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及其挂图.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075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皮针及其挂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头皮针及其挂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头皮针及其挂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头皮针及其挂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头皮针及其挂图.doc

《头皮针及其挂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皮针及其挂图.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头皮针及其挂图.doc

头皮针及其挂图

头  皮  针-

【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

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

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

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

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

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

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共两条。

  主治:

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杭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

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

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

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

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

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

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

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

注意:

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

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运针法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

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

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

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

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

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

  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

注意:

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

  出针法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

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5~7日。

【适应病症】

  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

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

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

【注意事项】

  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

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

  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

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

  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

0604111250143997.jpg(146.43KB)

2007-10-2622:

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