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70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docx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

制革化学与工艺学

第一章

1.生皮和革的区别

答:

生皮是从动物体上剥下,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的皮。

革是生皮经过一系列化学和机械处理,特别是经过鞣制处理,成为具备一定使用性能的产品(天然高分子材料)。

2.什么是鞣制和鞣剂?

鞣剂主要有哪几类?

答:

鞣制---用鞣剂处理皮使生皮转变成革的过程,即通过一些化学物质与生皮蛋白发生作用,在生皮的胶原蛋白链间形成交联,从而增加了皮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因此,革更耐湿热,化学药品和微生物的作用。

鞣质---能与生皮蛋白质结合,使生皮转变成革的物质,其纯物质称为鞣质。

鞣质的工业制品称鞣剂(分子大小合适)

鞣剂的分类---无机鞣剂、有机鞣剂、无机与有机结合鞣剂

3.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

答:

分类及命名

(1)按鞣制方法分:

铬鞣革、植鞣革

(2)按原料皮种类分:

猪皮革、牛皮革

(3)按皮革行业的习惯分:

轻革、重革

(4)按革的用途分:

工业用革、生活用革、军用革

4.制革工艺过程主要分为哪些工段?

各工段的目的是什么?

各工段主要包括哪些工序?

答:

四大工段及各自的目的和主要包括的工序:

鞣前准备工段—将原料皮加工成适合于鞣制状态的裸皮—组批、称重、(浸水)、去肉、称重、浸灰、去肉、剖层、称重

鞣制工段—使皮转变成革—脱灰、软化、浸酸、铬鞣搭马

鞣后湿处理工段—改善革的使用性能—挤水、剖层、削匀、称重、复鞣、中和、搭马、染色加脂

整饰(或整理)工段—使湿革在外观和使用性能上达到成革的质量要求—干燥、摔软、涂饰

5、制革过程就是把从动物体上剥下的皮制成适合于人们各种用途的革的过程。

6、鲜皮或血皮:

从动物体上剥下,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的皮。

易腐烂变质,防腐处理(盐腌、干燥)。

生皮或原料皮:

鲜皮和防腐处理过的、具有制革价值的皮,都是革的原料,统称生皮或原料皮。

7、生皮的性质?

1)刚从动物体上剥下来时含有较多的水分而柔软,干燥后变得板硬,虽经机械处理,仍不能变软。

2)在66℃以上的热水中,生皮会收缩,T越高,收缩越大(Ts)。

3)不耐微生物的作用,在湿热的条件下易腐烂。

4)在化学品的作用下,生皮易被破坏。

5)生皮的卫生性能差,透水、透水汽性不好。

6)干的皮不耐折,易断裂。

8、革的性质?

1)革在干燥后可以用机械的方法使之变软。

Why?

2)革在热水中发生收缩的T都在65℃以上,有些革甚至在沸水中也不发生。

3)比生皮更耐微生物、化学药品的作用。

4)革的卫生性能即透水、透水汽性比生皮好。

5)革比生皮更耐曲折,不容易撕裂。

9、皮革的特殊性能?

(1)耐用性能:

强度高,如撕裂强度、抗刺破性能等。

撕裂强度---如皮革制品在缝制时不需要锁边

耐刺破性---在相同的柔软度和厚度下,皮革具有很高的耐刺破性。

如底革的皮鞋不易被钉刺穿,穿用安全。

(2)穿着舒适性

卫生性能(透气/汽,呼吸性能)

吸湿排汗性:

皮革可吸收人体的汗液,并能将汗液蒸发出去,含30%水分无潮湿感,其他最高达15%。

绝热性:

导热性小,保暖性好。

热时出汗,很快被皮革吸收,再蒸发降温,夏天耐热。

耐温性好:

可耐120-160℃高温,-50℃到-60℃低温,在此T范围内,皮革的软硬和弹性等无明显的变化。

良好的应力-应变性能,保证了皮革的穿着舒适性。

第二章

1.制革主要原料皮有哪些?

答:

猪皮、牛皮、羊皮(绵羊皮、山羊皮)

2.中国制革原料皮及资源状况如何?

各种皮有何特点?

我国的制革原料皮主要是猪皮,其次是牛皮和羊皮。

我国养猪总数占世界49%,大多数猪皮表皮较厚、毛孔粗大、粒面粗糙、脂肪含量大、部位差大、肌肉组织和弹性纤维发达。

我国牛皮主要有黄牛皮,水牛皮,牦牛皮。

其中黄牛皮粒面细致,纤维紧密;水牛皮和牦牛皮则粒面较粗糙。

我国羊皮主要为山羊皮和绵羊皮,山羊皮粒面较细、部位差大、弹性纤维发达、油脂少;绵羊皮则部位差小、纤维疏松、油脂多。

3.生皮为何要防腐?

防腐的原理是什么?

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

防腐目的:

利于原料皮的运输和储存;

防腐原因:

原料皮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和水,因此原料皮给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适宜的条件下,原料皮极易被微生物及皮内的自溶酶作用而腐烂。

防腐原理:

生皮保藏就是停止各种降解酶的活动,在皮内外造成一种不适宜细菌生长、能抑制酶的作用的环境。

主要有2钟方法

(1)杀死细菌,如用杀菌剂

(2)是用抑菌剂减缓细菌的生长或活动,如冷却、盐腌和干燥等。

主要方法:

(1)降低皮内的水分:

如干燥法、盐腌法、盐干法P65

(2)降低皮内的pH值:

如浸酸法

(3)降低温度:

如冷冻法(长时间保存,大于3周)、冰块法和冷空气冷却(短时间保存,小于3周)

(4)防腐剂杀菌法(细菌、真菌杀菌剂,短时间保存,再次感染、杀菌剂分解)

(5)射线照射法

生皮腐烂原因:

从动物体上剥下的生皮很容易在酶的作用下降解,这些酶来自生皮自身的细胞或来自环境中的细菌或霉菌。

在生皮腐败过程中,细菌渗透进生皮中,产生可降解生皮的酶。

这个过程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和腐臭的脂肪,并能分解表皮层,当细菌或它们产生的酶作用到毛囊时,毛就会脱落。

4.生皮一般分为哪几层?

答:

毛层(鳞片层、皮质层、髓层)和皮层

皮层又分为:

表皮层、真皮层(乳头层和网状层)、皮下组织层

5.表皮层的结构和组成,其主要成份及除去的方法?

答:

结构和组成:

角质层—真角质层、透明层;生发层---粒状层、棘状层、基底层

主要成份及除去方法:

角蛋白---加强碱,还原剂:

硫化物,有机胺(如二甲胺)、巯基化合物等

6.真皮层的结构及各层的特点?

答:

结构及特点:

①乳头层---由十分纤细、编织非常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

乳头层上层(表皮层以下)胶原纤维束细小。

靠近网状层的乳头层下层的胶原纤维束逐渐变粗。

②网状层---基本由胶原纤维束构成,且次层胶原纤维束比乳头层下层粗大,相互交织成立体网状结构。

7.织角:

原料皮的纵切面上大多数胶原纤维的主要走向与皮面所成的夹角

8.真皮层的主要成份及性质?

答:

主要成份:

纤维成份(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非纤维成份(纤维间质、脂腺、汗腺、肌肉、血管等)

性质:

(1)纤维成份:

1胶原纤维(95%~98%):

在酸碱溶液中发生胶解和水解:

Ca(OH)2的胶解能力最大,强酸的胶解能力比强碱大,强酸碱长时间处理、胶原产生水解。

②弹性纤维:

在真皮中起支撑和骨架作用,影响成革软度;具有较强的耐酸、碱和热作用;强酸碱处理产生一定的变性,酶处理能破坏;其被破坏程度直接影响成革的柔软度、丰满性以及粒面的细致程度和表面积的打开;分布在乳头层粒面表层;用化学品、热和极度pH下

(1)注意季节和水温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浸水时间和助剂的用量

(2)pH<10.5

(3)皮浸泡在液面以下,池、槽、勤换水,消毒

(4)浸水T>25°C,要防腐,勤换水

(5)机械作用适度,皮变软后才能机械作用

(6)浸水—去肉相互结合

(7)溜毛,腐烂皮缩短浸水时间,尽早进入下面的工序

(8)未达到浸水要求的适当延长浸水时间;提前达到浸水要求的则应提前结束浸水。

11.生皮中的油脂对制革有何影响?

答:

(1)阻碍水及化学药品的渗透,影响后工序的进行

(2)脂肪酸含量高,与Ca2+、Cr3+形成钙皂、铬皂,使染色不均匀,革形成色斑

(3)脂类物质中的蜡和油脂,在常温下逐渐移至革面,形成油霜

(4)革面油脂多,影响涂层粘合牢度,易掉浆

(5)革内油脂多,储存过程中易出现异味

12.脱脂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机械法---去肉、挤压

化学法---皂化法、乳化法、溶剂法、脂肪酶法

13.试制定黄牛盐湿皮的浸水工艺和猪盐湿皮的浸水和脱脂工艺

答:

黄牛盐湿皮浸水工艺:

工艺流程:

组批—鼓浸水—去头尾—去肉—称量—……

组批基本无伤残、掉毛,厚薄基本均匀一致,质量在18~22KG的原料皮组成生产批,按20kg/张作为以下用料基准。

鼓浸水

条件:

液比2,温度18~22℃(内温),时间16~22h。

材料:

JFC0.5%,防腐剂适量。

操作:

先用22℃的充足热水、闷热2次,每次20min,调好液比、水温,加入JFC及防腐剂转40min,停鼓;每停30min转3min,至规定时间;次日出鼓前转30min,出鼓。

去头尾将头尾及脚爪去除干净。

去肉去四刀、头尾、腹部各去一刀,皮下组织基本去除干净。

称量以此质量作为以下工序用料基准。

猪盐湿皮

浸水工艺:

工艺流程:

组批—去肉—称量/点张—鼓浸水—脱脂—……

组批按皮的来源、皮张面积的大小,厚薄组成生产批。

去肉视皮张皮下组织带油的多少采用二刀法或四刀法将皮下组织去净,油窝显露并保证皮张完整,不能将皮削伤。

称量/点张作为以下用料依据。

鼓浸水(转速3~6r/min)

条件:

液比2.5~3.0,温度常温(18~22℃),时间4~18h。

操作:

投皮,调好液比水温,转动30min。

用充足的水,流、闷洗各15min,换水,视皮失水的情况决定转动和浸泡皮的时间一般应过夜,浸水基本达要求后才能转入下工序。

脱脂工艺:

工艺流程:

组批—去肉—称量—水洗—脱脂1—水洗—脱脂2—水洗—拔毛—碱膨胀—……

脱脂2

条件:

液比2,温度30℃(内温),时间60min。

材料:

Na2CO32.5%,JFC0.5%。

操作:

调好内温、液比,加入所需材料,转动至规定时间。

终点:

皮无油腻感,油窝显露,毛根松动,毛被清爽,溶液呈乳白色。

脱脂2条件同脱脂1;脱脂剂为餐具洗洁精4g/l,Na2CO3为0.5g/L;操作及终点同脱脂1.

14.什么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有哪些?

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答:

表面活性剂:

在很低浓度下能明显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一类化合物

常见的表面活性剂有: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季铵化物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卵磷脂,氨基酸型,甜菜碱型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聚山梨酯,碱金属皂:

O/W,碱土金属皂:

W/O,有机胺皂:

三乙醇胺皂,蔗糖酯:

HLB(5~13)O/W乳化剂、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用于制革工艺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增溶②乳化③润湿④消毒、杀菌⑤去污剂

15.脱毛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有哪些脱毛的方法?

答:

目的:

除去原料皮上的毛被和表皮,得到粒面光洁的裸皮。

主要方法:

毁毛法,保毛法

16.涂灰碱脱毛的是如何操作的?

其主要针对哪些皮?

该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答:

操作:

硫化钠、石灰、水等调成糊状涂于皮的肉面,逐张堆置,静置一段时间后,毛和表皮松动,能容易拔下,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除去毛和表皮。

使用对象:

毛被发达,毛有回收价值的皮,特别是张幅小,皮板薄的皮,常用于山羊皮,绵羊皮的脱毛,有时候小牛皮和牦牛皮的脱毛也采用此法。

优点:

毛可以回收,减少脱毛废液中的COD、BOD含量,不同部位可以控制脱毛糊的用量和浓度,有利于消除部位差,预膨胀,使皮在后续的浸灰中逐渐膨胀,减少灰碱对粒面的作用,使粒面平细、紧实。

缺点:

操作麻烦,劳动强度大,操作环境卫生差,还需要浸灰操作。

17.浸灰的目的是什么?

浸灰过程中生皮主要发生哪些变化?

答:

目的:

(1)脱毛,去除表皮

(2)皂化油脂

(3)进一步去除纤维间质

(4)对弹性蛋白、网状蛋白、肌肉等有一定的变性作用

(5)胶原纤维膨胀,胶原纤维束得到松散

生皮发生的主要变化:

(1)胶原纤维发生碱膨胀,胶原肽链间距离增大,胶原纤维得到分离。

(2)胶原肽链间的氢键,盐键和部分共价键等交联键被打开(胶解),Ts由65℃降至55℃,胶原纤维得到分散。

(3)胶原侧链基团水解,释放出羧基,为鞣剂的增加结合点,胶原的PI由7.5~7.8降至5左右。

18.影响浸灰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浸灰中生皮为何要发生膨胀?

如何控制浸灰中生皮的膨胀?

答:

因素:

(1)原料皮的状况及成革的要求

(2)碱的性质和用量

(3)温度、时间、液比的影响

(4)机械作用的影响

生皮发生膨胀的原因:

通过浸灰除去黏结胶原纤维束的黏蛋白、类黏蛋白及打开肽链间的部分连接键,使黏结在一起的纤维束分开保持适宜的距离而产生膨胀。

控制碱膨胀方法:

(1)加入具有抑制生皮膨胀作用的浸灰助剂

(2)开始小液比(50%~80%的水),碱渗透后增加液比(2~3)

(3)浸灰时,以硫氢化钠部分代替硫化钠,碱性物质分次加入,逐渐提高体系的碱度

(4)分次补加水,使皮逐步均匀膨胀

19.浸灰助剂主要有哪几类?

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机理是什么?

答:

(1)通用性浸灰助剂:

以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浸灰过程中可以促进浸灰物质的渗透,加速浸灰过程

(2)脱毛性助剂:

主要为有机硫化物和有机胺化物,浸灰中使用,减少硫化物的用量,更有效地去除毛根,表皮和皮垢,提高浸灰效果

(3)增加石灰溶解度及稳定性的助剂:

使浸灰浴中的溶解性的Ca2+增多,促进其在皮内的渗透和作用的均匀性,缩短浸灰时间,减少石灰用量

(4)抑制灰皮过度膨胀类助剂:

主要以有机胺为主要成分,使灰皮缓慢,均匀,适度膨胀

(5)松散纤维类浸灰助剂:

含酶浸灰助剂,在浸灰过程中加入一些氢键破坏剂,使皮胶原纤维在适度膨胀下得到良好的松散等

20.试拟定黄牛鞋面革、猪皮服装革和山羊服装革生产过程中的脱毛和浸灰工艺

答:

黄牛皮:

工艺流程:

组批—称量—池浸水—去肉—水洗—鼓浸水—水洗—盐碱烂毛(膨胀)—水洗—去肉—称量—水洗—脱灰—……

盐碱烂毛(膨胀)

条件:

液比1~2.5,内温22~25℃,时间16~20h。

材料:

硫化钠()60%)3.2%~3.5%,氯化钙0.3%~0.5%,灰浆10%。

操作:

调好内温及液比,加入Na2S及CaCl2转60min,停40min,再转20min,加入灰浆,并补充水至液比为2.5,转30min,停30min,以后每停60min转5min,反复3~5次,停鼓过夜,次日转30min。

终点:

毛烂干净,皮呈均匀膨胀态,皮身坚牢,无烂面、虚边产生,结束pH在12以上。

山羊皮:

工艺流程:

组批—称量—池浸水—转鼓助软—水洗—去肉—池浸水—去肉—包灰—推毛—称量—灰碱膨胀—去肉—复灰—去肉—称量—……

材料:

硫化钠(Na2+S≥60%),灰粉(CaO≥60%),渗透剂JFC0.5%,浸灰助剂0.3%。

包灰脱毛:

将硫化钠完全溶解分别配成60~70g/L、30~40g/L以及10~15g/L。

操作:

从高到低三种溶液,用灰粉调其浓度达80Bé,将高浓的Na2S溶液涂抹在以厚皮的背脊线为中心的肉面两侧,中浓度的Na2S液涂抹在薄皮背脊线的肉面两侧,低浓度的Na2S液涂抹在皮的腹肷部肉面上。

肉面对肉面,粒面对粒面【常温(18~22℃)堆放3~4h】推毛。

灰碱膨胀

条件:

液比2.5,内温18~22℃,时间16~18h。

操作:

调好内温、液比,使Na2S浓度达3.0~1.5g/L,加灰粉至溶液达200BKr,投皮,加入皮重0.5%JFC,转60min停60min,再转30min,以后每停60min,转3min至次日转30min达规定时间去肉。

复灰

条件:

液比2.5,内温25~28℃,时间14~16h。

操作:

调好内温、液比,加灰粉使溶液达200BKr,投皮加入皮重0.3%~1.0%浸灰助剂转动30min,以后同灰碱膨胀转停操作。

猪皮

工艺流程:

组批—去肉—称量—浸水—脱脂—水洗—再脱脂—水洗—碱碱法烂毛—水洗—剖层—……

碱碱法烂毛(膨胀)

条件:

液比1.5,内温22~24℃,时间16~18h。

材料:

硫化钠(Na2S≥60%)7~8g/L液体烧碱[w(NaOH)=33.3%]4%~4.5%

操作:

调好内温、液比,加入溶解冷却的硫化钠转动90min至毛基本溶解,加入液体烧碱转60~90min,停60min,以后每停60min转5min过夜,次日到规定时间转15~20min接下工序。

终点:

毛全部溶解,皮均匀膨胀,臀部切口检查纤维分散良好,皮身坚牢,无烂面、虚边等现象,终点

pH≥12。

21.浸灰过程中常见的缺陷有哪些?

如何防止?

答:

(1)碱(灰)膨胀不足;延长膨胀时间、加强机械作用、提高温度、增大液比

(2)背脊线、卷曲严重;液比+、初期机械作用+

(3)膨胀过度;与

(1)相反

(4)灰斑的产生;在灰膨胀时将皮全淹入溶液中,皮出鼓后皮堆应遮盖严实,缩短皮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

(5)碱法脱毛带有小毛而脱毛不干净;加入足够量的硫化钠,温度↑、转动时间↑、脱毛时间↑

22.复灰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针对哪些品种革的生产过程?

复灰是如何操作的?

答:

目的:

补充脱毛(烂毛)时膨胀的不足,使皮纤维获得进一步的膨胀和分散,进一步去除皮内的纤维间质和对弹性纤维的作用,为获得丰满、柔软和具有弹性的革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针对:

服装革、手套革等软革的生产过程

操作:

投皮,调好液比及温度,加入所需灰膏及酶浸灰助剂,转动40min,停1h,以后每停1h,转5min至规定时间。

次日结束复灰前,连续转动20~30min检查。

23.脱灰的目的是什么?

答:

(1)将灰碱转变成可溶性盐而除去

(2)消除灰碱裸皮的膨胀状态

(3)调节裸皮的pH值至7.5~8.5

24.在灰裸皮中石灰的主要存在方式是什么?

答:

(1)与胶原发生化学结合(主要是离子键结合)

(2)自由形态存在于皮纤维中,一部分充斥在皮内的胶原纤维束的空隙之间,另一部分依附在胶原纤维表面

25.对脱灰剂有何要求?

答:

(1)酸性物质,能中和皮内的碱

(2)能与钙形成溶于水的盐而容易被水洗脱除

(3)脱灰剂与碱中和后形成在pH值7.5~8.5范围内具有较强缓冲性能的溶液,避免低pH下(pH<5)皮表面的酸肿现象的发生,及硫化氢的产生,该pH范围也是软化工序最适pH.

26.简述常用的脱灰材料及其特点

答:

制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脱灰剂主要有铵盐脱灰剂和酸类脱灰剂。

硫酸铵和氯化铵是最主要的脱灰剂,在生产过程中有时配合用少量的盐酸、甲酸或硫酸。

硫酸铵脱灰时其用量要大,否则形成硫酸钙填充于皮内,使皮面会造成皮板硬、裂面,强度下降;氯化铵脱灰,生成盐氯化钙易除净,但氯化钙对胶原胶解作用大,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时使成革松面、扁薄。

铵盐脱灰污染大,国外已控制,正研究清洁化脱灰剂。

27.脱灰过程是如何控制和检查的?

答:

(1)脱灰程度的检查:

正鞋面革要求脱灰程度较轻,酚酞检查臀部切口,要求留1/3~1/4红心

(2)软革,服装革要求脱透

(3)脱灰废液pH要求7.5~8.5,适合于软化要求

(4)脱灰后的裸皮基本上消除膨胀状态

28.脱灰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答:

问题:

极易产生硫化氢气体;

注意事项:

(1)脱灰碱前要充分水洗,水洗要求水量足

(2)水洗升温,水温不超过45℃

(3)液比0.5~1.0,不宜过大,氯化铵脱灰水量少些,硫酸铵脱灰水量大些

(4)温度一般控制在25~35℃,但用氯化铵脱灰,水洗程度一般要高些,温度低些,避免氯化钙对胶原的过度胶解

(5)脱灰中可加入亚硫酸钠,双氧水等,避免硫化氢的产生

(6)可采取分次脱灰,脱灰快,效果好

29.酶软化的目的是什么?

答:

(1)清除皮垢,使粒面清洁,平滑,细致,均匀(染色),具有丝绸感

(2)进一步除去非结构蛋白,非胶原蛋白,适度松散胶原纤维结构,为成革身骨柔软,丰满而有弹性及粒面细致打下良好的基础

(3)彻底消除碱膨胀状态

30.常用的酶软化剂的种类及性能

答:

种类及性能:

胰蛋白酶:

最佳作用pH8.0~8.5

霉菌蛋白酶:

最佳作用pH3.5~5.0

细菌蛋白酶:

最佳作用pH6.0~7.2

商品软化酶制剂

31.对酶软化剂通常有哪些要求?

答:

(1)能很好地松散和去除皮垢

(2)能松散皮胶原结构而不损伤粒面

(3)能提高粒面的弹性和柔软性

(4)较广的pH活性范围

(5)高的稳定性

(6)高的操作安全性

32.酶软化后的皮一般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经前工序处理后蛋白质成分变性,更利于胰酶的作用

(2)胰酶软化可显著地除去残留的表皮,角蛋白降解产物,纤维间质

(3)可使弹性蛋白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对肌肉组织和网状纤维也有一定的破坏

(4)能破坏脂肪细胞膜,使脂质从细胞中流出,然后被乳化去除

(5)对胶原纤维有一定的水解作用

(6)上述作用的结果使胶原纤维的编织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松散

33.影响酶软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1)酶制剂的种类和活力,裸皮状态,成革要求

(2)温度:

酶的作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实际软化温度为30~37℃,较高温度会引起皮质的损失,较高温度不利于酶的长期作用。

(3)酶浓度升高,渗透越快,但与表面的作用也较强

(4)深度软化:

1.选用弱软化剂,低温30~32℃,高浓度,长时间、适当的机械作用,先胰酶,后表面作用强的酶。

(5)中性盐:

较高浓度可能减少或钝化软化作用

(6)抑制剂:

避免与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同时使用。

抑制剂包括重金属盐和一些表面活性剂。

34.酶软化过程如何控制和检查?

答:

以感官鉴定为主,符合要求的软化裸皮应该是:

皮身坚牢,粒面完整,花纹清晰,洁白而细腻并且有丝绸感。

用手指挤压粒面能出现长久不消的发黑的指印。

若是厚皮要求较薄的服装革或手套革等加工产品,软化结束将裸皮拧成袋状封口,用力挤压有气泡冒出

35.酶软化过程中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克服?

答:

(1)软化不足:

成革僵硬,丰满性、柔软度差,粒面软化不足,不清洁,影响染色的均匀性,粒面作用过强,皮心软化不足,不仅柔软性差,而且导致松面。

克服办法:

增加软化酶用量,升高温度,控制好PH值,增长软化时间。

(2)软化过度:

会引起肉面过于滑溜,边肷部位开始“腐烂”,严重时粒面出现“起毛、针孔”,甚至薄皮会出现穿洞,有碎皮出现,软化过度后,成革松软,管皱严重,强度大大降低。

克服办法:

减少酶用量,降低温度,缩短软化时间。

(3)烫伤:

提温时水温太高(>45℃)

克服办法:

使提温时水温低于45℃

克服:

调节温度、浓度、PH,整个过程中要勤检查,对不同的皮适当调整工艺,加强软化后水洗,最好只用一种酶软剂

36.浸酸的目的是什么?

答:

(1)调节裸皮的pH值,使之适合于鞣制的需要

(2)改变裸皮的表面电荷,抑制胶原分子上羧基的离解,减缓皮与铬鞣剂的结合,有利于铬鞣液的渗透

(3)进一步松散胶原纤维

(4)制止软化酶的作用,保护裸皮

37.浸酸中常用的材料及用量

答:

材料包括酸和盐,含量在98%以上的硫酸用量多为碱皮重的0.8~1.2%,生产重革所需的硫酸量一般在1.2~1.6%;盐的用量一般在5%~8%(氯化钠浓度高于1mol/L,或比重大于6波美(20℃),或盐的重量百分比为5%时能抑制酸膨胀)

38.影响浸酸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1)裸皮的状态及成革要求

(2)水量:

水量小,常用0.5~1,过夜时水量稍大,水量多少与皮对酸量吸收影响不大;水量大,盐量要大,水量少,酸浓度大,浸酸快,但水量过小,容易使裸皮松散部位机械作用过强,吸酸量稍高,引起整张皮不均匀吸酸,易升温

(3)温度高,加快浸酸速度,但加速酸对皮胶原的水解作用,使皮质损失增加,浸酸温度控制在20~25℃

(4)浸酸pH:

一般控制在pH=2.5~3.5,大浸酸1.5~2.0,鞋面革:

2.8~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