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038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自然奇观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奇观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以感受自然奇观为专题,选编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第一、三篇为精读课文,第二、四篇为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奇丽壮美。

二、课标要求

1.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

听人说话能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学情分析

暑假结束了,新学期开始了,我相信,同学们愿意带着愉快与满足走进新的学习生活。

暑假生活让他们有了新的收获和启发,他们成长了;三个学年的学校生活,给他们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学习基础,他们一定会在新的学习生活中阔步前进,茁壮成长。

四、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第一、三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

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

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

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

实际能力练习。

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五、教学方法与媒体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借助相关图片及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每课安排二至三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语文园地一”可安排三至四课时,本单元教学大约共计用十一课时。

 

1、观潮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有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学情分析:

充满好奇的学生,一定喜欢奇丽的自然景观,也一定愿意阅读和学习本文。

他们自能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体会钱塘潮的形象,但不能深入体会文章内容及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2、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3、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通过感情朗读,品评语句,特别是文中比喻、夸张等修辞语句,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奇特。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师:

同学们假期去游览过祖国的那些优美的名山大川,谁能描绘一下?

学生交流。

教师展示祖国优美圣地图片,学生欣赏。

学生谈一谈:

看到如此多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教师总结。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

“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观:

观看。

潮:

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

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àn),避免读成(zhà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

“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

“罩”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四”。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

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

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穿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

“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

立刻。

  人声鼎沸: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

若,好像,仿佛。

隐:

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

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

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

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二次备课:

由于本课四字词语较多,一次理解这么多的词语,对于预习好的学生还好,对于懒惰的学生,难度较大,只是浪费时间,可放到理解课文环节,这样既减轻了难度,有有利于学生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二次备课: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

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看)看什么?

(潮来时的景象)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

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江面上是什么样的?

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画出来)

(2)学生议答。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

潮从哪个方向来?

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

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

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

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急到什么程度?

(昂首东望。

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

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

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朗读、思考:

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

(二次备课:

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

闷雷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

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

“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

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

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

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

会说什么?

会怎样做?

  (8)学生议答。

(人声鼎沸,都在喊:

“潮来了,潮来了!

”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

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

说明什么?

(潮水大。

  5自由朗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

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

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

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奇)奇在什么地方?

(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天下少有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

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

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并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2、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1、观潮

闷雷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浪罕见,声巨大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随堂练习

观潮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lǒng)薄雾(bóbáo)  余波(bōpō)风号浪吼(háohào)

二、写近义词。

霎时(    )  昂首(    )  颤动(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

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

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知识完成

1、书中的比喻句很多,请你把它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

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

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了解了钱塘大潮的雄伟、壮丽和神奇,也一定愿意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和神奇。

学生自能读通课文,教师略加点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特别注意“穆”“滔”“罕”读音和字形。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及难点突破:

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地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根据老师指导理解文章的提纲,结合读课文,逐步练习。

(难点)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指导学生读杜甫的《望岳》。

1.帮助学生读通顺2.初步理解意思3.你觉得哪句写的最好,为什么?

4.学生谈从中感受到什么?

(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自豪之情。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些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

再读读课文。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

3000米,长:

5044米,平均深:

2268,最深处:

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二次备课:

小神笔:

你知道长颈鹿吗?

你将怎样向大家介绍长颈鹿呢?

把下面这段文字用你学过的说明方法改编一下吧。

长颈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

它很安静。

皮肤上有网文。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其它资料,与同学交流。

2、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壮丽:

海拔:

3000米,长:

5044米,平均深:

2268米,最深处:

6009米

奇异: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随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āhuìshānmài  zhǐchǐ  kānchēng  juānjuānxìliú

(    )(    )(     )(      )(            )

xiágǔ měi  yù  rénjìhǎnzhì    bùróngzhì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玛(  ) 滔(  ) 卉(  ) 涓(  )拔(  ) 狭(  ) 

吗(  ) 稻(  ) 奔(  ) 捐(   )拨(  ) 峡(  )

姿(  ) 资(   ) 愧(  )槐(  )

反思:

本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

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老师先提出问题: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最后全班交流反馈,老师相机归纳总结。

3、鸟的天堂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在教学目标上,注意简化头绪,集中目标。

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难点)

重点和难点突破:

本文写得很美,在读中边读边勾画描写大榕树的词句,感受大榕树的大,美,茂盛特点,感情朗读。

在对比两部分的动静描写方法上,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本册教学光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教师出示《路旁的橡树》一文,学生朗读,看看文中那些语句描写了橡树,从铁路拐了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们对树的喜爱,保护环境。

第一课时(总5)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正确;

(2)读通顺。

  思考:

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

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

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

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

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

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二次备课:

学生边读边画描写大榕树的词句,感受大榕树的大,美,茂盛。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

(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总6)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

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

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