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25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

鉴赏古诗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Ⅰ 欣赏“炼字”艺术

一、掌握词语的艺术表现力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聚焦动词

(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鉴赏 全诗围绕着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

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

满路莓苔上的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

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

“依”字有意趣。

缘溪而至其岩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为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前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

后四句继续写一路景观。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

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

“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

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

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

“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

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

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

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解析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用一“过”字着意表达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

“随”字写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

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出,令人有曲径探幽的想象。

精要点拨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聚焦形容词

(2015·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鉴赏 唐末诗人皮日休赞颂孟浩然的诗作是“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

倘若用这两句话来评价查慎行的旅游诗,倒也十分合适。

大通驿,在今安徽铜陵县大通河边。

诗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离开江西去北京路经此地,这时,晓雾初散,旭日东升,翠烟红树,清风淡云,江水青山,构成一幅浓淡空灵、十分潇洒的画卷。

“挥毫落纸如云烟”,诗人毫不费力,随笔写出他的所见所思,不但是“诗中有画”,而且还认为这幅画就如后梁著名的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师徒精心用深浅的色彩绘制出来的。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时间是清晨,晨雾初散,朝阳未出。

环境是安静的,空气是清新的。

诗人的笔端给人以愉快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全诗就以此为基调,围绕题目“早”字来写。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这一联对仗工整。

遥远青烟袅袅的地方,可辨别出那里是集市。

前面的红树忽然又转移到水流弯曲的地方。

树是不会随便转移的,只是因为人坐在船里,转弯时随着方向的变化,由于远近视差的不同而觉得转移了。

诗人把静写成动,这是亲身的感受。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首先,应明确“软”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其次,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内容,“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最后,点明“软”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要点拨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

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3.追“彩”逐“色”:

色彩形容词

(2008·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鉴赏 这首诗是皇祐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

此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中受到了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诗以杨柳春风起兴,却没有描写春天的美景,而是表达了一种伤春早衰的感叹,它是和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

颈联诗人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

当时只有32岁的诗人,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

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解析 “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

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精要点拨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关注虚词

(2014·四川)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鉴赏 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解析 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首先要解读诗句的内涵。

“常”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寒山”“斜阳”景色的习以为常,“偏”字则表现了诗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其次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精要点拨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方法小结:

赏析词语“四看”

1.看字词是否传神。

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

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表情。

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

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

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

3.看字词是否造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4.看字词是否显性。

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掌握炼字题的答题规范

(201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鉴赏 这首诗作于景佑四年(1037),系《夷陵九咏》之四。

全诗写得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

然而“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一句,却勾勒出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

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一句,表现出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本题是高考常考的“炼字”题。

首先,应该明确“荒”“瘦”这两个形容词的意思,品味这两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之处。

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最后,点出“荒”“瘦”二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惊”以及题目等信息把握诗歌情感。

精要点拨

答题要点与步骤

常见步骤:

①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②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③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④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变式步骤:

可依据所给字词的特点,省去①③步骤,保留②④步骤。

如是版本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四重意识赏“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

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一、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

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

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

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二、如何赏析“诗眼”(关键词)

1.要有多要素意识

(1)最生动,最具活力。

(2)最能营造意境。

(3)最易统摄全篇。

(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

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

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但是,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从局部角度,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

从整体(全诗)角度,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两个:

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

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

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对《春日即事》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艺术特点,有联想想象,有修辞手法,实在是多角度分析与鉴赏的结果。

4.要有规范答题意识

①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②结合全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③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鉴赏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诗的前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这两句平述史实,为全诗做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静”字用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的画卷:

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拏云的气概。

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是“静”。

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本诗的“诗眼”。

解析 综观全诗,“天涯静”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乌孙归去不称王”表明民族关系已经妥善处理,边疆各族可以和睦共处。

“静”字最能传神地表现人们的这种愿望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哭陆秀夫①

方 凤

祚微方拥幼,势极尚扶颠。

鳌背舟中国,龙胡水底天。

巩存周已晚,蜀尽汉无年②。

独有丹心皎,长依海日悬。

注 ①南宋恭帝降元后,陆秀夫等先后立赵昰、赵昺为帝,继续抗元。

后被元将张弘范围攻,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跳海殉国。

②周的末代君主死后,周分为西周、东周,但势力衰落,七雄并争,封于巩的东周在三十多年后为秦所灭;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废刘协称帝,汉亡,而刘备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四十三年后,蜀汉灭亡。

这首诗首联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的诗眼是“方”“尚”。

①“方”是“刚刚”的意思。

因为南宋恭帝降元,南宋倾覆,此时陆秀夫在危难中拥立幼主,以延宋祚。

“方”字,一方面表现诗人对陆秀夫此种做法的赞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无力回天的悲凉。

②“尚”是“还、仍然”的意思。

在国家局势这般险峻的时候,陆秀夫还拥立幼主,坚持抗元,表现了陆秀夫的浩然正气。

Ⅱ 欣赏“炼句”艺术

古人说:

炼字不如炼句。

所谓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

一、掌握炼句的切入角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 ①韩南涧:

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

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鉴赏 这是一首春游抒怀词。

作者在春游时,看到农村的一片大好风光,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平原一片丹青”,这是说农村的春天,桃红柳绿,麦稻青碧。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在这一派春光如画、生机盎然的平原上,作者却想到自己罢职退居,而无法施展才能,为这美好的山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在下片里以消极与牢骚来抗议主和派对他的迫害。

他要学绿野先生的“闲袖手”,不问国家事。

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但它是因南宋王朝的迫害而产生的。

国事的前途如何,这是作者始终最关心的大事,尽管是下决心向诗酒里寻功名,也难免流露出“未知明日定阴晴”的愁苦。

结合作品,赏析画线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化用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说法,并且巧妙地倒转过去,写出酒席上众人皆醒而“我”独醉的独特场景,表现出胸中的愁苦,壮志难酬、愤懑不平。

精要点拨

欣赏“炼句”,一般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

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