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152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

高中历史第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高中历史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考试总分:

21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共计160分)

1、(4分)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

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

2、(4分)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表明宋代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3、(4分)《新全球史》中说:

“(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

”作者阐述的是

A.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B.秦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

C.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D.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

4、(4分)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

即实行“更名田”。

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

5、(4分)桑弘羊为汉武帝施行平准法,没收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之所得,认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按土地多少单一标准收税。

由此可见,桑弘羊与雍正帝都

A.实现了减轻税赋的目的B.注意税赋征取的正义性

C.废除了地主阶级的特权D.无法切实解决财政困难

6、(4分)魏晋时期出现了发达的寺院经济,在寺庙庄园里有大量的依附农民(“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向佛寺的高级僧侣缴纳地租,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杂务,也不准随意离开。

这一现象

A.不利于新生产关系发展B.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影响了中央的经济利益D.导致了地方士族势力的崛起

7、(4分)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B.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C.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D.是分封制度的延续

8、(4分)史学家钱穆论述:

“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

”在这一过程中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9、(4分)汉朝张安世虽食邑万户,但是自己的衣着仍然是其夫人所织;中山恭王教导自己的妃妾“纺绩织纫”应该是家人之事;许多士大夫在衣食以外的器物仍然多雇工匠在家自造。

由此可推测

A.汉朝手工业发达B.庄园经济盛行

C.自给自足主义盛行D.官营手工业垄断了市场

10、(4分)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

A.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B.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C.农业生产己是重要的经济活动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1、(4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

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

这些规定旨在

A.限制土地兼并B.恢复农业生产

C.增加赋税收入D.加强中央集权

12、(4分)《诗经·小雅·北山》中的诗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两种制度。

以下对这两种制度表述正确的有

①前者是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后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

③统治者实行这两种制度的目的相同

④导致两者瓦解的根本原因相同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3、(4分)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的发明是原始农业确立的基础

B.农作物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割据

C.采集经济是原始农业的基础

D.家禽饲养成为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4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唐朝就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如三省制、科举制、均田制等,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说明了隋唐时期

A.治国理念相同B.演进趋势相似

C.思想控制严格D.国家统一安定

15、(4分)下表列举的是目前发现的汉代土地买实的部分地券。

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汉代

地券

时间

武阳王兴圭买田铅券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宏光等人买地砖券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巴州杨姓买山刻石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

樊利家买地铅券

光合七年(公元184年)

房桃枝买地铅券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

A.土地兼并程度日益激烈B.国家严格限制土地买卖

C.人地矛盾问题日趋严重D.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

16、(4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土地公有,所以沟洫阡陌等,都井井有条。

后世则不然,土地变为私有,寸寸割裂,凡水旱蓄池等事,总是要费掉一部分土地的,这就造成了公益和私益的冲突不断。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经济导致农民收入锐减B.土地公有制优于土地私有制

C.土地私有是社会矛盾的根源D.中国古代农业进化阻力重重

17、(4分)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

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

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地区的有效推进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18、(4分)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B.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C.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19、(4分)唐朝武周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

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新的经济形态萌芽B.封建经济持续繁荣

C.政府税收大幅下降D.君主专制受到影响

20、(4分)嘉靖末年,明世宗先后颁布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等等。

这些法令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发展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有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D.使租佃关系普遍化

21、(4分)有学者认为:

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这种现象始于

新石器时代B.夏商时期C.西周时期D.东周时期

22、(4分)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土地贵族掌握政权B.农业收入稳定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3、(4分)对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明朝的“鱼鳞图册”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24、(4分)(题文)《耒耜经》记载: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主要用于

原始灌溉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D.开沟播种

25、(4分)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在《中国地理基础》一书中说:

“给华北平原带来灾难的同样因素也推动特牧民族越过长城,尽管南面的土地已遭受灾害,对炙热沙漠上的人来说仍是有吸引力的。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A.自然灾害导致社会动荡B.地理之手推动民族迁徙

C.民族冲突不可避免D.文明演进呼唤社会和谐

26、(4分)南朝大族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写道:

 “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

”以致朝廷作出规定:

第一、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先占者不得更占。

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对庄园经济的否定B.士族阶层力量的迅速壮大

C.政府鼓励士族广占田园D.政府限制土地的过分集中

27、(4分)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徭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

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

重农抑商B.均田制C.三长制D.方田均税法

28、(4分)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映出了清代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

29、(4分)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

材料可以说明东汉

二月

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

三月

可粜粟,买布

四月

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

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

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30、(4分)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31、(4分)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

这将会导致

A.田庄经济产生B.大量自耕农出现

C.土地兼并加剧D.有效保护非耕地

32、(4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

A.根治了土地兼并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33、(4分)总的来说,每个王朝初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快,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王朝衰落的因素逐渐滋长起来。

并且这些因素的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内在趋势。

最终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王朝衰落成为必然,既而走向覆亡。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就机构而言,初期官僚机构精简有效,后期官员文化水平下降

B.就税收而言,初期自耕农少税收少,后期自耕农多税收多

C.就土地而言,初期土地较分散在自耕农手中,后期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

D.就统治者而言,初期汲取前朝灭亡节俭勤政,后期没有教训可借鉴导致奢侈惰政

34、(4分)康熙八年三月八日,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于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

关于清初期“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

35、(4分)《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

书中记载“锜夺夷阳五田”“犨与长鱼矫争田”(注:

“”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36、(4分)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

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这反映了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强了人身依附的控制

37、(4分)东汉光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地256顷,含带两山;明代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的盛行B.统治者“不抑兼并”

C.东汉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38、(4分)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

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大运河的开凿

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D.北方军事威胁

39、(4分)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B.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D.是分封制度的延续

40、(4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5小题,共计5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第五大爱情传奇,第五大民间传说。

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

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

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2006年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

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

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

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

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

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

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

请回答:

(1)“董永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

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4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著名学者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

(二)他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早期中国人口激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洪亮吉与马尔萨斯在人口论内容方面的相似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史上英国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措施。

 

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

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

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

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租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

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

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4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

“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这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迟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45、(10分)户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尚书·多士》篇说: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书社制度”的内容是以百姓25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上计制度”是指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

材料二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

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

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

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

明初社会庶民百姓大致可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三类,规定:

“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

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全国人民都按职业划分户籍,永代世袭,不得变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户籍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户籍管理的特点;指出制约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共计160分)

1、(4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是在隋唐时期,故排除A项;使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的是科举制,故排除B项;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朝北魏时期,并未在南朝实行,故排除C项;将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故选D。

2、(4分)【答案】D

【解析】宋代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田产交易,且规定最为详细,说明宋代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有所放松,从而土地私有化程度提高。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所述为土地买卖关系,不是租佃关系,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4分)【答案】A

【解析】从材料“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促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秦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B项错误;官僚阶层取代了贵族,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对比的信息,故D项错误。

4、(4分)【答案】C

【解析】从“更名田”的规定内容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对原来明朝藩王因为战乱荒废或者已经有人耕种土地明令为现有耕种之人所有,这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所以本质上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ABD项是该项政策的积极作用,排除。

5、(4分)【答案】B

【解析】“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说明民众对于赋税作用,““摊丁入亩””是按照人口进行征税,二者体现出赋征取的正义性,B正确;A不是材料主要目的;C中废除特权不符合事实;D中无法切实错误。

6、(4分)【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中可以佛图户由自耕农变成了佃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是古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而佛图户是“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从而影响了政府的中央财政收入,故C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中的“精耕细作”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选,题干主要描述的寺院经济与地方士族无关。

7、(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并按军队的编制”可知东汉的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都是相当严厉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而且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是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故C项正确。

A项说法夸大了田庄的作用,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东汉田庄具有社会治理的功能,故B项排除。

田庄不是分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8、(4分)【答案】C

【解析】材料“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反映了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井田制的破坏,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个体小农经济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9、(4分)【答案】C

【解析】由“自己的衣着仍然是其夫人所织”“‘纺绩织纫’应该是家人之事”“许多士大夫在衣食以外的器物仍然多雇工匠在家自造”体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表明汉朝一些官员、士大夫衣食等生活用品多由自家制造,无法体现汉朝手工业发达、庄园经济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