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49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 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习作者选择论与运用论据的方法。

3.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略读的方法,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样做到人人笔下无而人人意中有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要求用着重号标出作者的观点,用[  ]标出论证的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作者扣论点议论的文字,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达观(dáguān):

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纵然(zòngrán):

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

契约(qìyuē):

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海阔天空(hǎikuòtiānkōng):

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ānlǐ dé):

得:

适合。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xúnhuán):

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趣味(qùwèi):

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悲天悯人(bēitiānmǐnrén):

悲天:

哀叹时世;悯人:

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议论文的特点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1-2):

提出人生最苦是未尽任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第二段(3-4):

提出人生最乐是已尽责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第三段(5):

阐述责不可卸、尽责则乐的道理。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

 

总结固趣: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

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选取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周恩来抄写的梁启超的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可见梁启超在当时的影响力。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

“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黄,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

(指辛亥革命)”。

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

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梁启超对人影响最深的还是他的思想。

在他的影响下,九个子女,各个菁秀,其中三个成了院士。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25岁不幸早逝;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选取论据的方法,尤其是要深入理想他关于“责任”的思想。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论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的?

    明确:

采用说理论证的方法。

先阐明人生有三件苦事,但都不是最苦;再说明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如果没有完成便是再苦是没有的了。

再通过设问,说明最苦的原因在于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2.选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如何采用举例论证的?

请结合相关文字作简要分析:

明确:

先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作者举了生活中没有尽责的三件事,说明如果没有尽责,就会不敢与之见面,就是在梦里也会有他的影子的缠绕。

3.“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引申论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在论证“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结合有关文字作简要分析:

明确:

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论证时,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作论据,并通过分析,充分证明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明确:

因为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而是否尽责全在于自己。

3.圣贤豪杰、仁人志士一辈子都在忧国忧民,作者是如何论证他们也尽责则乐的?

明确:

先阐明他们一辈子在感受痛苦,再阐明他们日日在尽责,日日都会得苦中的真乐,即从本质上讲也是尽责就会感到快乐。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在这里“解除”与“卸”有何区别?

明确:

“解除”是指尽责之后就没有责任了,“卸”指“推卸”责任。

2.你对文中提到责任不可躲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言之成理即可)。

四、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

议论文理解中心,要抓住论点与扣论点议论的文字。

要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论点在原文中是如何提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论点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

本文论证了最苦是未尽责、最乐是尽责的观点。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

找出文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体现作者是论证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我看责任》为题,写一篇表现自己对责任的看法的文章,要注意借鉴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的选择论据的技巧。

 

总结固趣

本文表达中心论点是人人必须尽责任,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

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却能虽苦却乐。

作者采取设问并加以排除的方式提出论点并加以解说,作者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观点,先用主要采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在生活中没有尽到责任是最苦,然后证明尽了责任是最乐,而且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是虽苦犹乐。

最后从责任无可解脱因而人人必须尽责才能最乐的角度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预习《古文两篇》十二章,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梁启超的文集。

 

趣味教学资料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黄遵宪: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吴其昌:

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

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

”他并指出,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

“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毛泽东:

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

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几年。

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

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

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

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郭沫若:

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

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

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萧公权:

“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

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

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

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

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梁启超拜师 

刘永忠

梁启超考中举人以后,但他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还是继续努力学习,在广州的学海堂继续读书。

在学海堂中,有一个同学名叫陈千秋,是南海县西樵乡人,与梁启超非常要好,而且他还是学堂里的高材生。

一天,他从外面回来,非常兴奋地对梁启超说:

“梁兄,我听说南海康有为先生上书皇帝请求变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现在他刚巧从京师回来,我正想前往拜见他,他的学问是我与你所想象不到的。

如果我们现在能找到一位好老师,那就太好了。

” 

陈千秋见到梁启超还是一脸纳闷,就向他介绍了康有为的学问和思想,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他写了一封五千字的《上清帝书》,向光绪皇帝提出:

“强邻四逼于外,奸民蓄乱于内,一旦有变,其何以支?

 ”?

他还警告皇帝,如果还是因循守旧,不变法图强,外国列强必然会进一步深入国土,像太平天国那样的起义就会再次发生。

本来康在这次乡试中,已经考中举人,可是顽固派大臣徐桐认为,“像康有为这样轻狂的人,如果给他考中,今后必然会将朝庭搞得乌烟瘴气的。

”于是抽去他的试卷,使康有为不幸落榜了。

但这次上书却轰动整个北京官场,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康有为也因此有了一定的声望。

陈千秋还说,康有为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异议和奇怪的论说,都是他闻所未闻的。

这个消息大大地震动了求知欲极为旺盛的梁启超,他急切地恳求陈千秋说:

“陈兄,我也想见见这位康先生,你快带我去见见他吧”陈千秋爽快地应允了。

 

见到康有为后,梁启超便正式拜康有为为师。

陈千秋、梁启超二人还共同请求康有为自己开学馆,于是康有为便在广州长兴里成立了“万木草堂”。

梁启超从此便结束了在学海堂的学习。

 

康有为中举是1893年的事 ,比梁启超中举晚四年,当1890年梁启超成为康有为的及3门弟子,及1891年万木草堂创立时,康有为还是没有中举呢。

可见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是举人拜秀才为师,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但这也说明,康有为的确是有学问,很不寻常,不仅学富五车,而且思想新颖,否则,已经中举的梁启超岂肯拜在他的门下?

同时也说明,梁启超的确虚心好学,不计较康有为还只是个秀才,只要他有真才实学,能为己师,还是很愿意拜他为师的。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

林媚笑

梁启超生平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如果有人问他,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

他便会回答:

“拿趣味做根柢。

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眼,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但我不仅从成功里感到趣味,就是在失败里也感到趣味。

” 

有一次,梁启超被邀请到南京东南大学作学术报告,当时他向学员作了一介题目为《教育家的自家田地》的讲演,进一步阐述教育这门职业的特别好处。

他在讲演中,一开头就说:

孔子屡次自白,说自己没有别的过人之处,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的门生赞叹道:

“我们这一点真的难做到啊”。

梁启超剖析说,“为什么你们做不到呢?

因为学是不难,而要做到不厌却是不容易;诲人不难,不倦却是很难的。

厌倦是人生第一件罪恶,也是人生第一件苦痛。

厌倦是一种想脱离活动的心理现象,换句话说,即不愿劳作。

不愿劳作的念头一起,不仅减低了劳作的效率,还会生出无穷弊害,所以说它是罪恶。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不论是谁,总要靠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不管你如何不愿意,劳作还是免不了。

既免不了,又不愿意,天天皱着眉、哭着脸去做那不愿意做的苦工,岂不是活活的把自己关在第十八层地狱!

所以说厌倦是人生第一件苦痛。

”,梁启超的讲演,引起学员的广泛兴趣,掌声在会堂里久久不能停息。

 

第二天,他再为这些学员作题为《学问之趣味》的讲演。

他一开头又说: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

这句关于趣味的开场白,一下子把学员引入了听讲的兴趣。

 

梁启超接着说:

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只嫌每天二十四小时不能扩充到四十八小时,不够我享用。

我忙什么?

忙的是我的趣味。

“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

梁启超对趣味的经典阐述,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这种趣味的学习方法,对我们现代人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梁启超的故事

 

梁启超少有异才

他4岁开始认字,6岁读完了“五经”,9岁时能写出洋洋千言的好文章,11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享有“神童”之誉。

10岁时,他跟着父亲去新会县城应“童子试。

”父子俩暂住老相识李秀才家。

其时李家庭院杏花盛开,煞是好看,小启超起个大早去摘花,被父亲看见。

父亲喊他进屋里,他急忙把一束杏花藏在衣袖之中。

父亲想教训他,便出了个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这时,启超正坐在一块大镜子前面。

他灵机一动,答道:

“堂前明镜,大人明察秋毫。

”和父亲坐在一起的李秀才,正打算出门。

仆人来报说车子已经准备好了。

李秀才对启超说:

“孩子,我还有一联:

推车出小巷。

”梁启超用手摸摸脑袋,立刻对道:

“策马入长安。

”李秀才当即把他揽入怀里,口里不停地说:

“果真神童!

果真神童!

 

大义灭亲,披麻戴孝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

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分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

君不见,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俯首低回。

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

尤其是面对乃师违背民国历史发展潮流,为帝制复辟大造舆论,甚至追随张勋之流,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

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

康氏谢世时,是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之事,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

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不同寻常的宽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院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

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

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

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

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分宽容,一分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手术之后才过3年,肾的主人就撒手尘寰了。

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一位56岁的学术大师毕竟还是正当时候啊!

在那苦难岁月里,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

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

在人生路上,在做人的问题上,我们应当从梁任公先生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饮茶龙上水,写字狗耙田

 

一天,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

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

启超,你过来。

客人说,我知道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

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

你读给我听。

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

客人哈哈大笑。

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

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

饮茶龙上水。

梁启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说:

写字狗耙田。

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说:

令公子对答公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

 

 

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

梁启超12岁外出游学之前生活和成长的这个家庭,一向以质朴、端凝的家风闻名乡里。

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

据资料记载,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来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曰:

”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

“位于新会南端出海处的崖门,是南宋将亡时宋军与元军最后激战至覆灭的古战场。

每年清明祭扫路过崖门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当年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殉国的情景。

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在新会人眼里,少年时代的梁启超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

当地人流传着许多关于梁启超幼时出口成章的故事。

有一次,他爬梯子玩,看到祖父站在梯子下,便天真地唱道:

“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还有一次,梁启超给来访的客人敬茶,客人随口说了句:

“饮茶龙上水”,梁启超回应道:

“写字狗扒田”,两个人用的都是新会俗语。

客人诵:

“东篱客采陶潜菊”,梁启超即对:

“南国人怀召伯棠”。

才思之敏捷令人惊叹。

梁启超“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0岁前往广州应童子试时,当众以盘中咸鱼为题作诗,“神童”之名传遍乡里。

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他曾令授业先生发出“吾不能教之矣”的感叹。

一度沾沾自喜的梁启超,直到18岁时第一次领教到康有为“新学”的“大海潮音”,才如“冷水浇背”,毅然舍去旧学,投奔康有为门下。

政治文学家、维新故人梁启超自强不息的故事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

他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他留下的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梁启超虽然已经逝去大半个世纪,但在广东新会、北京、天津乃至日本神户,不仅其故居保存良好,而且他那强国、改革的愿望至今仍然鼓舞着无数海内外同胞。

1914年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被清华大学沿用至今。

然而,在北京香山植物园内,这位风云人物、学界泰斗的墓碑上没有生平,没有任何一个头衔。

透过这座墓碑,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的高大形象。

梁启超去世时,曾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

“三十年来,新事业,新智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

”此次新会之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梁启超的精神虽然诞生在风雨飘摇的昨日,但在当下,其分量与价值不但不会减损,还能转化为推动历史和社会进程的巨大动力。

纪念梁启超,就绝不仅限于维修故居、吸引观众的简单思路,他的遗址和事迹是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崇高理想的鲜活教材;他那维新奋发的精神,更应为时所用,为世所用,以彼时之维新促今日之体制改革,以彼时之新民促今日之公民素质,以彼时之爱国促今日之团结共进。

    梁启超曾宣称,有朝一日“举国行当思我耳”。

我们相信,大到“神舟五号”升空,小到每一件具体工作的革新,让维新故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在百年之后的时空中再次焕发光彩,便是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