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659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docx

自考《现代物流学》各章要点汇总

第1篇现代物流学总论

第一章现代物流学概述

1、传统物流:

指物品的运输与储存及一些附属业务而形成的功能单一的物流模式。

(P3)

2、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P3)

现代物流强调系统整体优化。

现代物流一定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支持;

现代物流具有选进的物流科学技术。

3、现代物流的特征:

(P4)

反应快速化;

功能集成化;

服务系列化;

作业规范化;

目标系统化;

手段现代化;

组织网络化;

经营市场化。

4、物流系统分类:

按业务性质分:

生产物流;

供应物流;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

销售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

(P7)

回收物流;

废弃物流。

5、按相对范围分:

(P7)

企业物流;(指发生在本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

社会物流;

综合物流;(指物质资料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生产过程各阶段之间流动的全过程。

国际物流。

主要经营特征是:

跨国经营。

6、物流系统功能:

输入,输出,处理(或转化),限制(或制约),反馈。

7、物流子系统:

运输子系统、储存子系统、装卸搬运子系统、包装子系统、配送子系统、流通加工子系统、物流信息子系统。

(P10)

8、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P12)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联结社会生产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前提条件;

物流是保证商流顺畅进行,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

物流技术的发展是决定商品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物流的改进是提高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9、通过降低物料消耗而获得利润(第一利润源泉);通过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增加利润(第二利润源泉);降低物流费用以取得利润(第三利润源泉)(P13)

10、绿色物流:

是指以降低对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

11、物流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体现在物流业务的科学管理上;

预测物流流量;

编制物流计划;

确定物流最佳成本;

合理组织进货、验收、搬运、入库等业务;

加强与物流业务有关的法律的执行。

第二章国内外物流动态和发展趋势

1、物流合理化:

包括:

局部合理化、整体合理化。

(P20)

局部合理化:

指物流系统中各子系统内物流过程合理化。

整体合理化:

物流系统整体合理化。

2、物流合理化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

总成本法、避免次优化、得失比较分析法。

3、在一定服务水平条件下,在多种物流方案中选择总成本最小的方案:

总成本法。

4、在评价各方案时,要比较分析各方案的所得和所失,在保持一定服务水平条件下,选择得大于失的方案:

得失比较分析法。

5、实现物流合理化的战略步骤:

(P21)

制定物流战略、方针和措施;

确定物流网络结构;

设计物流管理系统;

综合评价物流系统并逐步完善物流系统。

6、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加强物流计划性;

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组织物流直达化;

组织物流短距化;

组织物资调运钟摆式运输;

组织货物调运集中化;

物流企业社会化;

实现物流标准化;

钟摆式运输:

强调往复、回程的货物组织,避免发生不满载或空车行程的情况的运输。

组织钟摆式运输的意义:

 

充分利用运载工具,避免发生不满载和空车行程,提高效率和企业效率;

节省社会资源,强调组织合理化。

 

7、国际物流:

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

(P35)

8、我国发展国际物流有哪些措施:

改革和健全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实现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

加快建设我国物流设施,畅通物流渠道;

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标准化;

开展国际物流研究,加快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9、第三方物流:

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P43).

10、第三方物流经营内容有哪些?

包括有形的实物物流和无形的物流方案规划、设计和信息流动技术等。

主要有运输、存储、配送、配送战备和物流系统的研制,取货拼装,信息管理等。

11、第三方物流的经营特点:

从事第三方物流的经营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资产所有关系和组织结构比较复杂;

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多;

规划差别较大;

与用户的关系在较高水平以上。

12、供应链:

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13、供应链管理(SCM):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P46)

14、供应链管理的目的: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维护各环节的顺畅,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

提高产品品质;

规范上下游供应链的操作,提升竞争力。

15、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点:

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

16、定制物流:

是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而为其专门设计的物流服务模式。

(P48)

17、虚拟物流: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模式。

(P49)

18、精益物流:

以实现客户的最大价值为出发点,剔除物流过程中的一切无效和不增值作业,用尽量少的投入满足客户需要,从而获取高效益的现代物流方式。

(P49)

19、物流一体化:

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P50)

20、物流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

要保证系统一统一性,一致性,需要标准化做为前提;

对物流成本、效益有重大决定作用;

是加快物流系统建设,迅速推行物流管理的捷径;

给物流系统与物流外部系统的联结创造条件。

第2篇物流系统的作业与技术管理

第三章交通运输技术与组织管理

1、运输:

通过运输工具和方法,使货物在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或是物流据点之间流动。

(P59)

2、运输管理工作的原则:

及时、准确、经济、安全。

(P68)

3、运输管理的主要内容:

运输计划管理;

发运管理;

中转管理;

接收管理;

运输安全管理。

4、编制运输计划的原则:

要保证重点,统筹安排;

要组织均衡运输;

做好运量预测;

加强统计分析。

5、合理运输:

按照商品流通规律、交通运输条件、货物合理流向、市场供需情况,走最少的里程,经最少的环节,用最少的运力,花最少的费用,以最短的时间,把货物从生产地运到消费地。

(P77)

6、合理运输的意义:

(P77)

可加快货物调运时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积极扩大社会再生产;

有利于扩大商品流通,繁荣城乡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及时供应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能改善流通部门特别是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减少货物在途资金的占用压力,加速资金周转;

可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货物运输中的损失、损耗,提高货物运输质量,节约运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可提高车船载量,合理使用运输工具,充分发挥运输工具的效率,节约运输力和社会劳力。

7、合理运输的组成要素:

运输距离、运输时间、运输费用、运输方式、运输环节。

(P78)

8、不合理运输有:

对流运输:

也称相向运输。

指同一种货物或两种可以互相代用的物资,在一条运输路线或平行线上运输,与同对方向的路线全部或部分发生对流。

迂回运输:

同一起止点间,不是走最短的近路,而是绕道远路运输。

重复运输

倒流运输

过远运输

动力选择不当

9、组织合理运输的主要形式

分区产销合理运输;

直达运输;

“四就”直拨运输;

合装整车运输;

提高技术装载量。

(组织轻重配套装、实行解体运输、改进堆码方法)

10、运输的质量指标包括:

正点运输率;满载率;运力利用率。

(P77)

11、复合运输:

是通过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作,合理安排运输计划,综合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充分发挥运输效率的比较好的组织货物运输形式。

(P69)

12、集装化运输:

将一定数量的货物,根据各种货物的性质、外部形态、包装等情况,利用特别的器具,把零散的货物集装起来,形成一个较大的集装单元的货物运输。

(P90)

13、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保证物资的运输安全,减少货物损失;

有利于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现代化管理;

减少货物包装;降低包装费用;

有利于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露天存放;减少仓库占用;

便于装卸,提高车船周转。

第四章仓储管理

1、储存的作用:

(P93)

时间效用;

“蓄水池”作用;

降低物流成本;

保存商品(物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物理变化:

只改变商品本身的外部形态,而不改变其本质,不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

如:

挥发、溶化、熔化、干燥、变形等。

(P94)

3、化学变化:

不仅改变物质的外部形态,而且改变物质的性质,并生成新的物质。

如:

化合、水化、分解、水解、氧化、聚合、老化、风化等。

4、在仓库中保存的物资,由于技术措施不当,而使物资的性能发生变化。

称为:

化学变化。

5、在仓库中保存的物资,由于温度、湿度等因素而使物资的形状发生变化。

称为:

物理变化。

6、生物变化:

库存商品受到生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所发生的变化。

如:

虫蛀、鼠咬、霉变、腐朽、腐败等。

7、有形损耗:

库存商品不使用而产生的损耗。

8、无形损耗:

由于更新、更好、更廉价的同类产品进入产场,致使库存商品贬值而产生的损耗。

(P95)

9、仓库:

保管、存储物品的建筑物和场所的总称。

(P96)

10、商品保管的任务:

规划和配备仓储设施;

定制商品的储存计划;

提供良好的保管条件;

进行科学的保养与维护;

掌握库存商品的信息;

建立建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11、仓库中一般应该具备哪些设备:

(P98)

计量装置;

货架;

货棚;

线路和站台;

储存容器。

12、货架:

专门用于放置成件物品的保管设备。

13、货棚:

供存储某些物品的简易建筑物,一种半封闭的建筑或装置。

(P96)

14、存储合理化:

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

15、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

(P104)

质量标志、数量标志、时间标志、结构标志、分布标志、费用标志

16、多重ABC分析:

是在第一次ABC分析基础上,再进行一次ABC分析。

(P107)

17、库存控制系统要素:

需求、补充、费用分析、存贮策略。

(P110)

第五章包装技术与管理

1、包装:

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P119)

2、包装的功能:

保护、便利、促销。

3、包装机械的作用:

(P130)

提高劳动生产率;

确保包装质量;

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降低包装成本,减少流通费用。

第六章装卸搬运

1、装卸:

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

(P139)

2、搬运:

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3、装卸搬运工作的意义:

(P140)

加速车船周转,提高港、站、库的利用效率;

加快货物送达,减少流动资金占用;

减少货物破损,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

4、装卸搬运的原则:

(P146)

有效作业原则;

集中作业原则;

简化流程原则;

安全作业原则;

系统优化原则。

5、防止无效装卸的方法:

(P147)

减少装卸次数;

消除多余包装;

去除无效物质。

6、装卸搬运: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存放,支承状态的活动。

第七章配送及配送业务管理

1、配送:

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P156)

2、配送是物流的基本功能之一。

3、配送的意义和作用:

(P158)

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

提高了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

通过集中库存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

简化手续,方便用户;

提高了供应保证程度。

4、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

(P160)

定时配送;(按照约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送)包括JIT配送(强调准时)。

定量配送;

定时定量配送;

定时、定路线配送;

即时配送。

(指完全按用户要求的时间和数量进行配送的方式)

5、共同配送:

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

(P161)

6、加工配送:

在配送中心按用户的配送要求进行必要的加工,一种将流通加工和配送一体化,使加工更有针对性,配送服务更趋完善的形式。

7、配送中心:

是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

(P162)

8、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

备货、

储存、

分拣及配货、

配装、

配送运输、

送达服务、

配送加工。

9、柔性配送中心:

不是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是强调市场适应性。

(P163)

10、配送的工作步骤:

(P165)

制定配送计划;

下达配送计划;

按配送计划确定物资需要量;

配送点下达配送任务;

配送发运;

配达。

11、配货作业方法:

(P167)

播种方式:

将需要配送的数量较多的同种物资集中搬运到发货场所,然后将每一用户所需的数量取出,分放到每一用户对应的货位处,直到配货完毕。

摘果方式:

又称挑选方式。

搬运车辆巡回于保管场所,按配送要求从每个货位或货架上挑选出物资,巡回完毕也完成了一次配货作业。

12、提高配送经济效益的方法:

恰当设置配送中心;

加强配送的计划性;

实行共同配送;

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

第八章流通加工

1、流通加工:

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P179)

2、流通加工的作用(意义):

(P182)

提高加工材料利用率;

方便用户;

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

充分发挥各种输送方式的优势;

改变功能,提高收益。

3、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方法:

(P189)

加工和合理运输结合;

加工和配送结合;

加工和配套结合;

加工和商流相结合;

加工和节约相结合。

4、不合理流通加工的几种形式:

(P190)

地点设置不合理;

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

方式选择不当;

成本过高,效益不好。

5、流通加工有哪些内容?

对水泥、孰料的流通加工;

钢板及下料的加工;

木材的加工;

煤炭及其燃料的加工;

平板玻璃的加工;

生鲜食品的加工;

机械产品及零配件的加工。

6、流通加工的形式有哪些:

弥补生产领域加工不足的深加工;

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服务性加工;

为保护产品的加工;

为促销产品的加工;

为方便流通的加工;

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加工;

为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加工。

第九章物流信息系统

1、物流信息:

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P195)

2、物流信息的特点:

广泛性、联系性、多样性、动态性、复杂性。

3、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组成:

基础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单项标准。

(P198)

4、物流信息管理:

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并对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和应用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控制。

(P201)

5、物流信息管理的内容:

(P202)

信息政策制定;

信息规划;

信息收集;

信息处理;

信息传递;

信息服务与应用。

6、条形码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一项综合性科学技术。

7、射频识别技术(RFID):

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和数据交换目的的技术。

(P207)

8、GPS:

海空导航、实时监控、动态调试、路线优化、货物跟踪、智能运输。

(P212)

9、GIS

10、物流信息系统:

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11、物流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沟通联系的作用;

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管理控制的作用;

价值增值的作用;

支持战略规划的作用;

辅助决策分析的作用。

11、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数据建模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

(P216)

第3篇物流中心网络与场站规划

第十章物流中心网络概述

1、物流中心:

又称流通中心,是组织、衔接、调节、管理物流活动的据点。

(P239)

2、物流中心的作用:

(P240)

商品周转的作用;

商品分拣的作用;

商品保管的作用;

商品在库管理的作用;

流通加工的作用。

3、物流中心的种类:

(P244)

集货中心;

分货中心;

配送中心;商品集中、出货、保管、包装、加工、分类、配货、配送和信息的场所。

转运中心;

储调中心;

加工中心;

物流基地。

4、物流园区:

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

(P245)

5、为解决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和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流通加工中心通常设置在:

物流园区。

6、物流园区的功能:

(P246)

物流服务功能;

信息服务功能;

社会服务功能。

7、物流园区的分类:

区域物流组织型园区;

商贸型物流园区;

运输枢纽型物流园区;

综合型物流园区。

8、物流中心的布局:

辐射型、吸收型、聚集型、扇型。

9、虚拟仓库:

是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基础上,进行物品的存储、保管和远程控制的物流设施。

(P250)

10、网络仓库:

是借助于先进通信设备可以随时调运所需物品的若干仓库的总和。

11、物流中心设计的一般原则:

(P255)

规模的经济性;

据点数量的经济性与服务能力;

先进技术的采用;

在设计中贯彻标准化;

据点的能力弹性。

第十一章物流运输站(场)规划

1、货运站:

铁路枢纽中专门办理货物运输的专业站。

(P258)

2、货场:

是铁路办理货运作业的基本场所,也是铁路与地方短途运输相衔接的地方。

(P259)

第十二章其他

1、仓库对库存物品的维护保养工作主要有:

创造适合的环境条件;

对部分物资进行个别技术处理;

进行救治防护。

2、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需要:

Internet的通信基础设施;

实现网上支付的金融环节;

物流配送

3、在制造企业中采用的ERP的中文意思是:

企业资源计划。

4、在制造企业中采用的MRP的中文意思是:

物料需求计划。

5、在物料需求计划上发展出的一种规划方法和辅助软件:

制造资源计划。

(MRP2)

6、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使物流功能达到最佳组合,在保证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

7、成本--效益悖反:

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

8、多标准ABC分析法的实质是什么:

针对不同要求形成的不同标准,以及形成的若干不同分类结果,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优化分类。

11、具有能够统一定价,有利于改善价格策略,体现了横向的规模经济优势:

多式联运

12、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

委托开发、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购买软件包、自主开发与外包结合。

13、物流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层次包括:

策略层面、运作层面、战备层面。

14、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

是指物流系统中各种建筑物所使用的基础模数尺寸。

15、逆向物流:

与传统供应链反向,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物流活动。

16、仓库管理ABC分析法的内涵:

从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多项目或多因素事物中,找出主要矛盾、抓住重点,照顾一般的一种管理方法。

17、运输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哪些基本问题?

运输成本;运输速度;运输一致性;与物流节点的匹配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