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22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docx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三饮食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子主题的探究,初步了解民俗饮食的内容、特色、文化渊源和社会价值,学习如何发现和创造适应现代生活的民俗饮食文化,提高对民俗饮食文化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增强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查阅、调查、访谈的方法收集民俗饮食信息。

整理信息后,进行品鉴交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民俗饮食的实践活动,然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成果展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子主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饮食文化遗产的感情,认识民俗饮食文化在承载饮食传统、凝聚民族、发展经济等方面的社会价值。

重难点分析

重点:

民俗饮食信息的品鉴。

我国民俗饮食的传统悠久,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有极其丰富的种类。

远古之时,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而后钻木取火,以化腥臊。

早在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时期,锄耕农业和家禽饲养已出现,从而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农业大国。

南有水稻,北有麦粟,加上玉米、高粱、豆类,构成主食;副食主要是果蔬、肉类、奶类和饮品等。

几千年来,在食物加工制作方面,我国人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探究时可将收集的民俗饮食信息作分类比较,如八大菜系、名酒名茶、各地小吃、豆类制品,品鉴其传统制作工艺和特色。

一些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名人题咏、名店高厨也应当收集,供品鉴引用。

难点:

传统饮食与现代生活的和谐统一。

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最初阶段是自然形成,各族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等级身份出现,人生礼仪的繁复,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社会心理的差异等,饮食习俗日趋多样化、繁杂化,它所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含了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较高层次的需要。

饮食文化的交融、变化是一个漫长而不间断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趋同可以说是永恒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旧中国,创造物质文明的劳动者常年是糠菜半年粮,遇到灾荒战乱,则是饿殍载道。

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观绝不仅见于唐代。

只有彻底推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人们当家做主了,才结束了历史的悲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发展,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更追求富裕的生活。

由此,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不但大放异彩,还融合了各地区、各民族乃至吸收了世界饮食文化,从而造就了今天饮食文化的极大繁荣。

为了保持和发展我国饮食文化,我们还不得不与有损人的健康与道德的现象和行为做斗争,用科学与法制捍卫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了。

探究中可就快餐食品、绿色食品、矿泉饮品、素食主义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突破难点。

活动建议方案

一、活动任务

1.收集、整理民俗饮食信息;

2.交流、品鉴民俗饮食信息(内容、形式、情趣等);

3.认识民俗饮食文化的社会价值(人文、艺术、经济等)。

二、活动内容

1.在图书馆、网站或民间美食节、食品市场收集民俗饮食的相关信息;

2.对本组收集的民俗饮食信息进行整理,注明流行地区、时代和饮食特色;

3.思考这些民俗饮食的文化渊源,把品鉴所得形成小组活动书面报告(含方案、过程和结果);

4.组间交流探究成果,师生合作共同品鉴民俗饮食;

5.民俗饮食的模拟制作(食品、餐具等);

6.师生协同完成本次探究活动的评价和成果展示。

三、活动组织形式——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分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四、活动设计

1.活动准备,铺垫基础(1课时)

(1)视频引路:

播放有关民俗饮食的视频(如《街头小吃》),引起学生对民俗饮食的探究兴趣。

(2)教师启发:

教师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向学生简要介绍民俗饮食的类别、形式、成因、流变,介绍民俗饮食在古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包括与民俗饮食有关的轶闻趣事,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做情感调动和知识铺垫(可参见本子主题的多媒体资源)。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不但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各具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饮食民俗,正是这种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在遥远的古代,我国先民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的生存保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大自然的法则和天地间万物的滋养。

时至今日,这些认识仍然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一直把营养与保健有机结合,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中国人的饮食讲究“色、香、味、形、器、效并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更是几千年饮食文化积淀的结果。

一种食物,除了应具有丰富的营养之外,如果在感观上在能够给人以愉悦,那就再好不过了。

实践证明,食品的色泽、香气、口感和造型,对进食者的食欲、食感和食量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国人对菜肴一直讲究“四性分明,五味调和”,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状的食物应分开制作,甜酸苦辣咸五味要调和得恰到好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食品、饮料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地餐饮业如雨后春笋迅猛铺开,传统的、海外的、新创的饮食涌到人们眼前,大饱口福之余,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呢?

(3)制定实施方案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每组八、九人),组织各组学生制定本组的探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本次探究活动的成果呈现方式和评价方式,制定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安全预案。

小组长将本组探究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案,为本组成员分配具体的探究任务,做好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2.活动过程

(1)社会调查,收集信息(课外进行)

小组利用节假日协作完成调查活动,深入探访餐饮业主、超市、茶楼、酒肆,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走访专家、厨艺师,收录民俗饮食信息,征询相关人员,记录所集饮食信息(包括餐具、就餐习惯、饮食特色、就餐群体等)及其流行时代、地域。

(2)整理信息,准备交流(课外进行)

各小组对收集到的饮食条目进行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组活动的书面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①本次活动的目的;

②本次活动的策划和准备;

③本次活动的过程和内容;

④本次活动的初步成果;

⑤本次活动的自我评价;

⑥本次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3)品鉴信息,引导探究(3课时)

①教师将事前收集到的饮食(信息)制成网页(有图片、解说和点评),提供给学生品鉴。

如:

风味独特的日常小菜

咸菜、泡菜、豆腐乳等是人们日常佐餐小菜,不仅制作简便、原料充足、经济实惠、省时省力、便于保存,而且鲜香可口、富于营养、增进食欲,所以深受大众喜爱。

咸菜:

用精盐或盐水将新鲜的蔬菜腌制而成。

通过加工使盐分渗入其中,造成渗透压较高的环境,脱去部分水分,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而达到防腐和保存的目的。

泡菜:

以多种新鲜蔬菜为原料,浸泡在加有多种调味料和香料的盐水中,经发酵制作而成。

蔬菜在盐水中发酵,主要是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进行。

乳酸菌是利用原料中的糖分发酵生成,有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而起到保存泡菜的作用,并使泡菜产生酸味,清脆爽口,香气浓郁,咸酸甜鲜,稍带辣味。

泡菜可以消酒解腻,散血止痛。

泡菜常用的蔬菜有萝卜、豇豆、黄瓜、莴笋、蒜苔、莲花白、姜、蒜、辣椒等。

酱菜:

将新鲜蔬菜经盐腌渍成咸菜坯,用压榨或用清水浸泡以拔出多余盐分,降低盐度,然后再用不同的酱(黄酱、甜面酱等)或酱油进行酱制,让酱中的糖分、氨基酸、芳香器等渗入咸菜坯中,成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开胃增食、易于保存的酱菜。

酱菜由来已久,江南一带以扬州最多,称为“南小菜”。

闻名全国的北京“六必居”是中国老字号食品作坊和商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昔日作为宫廷御膳的酱八宝瓜、酱黑菜、酱姜等什锦菜,白糖蒜,甜酱瓜等美味,现已成为普通百姓家庭餐桌上的常备小菜。

豆腐乳:

又名酱豆汤,亦称乳腐,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之一,已有一千余年的生产历史。

全国各地均有生产,风味各有特色,大致分为咸味、甜味和辣味三大类。

若从色泽上划分则有红、白、青、酱及花色五大类。

不论哪个品种,均离不开微生物。

我国豆腐乳生产绝大部分采用毛霉菌。

毛霉菌生长繁殖最适宜温度是15℃—28℃之间。

夏季气温较高,对豆腐乳毛霉菌培养不易掌握,易受杂菌污染,因此多在春秋冬季生产。

用豆腐做成的豆腐乳品种繁多、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成了人们的佐餐佳品。

最著名的是北京王致和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味极鲜美,有开胃、增进食欲之效。

相传清代康熙八年,安徽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屡试不中,为谋生路,在京城做起豆腐生意。

一次,豆腐没卖完,时值盛夏,便切成小块,用盐配上花椒等作料封入缸内腌制。

到秋后打开一看,豆腐颜色变成豆青色,且臭气扑鼻,一吃却别具风味,邻居尝后无不称奇,一时名扬京城。

到晚清时期,备受慈禧太后赞赏,赐名“青方”,成为清宫御膳。

特色食品选介

水煮鱼:

将鲜鱼切成薄片,用盐水稍加腌渍,再加上滚水氽。

味道的关键取决于花椒、辣椒的好坏及熬制红油的水平。

泡椒墨鱼仔:

此菜全靠四川泡海椒(子弹椒),要选择鲜红体大肉厚的海椒,泡得恰到好处。

成菜红白分明,赏心悦目。

泡椒的味全在墨鱼仔里,略带回甜味道。

九尺板鸭:

彭州是成都近郊素有养鸭传统的城市,九尺镇是彭州小家禽集散地。

农民持一只只刚宰杀的鸭装车往返成都,成都人吃“九尺鲜鸭”的愿望就得到了满足。

尤其是“九尺板鸭”,已成为四川名“鸭”级食品了。

花江狗肉:

贵州花江原产一岁半的幼龄土狗,经剥皮剔骨,狗形犹存地端上桌,接下来它就被剔成一片一片地下进了预先顿好的狗骨头汤砂锅,肉嫩汤鲜,异香扑鼻,食之有极好的滋养效果。

鸳鸯火锅:

最要紧的是汤底,有多少店就有多少种汤底。

汤底的制作材料和方法是保密的。

跟吃川菜一样,火锅的麻辣程度是分等级的,鸳鸯火锅是一半辣一半不辣,任君选择。

有别于其他火锅的是材料不可缺少鸭血,还有豆腐、牛肚、鸡肉等。

(可用相关食品的图片)

久负盛名的中国名酒

中国酒文化历经数千载而不衰,人们以酒祭祖,以酒提神,以酒壮胆,以酒御寒……喜庆筵席、亲朋往来,人们举杯畅饮,增添气氛,并倾注了对亲友的祝福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酒的成分除了乙醇外,还有水分、总酸类、总脂类、总醛类、糖分、杂醇油、矿物质、气体和微生物等。

物质差异和制酒工艺的不同,酒的品类不可胜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合肥的全国评酒会上,首次评出17种“金质奖”的国家名酒:

茅台酒、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武陵酒等。

(可用相关酒类的图片)

中国十大名茶

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和千变万化的气候特点,使中国茶叶品类繁多,竞相争艳,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我国最富盛名的十大名茶是:

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祁红、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洞顶乌龙、苏州茉莉花茶。

(可用相关茶叶的图片)

②学生将自己收到的饮食信息书写展示出来,并发表自己的探究意见:

比较一下我国传统快餐与西式快餐;

探究绿色食品;

谈谈古今的素食主义;

探究传统饮食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就“今天我们喝什么”为题,探究饮用水问题。

老师建议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来解决大家提到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探索民俗饮食的类型及成因,认识民俗饮食源远流长的特点和浓厚的民间特色。

以网页形式展示民俗饮食信息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找出这些饮食的共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完成下表:

饮食

类型

成因

流行时代

流行地域

麻婆豆腐

九尺板鸭

铁观音(茶)

五粮液(酒)

宜兴陶瓷

筷子

上述饮食的共同点

小结:

我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流传久远、名扬海内外。

究其原因,缘于我国地域广大、地形气候特点多样,物产品类多,各民族生活方式各异,讲究养生保健,而且从古至今,饮食理念深受儒学影响,在饮食制作、食具选择、饮食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民俗传统。

④引导学生探究民俗饮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功能,加深学生喜爱民俗饮食,继承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感情。

请大家分析下面3条饮食信息,填写分析表:

(以网页形式出现饮食信息和表格,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饮食分析表

饮食

文化内涵

社会功能

北京烤鸭

兰州拉面

成都龙抄手

结论:

任何饮食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

饮食文化是不断演进的;

吸收传统饮食和外来饮食的精华能创新适应现代生活的新饮食。

(4)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饮食文化的活动(课后进行)

①烹饪(做一道家乡菜);

②采撷(到田野采一种野菜);

③饲养(兔、鸡、鸭、鱼等选一种饲养);

④编制家乡菜谱;

⑤借鉴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一种适合现代生活的新饮食。

3.交流评价(1课时)

(1)课堂交流

①由各组学生介绍本组探究活动成果;

②各组学生参照典型案例,结合探究成果,介绍一种传统饮食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师生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用网页出现各评价量表)

①活动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

完成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量表一)。

教师观察:

教师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对各小组的评价(量表二)。

师生共评:

完成对本次活动的总体评价(量表三);

完成对本次活动成果(作品)和学生感悟的评价(量表四、五)。

②交流评价结果

各小组代表交流本组各类评价的结果;

学生个人就评价结果自由发言;

教师对学生本次活动的过程、成果、作品和感悟进行点评和总结。

4.展示作品——共观赏(1课时,可任意选择下面一种方式进行)

用网页、PPT、展板、墙报等形式向全班、全校师生展示探究活动成果;

以家乡美食为主题举办美食节,向师生展示成果;

举办讨论会;(题目:

如何解决人类的饮水问题)

举办辩论会。

(题目:

素食主义可行还是不可行)

五、探究活动流程图

(注:

表示教师活动表示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量表一:

学生活动自评(互评)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收集饮食信息数量

10条以上

8—9条

5—7条

4条以下

抄录信息出现的错误数

1—3处

4—5处

5处以上

小组成员全程参与率

100%

80—99%

60—79%

60%以下

被探访者对本组活动的评价

满意

比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对收集信息有简要说明(流行时代、地域、群体等)

齐备

比较齐备

不齐备

能提出自己的探究意见数

5条

3条

1条

总评价

备注:

1.本量表用于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

2.总评价各项分值:

优秀10分,良好8分,合格6分,不合格4分。

量表二:

教师对学生活动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该小组活动书面报告

符合要求

比较符合要求

基本符合要求

未形成,或形成但不合要求

在联席会议中该小组成员发言人数

85%以上

70%—84%

50%—74%

50%以下

指导教师对该小组活动的评价

成功

比较成功

基本成功

不成功

对收集交流相关信息的建议

   较好

  一般

   差

总评价

备注:

1.以小组为单位作评价对象;

2.总评价各项分值:

优秀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2分。

二、终结性评价

量表三:

活动总体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小组自评

60分

50分

40分

30分

组间互评

10分

8分

6分

4分

教师评价

10分

8分

6分

4分

小组成果展示作品

20分

16分

12分

10分

总评价

备注:

终结性评价总评共四项,各项的权重是:

小组自评占0.6;组间互评占0.1;教师评价占0.1;小组参与成果展示的作品占0.2。

量表四:

小组和个人参与成果展示的作品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内容

紧扣主题

切合主题

基本切合主题

不切合主题

表现形式

好或有创意

较好

一般

展示或制作

推介精彩或制作精美

推介得体或制作较美

推介一般或制作一般

推介或制作差

总评价

量表五:

学生活动收获与感悟(总结)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认识

有新意

正确

基本正确

不正确

感悟

真切

较真切

有感悟

无感悟

表达

流畅

通顺

较通顺

不通顺

总评价

三、评价方案设计意图

1.重在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2.鼓励各组成员全员投入活动;

3.鼓励各组成员提供建议。

探究工具与方法

工具:

制作民俗饮食所需的材料和炊具,制作PPT的软件。

方法:

查阅法:

从网上和书刊上查阅民俗饮食的相关资料。

观察法:

到餐馆、小食店、茶楼、酒吧仔细观察,了解民俗饮食的特色、独特的器具及制作方法。

访谈法:

访问厨师及地方特色饮食作访,了解民俗饮食。

实践法:

根据探究获得的经验,试作民俗饮食。

讨论法:

分组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的饮水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