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39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22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2.2(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季节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①__________。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②________的平均状态。

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表面不同纬度间③______________分布不均。

2.意义:

大气环流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④______________。

a.前提条件和形成原因: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__。

b.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共形成⑦____个气压带和⑧______个风带。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由于⑨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⑩____移,冬季⑪____移。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

C.地转偏向力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气流由于热力因素呈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xx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

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第3题。

3.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知识点二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4.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

D.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

5.全球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时(  )

A.北半球正值夏至前后

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正在向北移动

C.亚洲低压强盛

D.东亚盛行东南季风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回答6~7题。

6.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7.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方法技巧练

如何记忆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及风向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

(2)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

B.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C.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

D.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

方法技巧

记住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有助于理解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气压带的位置大体上是位于四个纬度数:

0°、30°、60°、90°共七条纬线附近;两个气压带之间就是风带。

风向要以风的形成原理来进行理解记忆。

如要说明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可先绘出西风带两侧的气压带。

如下图,画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然后根据气压的高低,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再由风的形成原理画出风向V。

其他风带的风向也是如此记忆,这样,只要记住了气压带,就能把风带记住。

                   

一、选择题

1.参与北半球低纬环流圈的气压带、风带中,正确的一组是(  )

A.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

C.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2.在下列风带中,参与高纬环流圈的风带是(  )

A.东南信风带B.东北信风带

C.盛行西风带D.极地东风带

3.能够形成盛行西风带的一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4.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

B.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5.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

6.有关气压带、风带正确的叙述是(  )

A.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因遇冷空气下沉堆积形成

B.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

C.高中低纬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都是正好相反的

D.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都较多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8.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D.乙表示1月份、冬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左侧添加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加箭头表示近地面各风带的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

(4)极锋是____________风带和____________风带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5)此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节),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季节,罗马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南半球低纬环流近地面的风向将如何变化?

 

10.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由于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导致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其规律是,就北半球来说,夏季________移,冬季________移。

(2)写出图中北半球节气: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3)写出图中气压带名称:

甲是______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现象发生的时间与哪一幅图表示的时间相吻合?

①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进入多雨的湿季。

(  )

②上海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时间。

(  )

③西伯利亚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  )

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天气。

(  )

⑤南美洲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  )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大气运动 ②长时期 ③太阳辐射 ④热量输送和交换 ⑤受热不均 ⑥地转偏向力 ⑦七 ⑧六 ⑨太阳直射点 ⑩北 ⑪南

基础达标练

1.C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

2.A [赤道地区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

3.B [本题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容易得到答案B。

]

4.A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周期性的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5.B [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6.B 7.B [图例所示的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P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

]

方法技巧练

(1)B 

(2)B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丙气压带的风向两边流走,可判定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根据风向的偏转方向(向左偏)可判定在南半球,因此甲风带是东南信风带,乙风带是中纬西风带。

夏半年,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跨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给南亚地区带来降水。

]

综合提升

1.C [参与低纬环流圈的气压带、风带有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半球信风带只能是东北信风带。

]

2.D [参与高纬环流圈的气压带、风带有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

]

3.B [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

4.D [地球表面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其中有三个低气压带,四个高气压带;高气压带吹出的风因所处半球和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而有所差异;副热带高气压带属动力高压,其地面气温比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温高。

]

5.A [本题解答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果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

6.D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西风带高、低空都是西风,不正好相反;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都盛行上升气流,故降水较多。

]

7.D 8.B [第7题,甲图位于北半球,由甲图中气压带的位置可知,此时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冬季;该季节30°N~40°N之间的地区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

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图表示北半球的冬季;乙图也表示北半球,图中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北,表示北半球的夏季。

]

9.

(1)见下图:

(2)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3)见上图。

 (4)盛行西 极地东 (5)冬季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温和多雨 受西风带控制 (6)变为西南信风。

解析 本题考查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明确三圈环流即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结合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可判断A、B、C、D的名称、风带名称及风向、三圈环流的方向,而极锋约位于60°纬线处,是由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气流交汇而成;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南移,故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而罗马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据此判断此时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将向右偏转。

10.

(1)太阳直射点 气压带 风带 北 南 

(2)夏至 春分或秋分 冬至 (3)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4)A C C A A

解析 第

(1)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造成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

(2)题,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B直射赤道,此时为春分日或秋分日;C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

第(3)题,甲气压带位于30°N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第(4)题,①④⑤现象出现在北半球夏季,应对应北半球夏至日;②③现象出现在北半球冬季,对应北半球冬至日。

教材P33 活动

(1)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有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并向高纬水平扩散,因而赤道地区的上空有空气流出,气柱质量减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

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空气下沉,高空周围的空气不断流入补充,致使极地气柱质量增加,形成极地高气压。

在近地面,由于赤道地区为低压,极地为高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从极地沿地表流向赤道;在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构成热力单圈环流模式。

(2)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着能量,使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得以维持。

教材P35 活动

1.准确把握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所在的位置,高空气流和近地面气流的流动方向。

2.参照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气压带成因的差异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2.2(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识记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分布规律及成因。

2.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①_____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②____________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③_______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④__________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⑤________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⑥____________。

如冬季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亚欧大陆上的亚洲高压。

3.东亚位于⑦____________东部,东临⑧____________,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⑨_________之间、⑩______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⑪________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⑫________________、

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热带雨林气候是在⑬______________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⑭________带有很大的关系;在⑮__________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2题。

                   

1.该气压分布状况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B.4月C.7月D.10月

2.图中G2气压中心是(  )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

hPa)”,回答3~4题。

3.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D.60°S、赤道低气压带

4.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知识点二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6.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

方法技巧练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读“亚洲

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_压,又称__________压。

(2)B为______季风,C为________季风。

(3)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其主要原因是(  )

A.亚洲的山区最高大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C.亚洲的气压带、风带最完整

D.东亚东侧的海洋最深

(4)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亚洲地形状况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地面反射率不同

方法技巧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副热带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赤道附近的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局部地区

一、选择题

读“世界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图示月份(  )

A.东北平原小麦收获

B.开普敦气候炎热干燥

C.是南极地区臭氧空洞最大的季节

D.塔里木河流量最大

下图是“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侧的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甲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1月温和多雨,7月炎热干燥

B.1月炎热少雨,7月温和湿润

C.7月温和多雨,1月凉爽少雨

D.终年温和,1月多雨7月少雨

4.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  )

A.信风B.西风C.夏季风D.台风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回答5~6题。

5.该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B.4月C.7月D.10月

6.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该季节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

据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图示季节分别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

B.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

C.副极地低气压带,夏季

D.副极地低气压带,冬季

8.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气候的共同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B.气候⑤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且成因相同

C.⑥和⑦气候类型不同,原因是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①-②-③-④气候递变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气候。

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

(2)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

 

(1)下图中的四幅气候资料图中,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________。

这表明乙地的气候特征与甲、丙相比有细微的差别,体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甲、丙两个气候区的纬度分布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答案

知识清单

①低气压 ②高气压 ③高气压 ④低气压 ⑤带状 ⑥高、低气压中心 ⑦亚欧大陆 ⑧太平洋 ⑨高低纬度 ⑩海陆 ⑪气候 ⑫海陆分布 ⑬赤道低气压带 ⑭西风 ⑮西风带

基础达标练

1.C 2.B [图示中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由低气压控制,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势力强。

]

3.A [由图可知,在50°N左右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此时60°S附近出现了气压最低值,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

4.D [亚欧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应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

由此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

5.B [由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低纬的风向左偏转(注意应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来判断左偏或右偏),表明此半球应为南半球,a处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应为南半球西风带,故为西北风。

]

6.A [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的大陆中部(澳大利亚中部地区)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

方法技巧练

(1)亚洲低 印度低 

(2)东南 西南 (3)B

(4)AC

解析 季风的成因有两种:

一种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另一种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后者出现的地区在赤道附近,且为越过赤道的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同而形成的。

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

这就为判断提供了帮助。

由于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所以可得出:

南亚、东南亚的夏季风、澳大利亚北部的夏季风(南半球夏季)都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综合提升

1.A [①地气流辐散,为高压中心;②地为低压中心;③、④地为低压槽。

]

2.B [根据上题分析,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东北平原小麦秋季收获;南极臭氧空洞最大的月份一般为10~11月,属于南极地区的春季;塔里木河流量夏季最大;地中海气候区的开普敦夏季炎热干燥。

]

3.B 4.B [第3题,从图形中气温的变化看,两地都在南半球。

据图判断,甲地气温高的1、2、11、12月份,降水较少,所以是地中海气候。

第4题,给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带来水汽的主要是西风。

]

5.C 6.B [由图示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且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压低,是北半球的夏季;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为南亚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

]

7.A 8.C [图中甲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偏北,图示季节是北半球的夏季。

气候类型⑥位于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属季风气候;气候类型⑦位于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

9.

(1)亚热带季风(湿润) 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2)位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上形成随季节变化的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受不同性质的冬、夏季风的影响。

(3)④ 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具有海洋性特征

(4)甲气候区的北界比丙气候区低(约5个纬度),因甲地区西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海洋,冬季风最为显著,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丙地区更低,亚热带界线向更低纬度推移。

丙地区冬季风不够显著,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种气候分布在中国和美国东南部、日本的南部地区,故判断其应该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除此之外,该气候还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美洲东南部。

(2)题,首先从温度带上看,应该在亚热带地区,其次在大陆东部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较大,在冬夏季风影响下气温、降水变化显著。

第(3)题,乙地位于日本,由于是地处海洋中的岛屿,故受海洋影响较大,形成具有海洋性特征的季风气候,而我国与美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第(4)题,由图示甲、丙两气候区的纬度分布可看出两者间的分布差异,由于我国季风区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海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最大,故冬、夏季风都很明显;而美国的季风气候与之相比要微弱得多,多表现为湿润性季风气候,即夏季风较强,冬季风不明显。

教材P36 活动

1.图中所示不同季节大陆上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1)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聚集,使气压升高,形成高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