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25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docx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篇一:

《论语》读后感1000字-大学作业】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经典国学著作,众所周知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内容为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一部书,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孔子思想:

“仁、义、礼、智、信”。

其关键思想为“仁”,她所提出“仁”实际上是一个公益思想,期望建设一个公益社会。

对于《论语》内容,我们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了,至今过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等经典语句我们仍然随时都可脱口而出,这说明经典就是轻易深入人心,但当初尚且年少,对其内容页大都一知半解,现在重新再细细品读,便对其内涵又有了更深一层了解。

《论语》全书有很多章节,但我最喜爱“学而第一”章里内容。

我印象最深刻一则是: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关键是要同学们适应新环境,好好学习,培养君子风度,搞好团结,正表现了其“礼”思想。

这一则也被收录在中学语文书本《论语》十则里,第一次课时,我并没有真正读懂它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还认为是“好友”意思。

这么又证实了《论语》又一则“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假如我没有重新认真去复习,又怎会知道这里“朋”不是好友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学习同学们呢?

还有一则: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好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一则我常常见来提醒自己,为人处世要常常自我反省,从而自我提升。

这一则意思是:

曾子说:

“我天天做三个方面反思:

替人设想做到忠实了吗?

与好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

老师传授学业复习好了吗?

说明了作为一个学生天天应该坚持三省内容。

假如这么坚持自省,那为人肯定越来越完美,我们不仅现在应该坚持,即使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了也应该继续坚持。

孔子关键思想是“仁”,而《论语》中最能表现“仁”一则是“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意思是说人假如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礼?

人假如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乐?

说明了仁是礼乐基础。

一个人假如要成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养高人,“仁”是最关键也是最基础,假如没有“仁”,又怎会有其她“义”、“礼”、“智”、“信”呢?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仁”,就难以成为君子。

《论语》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其所蕴含丰富哲理时刻启迪着我们心灵,它告诉了我们怎样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愿《论语》文化能够继续传输扩散,经久不衰;愿社会充满仁义道德;愿孔子向往“仁”(公益社会)能早日实现。

【篇二:

论语读后感1500字】

论语后感

论语后感《论语》是中国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关键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她语录没什么差异。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相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思想流连于语录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听说是自由精神阻止她逃亡。

但我更喜爱孔子直言不讳: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一样是一个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一生中秉怀着很多相关生活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

于丹《论语》心得中,即使从其独特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

但毕竟是一个颇能为大众认可个人独特对于《论语》感悟。

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东西,永远是最简单。

《论语》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那种愉快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传统美德。

现在大家对父母付出视之为肯定,孝道在逐步褪色。

对现在大家讲孝是非常必需,让她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当她父亲在世时候,要观察她志向;在她父亲死后,要考察她行为;若是她对她父亲教诲长久不加改变,这么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

”“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儿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事情,也不算是孝道。

现在大家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意愿、教诲行事做人。

但父母们真正需要就是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物质不是孝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她并不认为应该以丧失标准仁爱之心去宽宥全部些人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相互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

故曰:

“上仁为之而无认为也。

”所谓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他人;她喜爱他人也有福,而且不喜爱他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情感,是不求回报情感。

所以说:

“那上面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本意。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意思。

遇事假如换位思索,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一样结论,改变已经有不正确做法,这么就会多一分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她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爱离我们远吗?

我想要仁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心中,我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理想结果。

而修德又是修身首要任务。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说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

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已是家喻户晓”至理名言。

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

至于修智,论语》《不

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一个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治学态度。

治学方法她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她认为“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关键性。

治学与做人,“做人”“治学”乃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通常被人忽略,圣贤与经典也逐步模糊,纷繁世界庸俗烦琐和思想高贵纯粹似乎缺乏了部分必需链接。

《论语》让我领会到,就是一个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个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理性道德。

【篇三:

论语读后感1500字】

篇一:

论语读后感1500字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论语》之中,任凭她在岁月风箱里被剥落斑驳朱漆,任凭她在时间长河中刷洗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灵魂所包含全部漂亮文化都以她安详姿态静静躺在那泛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灵魂。

读《论语》

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觉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灵魂。

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一个“刚、毅、木、讷”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孔子,一个?

?

孔子是很讲究学,在她《论语》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相辅相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么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愉快事,关键是把握好自己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东西?

?

一样,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她心中,不只是对人民博爱,还有对长辈们孝爱。

可是现在大家逐步地对孝这个字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字眼逐步褪色逝去了原本光彩,而人也就所以这么坠入了一个她们自认为漂亮却又失重世界。

孔子说: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认为孝乎。

”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大家眼中孝子形象。

可能你认为孝就是听父母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就给她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孝,是在心理上抚慰,而不是物质上丰富;是对得起父母期望,而不是为了她们期望而去做部分损害道德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

有些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些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些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些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些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数学;还有些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爱好,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

?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

每个人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一般人都能够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

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所谓平凡人学习她们好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一小株嫩苗,在旁边很多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而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大树。

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凝结,是中华文明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阶梯。

篇二:

论语读后感1500字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这类话,而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经历使她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她高足问她时,她回复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资本炫耀自己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需孜孜不倦把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

孔子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客观规律可能是有限,不过人具体感情是无限。

作为有限“人”,探究是无限“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原因。

人性情

举止,是处于不停改变过程中,每探究出新内容,就打破了原来旧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

而孔子最精辟叙述,也自然而然表现她对人性入木三分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主张“仁与德”见解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教育家,为何相隔千年,提出见解却是惊人相同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看成自己去不停努力实现目标,不停学习,从而提升本身修养与品德,这是有肯定性。

为了学习,能够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勤奋,可假如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尊敬了。

她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个乐观。

她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思维:

这个是学问,那个不适宜。

孔子会以最博大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

篇三:

论语读后感1500字《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她平日言行统计搜集起来,整

理编成。

其中有孔子言论,也有弟子们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她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士”。

她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小吏。

以后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政治主张是“礼”和“仁”学说。

她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她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她所说“礼”,是一个政治秩序,她所说“仁”,是最高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

动荡不安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68岁老人了。

但孔子用她晚年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72岁。

她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累计12700字。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学生曾参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关键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关键材料。

它是中国一份十分关键文化遗产,也能够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她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见解出发,认为德育关键内容是仁和礼。

所以她主张“为政以德”,这反应了当初人价值提升和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