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73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0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docx

司法考试真题刑法多项选择

二、多项选择题:

  (2010年)

  51.关于罪过,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51题)

  A.甲的玩忽职守行为虽然造成了公共财产损失,但在甲未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就不存在罪过

  B.甲故意举枪射击仇人乙,但因为没有瞄准,将乙的名车毁坏。

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C.甲翻墙入院欲毒杀乙的名犬以泄愤,不料该犬对甲扔出的含毒肉块不予理会,直扑甲身,情急之下甲拔刀刺杀该犬。

甲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而属于意外事件

  D.甲因疏忽大意而致人死亡,甲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危害结果,既可能是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也可能只是发生他人重伤的危害结果

  「答案」ACD

  「考点」罪过

  「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行为人是否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不影响罪过的认定。

  选项B说法正确。

甲本想杀人却射中名车,属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打击错误。

甲的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故意杀人罪(未遂)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属于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进行定罪处罚。

因故意杀人未遂重于故意毁坏财物既遂,因此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

  选项C说法错误。

因果关系的错误,是指侵害的对象没有错误,但造成侵害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发展过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结果退后或者提前发生的情况。

甲的侵害对象没有变化,都是针对“乙的名犬”,只是由原来的毒害变为了最后的拔刀刺杀,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属于因果关系的错误。

因果关系的错误不影响犯罪的认定,甲依然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选项D说法错误。

疏忽大意过失应预见的结果是法定的危害结果,在过失致人死亡时,行为人所应当预见的是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而不能是其他结果。

  5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52题)

  A.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

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

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B.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

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

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

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答案」BCD

  「考点」不作为犯

  「解析」选项A错误。

只有行为人履行义务可以避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不作为才可能成立犯罪。

选项A中,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所以不成立不作为犯。

 选项B正确。

行为人基于先前行为产生了救助义务,“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的表述意味着具有结果回避的可能性,具有救助义务且可能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不作为,导致死亡结果发生,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选项C正确。

甲带小孩出门,负有保护小孩安全的义务,在小孩遇到危险时负有救助的义务,其不履行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

  选项D正确。

甲负有看护仓库的职责,且火灾是甲乱扔烟头引起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甲都有救火的义务。

甲在起火能够扑救时,而不履行救火义务反而逃跑,构成不作为犯。

  53.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53题)

  A.单位只能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不能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

  B.单位犯罪时,单位本身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构成共同犯罪

  C.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但在实行单罚制时,只对单位处以罚金,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 

  D.对单位犯罪只能适用财产刑,既可能判处罚金,也可能判处没收财产

  「答案」ABCD

  「考点」单位犯罪

  「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

单位不仅可以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也可以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如《刑法》第137条规定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就是单位过失犯罪。

  选项B说法错误。

单位犯罪不同于共同犯罪,单位犯罪是指单位本身犯罪,不是单位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的共同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的犯罪行为实际就是单位的行为。

  选项C说法错误。

单位犯罪的单罚制是只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有时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处罚单位。

选项D说法错误。

《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据此可知,对于单位只能适用罚金刑,不能适用没收财产。

  54.甲与乙因情生仇。

一日黄昏,甲持锄头路过乙家院子,见甲妻正在院内与一男子说话,以为是乙举锄就打,对方重伤倒地后遂发现是乙哥哥。

甲心想,打伤乙哥哥也算解恨。

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54题)

  A.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甲的行为属于方法错误,成立故意伤害罪

  C.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D.甲的行为不存在任何认识错误,理所当然成立故意伤害罪

  「答案」ABCD

 「考点」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

  「解析」甲将乙哥哥当作乙进行打击,甲的行为属于对象认识错误。

按照法定符合说,甲基于伤害乙的故意伤害了乙的哥哥,成立故意伤害罪;按照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55.下列哪些情形属于吸收犯?

( )(2010年卷二多选第55题)

  A.制造枪支、弹药后又持有、私藏所制造的枪支、弹药的

  B.盗窃他人汽车后,谎称所盗汽车为自己的汽车出卖他人的

  C.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后又高利转贷他人的

  D.制造毒品后又持有该毒品的

  「答案」AD

  「考点」吸收犯

  「解析」吸收犯是指事实上存在数个不同的行为,其中一行为吸收其他行为,仅成立吸收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

选项A、D中的情况成立吸收犯。

选项B中的情况是“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不成立吸收犯。

选项C中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是《刑法》第175条高利转贷罪的实行行为,只评价为一个行为,不成立吸收犯。

  56.关于没收财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56题)

 A.甲受贿100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200万元,甲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甲被没收财产的总额至少应为300万元

  B.甲抢劫他人汽车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该汽车应上缴国库

  C.甲因走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此前所负赌债,经债权人请求应予偿还

  D.甲因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并处没收财产30万元,因妨害清算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二万元。

没收财产和罚金应当合并执行

  「答案」ABC

  「考点」没收财产

  「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

300万元属于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不属于没收财产刑的执行对象。

  选项B说法错误。

汽车属于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而不是上缴国库。

  选项C说法错误。

赌债不是合法债务,不予偿还。

  选项D正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第2款规定,一人犯数罪依法同时并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应当合并执行。

  57.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57题)

  A.甲欲杀乙,埋伏在路旁开枪射击但未打中乙。

甲枪内尚有子弹,但担心杀人后被判处死刑,遂停止射击。

甲成立犯罪中止

  B.甲入户抢劫时,看到客厅电视正在播放庭审纪实片,意识到犯罪要受刑罚处罚,于是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开。

甲成立犯罪中止

  C.甲潜入乙家原打算盗窃巨额现金,入室后发现大量珠宝,便放弃盗窃现金的意思,仅窃取了珠宝。

对于盗窃现金,甲成立犯罪中止

  D.甲向乙的饮食投放毒药后,乙呕吐不止,甲顿生悔意急忙开车送乙去医院,但由于交通事故耽误一小时,乙被送往医院时死亡。

医生证明,早半小时送到医院乙就不会死亡。

甲的行为仍然成立犯罪中止

 「答案」AB

  「考点」犯罪中止

  「解析」选项A正确。

甲在能够继续实施杀人行为且能够达到既遂的情况下,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选项B正确。

甲着手实施抢劫后,在既遂之前自动停止了抢劫行为,且没有造成危害结果,成立犯罪中止。

  选项C错误。

无论是珠宝还是现金都是财物,甲在盗窃过程中选择了更值钱的珠宝,且盗窃成功,成立盗窃罪的既遂,不成立犯罪中止。

  选项D错误。

犯罪中止的成立需要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的出现。

虽然甲对乙采取了一定的积极救助措施,但是最终依然没有有效的阻止犯罪结果的出现,则不成立犯罪中止。

  58.下列哪些情形不能数罪并罚?

( )(2010年卷二多选第58题)

  A.投保人甲,为了骗取保险金杀害被保险人

  B.十五周岁的甲,盗窃时拒捕杀死被害人

  C.司法工作人员甲,刑讯逼供致被害人死亡

  D.运送他人偷越边境的甲,遇到检查将被运送人推进大海溺死

  「答案」BC

  「考点」数罪并罚

  「解析」选项A错误。

《刑法》第198条第2款规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选项B正确。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因此,甲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一罪,不数罪并罚。

 选项C正确。

《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因此,选项C中的情形应以故意杀人罪一罪处罚,不数罪并罚。

  选项D错误。

《刑法》第321条第3款规定,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对被运送人有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或者对检查人员有杀害、伤害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59.关于抢夺罪,下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59题)

  A.甲驾驶汽车抢夺乙的提包,汽车能致人死亡属于凶器。

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携带凶器抢夺罪

  B.甲与乙女因琐事相互厮打时,乙的耳环(价值8,000元)掉在地上。

甲假装摔倒在地迅速将耳环握在手中,乙见甲摔倒便离开了现场。

甲的行为成立抢夺罪

  C.甲骑着摩托车抢夺乙的背包,乙使劲抓住背包带,甲见状便加速行驶,乙被拖行十多米后松手。

甲的行为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抢夺罪

  D.甲明知行人乙的提包中装有毒品而抢夺,毒品虽然是违禁品,但也是财物。

甲的行为成立抢夺罪

  「答案」ABC

  「考点」抢夺罪

  「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

凶器是在性质上和用法上足以杀伤他人的器物,凶器必须是用于杀伤他人的器物,与犯罪工具不是等同概念。

选项A中的汽车是犯罪工具,不是用于杀伤他人的凶器。

  选项B说法错误。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夺罪要求行为人对物使用暴力,甲取得财物不是基于对物暴力,而是采用平和手段窃取的,应成立盗窃罪,不成立抢夺罪。

  选项C说法错误。

《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条第

(2)项规定,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据此可知,选项C中的甲应该成立抢劫罪,而不是抢夺罪。

  选项D说法正确。

毒品也具有经济价值,也属于财物,对其进行抢夺的,也成立抢夺罪。

  60.关于毒品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60题)

  A.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其居间介绍,代购代卖的,即使没有牟利目的,也成立贩卖毒品罪

  B.为便于隐蔽运输,对毒品掺杂使假的行为,或者为了销售,去除毒品中的非毒品物质的行为,不成立制造毒品罪

  C.甲认为自己管理毒品不安全,将数量较大毒品委托给乙保管时,甲、乙均成立非法持有毒品罪

  D.行为人对同一宗毒品既走私又贩卖的,量刑时不应重复计算毒品数量

  「司法部答案」ABCD「网校答案」BCD

  「考点」毒品类犯罪(《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解析」选项A错误。

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以牟利为目的,为他人代购仅用于吸食的毒品,毒品数量超过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的,对托购者、代购者应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

代购者从中牟利,变相加价贩卖毒品的,对代购者应以贩卖毒品罪定罪。

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其居间介绍,代购代卖的,无论是否牟利,都成立相关毒品犯罪的共犯,但不必然成立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选项B正确。

制造毒品一般是指使用毒品原植物而制成毒品。

如果为了便于隐蔽运输、销售、使用、欺骗购买者,或者为了增重,对毒品掺杂使假、添加或去除其他非毒品物质,不属于制造毒品的行为。

  选项C正确。

非法持有毒品罪中的持有不要求是直接持有,介入第三者时,也不影响持有的成立。

如行为人认为自己管理毒品不安全,将毒品委托给第三人保管时,行为人与第三人均成立非法持有毒品罪。

  选项D正确。

对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行为人对同一宗毒品实施了两种以上犯罪行为并有相应确凿证据的,应按照所实施的行为性质确定罪名,毒品数量不重复计算,不实行数罪并罚。

  本题选项A、C、D的依据都来源于《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61.甲欲绑架女大学生乙卖往外地,乙强烈反抗,甲将乙打成重伤,并多次对乙实施强制猥亵行为。

甲尚未将乙卖出便被公安人员抓获。

关于甲行为的定性和处罚,下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61题)

  A.构成绑架罪、故意伤害罪与强制猥亵妇女罪,实行并罚

  B.构成拐卖妇女罪、故意伤害罪、强制猥亵妇女罪,实行并罚

  C.构成拐卖妇女罪、强制猥亵妇女罪,实行并罚

  D.构成拐卖妇女罪、强制猥亵妇女罪,实行并罚,但由于尚未出卖,对拐卖妇女罪应适用未遂犯的规定

  「答案」ABD

  「考点」拐卖妇女罪

  「解析」选项A、B说法错误,选项C说法正确。

根据《刑法》第240条第1款第(五)、(七)项规定,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情况与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况,都属于拐卖妇女罪的法定刑加重情节。

据此可知,拐卖妇女罪包含了“采用绑架手段”及“打成重伤”的情况,但是不能包含强制猥亵行为。

  选项D说法错误。

《刑法》第240条第2款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

据此可知,只要以出卖为目的,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就成立既遂。

  62.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盗窃?

( )(2010年卷二多选第62题)

  A.甲穿过铁丝网从高尔夫球场内“拾得”大量高尔夫球

  B.甲在夜间翻入公园内,从公园水池中“捞得”旅客投掷的大量硬币

  C.甲在宾馆房间“拾得”前一顾客遗忘的笔记本电脑一台

  D.甲从一辆没有关好门的小轿车内“拿走”他人公文包

  「答案」ABCD

  「考点」盗窃罪

  「解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财物,四个选项中,高尔夫球、硬币、笔记本电脑、公文包都是基于特定空间内(铁丝网、公园、房间、轿车)由被害人占有的财物,行为将上述财物窃取的行为,都构成盗窃罪。

  63.甲盗掘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墓葬,窃取大量珍贵文物,并将部分文物偷偷运往境外出售牟利。

司法机关发现后,甲为毁灭罪证将剩余珍贵文物损毁。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63题)

  A.运往境外出售与损毁文物,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对甲应以盗掘古墓葬罪、盗窃罪论处

  B.损毁文物是为自己毁灭证据的行为,不成立犯罪,对甲应以盗掘古墓葬罪、盗窃罪、走私文物罪论处

  C.盗窃文物是盗掘古墓葬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对甲应以盗掘古墓葬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损毁文物罪论处

  D.盗掘古墓葬罪的成立不以盗窃文物为前提,对甲应以盗掘古墓葬罪、盗窃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损毁文物罪论处

  「答案」ABD

  「考点」文物犯罪

  「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

盗掘古墓葬后将其中文物据为己有的,只成立盗掘古墓葬罪一罪,不另外成立盗窃罪。

盗掘古墓葬罪包含了对盗窃文物行为的评价,所以只成立盗掘古墓葬罪,运往境外出售和损毁文物行为侵犯了新的法益,不是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选项B说法错误。

损毁文物行为虽是自己毁灭证据,不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但由于侵犯了新的法益,应成立故意损毁文物罪。

  选项C说法正确。

盗掘古墓葬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包括:

(一)盗掘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集团的首要分子;(三)多次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四)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并盗窃珍贵文物或者造成珍贵文物严重破坏的。

盗窃文物是法定刑升格条件。

  选项D说法错误。

盗掘古墓葬罪包含了对盗窃文物行为的评价,所以不成立盗窃罪。

  64.关于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犯罪,可以由哪些主体构成?

( )(2010年卷二多选第64题)

  A.网站建立者

  B.网站直接管理者

  C.电信业务经营者

  D.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答案」ABCD

  「考点」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犯罪主体

  「解析」根据《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的规定,网站建立者、网站直接管理者、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均可以成立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65.关于贿赂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2010年卷二多选第65题)

 A.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其财物而构成受贿罪的,请托人当然构成行贿罪

  B.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当然不构成行贿罪

  C.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某国家机关利用其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机关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的,构成单位受贿罪

  「答案」ABCD

  「考点」贿赂犯罪

  「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

《刑法》第389条第1款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请托人如果谋取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不构成行贿罪。

  选项B说法错误。

《刑法》第389条第3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谋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即如果获得了不正当利益的,仍成立行贿罪。

  选项C说法错误。

《刑法》第164条第3款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选项D说法错误。

《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据此可知,该规定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不包括国家机关。

  (2009年)

  51.甲欲去乙的别墅盗窃,担心乙别墅结构复杂难以找到贵重财物,就请熟悉乙家的丙为其标图。

甲入室后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就找到乙价值100万元的珠宝,即携珠宝逃离现场。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

  A.甲构成盗窃罪,入户盗窃是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

  B.丙不构成犯罪,因为客观上没能为甲提供实质的帮助

  C.即便甲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丙也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D.甲、丙构成盗窃罪的共犯,甲是主犯,丙是帮助犯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核盗窃罪、共犯的相关知识点。

  《刑法》并没有规定入户盗窃是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

因此,A项错误。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是:

必须二人以上、必须有共同故意、必须有共同行为。

本题中,甲请熟悉乙家的丙为其标图以便于盗窃乙家的贵重财物,表明甲丙之间存在共同的盗窃故意。

另外丙的行为虽然不是实行行为,但是该行为是对甲实行犯罪起辅助作用的帮助行为,虽然甲实际上并没有使用丙提供的图纸,但这种帮助行为的性质客观上是存在的,所以甲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甲是主犯,丙是帮助犯。

因此,B项错误,CD项正确。

  52.甲欲枪杀仇人乙,但早有防备的乙当天穿着防弹背心,甲的子弹刚好打在防弹背心上,乙毫发无损。

甲见状一边逃离现场,一边气呼呼地大声说:

“我就不信你天天穿防弹背心,看我改天不收拾你!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

  A.甲构成故意杀人中止

  B.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C.甲的行为具有导致乙死亡的危险,应当成立犯罪

  D.甲不构成犯罪

  答案:

BC

  解析:

本题考核故意杀人罪的中止和未遂的区分。

  《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本题中,甲已经着手实行枪杀行为,但由于乙正好穿着防弹背心,未发生乙死亡的结果,这是由于甲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甲的行为已经具备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处罚性,成立犯罪。

故C项正确,D项错误。

  53.关于自首中的“如实供述”,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

A.甲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杀人行为,但拒绝说明凶器藏匿地点的,不成立自首

  B.乙犯有故意伤害罪、抢夺罪,自动投案后,仅如实供述抢夺行为,对伤害行为一直主张自己是正当防卫的,仍然可以成立自首

  C.丙虽未自动投案,但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贪污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丙交代贪污罪行的,应当成立自首

  D.丁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但在二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核自首的“如实供述”。

  由于客观因素,不能全部交代所有的犯罪事实,但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的,也应属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但如果隐瞒主要犯罪事实,或者已交代轻罪达到掩盖重罪的目的的,就不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A项中,甲的杀人行为属于主要犯罪事实,甲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实,可以成立自首,拒绝说明凶器藏匿地点的并不影响自首的成立,故A项错误。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

B项中乙如实供述抢夺行为,对抢夺罪可以成立自首,故B项正确。

  C项属于特别自首。

特别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其中“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指与司法机关或其他办案机关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于不同种罪行;二是司法机关或其他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犯罪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犯罪分子交代同种罪行的。

C项属于上述第二种情形,故C项正确。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故D项错误。

  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