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59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4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2016.7.4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1、名句积累(10分)

(1)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柳永《雨霖铃》下片,想象别后酒醒梦回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舍人表明他们追随蔺相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9题,共27分)

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绘自己在重阳佳节触景伤怀,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感到一阵寒意,令人顿生伤感,人不如黄色瘦细

的花。

B、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C、“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D、柳永《望海潮》中,“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等。

B、《汉书》东汉班固著,是中国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

《张衡传》出自《后汉书》。

C、《拿来主义》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

《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D、《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属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中的“列观”是指旁边的宫殿。

4.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绪:

心情、情绪

B.暮霭沉沉楚天阔暮霭:

傍晚的云气

C.异日图将好景异日:

改日,他日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

锋利的兵器

5.指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C.合盖隆起,形似酒尊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是古今意义的一组是()

①请指示王②廉颇宣言曰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④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⑤且陛下春秋高⑥衡下车⑦因入京师,观太学⑧于是相如前进缶⑨副有罪,当相坐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⑥⑦⑨D.③④⑤⑦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划线的词语用法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

天雨雪,武卧啮雪。

A.羝乳乃得归杖汉节牧羊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空以身膏草野舍相如广成传舍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惠等哭,舆归营

8.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

()

例: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士亦以此不附焉。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⑤⑦D.④⑥⑧

9.下列句子按照文言句式分类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①自书典所记,末之有也②君幸于赵王③虞常生得④虽欲报恩将安归⑤举孝廉不行⑥(武)持

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⑦信义安所见乎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A.②④⑥B.③⑤⑨

C.④⑥⑧D.①④⑦

10.潜台词是指隐藏在话语背后,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

下面《雷雨》选段,划线处对潜台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周朴园 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什么?

说吧。

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 你想见他?

鲁侍萍 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

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

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A.他现在的母亲并不是你,你不能和他相认。

B.他现在忙着照顾生病的母亲。

C.他一定不会认你这个母亲的。

D.他不知道你是他母亲,你不要有任何幻想。

二、论述类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1-13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

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

《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

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

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

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

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

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

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

越芸芸众生。

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祀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

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

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

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

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

“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

”北朝北周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

“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

农历九月,夏季作物

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

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

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郊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衣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

“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

”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

圣境的强烈愿望。

B.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C.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

这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1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原始先民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古人说:

“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

”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14、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①,白发谁家翁媪②。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③,溪头卧剥莲蓬。

注:

①相媚好:

互相说一些取悦对方的话。

②翁媪:

老夫老妇。

媪(ǎo),老年女人。

 ③无赖:

贬义词褒用,这里是淘气、顽皮的意思。

(1)“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

为什么?

(3分)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2分)

答苏武书(节选)

李陵

子卿足下:

……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①,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

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②;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

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辜负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

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dāodá悲痛)耳。

……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

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

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③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④,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

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李陵顿首。

(选自《文选》卷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韦鞲(ɡōu):

皮革制的长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

毳(cuì脆)幕:

毛毡制成的帐篷。

②鲸鲵(qínɡní):

鲸鱼雄曰鲸,雌曰鲵。

原指凶恶之人,《左传·宣公十二年》: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此处借指被牵连诛戮的人。

③殉:

自杀。

④曹沬(mèi)不死三败之辱:

曹沬曾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并不因屡次受辱而自杀身死。

曹沬,春秋鲁国人,以勇力事鲁庄公。

15.选出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刎颈以见志          刎颈:

自杀

B.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执事者:

当权者

C.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忽然:

突然

D.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自爱:

爱惜自己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会稽之耻”用典,指春秋时,吴王夫差率兵围攻越国首都会稽,越王勾践屈膝称臣求和。

勾践为了洗刷“会稽之耻”,卧薪尝胆,礼贤下士,安抚百姓,发展生产。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耻”。

B.李陵对自己的投降事实“供认不讳”,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在匈奴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C.李陵给苏武写这封信,是希望苏武能够谅解自己并能在汉王面前为自己开脱罪责。

D.李陵对自己的投降之举深感内疚,认为有负国恩,背弃君王和父母的恩情。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辜负陵心区区之意。

(2)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四、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5分)

悔 过

[美]瑞恩·金赛拉

从窗子射进来的阳光把我照醒。

我起床穿好衣服,走进厨房,吃了点冷燕麦片作为早餐。

过去三年来,我一直这样打发自己。

该是工作的时间了。

我走出家门,迈着悠闲的脚步,朝麦迪逊大街走去。

此时正是一年中干我这一行最好的季节:

夏天,大批游客纷纷涌入纽约。

我来到城市广场。

照常,广场已有很多游客,而且为数众多。

“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

”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想。

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个30多岁的白人,估计他迷路了。

“太好了,”我自忖着。

“该对他动手了!

”我沉着自信地靠近那人。

“你好,先生!

需要帮助吗?

“是的,我想去麦迪逊旅馆,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哦,哦……过三个街区,右拐,靠你左边就是。

“谢谢你。

“不用客气。

祝你快乐,先生。

我从他身边走开,脸上不禁带着微笑,因为我的兜里装着那人的钱包。

我打开钱包,发现里面有48美元,两张信用卡。

几个小时我便得到4个钱包,我决定去吃午饭。

此刻,我已得到几张信用卡,726美元现金和几个手工制作的意大利漆皮钱包。

我决

定去我喜欢去的一个名叫达文西的小餐馆吃午饭。

该餐馆做的皮萨最好。

但就在这时,又一个人闯入我的视线。

此人身高六英尺之多,深咖啡色的肤色,只见他正在四下走动,不用问他一定是迷路了。

我小心翼翼地接近他,就像狮子悄悄靠近猎物。

“你好,先生!

我可以帮助你吗?

“是的,你知不知道电影院怎么走?

“哦,知道。

沿着第52大道走下去,左拐,右边就是,你肯定会看到的。

“太谢谢你了。

“不用谢,先生。

很高兴能帮助你。

当我打开那人的钱包时,我几乎在街上跳了起来。

我发现里面有300美元现金和3张信用卡。

我看了看其中一张信用卡上的名字:

约翰逊先生。

“非常感谢你,约翰逊先生。

”我自言自语地说。

我来到餐馆,感觉好极了。

4道意大利美餐上来之后,我情不自禁地默默为约翰逊先生敬了一杯酒。

“祝他像我一样快乐不断。

”我认为我今天干得不错,决定上路回家。

我没有想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将永远改变我的命运。

在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条小巷。

当我走到小巷尽头时,我看到了他,看到了刚刚被我偷了钱包的约翰逊先生。

一个白人小姑娘摔倒,约翰逊先生正在热心地扶她起来。

可小姑娘的妈妈看到后,以为约翰逊先生图谋不轨,开始哭叫着救人。

那位妈妈一边哭喊,一边用包击打约翰逊先生。

约翰逊先生极力向她解释,他是在帮助扶起小姑娘。

可她就是不信。

几个男人听到喊叫声后,手拿球棒,从一家店里飞奔而出。

三个身高五到六英尺的高大白人男子,开始朝约翰逊先生喊叫,其中一个白人还朝约翰逊先生的脸打去。

接着,他们都开始用球棒击打约翰逊先生。

我想厉声说:

“住手!

住手!

不要打,他是好人!

”可我不能,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什么话都说不

出来。

他只是在极力帮助一个小女孩啊!

就在这时,一个白人抽出一把刀来,走近约翰逊先生,举刀向他砍去。

后来,三个白人丢下球棒跑了。

留下约翰逊先生独自一人躺在黑暗小巷里自己的血泊中。

正是这样一位好人,我却偷了他的钱包!

偷一个向我寻求帮助的人是多么地不地道呀!

我的良心受到谴责:

是我杀害了他。

当他被

杀时,或许他正在找我。

我对此负有责任。

听到警笛声,我赶紧跑掉。

我只能跑掉。

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

我一边跑,眼泪一边往下流。

上帝给了我认识自己过错的机会,可这一切都晚了。

(选自《读者》)

18.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通过详写“我”偷窃的过程以及略写每一次偷窃成功后忘乎所以的动作和极度兴奋的心理,意在表明“我”偷窃手法的高明。

B.开头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特征,为下文“我”趁着给游客指路的机会实施偷窃并得手的情节作铺垫。

C.“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

”写出了“我”对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物质上的。

D.小说写约翰逊先生扶起跌倒的白人小姑娘,却被其母亲认为图谋不轨,既写出了种族间的歧视,也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E.小说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先写“我”的偷窃行为及得手后沾沾自喜的可耻,再写“我”看到约翰逊先生被杀后悔过自新的可贵。

19.小说中“小女孩摔倒”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20.你怎样看待“好心的约翰逊被偷、被误会、被殴打”这一事件?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1分)

2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当代青少年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品行的修养,若只有才学而无美德,也会成为     子孙。

②未来几年,铁路交通将会更加发达,2008年“京津城际快车”运行后,北京到天津的行驶时间      只需半小时。

③在提拔干部时,党的各级组织一定要深入到干部所在单位,认真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以便好好地     干部。

A.不肖 大约 考察   B.不孝 大约 考查

C.不肖 大概 考查  D.不孝 大概 考察

2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①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

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

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

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A.⑤⑥③④①②B.③⑤⑥④①②

C.⑤⑥③④②①D.③⑤⑥②①④

23、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下面一幅漫画的题目是“下基层‘钓’研”,漫画的题目好在哪里?

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悟?

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作。

不得套题,突出道理分析。

题目自拟。

卷面整洁。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4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句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5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6徒慕君之高义也

二、选择题

2

3

4

5

6

7

8

9

B

D

D

D

B

A

C

D

10

11

12

13

15

16

21

22

C

B

C

B

C

C

A

B

(11【解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登高祭祀活动不一定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

12【解析】 山峰“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只是原始先民虔诚的信仰,并非事实。

13强加因果关系)

14、

(1)答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生活气息。

(2)白描(叙述或反问)(1分)。

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亲密无间,和谐、温暖、惬意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1分)。

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

(1分)

(16、答案:

C解析:

“能在汉王面前为自己开脱罪责”不合文意,纯属无中生有。

17、 答案:

(1)我功大罪小,不能得到汉朝君主的正确理解,辜负了我李陵一片诚挚的心意(重点词语:

“蒙”“辜负”“区区”)

(2)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

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重点词语:

“图”“从”“所以”等)

18、答案 AC解析 A项,详写和略写对换;“意在表明……”错,这是为了表明其深陷贼道,以盗取他人钱财为快乐,为后文的悔过之切作铺垫。

C项,“物质”“精神”顺序调换而且“我”对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还有更重要的——使他陷入生命危机。

19、答案 ①突出约翰逊的热心,说明约翰逊是一个好心人。

②把约翰逊的善良与之前“我”偷窃其钱包行为的可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偷窃行为的可耻。

③是约翰逊命运转折的契机,他因此而被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④为下文“我”的悔过提供契机并作铺垫。

(每点1分)

20、答案 无论是约翰逊被盗钱包还是被人殴打,小说所要提示的是更为深层的社会现实问题:

①信任危机或行善的危机。

约翰逊向他人寻求帮助,他人却利用了这一信任而使约翰逊遭受了致命的伤害。

②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过度戒备和防范。

③人们对责任的逃避,明哲保身。

(每点2分)

22、答案 B [③的陈述对象为“中国书法艺术”,与文段开头句的主语保持了一致,并且是一个总括句,领起了下面各句。

故③应该排在最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