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550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docx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重点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严峻。

追赶型工业化、压缩型工业化、外来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叠加效应,促使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

惟有如此,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趋势的要求,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

[关键词]循环经济;追赶型工业化;压缩型工业化;外来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70(200602-0085-04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李建民

邓如辛

工业生产是一个人类参与的物质资源的形态转化过程。

这一规定性决定了消耗自然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造成环境的改变也是工业生产活动的必然后果。

现代经济在将自然资源变成可用财富的工业化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没有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成本纳入其中,结果产生了一系列我们不愿看到的消极后果。

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将中国工业化的某些具体特点与循环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追赶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

中国工业化与西方由自由市场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不同,其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主要不是由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增长所带动的,而是在面临资本主义侵略作为一种防御性措施由政府主导进行的。

[1]这一特点决定了尽快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始终是我们的战略目标重点,由此形成了我国工业化的“追赶型”特征。

其实,从近代经济增长的规律看,“追赶型

工业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当代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追赶型工业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提出的“超英赶美”战略,还是改革开放后确定的“三步走”设想,亦或是新世纪开始后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和平崛起战略,都是建立在中国工业化落后于西方这一历史基础上的,都是为了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强烈的“追赶意识”强化了中国在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方面显示出的追赶现代化模式特征:

追求经济增长率和经济结构指标变动率明显高于先进国家的速度效应和结构效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资源动员能力的增强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由此形成了以追求经济高增长为最重要、最优先目标以及以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追赶型现代化模式,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这样的理念下,就出现了把GDP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的现象。

没有必要的资源保障,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增

85

长。

这一事实说明,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能源、资源的需求增长加快,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据估计,2020年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环境负荷将是2000年的3.6倍;要维持现在的环境状况,单位GDP环境负荷必须下降72%。

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必须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能源消耗进行调控。

事实上,无论国内资源储量还是世界市场的能源供应量,都难以支撑我国继续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2003年我国石油、原煤、钢铁、氧化铝、水泥等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分别达到7.4%、31%、27%、25%、40%,但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这意味着,每年单位GDP能耗需下降4.4%左右。

国际经验说明,只有加快能源和资源高消耗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设备与工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产业结构向低消耗、高产出的方向转变,才能以更节约更有效的方式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目标。

在这个问题上,循环经济以其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选择。

二、压缩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

所谓压缩型工业化,就是发展中国家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早期发达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完成的工业化进程,其标志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显著缩短。

压缩型经济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化进程超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转变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2]压缩型工业化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总量的上升,又要注意到环境、生态、资源的消耗等问题,以保持或者增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可以通过渐进方式即连续性来实现,但发展过程的压缩性即发展的非连续性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常常表现为非连续性的社会变革。

如果在经济上、技术上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谓“发展”就不过是继续保持着自己相对落后的地位。

所以,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中,突出非连续性的特征,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应有含义。

[3]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非连续性的时空压缩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是无法压缩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发展过程的压缩性,各种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的发生反而比渐进式发展表现得更为严重和突出:

既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由于贫困和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放牧、过度砍伐使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也有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型中经济畸型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有社会消费转型中产生的诸如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同时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也将为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更多潜在风险。

可以说,时间维上的“压缩型”工业化带来了“压缩型”环境问题,使中国面对多样而复杂的环境问题感到压力沉重。

[4]同时,由于我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和经历压缩型工业化的过程,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出复合型的特点,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是任何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未曾经历过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协调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必须从中国压缩型工业化的现实出发,在时空压缩的结构中,认真考虑生产和治理的同步性,把解决前工业化的问题和解决工业化、后工业化的任务同样压缩到“当下”这一时空之中。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体现之一。

这一特性决定了推进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时代压缩型工业化国家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最佳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国外经验表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只有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5%时,环境恶化的趋势才能得到基本控制。

从中国的实际看,由于历史欠账过多,要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保持环境的良性化运行,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将会远大于这个比例。

“十五”期间我国规划的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为7200亿元,占同期GDP的比例为1.3%;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分别为1363.4亿

86

元、1627.23亿元和1908.6亿元,占同期GDP的比例分别为1.33%、1.39%和1.4%。

这一数量指标上升的结果是我国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

这说明,只有一方面增加环保投入,一方面努力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

这是压缩型工业化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三、外来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

所谓外来型工业化,是指工业投资或发展主体来自外地的工业化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活动的对外依赖性为特征的外来型工业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0年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商品构成中始终保持着50%以上的高份额,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始终维持在50%以上。

这是典型的外来型工业化特征。

外来型工业化的发展既与中国原始工业化进程向近代工业化转换的步伐缓慢有关,更是世界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纯粹的技术和效率角度看,外来型工业化加快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的经济效率,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对民族国家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首先,发展中国家本土工业发展缓慢。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判断工业化程度的还是本土工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滞后,就在于启动时间远远早于地中海北岸国家和英伦三岛的原始工业化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面临的需求增长和市场扩大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内生型工业化可能性的丧失,使得我们只好选择了外来型工业化道路。

现在,中国很多工业品的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但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生产的,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实际上并不代表中国本土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改善。

以GDP总量和人均指标为主的政绩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外资外贸依赖型的发展模式,从而也造成了中国对外来型工业化道路依赖的加深。

其次,外来型工业化加重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压力。

其实,这是本土工业发展缓慢的必然结果。

污染是由于存在外部性而导致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

外来型工业化与本土的特殊联系,使得这些

企业的从业者不必把自身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损害纳

入到自己的经营过程中,从而加剧、扩大了“市场失

灵”。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内部成本的外部化,是一

些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一些地方政府出

于发展本地经济的考虑,也往往纵容这种内部成本

的外部化,也就是所谓“先污染,后治理”。

[5]不仅如

此。

外来型工业化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发达国家和跨

国公司转移污染的一个渠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

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产业转移,虽然使得自己的

经济增长状况有所改善,但却加重了污染的程度,生

态环境恶化。

事实上,中国引进的外资企业往往是所在国家

按照梯度转移理念移出本土的,基本上是一些传统

过时的工业科技,对稀缺性和污染性资源的消耗过

大,不具备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增加了中国

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会激

化他国与中国在能源和原材料等问题上的冲突。

年我们经常听到国外对中国在能源资源问题上的指

责。

其实,中国既是能源消耗大国,亦是能源生产大

国。

2004年中国能源需求的总自给率达到94%,所

谓中国“能源威胁论”或“资源威胁论”都是站不住脚

的。

即使是真的构成了“威胁”,其根源也是发达国

家向中国转移高耗能产业的结果。

因为中国制成品

商品出口额中的60%左右是由外资和合资企业进

行的,将这些企业为了生产这些产品进口的能源和

原材料都算在中国的身上,进而将关于争夺资源、推

动原料价格上涨的指责也对准中国显然有失公允。

从本质上说,只要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和不平等的社会经济体系,任何经济发展模式的选

择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

避免的。

我们一方面要积极迎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坚决抵

制一些发达国家为集中力量发展本国高新技术,而

将一些资源型、耗能型、污染型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

的倾向,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

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

循环经济的普及不仅是一个

技术问题,而且是制度和利益问题。

我们只有冲破

发达国家一方面全力控制世界市场以获取旧能源的

最大利润,同时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限制新能源技

87

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的旧国际经济格局,以循环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原则对外来型工业化进行引导,走以外来型工业化与内生型工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并把它作为思考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模式转换的一个因素,才能实现真正的富民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在发展中失去了“自我”;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循环经济模式才有可能成为国家层面的行为,才能实现发展的普遍受益原则。

四、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

在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更多的是靠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换取的,忽视了与国际接轨的真正内涵。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正在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清楚表明,走这条发展道路的国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以多快的速度追上发达世界,要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发达世界本身的意愿。

[6]各种经验说明,真正决定中国将来成功的因素是愿不愿意投身于现代技术革命,并且面对由此产生的风险,“中国与国际接轨”的真实含义是在发展自主高新技术方面的接轨。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新阶段,重化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这一方面会加剧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同时也会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压力。

这几年我国在就业、投资、能源消耗、价格等方面出现的某些新情况,一定程度上与重化工业自身的一些特点有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包含了经济总量翻两番,也包括社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内容。

要使上述目标的实现得到保证,就必须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观念的一次革命,它强调从源头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谋求以最小的环境资源成本追求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模式。

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都表明,循环经济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市场机制,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能源实施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调控,能够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达到资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

从国际社会的经验看,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高新技术污染必然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难点。

高新技术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协同性、累积性、连带性等特征,只有在发展之初就以循环经济理念加以重视并积极去解决,才能加以避免。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始终是抑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影响中国产业顺应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线路,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从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现在发达国家一直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有助于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

要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实现经济、资源、生态的整合,就必须努力尝试自主科技方面的创造性突破。

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说明,只有实现“竞争力突变”,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取代“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技术”成为竞争力的源泉时,工业化才会由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

[7]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带动中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使中国经济发展逐步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使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科技牵头作用得到真正实现。

可以说,循环经济自身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它是工业发展从耗费资源技术向节约资源技术转变的可行途径,也是落实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现实选择。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当代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密切相关。

随着国际社会对资源和环境关注的加强,继续大量耗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粗放式增长道路已经不可能支持中国工业的持续发展。

追赶型工业化、压缩型工业化、外来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叠加效应,促使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

在世界经济驱动力发生转换的今天,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实现环境

88

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

参考文献:

[1]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

[2]王文军、李蜀庆.压缩型工业化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9:

29-35.

[3]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9(6:

54-66.

[4]曹凤中.环境问题的时间维和空间维分析[N].中国环境报2003-05-16.

[5]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

—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J].东南学术,2000(5:

83-90.

[6][俄]伊诺泽姆采夫.安启念等译.后工业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俄罗斯学者看世界[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4,152-155.

[7]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5-14.

作者简介:

李建民,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邓如辛,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李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发程度的提高,企业不得不面临来自国内和国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企业战略是企业面对复杂而又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从20世纪50年代的“战略规划”发展到当前的“全球化战略”,世界已进入战略致胜时代。

多元化经营战略作为企业职能战略的组成部分,至今在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一些学者提出了“多元化陷阱”,而部分企业经营者把自身多元化的失败归咎于中国的学者没有提出正确的理论。

如何解开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高失败率之谜?

本文特作一些探索。

一、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高失败率引发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企业界没有任何多元化经营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大型企业成长起来,具有向其他生产经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企业多元化

经营战略中的作用

■赵瑾璐唐柳洁

[摘要]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高失败率引发了理论界和企业界关于多元化经营的争议。

而行业选择不慎是导致亏损的重要原因。

因此,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时的第一步选择十分

关键。

根据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企业应在考察需求冲击、

货币冲击之外,重视供给冲击的作用,从而在变动的经济周期中选择好的产业领域,把握

多元化发展的时机。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战略;实际经济周期;供给冲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6-6470(200602-0089-04

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