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29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docx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3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

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

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 

  1.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   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   导入课文。

 

师:

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

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

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上年货  儿童放假 新年的“彩排”  除夕以前 除夕   元旦光景   初六开张    元宵)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 时间 

 腊月初旬至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正月十九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  再回忆回忆: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      课件出示:

(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   

二、分清详略 

1、  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  学生汇报,板书: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

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

(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

多么有意思啊!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板书:

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

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

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

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

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点击课件:

相应变色 

   师:

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  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

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自由说   

 小结:

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  指导朗读:

放音乐 

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

“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

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

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  指导朗读:

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

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           板书:

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 

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

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

各种灯的图片。

(图片+声音) 

3、想象:

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

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课件演示:

——“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  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

再回顾课文看看。

  板书:

详、略 

2、  学生举例。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

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