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086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docx

古代汉语九动词形容词名词

【过关宝典】古代汉语(九):

动词、形容词、名词

第九部分  动词、形容词、名词

◆模块一  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里活动等的词。

古代汉语的动词在句法功能上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

但是,古代汉语动词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动宾关系和双宾语结构上。

知识点一  动宾关系

动宾关系指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

有些和现代汉语相同,如受动关系;有些则比较特殊,如使动关系、为动关系等。

1、受动关系:

受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这是和现代汉语相同的。

例如: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曹无伤”作“诛杀”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

从语义上看,“诛杀”是由主语“沛公”发出,而“曹无伤”是动作的承受者。

再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这里的“蔡”作“侵”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

从语义上看,“侵”是由主语“齐侯”发出,而“蔡”是“侵”的承受者,表示“侵犯蔡国”。

2、使动关系:

使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如: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意思是庄公是倒着生出来的,使姜氏受到惊吓,因此起名叫寤生,于是很讨厌他。

这里“惊”不是由庄公发出,而是“姜氏”发出。

因此“惊”表示使(姜氏)受惊。

   

 再如“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意思是“因此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够使死人复生”,生,表示“使死人复生。

  在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和宾语构成使动关系,但总体来说,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比较常见。

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进之”“退之”表示的是“使冉求勇于追取”“使子路谦让后退”。

(秦王)卒延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归之”表示的是“使相如回去”。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屈人之兵”表示“使他人的军队屈服”。

焉用亡郑以倍邻。

“亡郑”表示“使郑国灭亡”。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忿恚尉”表示“使将尉恼怒”。

  及物动词也可以和宾语构成使动关系,但是形式上与一般的受动关系没有区别,不同的只在于意义。

因此,及物动词的使用法需要我们在意义上加以辨别。

如,1、昔齐威王常为仁义矣,率天下诸候而朝周。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例1,“朝”与“周”是受动关系,“周”是“朝”的对象;例2,“朝”与“秦楚”的关系则不同,“秦楚”不是“朝”的封象,而是“使秦楚来朝见”,这里“朝”是使助用法。

  再如,3、韩厥梦子与谓己曰:

“旦辟左右。

”故中御而从齐侯。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例3,“从”与“齐侯”是受动关系,“齐侯”是“从”的对象;而例2,“从”与“百余骑”是使动关系,表示“使百余骑跟从”“从”是使助用法。

  此外,有时在使动关系的动宾结构中,宾语省略。

对于这样的句子,理解和翻译时要加以注意。

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宋师不整,可败也。

以上二句中,“来”和“败”在形式上都没有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来看,它们的意思是“使(远人)来”“使(宋国)败”。

3、为动关系:

为动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出的,动词对宾语具有“为(宾语)……”的含义。

如,“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左传・成公二年》)这里的“御”是动词,“齐侯”是宾语,但是宾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益者。

“御齐侯”的意思是“为齐侯驾车”。

在这种动宾关系中,宾语常表示动词的原因、目的和受益者等。

再如:

(灌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诛也。

这里“争杯酒”是“为杯酒”而争,“杯酒”是“争”的原因。

再如:

伯夷死名于受阳之下,盗蹠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死利”是“为名而死”“为利而死”,“名”“利”是“死”的目的。

再如: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启之”是“为他(大叔)打开城门”,“之(大叔)”是“启”的受益者。

4、其他动宾关系:

除上述三种情况,古代汉语中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动宾关系。

如, 

例1: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诗经・豳风・七月》)

例2: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归有光《项脊轩志》)

例3:

中贵人走广,广曰:

“是必射雕者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

例4:

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戈射海上。

(《苏武牧羊》)

例5:

动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例1中,“秀葽”和“鸣蜩”是动宾关系。

“葽”是一种草名,“秀”指植物不开花而结果,“秀葽”的意思是“葽草结果实”。

“蜩”指的是蝉,“鸣蜩”指的是“蝉鸣”。

“葽”“蜩”虽处于宾语的位置上,但从语义关系上看,却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例2中,“卧病”是动宾关系,意思是“因病而卧”。

“病”在宾语的位置上,但从语义关系上看,却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例3中,“走广”是动宾关系,意思是“跑到李广那里”。

“广”在宾语的位置上,但从语义关系上看,却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4中,“积五六年”,意思是“过了五六年”。

例5中,“行千里”,意思是“走了千里”。

这两句的“五六年”“千里”处于宾语位置上,但从语义关系上看,却分别表示时间和数量。

例2至例5翻译成现代汉语都要加上适当的介词和助词,而古代汉语中,介词和助词都没有现代汉语发达, 便直接将动词与名词组合。

因此,在古代汉语中,对于动词和名词的组合,如果中间有介词,一般认为后面的名词为补语,如果动词和名词直接组合,一般认为后面的名词为宾语。

知识点二  双宾语

1、双宾语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出现两个宾语。

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

一般情况下,间接宾语指人,直接宾语指物。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予秦璧”中的“予”是动词,“秦”和“璧”分别是它的两个宾语。

其中,“秦”是“予”的间接宾语,“璧”是“予”的直接宾语,意思是“给秦国和氏璧”。

2、现代汉语中,能够带双宾语的动词往往具有“给予”“告知”“教示”等意义,如“送他一本书”“收了我两元钱”“告诉大家一件事”“教你一个好办法”等。

在古代汉语中,如上意义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

如: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例,公赐之食,食舍肉。

例,野人与之块。

例,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例,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例,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予我城”“赐之食”“与之块”,“予”“赐”“与”表示“给予”;“语之故”“告之悔”中的动词“语”“告”表示“告知”义。

“授之书”“教寡人计策”“示之信”中的动词“授”“教”“示”表示“教示”义。

3、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能带双宾语了,这样的双宾语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如,

例6: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左传・襄公十四年》) 

例7: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尚书・秦誓》)

例8: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 

例9:

“故天予之时,地生之财”(《管子・形式》)

例6中,“立之君”中,“之”是间接宾语,代指上文的“民”,“君”是直接宾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为民立君”。

例7中,“作之君”“作之师”中,“之”是间接宾语,代指上文的“下民”,“君”“师”是直接宾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给下民设立君王”“给下民设立老师”。

例8中,“闭之门”,“之”是间接宾语,指代上文的“贤人”,“门”是直接宾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对贤人关闭大门”。

例9中,“生之财”,“之”是间接宾语,代指文章中的“明君”,“财”为直接宾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为明君生长财物”。

4、古代汉语中的“为”可以带双宾语,这也是和现代汉语不同的。

如,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槨。

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这里,“为”是动词,后面的“之”为间接宾语,“槨”“ 箪食与肉”“ 所”是“为”的直接宾语。

分别表示“为颜渊置备外棺”“替他准备一小筐饭和肉”“给他安排一个地方。

5、此外,古代汉语中,有些动词用作使动时可以带双宾语。

如,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侯饮赵盾酒”,不是“晋侯喝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让赵盾喝酒”。

“饮”不是由“晋侯”发出,而是由“赵盾”发出。

再如,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民心”即“使百姓产生二心”。

再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秦曲”即“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模块二  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和状语,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地方和现代汉语不同。

知识点一  形容词用作动词

1、形容词用作动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情况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指因为语境所提供的某些条件,形容词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形容词用作动词后的意义与原形容词的意义有着密切联系。

如,

“倾夺邻国,而雄诸侯”这里的“雄”表示的是“称雄”的意思,用作了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善”本是形容词, 表示“善良”,这里表“与……友好”,用作动词。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慈”表“对……很慈爱”,用作了动词。

情况2: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如,“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这里的“洁其身”,是“使其身洁”。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尊长安君”是“使长安君地位尊贵”;“宣子说,乃轻幣”,“轻幣”是“使幣轻”。

情况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

如,“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原以异日”这里的“远”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宾语是“千里”,“远千里”的意思是“认为千里很远”。

“左右以君贱之也, 食以草具”“贱之”即“认为冯谖卑贱”。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贵五谷”“贱金玉”是“认为五谷很贵重”“认为金玉很轻贱”。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形式上基本相同,它们的区别在于,意动用法表达的是“认为宾语……”“把宾语当作……”,是主观看法;而使动用法表达的则是“使宾语……”是客观的结果。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鲁”“小天下”是孔子“认为鲁小” “认为天下小”,主观感受;“小人”是匠人“使之小”,即“把它砍小”,客观结果。

再如,“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第一个“美其服”是“认为他们的服饰很美”,主观感受;第二个“美其服”是“使他们的服饰很美丽”。

客观结果。

3、形容词用作动词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用法,在阅读文献时,可以从上下文的文意来综合考虑,也可以利用语法结构进行判断。

首先,形容词后面加名词,又不能构成修饰关系,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短屈原”“虚上位”构成动宾关系,“短”“虚”用作了动词。

其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惧碎于柱矣”“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问其深,则其好遊者不能穷也”“急”“贫”“穷”活用为动词。

再次,形容词后面加代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能修饰代词,当形容词出现在代词之前,一般活用为动词,与代词构成宾语关系。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美”“老”用作了动词。

最后,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世之所高,莫若黄帝”,“贵”“贱”“高”用作了动词。

知识点二  形容词词尾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词尾,主要有“若”“然”“尔”“如”等。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夫子莞尔而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俨然”“莞尔”作状语,“沃若”“跃如”“晏如”作谓语。

“若”“然”“尔”“如”表示“……的样子”。

◆模块三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

古代汉语中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和名词短语还可充当谓语和状语。

名词充当谓语主要表现为在判断句中作谓语以及名词用作动词两类。

知识点一  名词作状语

1、现代汉语中,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都要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才可作状语。

但是,古代汉语中无论方位名词、时间名词、还是普通名词都可直接作状语。

这在古代汉语中是名词的固有功能,不属于活用现象。

2、根据状语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名词做状语,可分为如下几类:

其一,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或处所,有“在……”“到……”“由……”等意思。

如,“邻有丧,舂   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巷”“水”“道”分别表示“在里巷里”“在水面上”“在路上”,修饰后面的动作,表示它们发生的场所。

其二,表示动作进行时所用的工具和依据,有“用……”或“拿……”等意思。

如“家人车载欲往就医”“剑斩虞常已”“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车载”是“用车载”,“剑斩”是“用剑斩”,“火烧”是“用火烧”,“车”“剑”“火”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其三,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群吠”是“成群地叫”,“指数”是“用手指点着数清数目”。

“群”“指”分别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

其四,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有“把……当作……” 

“像对待……一样的”等意思。

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客待之”是“把他当作客人对待”“犬马畜伋”是“把伋当作犬马养畜”,“师事之”是“像对待老师那样侍奉他”。

其五,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多用比喻的方式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有“像……一样的”“像……似的”等意思。

如“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翼蔽”是“像鸟的翅膀张开那样掩护”,“兽伏”是“像野兽一样爬出来”,“蚁附”是“像蚂蚁一样地攀爬”。

  除普通名词外,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常作状语,用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趋向或时间。

其中,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具有特殊意义。

如“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魏有贤人可与俱西遊者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其一,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表示“每日”“每月”“每岁”的意思。

其二,“日”字放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作“一天天地”讲,表示情态的逐渐发展或动作   行为的逐渐完成。

其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之前,或和“者”字结合在一起使用,相当于“往日、从前”,用来表示追溯过去。

知识点二  名词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主要有用作一般动词,以及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三种情况。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是指因为语境所提供的某种条件,名词再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名词用作动词后的意义与原来词的意义有着密切联系。

如,“范增数目项王”“陈骇涕不敢声”“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这里“目”用作动词,表示“以目光示意”;“涕”“声”用作动词,表示“哭泣”“出声”;“洞”作“挖洞”;“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一般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如,“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与老人期,后,何也”“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左”“右”分别是“往左边走”“往右边走”,“后”是“后到”,“北”“南”是“向北走”和“想南走”。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成为该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如,“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脯鬼侯以饗诸侯”,“臣诸侯”“友诸侯”是“使诸侯成为臣下”“使诸侯成为朋友”;“宦士”是“使士成为宫中服役的小臣”;“脯鬼侯”是“使鬼侯成为肉干”。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如,“令尹南辕反斾”,“筑室百堵,西南其户”“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南辕”是“使车轮向南走”,“西南其户”是“使门户向西方或南方开着”,“东苏子”是“使苏子向东去”。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

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诸侯之宝三:

土地,人民, 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孟尝君客我”,“夫人”是“把……称为夫人”,“宝珠玉”是“把珠玉当作珍宝”,“宝”是“把……当作珠宝”,“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各以父母为亲,各以子女为子”,“亲”“子”分别是“把……当作双亲”“把……当作子女”,“客我”是“把我看作是客人”,“客”是“认为……是客”。

名词的使动与意动用法在句法结构上相似。

一般认为,意动用法表达的是“认为”“当作”,是一种主观看法;使动用法表达的是使宾语成为什么,具有使令意义,是客观结果。

4、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情况外,名词还有为动的用法。

即名词用作动词时,后面的宾语并不是动作的直接受事者,而是动作间接涉及的对象。

如,父曰:

“履我。

”“履我”是“为我穿上鞋。

5、名词用作动词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用法。

在阅读文献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意判断,也可以利用语法结构进行判断。

其一,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如“可”“能”“敢”“自”“相”“不”“遂”“当”“欲”“悉”“数”等,这个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能愿动词和副词通常修饰动词。

因此,“东”“妻”“雪”“目”“雨”这几个名词在句子中用作动词。

其二,名词后面连带代词,并且是动宾关系,那么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

名词不能修饰代词,当名词出现在代词前时,一般用作动词。

其三,有的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构成动宾馆关系、动补关系或主谓关系。

其四,名词放在“所”的后面,一般用作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