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118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doc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

K22.0)。

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ICD-9-CM-3:

42.9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1.症状:

吞咽困难,可伴有反食、胸痛、夜间呛咳,病程长,病情反复,时轻时重。

2.体征:

可无特殊体征或有营养不良的体征。

3.辅助检查:

食管造影或上消化道造影、食管压力测定等符合贲门失弛缓症,胃镜检查除外食管下段、贲门部其他病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1.一般治疗:

改变进食方式,包括流食/半流食、缓慢进食等。

2.药物治疗:

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

3.内镜下扩张或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

4.以上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其他治疗(外科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6–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22.0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检查: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时间和活动度;

(3)感染性疾病筛查(HBV、HCV、HIV、梅毒等);

(4)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检查;

(5)食管造影或上消化道造影、食管压力测定、胃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胃镜检查时如遇可疑病变,应作活检送病理学检查,以除外食管下段、贲门部其他病变,特别是恶性病变;

(2)胸腹CT。

以上检查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1.必要时术前需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并给予一定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2.术前内镜显示合并食管炎患者给予抑酸剂(PPI/H2受体拮抗剂)及粘膜保护剂,修复食管粘膜,减低术后穿孔、出血和感染风险。

3.术后给予抑酸剂(PPI/H2受体拮抗剂)及粘膜保护剂。

4.抗生素(必要时)。

(八)出院标准。

1.诊断已明确。

2.治疗后症状减轻。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食管造影或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检查提示其他病变,如肿瘤等,不进入本路径。

2.“必需的检查项目”中食管造影或上消化道造影、食管压力测定或胃镜检查,如安排在住院后完成,住院时间可在此路径的基础上延长住院时间2天。

3.伴明显营养不良、年老患者以及曾经接受过介入或手术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需延长住院时间,全面检查评估食管、贲门解剖功能,适当改善营养状况,建议不进入本路径。

4.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合并食管贲门出血、穿孔等风险大。

出现以上并发症后,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处理。

5.贲门失弛缓症经内镜下气囊扩张和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无效者,可重复食管压力测定,分析治疗无效的原因,制定严格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案,必要时考虑其他治疗,不进入或退出本路径。

二、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

K22.0)

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ICD-9-CM-3:

42.9204)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6–7天

日期

住院第1天

□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安排化验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二级护理常规

□流食/半流食

□如存在食管潴留,需要禁食、必要时留胃管、盐水清洗食管

□其他(视基础疾病而定)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静脉输液:

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支持(必要时)

□血、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感染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非空腹可次日查肝功及血糖)

□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宣教(环境、设施、人员等)

□入院护理评估:

二级护理

□注意事项(调整饮食,抬高床头,睡前3小时不进食)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日期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天

□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善生化检查及心电图

□完善有关检查项目(包括术前感染筛查项目)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签署内镜下治疗知情同意书

□完成三级医生查房记录

□内镜下治疗

□术后密切监测并发症

□完成术后病程记录

□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二级护理常规

□流食/半流食

□如存在食管潴留,需要禁食、必要时留胃管、

盐水清洗食管

□明日早禁食水

□其他(视基础疾病而定)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明日行内镜下治疗

□对合并食管炎者给予抑酸剂及粘膜保护剂

□食管压力测定(必要时)

□上消化道造影

□胸片、腹部超声(必要时)

□內镜下超声(必要时)

长期医嘱:

□内科特级/一级护理常规

□内镜下扩张术后禁食水24小时密切观察情变化,尤其是有无食管穿孔、出血并发症

□如无穿孔并发症,口服硫糖铝或其他粘膜保护剂1周

临时医嘱:

□术后静脉输液,使用抑酸剂

□如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4小时可进流食、半流食

□抗生素(必要时)

主要

护理

工作

□注意事项,进少量清流食

□内科特级/一级护理常规

□注意事项,观察进食情况

□观察并发症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日期

住院第4–5天

住院第6–7天

(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

□观察疗效

□密切监测并发症

□完成病程记录

□继续观察疗效

□上级医师查房,决定是否可以出院。

拟定出院后门诊随诊计划、出院后注意事项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等

长期医嘱:

□内科二级护理常规

□半流食或普食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抑酸剂和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长期医嘱:

□内科三级护理常规

□普食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继续口服抑酸剂和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今日出院

主要

护理

工作

□常规护理

□观察进食情况

□常规护理

□观察进食情况

□出院医嘱:

出院后饮食注意事宜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ICD-10:

K72.903伴K74.1-K74.6/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

1.肝硬化病史。

2.有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或虽无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神经心理智能测试至少有两项异常。

3.有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

4.排除其他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

1.去除诱因。

2.对症及支持治疗。

3.针对发病机理采取措施。

4.基础疾病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3–14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72.903伴K74.1-K74.6/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

临床分期为有临床症状的肝性脑病(即I–Ⅳ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氨、血气分析;

(3)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头颅CT或MRI、脑电图。

3.疑有颅内感染者可选择:

脑脊液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去除诱因:

包括积极止血、清除肠道积血、积极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消除便秘、改善肾功能、禁用镇静剂、避免大量利尿和放腹水等。

2.对症及支持治疗。

(1)经口、鼻饲或静脉营养。

(2)热量供应:

35–40kcal/Kg/d,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3)蛋白质供应:

肝性脑病I、Ⅱ期开始数日20g/d,Ⅲ、Ⅳ期开始数日禁食;每2–3天增加10g/d;加量至1.2g/Kg/d;以植物蛋白为主。

(4)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有低蛋白血症者静脉输注血浆、白蛋白;有脑水肿者给予脱水治疗等。

3.针对发病机理采取措施:

(1)减少肠道内氨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生成和吸收:

①清洁肠道:

口服或鼻饲25%硫酸镁30–60ml导泻,或乳果糖进行灌肠(必要时);

②降低肠道pH:

先以乳果糖口服或鼻饲,然后每小时追加1次,直至大便排出;适当调整剂量以保证每日2–3次软便为宜;

③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应用肠道益生菌制剂;

④抗菌药物的应用:

选择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如利福昔明。

(2)促进氨的代谢、拮抗假性神经递质、改善氨基酸平衡。

①降血氨药物:

包括门冬氨酸-鸟氨酸(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即血清肌酐>3mg/dL时禁用)、精氨酸(高氯性酸中毒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等。

②拮抗假性神经递质:

考虑可能用过苯二氮卓类药物者可静脉注射氟马西尼;有椎体外系体征用其他方案治疗无效者可口服溴隐亭。

③改善氨基酸平衡:

支链氨基酸静脉输注。

4.基础疾病的治疗:

包括改善肝功能等。

(八)出院标准。

1.诱因去除、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消失。

2.停止静脉输液,至少3天。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经治疗后,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消失,但仍有大量腹水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出血,则退出该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2.经治疗后,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无改善,且肝细胞功能严重障碍或进行性恶化时,则退出该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二、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ICD-10:

K72.903伴K74.1-K74.6/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13–14日

日期

住院第1–2天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开化验单

□上级医师查房,初步确定诊断

□根据急查的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诊断

□确定发病诱因开始治疗

□向患者家属告病重或病危通知,并签署病重或病危通知书(必要时)

□签署自费药品使用同意书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特级护理

□低蛋白饮食或禁食

□记24小时出入量

□记大便次数及量

□视病情通知病重或病危

□吸氧

□对症及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乳果糖口服或鼻饲

□肠道益生菌制剂

□盐酸精氨酸静脉输注(必要时,高氯性酸中毒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支链氨基酸静脉输注

□保肝药物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氨、血气分析

□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腹部、头颅CT或MRI、脑电图(必要时)

□脑脊液检查(必要时)

□乳果糖灌肠(必要时,并可根据情况酌情调整剂量)

□弱酸灌肠(必要时)

□乳果糖45ml口服或鼻饲(必要时)

□其他降氨治疗(鸟氨酸–门冬氨酸必要时)

□深度昏迷、有脑水肿者给予脱水治疗(必要时)

□其他医嘱:

心脏监护等

主要

护理

工作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宣教

□做好饮食指导,且嘱其家属配合,严格遵医嘱进食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日期

住院第2–3天

住院第3–10天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入院检查

□继续治疗

□评价诱因是否去除

□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上级医师查房

□记录生命体征、每日出入量、大便量

□观察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变化

□根据其他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判断是否合并其他肝硬化并发症

□调整治疗方案

□视病情变化进行相关科室会诊

□完成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特级/一级护理

□低蛋白饮食或禁食

□记24小时出入量

□记大便次数及量

□视病情通知病重或病危

□对症及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审核/酌情调整降氨治疗剂量

□保肝药物

临时医嘱:

□血氨(必要时)

□血气分析(必要时)

□电解质(必要时)

□肝肾功、凝血功能、血常规(必要)

□心电监护(必要时)

□其他医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低蛋白饮食或禁食

□记24小时出入量

□记大便次数及量

□视病情通知病重或病危

□对症及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酌情通知病危或病重

□酌情更改护理级别

□饮食:

根据神经精神症状调整饮食蛋白量

□调整乳果糖口服剂量,维持软便2–3次/日

□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好转后逐渐减量、停用静脉治疗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复查血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氨、血气分析

□吸氧(必要时)

□心电监护(必要时)

□输注血浆(必要时)

□输注白蛋白(必要时)

□其他医嘱

主要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神志的变化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满足患者的各种生活需要

□做好用药的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日期

住院第11–12天

住院第13–14天

(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

□记录生命体征、每日出入量、大便量

□观察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评估,明确是否可出院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等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

返院复诊的时间、地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等

长期医嘱:

□饮食:

调整蛋白摄入1.2g/Kg/d;以植物蛋白为主

□调整乳果糖口服剂量,维持软便2–3次/日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复查血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氨

□其他医嘱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其他医嘱

□定期门诊随访

主要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满足患者的各种生活需要

□做好用药的指导

□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做好患者出院后的饮食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ICD-10:

(K70↑-K76↑/B65)伴I98.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南。

1.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明确。

2.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断:

出血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唯一可靠的方法。

内镜下可见曲张静脉活动性出血(渗血和喷血)、曲张静脉上有“血栓头”、虽未发现其他部位有出血病灶但有明显的静脉曲张。

3.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未控制的征象:

72小时内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为继续出血。

①6小时内输血4个单位以上,生命体征不稳定(收缩压<70mmHg;心率>100次/分或心率增加>20次/分);

②间断呕血或便血,收缩压降低>20mmHg或心率增加>20次/分,继续输血才能维持血红蛋白含量稳定;

③药物或内镜治疗后新鲜呕血,在没有输血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含量下降30g/L以上。

4.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征象:

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为再出血。

①出血控制后再次有活动性出血的表现(呕血或便血);

②收缩压降低>20mmHg或心率增加>20次/分;

③在没有输血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含量下降>30g/L。

5.早期再出血:

出血控制后72小时–2周内出现活动性出血。

6.迟发性再出血:

出血控制2周后出现活动性出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南。

1.药物治疗:

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首选治疗手段。

2.气囊压迫止血:

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或作为内镜下治疗前的过渡疗法,以获得内镜止血的时机。

3.内科治疗无效,或发生早期再出血者,应考虑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放射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3–14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入院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70↑-K76↑/B65)伴I98.3*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疾病编码。

2.没有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严重肝硬化并发症。

3.早期再出血者应进入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临床路径;迟发再出血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氨;

(5)凝血功能检查;

(6)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7)甲胎蛋白;

(8)动脉血气分析;

(9)心电图;

(10)腹部B超(肝、胆、胰、脾、门静脉);

(11)胃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如ANA、AMA);

(2)肝纤维化指标(如Ⅳ型胶原);

(3)血清铜蓝蛋白、铜氧化酶吸光度;

(4)胸片、腹部增强CT;

(5)粪寄生虫卵(如血吸虫)。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监测生命体征、出入量,禁食水,必要时置入鼻胃管,酌情吸氧。

2.恢复血容量: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

必要时输血及补充血浆、血小板等。

纠正电解质紊乱。

血容量的恢复要谨慎,过度输血或输液可能导致继续或重新出血。

3.药物治疗:

(1)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能显著改善出血控制率,但病死率未获改善。

此类药物不应与硝酸酯类药物联用。

(2)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联用或不联用硝酸酯类药物:

包括血管加压素、垂体后叶素等。

静脉使用血管加压素可明显控制曲张静脉出血,但病死率未获降低,且不良反应较多(如心肌缺血、心律不齐、高血压、肠缺血)。

加用硝酸酯类药物可改善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

为减少不良反应。

持续使用最高剂量血管加压素的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3)H2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PI):

静脉使用H2RA和PPI能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临床常用。

(4)抗生素的应用:

酌情可短期内应用抗菌药物。

(5)静脉营养支持:

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前,禁食禁水。

应给予相应静脉营养支持,但需要控制输入液体总量。

(6)其他药物:

常用止血药物、维生素K1等,可酌情使用。

4.气囊压迫止血:

气囊压迫可使部分出血得到有效控制,但出血复发率高。

应注意观察并预防并发症。

进行气囊压迫时,应根据病情8–24小时放气1次,拔管时机应在血止后24小时。

一般先放气观察24小时,若无出血即可拔管。

5.病因治疗: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包括病毒性、酒精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遗传代谢及药物性肝病等。

出血控制后应针对病因酌情进行治疗。

6.二级预防药物:

出血控制后酌情开始二级预防,可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

并加强有关二级预防的宣教指导。

(八)出院标准。

1.出血停止,恢复少渣软食,无再出血,一般情况较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出现感染(如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者,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转入相应临床路径并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其他脏器基础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进入特殊人群临床路径。

3.药物治疗难以控制出血,低血容量休克难以有效纠正时,可进行内镜下止血,必要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或外科手术,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4.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明确,但检查发现其他出血原因,如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等,应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5.检查发现合并肝癌、门静脉栓塞(血栓/癌栓)者,应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