时各大寺院建成完毕,朝廷要招请戒师为各大寺院受戒。

「天平」五年(733)四月,

朝廷派遣兴福寺高僧「栄叡」「普照」随「遣隋使」入唐。

两人造访了洛阳大福寺的「道叡」,恳请他来朝传授佛法,天平八年(736},「道叡」顺利来到了日本。

「栄叡」「普照」在唐都留学十年,寻遍众多高僧大德,力图寻求一位能够东渡日本并担当

重任的人物。

最后,他们终于来到扬州的大明寺,拜访了高僧「鑑真」,邀请他和门徒一同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戒律。

据『大唐和尚東証伝』记载,「鑑真」东渡前后共经历了五次失败,「栄叡」在途中不幸死去,「鑑真」由于劳疾而双目失明,直到天平胜宝五年(753)十月才抵达日本。

次年二月,「鑑真」在难波上陆,四日人京,跟随他的有法进、如宝等二十四名僧徒。

天皇和大臣们热情地慰劳了他,并特派「吉備真備」(日语片假名的创立者)前往,邀请他为「東大寺」受戒。

四月,「鑑真」终于在「東大寺」的「盧舎那大仏殿」前设立戒坛,完成了受戒仪式。

天平宝字三年(759),「鑑真」又在奈良建立了「唐招提寺」:

,专门传授佛教的戒律。

「唐招提寺」后来成为「戒律道場」,是日本律宗「律宗」的「本山」。

「鑑真」东渡来日,为代表佛教最高权限的「東大寺」受戒,标志着日本佛教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开始,是日本佛教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与此同时、他还从中国带来了「律宗」,将佛教的戒律系统的传人日本,为「天平文化」的繁荣作出了

不可估量的贡献。

小结

「南都六宗」的确立和「鑑真」的来朝,使日本统治者对佛教事业信心倍增,更加大力推广和发扬。

至此,日本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已经达到顶点,佛教成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为统治者重视和利用。

朝廷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兴盛佛教事业,与之相关的佛教文化艺术也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其中,以寺院的样式、风格,佛像雕塑、壁画等尤为著名,反映了「天平」时期文化艺术的主流倾向。

「最澄」与「空海」都是平安时期随遣唐使到中国求法的僧人。

他们回国后分别创立了平安时期的两大代表宗派一「天台宗」和「真言宗」,是平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两位高僧,为推动平安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下面,我们先来谈谈厂「最澄」.。

1.从“出家人”到“隐士”

奈良末期,「最澄」出生在近江国滋贺郡的三津首家,他儿时的名字叫做「広野」。

传说三津首家原是东汉孝献帝的后裔,是「帰化人」中的小豪族。

「最澄」的父亲名叫三津首百枝,是一个狂热的佛教徒,笃信佛教到达了痴迷的程度。

据说,他将自己的家宅也改成了寺院的样式,终日在内礼佛诵经,虔诚得近乎荒诞。

「最澄」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佛教自然也耳濡目染。

12岁时他就到近江的国分寺,做了高僧的徒弟,14岁得度,19岁在「东大寺J受戒,一路走来十分顺利坦荡。

由于当时的寺院和僧侣都受到国家的严格管制,一切佛教仪式均由官方主持,「最澄」对这种毫无独立性、主体性而言的形式化宗教厌恶之至,执着的求道之心从此燃烧。

同年4月,「最澄」无奈于世间的无常与悲苦,竟然顿时有隐居山林的打算。

于是,他来到了「比叡山」(京都东北郊,后来的佛教文化中心):

,在一棵树下的石头上开始了他的修行生涯。

2,人唐求法

在「比叡山」修行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最澄」接触到了3年前由「鑑真」从中国唐朝带来的「天台宗」。

典籍,顿时茅塞顿开,沉醉于天台佛法之中。

「天台宗」原是由中国隋朝高僧:

「智颤」(538一59:

年)开创的宗派,由于他早年修行于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

「最澄」发现,比起徒有理论而无实践的日本佛教,「天台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是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真理所在。

由此,他对日本佛教更倍感失望,并激发了他入唐求法的信心。

「最澄」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向当时的皇帝「桓武天皇」上奏,得到了人唐学习的机会。

延历二十三(804)年七月六日,他与「空海」随四艘「遣唐使」船舶从肥前(今长崎)出发,直奔大唐而去。

船抵达现在的福州,「空海」直奔都城长安而去,而「最澄」则直接去往「天台宗」J的「本山」一天台山求法。

在天台山求法期间,「最澄」与僧侣们一同参加各种佛法仪式和讲学,其勤勉的求学态度让中国僧人实感钦佩。

最终,他被授予正统的天台佛法—「大乘戒」。

九个月后,他便回到了日本。

3.日本「天台宗」的创立

回国后的「最澄」受到了天皇的褒奖,并被恩准开设「天台宗」这一宗派。

开宗以后,他以「大乘戒」为依据,创立了日本「天台宗」的戒律一「円頓戒」,在当时极具影响力,并成为后世佛教的依据和僧侣们的必修宗典。

同时,「最澄」还致力于佛教事业的独立,主张所有的佛寺、僧侣都应该从国家权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恢复教团的自主管理和组织。

由于重重阻碍,。

「最澄」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56岁时,他在「比叡山」的中道院中寂寞地死去。

而他的夙愿终于由他的弟子代以实现。

「最澄」去世后的第7天,朝廷终于恩准了「天台宗」的独立权利,从此,「天台宗」的修行者无论是得度、受戒都不用再通过朝廷,所有程序和仪式只需在瓦裁岔:

进行即可。

小结

作为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最澄」东渡求法,历尽艰辛,是平安时期佛教文化的重要奠基者。

他推行的佛教独立运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进步性,使日本佛教迈出了摆脱国家权力的第一步,为日本庶民佛教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历史文化的进步。

「密教」大師「空海」

在「最澄」创立天台宗的同时,「空海」创立了平安时期的另一宗派一「真言宗」,他是日

本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密教大師」,为日本传统佛教文化和社会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少年空海

奈良末平安初,「空海」出生于赞岐国多度郡屏风浦,他幼时的名字十分有趣,。

“做「真魚」空海的祖上在当地是名门,出了不少宫员和学者。

巧岁时,他随担任伊予亲王家学士的舅父—阿刀大足一起上京,18岁时考人了大学「明経道」(日本古代大学设学科,学习《论语》、《五经》等为官之道)。

然而,被期待日后从政的「空海」就在此时,他的命运发生了极为戏剧性的转变。

2.“秀才”变“行者”

在大学期间,「空海」遇到了一个。

叫做“勤操”的行者,向他传授了一种叫做「虚空蔵求聞持法」的神秘佛法,令他神魂颠倒,迷恋之至。

为了能静心修炼此法,「空海」断然结束了他的官僚生涯,来到山林幽闭之地苦心修行。

「「空海」踏遍南北,行踪遍及阿波、土佐,这便是他「密教」生涯的开端。

随之而来的是。

「空海」生涯的第二次转变。

他在大和的「久米寺」中有幸接触到了佛教圣典一「大日経」。

「大日経」和「虚空蔵求聞持法」在当时都属于佛教界的前沿经典著作,「密教」范畴,经由印度传至中国,再至日本,是佛教界的最新成果。

对密教极度狂热的空海,此时萌发了人唐求法的信念。

3.东渡求「真言」

延历二十三(804)年八月十八日,「空海」与「最澄」一道,随「遣唐使」赴唐学习。

船抵达现在的福州后,他立刻随大使「藤原葛野麻吕」等一起直奔都城长安。

当时的长安,「真言密教」相当盛行,「空海」在长安的「青龍寺」中师从「」法师,学到了正统的密法。

两年后即大同元(806)年,他回到了日本,带回经书216部,共计451卷。

4「空海」与日本「真誉宗」

「空海」回国后,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创立了日本密教一「真言宗」。

在唐留学期.司,他不仅苦心求法,同时勤勉于汉文化的学习。

他不仅精通汉文和名家的诗词歌赋,也练成一手传世的书法,被后世称为「日本三筆」之一,传说日语的平假名就来自他的草书。

「空海」深得当时的天皇一「嵯峨天皇」的青睐,天皇将「高野山」作为住地赐予了他,在那里他创建了著名的金刚峰寺。

不久,天皇允许他在佛教圣地一「東大寺」建立「真言院」,,随即将「東大寺」也永久性地赐予了他,可见当时他在日本国内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另外,「空海」一直热衷于文化活动和社会事业,他设立了综艺种智院,修筑了赞岐的满侬池,为公益事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承和二(835)年三月,。

「空海」在「高野山」去世,谧号为「弘法大師」。

小结

「空海」作为平安时期最有影。

向力的传教大师,不仅东渡求法,创立了日本「真言宗」,同时也为日本传统佛教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

「鎌倉新仏教」的诞生

到平安朝为止,佛教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居统治地位,国家色彩较为浓厚,它逐渐被统治者利用,作为治理国家和控制民众的思想工具,被称为「国家仏教」。

「国家仏教」习惯追求严格的教义、繁琐的修行和华丽奢侈的「供養」,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作为前提,久而久之,佛教成为少数贵族和僧侣的专有意识形态,普通民众根本无法染指。

由于无法进行佛教的「儀式」和「供養」,百姓希望「往生(死后转世)」的愿望始终和现实相差甚远,佛教和民众之间隔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佛教的庶民化必定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倾向。

1.「労働罪業説」

由于不能亲自进行「供養」和「修行」,百姓终日惶惶不安,唯恐死后会“下地狱”,无奈只能无条件听从佛教掌管者的控制和任意摆布。

而这恰恰是统治者所期待的,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剥削和压榨,他们创造出「労働罪業説」。

这一荒谬绝伦的理论。

领主向百姓宣传,无论从事任何一种农业劳动都是深重的罪孽,原因是农业劳动会「殺生」如捕鱼、打猎会让动物死去,就连种地也会让虫子死去,这种「殺生」的罪孽难以被佛宽恕,必定难逃厄运。

但如果缴纳更多的粮食和钱财来供奉神佛,就可以适当减轻罪孽。

无奈的百姓只能听从领主,不断地交纳更多的「年貢」来替自己赎罪。

统治者通过「労働罪業説」这一卑劣的手段,不断地压榨和剥削百姓,我们将其称之为

「宗教暴力」。

在这样的暴力下,必然蕴藏着反抗和斗争,旧宗教的衰落和新宗教的诞生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逐渐逼近的「末法時代」

平安末期,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叫做「末法時代」。

佛教教义中说佛祖释迎牟尼死后2000

年,世界会到一个黑暗混沌的时代。

当时的人们已经推算出平安末的永承七(1052)年将是末法的第一年。

果然,从「藤原道長」(平安中后期实际摄政的藤原氏一族的长者)时期开始,北九州地区开始出现异民族来袭的战争,京都也频频出现瘟疫和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僧兵横行,欺压百姓,寺院一也频频发生暴动事件,这些都无不显示着佛法的衰微,使人们更加强烈地感觉到「末法時代」的逼,近。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在寻找着救世主—一种在「末法時代」时代里的有效的佛法。

什么才是真正的救济之道?

怎样的宗教才能拯救世人?

这是人们在这个无法逃离的残酷现实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平安末期,对「末法」极度恐惧的人们,正在积极探索着能救世的新宗教,这就为新佛教的诞生拉开了帷幕。

3.「庶民仏教」的诞生

平安末镰仓之初,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加深,日本加强了与中国(宋元)的交流和学习,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新的契机。

武士阶层的崛起和庶民文化的形成预示着日本近代化步伐的加快和民众的觉醒。

此时,就需要一种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于是,以净土宗、禅宗为代表的新佛教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耐盯,历史上把它们统称为「鎌倉新仏教」,而把镰仓以前的佛教统称为「旧仏教」。

新佛教主张浅显易懂的教说,抛弃了繁琐的教义、严格的修行和奢侈华丽的供奉,体现了较强的社会性、现实性和大众性,扩大了信仰者的阶层,使佛教真正接近了民众。

由于新佛教强调一种真实的救济之道,受到了广大民众和新兴武士阶层的普遍欢迎。

因此与旧佛教的「国家仏教」性质相对,新佛教也被称为「庶民仏教」

旧佛教自身的弊端和社会历史的进步,终于促成了「鎌倉新仏教」的诞生。

「新仏教」满足了社会需求和民众的现实需要,它的出现赋予了日本历史文化崭新的意义。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佛教思想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创立了不同的宗派,他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使佛教文化以「庶民仏教」这种形态在「鎌倉時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世。

「法然」与「浄土宗」

在众多的佛教思想家中,首先举起旗帜反对,日佛教并创立新宗派的要数「法然」,他是日本「浄土宗」的创始人。

早在平安以前,中国净土教就已传到日本,其主要思想是「念仏」,即通过不断的「念仏」达到「往生」。

这一思想逐渐被日本佛教界接纳,经历了源信等僧人的传承,最终由「法然」集大成,发展成了一种“人人能念佛,人人能往生”的大众佛教一「浄土宗」

1,武士之子一「法然」

平安末期,「法然」生于美作国(今冈山县北)的武士家庭,13岁时他来到当时的佛教圣

「比叡山」学习「天台宗」佛法,法号为「源空」。

青年时代的「法然」谦虚好学,潜心钻

研,一心寻求一种生死出离之道。

早在平安中期,日本僧人「源信」开始主张「念仏」,并著有「往生要集」一书。

一次偶然

的机会,「法然」有幸接触到了这本书,从此开始接纳「念仏」的思想。

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国唐代僧人「善導」的「観経疏」。

「法然」读罢这本书后,得到了莫大的启发,终于悟出了「阿弥陀仏」本愿的真谛。

从此,他抛弃了修行,一心一意地坂依了「念仏」。

2,平等念佛的「浄土宗」

「法然」43岁(1175年)时离开了「比叡山」。

来到「吉水寺」讲学,宣扬「念仏」的思想,并逐步创立了新宗派一「浄土宗」。

他主张抛弃旧佛教中复杂的教义和繁琐的修行,一心「念仏」,凡人无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少,哪怕一字不识的愚者,只要口称「阿弥陀仏」的名号,就能够积累无限的功德,并能最终得救,达到「往生」,是一种极易修行的佛法。

「浄土宗」将迄今为止的佛教简易化,接近了民众百姓。

更重要的是,它头一次在日本宗教领域提出了“人无高低贵贱”的平等思想,强调了佛陀救济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得到了广大百姓、新兴武士阶层乃至王公卿贵的普遍接受。

3.历尽苦难,只为佛法

「浄土宗」受到了百姓的青睐,「念仏」的人越来越多,教团的规模也逐渐庞大,形成了包括商人、武士、工业者在内的广泛的民众教团,终于引起了旧佛教宗派和统治者的注意。

不久,「浄土宗」便遭到了来自佛教派别的排挤和打击,其申诉上至朝廷,惊动了当时的天皇。

承元元(1207)年,政府下令停止「念仏」被流放到赞岐国「法然」,弟子「親鸞」被流放到越后国(今新濡县),其余弟子四人被处以死罪。

5年后,「法然」终于被朝廷赦免,当时他已80岁高龄,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小结

「法然」创立的日本「净土宗」不仅沉重打击了,日佛教势力和统治者,同时,作为「鎌倉新仏教」的先驱,不仅代表了当时宗教界最先进的思想,更为日本「庶民仏教」的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肉食妻带」的「真宗J

在法然的众多弟子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親鸞」,他是另一个宗派「净土真宗」(简称「真宗」的创始人。

关于「親鸞」,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他甚至比法然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日本僧人「肉食妻带」的习惯最早就源于「真宗」。

1.寄人篱下的少年时代

平安末期,「親鸞」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日野有範」曾担任「皇太后大進」的官职,据说母亲出自「源氏」一族。

由于父母亲早逝,年幼的「親鸞」被送往叔叔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不料养和年间恰遇天灾和饥谨,迫于生活的困苦,9岁的「親鸞」无奈被送往「比叡山」做和尚。

「親鸞」的职务是「常行堂」里的「堂僧」,主管寺院的杂务,地位极其低下。

转瞬间:

年过去了,「親鸞」却始终不得志,他终日郁郁寡欢,对现状十分不满。

于是,29岁(建仁元年—1201年)那年他终于下山投奔到了「法然」的门下,阪依了「念仏」

2.越后的破戒僧一「親鸞」

承元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