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364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docx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48

《旅游文化学》讲授纲要

说明

一、旅游文化学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和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选修课程之一。

二、旅游文化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使学生们通过本门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学会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旅游活动和现象,做好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三、本门可为学期课,共计34学时。

绪论

教学内容

目的和要求:

绪论部分要求学生们掌握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系统、结构、特征功能,掌握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重点: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的系统、结构、特征、功能跟

难点: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一、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1、旅游的概念及其民族特色

1)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兼具劳作与休闲双重性质的人类非迁居性的旅行活动。

偏重劳作性旅游叫价值创造性旅游;侧重于休闲性的旅游叫价值欣赏性旅游。

其内涵包括:

①旅游兼具有劳作于休闲的二重性质或者说旅游包含着忙与闲这两种相互对立有相互促进的成分。

②旅游的概念古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古代的旅游以劳作为主,现代的旅游以休闲为主。

③现代旅游的休闲性表现在四方面:

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大众性。

④旅游的概念蕴含着较大的民族性。

2)中国旅游概念及其民族特色

中国旅游的概念以及由“旅”和“游”所组成的相关概念,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和人文特征。

它们大都含有伦理的意蕴。

(1)旅游的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重等级、崇道德伦理特征。

①以“游”为词根组合而成的词组,反映了中国人重视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的社会心里。

游幸(巡游)——游宦——游学——游侠——游方(云游)

②以“游”为词根组合而成的名词反映了中国社会崇尚道德的特点。

中性词:

游玩——游赏——游衍——游豫——游春——游历——游履——游览

贬义词:

游燕——游盘——淫游——游冶——游荡——逸游

(2)旅游的概念反映了中国旅游者对宗法伦理关系的执着追求。

①虽然古代旅游的第一层蕴义与中国现代旅游概念相近,即非定居性的外出旅行,但旅游一词自产生之日起就包含着与今不同的悲切基调,它是相对于居家的温馨和血亲的聚集而产生的。

②旅游概念的第二层含义是旅居他乡。

现代旅游概念认为暂时性和非定居性的外出旅行才叫旅游,而中国古代则将长期离乡定居的行为也叫旅游,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总之,中国人在精神上一直是把包括迁居在内的所有离乡活动都视为“暂时性”的旅游。

此外,中国古代旅游者的概念——游子,也有暂时外出和远徙他乡的两层含义。

综上所述,由于受传统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旅游的概念负载着丰富而深厚的社会文化信息,具有群体认同性及伦理归属感的民族特征,这使得中国古代的旅游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殊的魅力。

3)西方旅游概念及其民族特色

西方社会在18世纪以前一直是将旅游当作征服自然的旅行和探险活动。

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为了适应已经到来的以大众参与为特征的休闲时代,西方学者尝试着将旅游从人类劳作和经济活动中剥离出来,变成一种纯粹的享受和休闲行为。

这些旅游概念均从旅游方式(长短环直)上来界定,而与旅游者的社会阶层无关,也不含有对旅游活动的道德评价。

如果说中国旅游的概念倾向于表达旅游的社会形式尤其是伦理规范的话,则西方旅游的概念更倾向于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倾向于表达旅游的客观方式。

2、旅游文化的概念及事项

1)旅游文化的概念

(1)旅游文化的广义概念

克罗伯、克拉克洪:

文化是包含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其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文化:

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1952年版

冯天瑜:

“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过程与结果”。

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技术体系表现为器用层面,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文化大厦的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氤蕴化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

介于二者之间的是文化的制度层面。

此外,还有文化的行为层面。

“观念文化记录着人类累代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内容,是不停流逝的广义文化的摹本。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

以上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对旅游文化的研究的意义在于:

强调“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其价值观念”是“文化的基本核心”,有助于我们弄清旅游文化的内涵,摆正旅游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国学者关于“观念文化记录着人类累代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内容“的观点,也告诉我们观念文化实际是累代创造和传播而沉淀的传统心理。

由此可见,由历史创造及其传播的旅游观念和精神在旅游文化中亦应居于核心地位。

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旅游文化是人类通过旅游活动改造自然和化育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旅游文化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层面;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来看,旅游文化又包括旅游主体、旅游中介体、旅游客体、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的文化。

(2)旅游文化的狭义概念

以上对旅游文化的界定是十分宽泛的,为了抓住旅游文化的本质,旅游文化的概念还必须从旅游文化的本质上进行进一步的界定。

旅游文化的本质,取决于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是超越自然,追求自由和完善,这使人类天生具有“出走”的动机和“超越”的愿望从而导致旅游活动的产生。

人类追求自由和完善自身的本质属性,即体现在从超越到回归的历史进程中,也体现在文化空间的横向跨跃上。

纵向上,第一阶段人类利用群体力量征服自然并发展,第二阶段,人类通过个体解放来超越社会,回归自然。

横向上,各种相异的文化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交流,具体的形式之一就是人类对原有的文化环境的出走和超越,对异质文化的体验和比较。

旅游实质上就是这种文化差别的寻求及其所引起的交流,旅游是“文化空间的跨越”。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

旅游文化的本质是旅游主体在客体和中介的参与下的“人文化成”的过程和结果。

也即摆脱人的自然属性、发展文化人格并追求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过程及其结果。

纵上所述,从旅游主体——人的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侠义的界定应是: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主体的本质完善为主线的综合性文化样式,是旅游主体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人格及民族旅游性格,实现对自然的超越和回归以及对社会的推进和发展,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体的参与下进行历史时段的永恒超越和文化空间的暂时跨越时,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事项及其本质。

2)旅游文化事项类型

①传统文化:

旅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旅游的传统观念、古代旅游者、传统的旅游文学作品、古代旅游习俗

②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主体及其观念、当代旅游风俗及其消费新动向、旅游交际关系、旅游经营观念、旅游企业文化、旅游行业管理、旅游法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交通和食宿设施、旅游纪念品及其设计思想、旅游社会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

③比较旅游文化:

中外旅游观念、中外旅游历史、中外民族旅游性格等方面的比较及结论。

④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的观念、行为模式、真善美文化人格的塑造、主体的闲情逸致、民族旅游性格的生成与转换等。

⑤旅游客体文化: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⑥旅游中介文化:

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服务企业的所有管理方针、行业规范、经营思想、法律规章等现象和事物等。

⑦旅游社会环境文化:

文化生态、客源国和出发地的社会环境和状况,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和状况,当地的生态平衡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静的生活的保护。

⑧旅游文化理论:

旅游及旅游文化的概念、方法、推理、原理、价值、功能、特征、学术史、学术成果等。

3、旅游文化学的界定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旅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旅游文化基本要素、结构、体系、和功能,尤其是研究旅游主体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的参与下,文化人格的塑造和民族旅游性格的陶铸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与旅游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的一门学问。

旅游文化学的内涵是:

1)旅游文化学是有关旅游活动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体系。

它是文化学、旅游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管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涉及到文化学、旅游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管理学,并进而扩大到心理学、美学、哲学等领域。

旅游文化的体系亦可从旅游的三个层面上建立,可细分为核心层——旅游观念;中间层——旅游制度;外部层面——旅游物质。

2)旅游文化学应抓住旅游主体——中介体——客体——社会环境等环节,特别是旅游主体的“人文化成”过程,即研究旅游主体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的参与下文化人格和民族旅游性格的塑造过程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学科体系。

二、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

1、旅游文化系统

旅游文化系统包括:

1)出发地社会环境子系统

2)旅游主体子系统

3)旅游中介体子系统

4)旅游客体子系统

5)目的地社会环境子系统

旅游文化子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有相互矛盾的特性使得该系统得以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加深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旅游文化系统的联系,同时又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环环相扣的旅游文化子系统所构成。

文化系统具有层次性,它由所属的子系统组成。

而子系统又由更小的子系统组成,往下则为旅游文化丛,最基本的旅游文化事项要素则是旅游文化因子。

2、旅游文化的结构

1)动态的线性结构

出发地社会环境——旅游主体——旅游中介——旅游客体——目的地环境

旅游者无论走什么样的路线都呈现出线性特征

旅游行业的联系亦反映出线性结构

2)静态的层面结构

物质层面:

帮助旅游主体完成旅游目的的所有物质设施和装备

制度层面:

国家议会机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及旅游企业所制定的各种有关的制度、法规和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

观念层面:

蕴藏于旅游主体旅游活动及旅游中介体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精神形态。

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层面。

3、旅游文化的特征

1)移传性特征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移”,旅游文化系统因为旅游主体的旅行而呈现出移动性特征。

这是因为,第一,由该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旅游主体的本质决定的。

第二,旅游主体这种动态本质,使旅游文化系统也因其移动呈现出移动的特征。

(2)“传”,旅游系统中的出发地文化和目的地文化,经由旅游主体的媒介作用而相互传递,形成传播性特征。

旅游文化也就成为传播文化。

由于旅游主体的移动,其所承载的文化便随着旅游者的运动而移动和传播。

同时,旅游主体在移动中所接触到的异质文化也会对其产生影响,他会将目的地的文化会传给出发地,从而形成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

旅游文化的传移性特征会使旅游文化系统产生相对的不稳定性和变易性,旅游者旅游路线的变化会使旅游文化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旅游中介体、客体和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亦会因此重新组合。

旅游文化的传移性还决定了旅游文化系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原本分散的旅游文化的各要素,因旅游者的活动而聚合起来,构成旅游文化系统。

旅游文化系统的综合性表现在旅游文化系统5个环节具有综合性,各个环节又是各种文化要素的综合

2)时代性、民族性及阶层性特征

时代性:

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有差别的。

从旅游主体的旅游性格上看,古代表现为拘谨、内向,现代尤其是青年旅游者则表现出开放和外向的性格;从旅游主体的构成上看,古代休闲旅游者多为上层贵族,现代则以大众为主;同一旅游客体,今古人的审美标准也是不相同的。

民族性:

指旅游文化子系统具有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旅游文化观念和不同的旅游行为模式。

如,从主体的旅游性格来看,中国旅游者多较内敛稳健,西方则外向具有冒险精神;中国人旅游注重内心的感受,西方人旅游钟情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中国人倾心于旅游道德的塑造,富于人文情怀,西方人看重旅游的求知价值,充满科学精神。

主体审美意识的民族性集中表现在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上。

审美标准的民族特征使得旅游主体对异国人文景观的欣赏产生某种审美知觉上的障碍。

如外国人对中国的书法和京剧就不能很好地欣赏。

其他如对色彩美、人体美、服饰美、饮食美不同民族的旅游者的审美感受亦大不相同。

审美观念的民族差异性,使得旅游主体对目的地的风俗民情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希望在巨大的反差中体验到异质文化的独特魅力。

阶层性:

不同阶层的的旅游者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各不相同。

从旅游主体的旅游性格来看,上层社会的旅游者矜持稳健,中层比较自信和富于冒险精神,下层则比较保守。

从旅游审美观念来看,下层旅游者常常以实用价值代替观赏价值,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审美标准则越趋远离使用,靠近观赏。

三、旅游文化的功能

1、陶铸自然的功能

(1)旅游主体对自然的精神投射。

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对所见的山川不断予以精神陶铸,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将旅游客体附会上人类的故事或比附其他形象。

这样,旅游客体便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成为“人化的自然”。

(2)旅游主体留遗踪于自然之上,形成人文景观,使自然与人文合而为一。

(3)旅游主体及中介体对自然风景的美化。

2、推动社会循环的功能

1)促进社会循环

社会循环是指社会机体内部各种信息流、物质流、人流的循环和运转,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流动是社会生存的首要前提之一。

人的流动便是旅游主体的旅行和游览。

社会的循环由社会机体中经济基础、层建筑和意思形态三个子系统的循环所构成。

(1)经济基础方面,古代商贩的商务旅游促进了经济子系统的循环。

(2)上层建筑方面,信息的传递是社会控制系统十分重要的因素。

信息的下达和反馈靠公差的传递和公务旅行来进行。

同时从皇帝到官员都通过旅游来参与社会的控制,推动社会循环。

(3)意识形态方面,文人书生及僧道的旅游活动,是推动社会结构中意思形态子系统循环的重要动力之一,文人书生通过游学、交游、周游、游说论辨、四处讲学和游山玩水等活动,促进了社会思想文化和意思形态的交流和发展。

2)推动国际大循环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旅游者同样有着向外出走和超越的愿望,他们向外出走和超越的结果,实现了国际文化空间的跨越,推动了本国家和民族加入世界大循环之中。

3、陶冶人类情操的功能

1)教化、培育功能

旅游文化具有塑造旅游者文化人格的作用,具有教化、培育旅游者的求真、向善、审美素质及能力的功用。

(1)旅游文化通过旅游主体的外出旅行,能扩大主体的眼界,使其在各种社会和文化的比较中获得对世界真像的可靠的认识,进而提高旅游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其追求真理的素质。

(2)旅游文化通过旅游主体的旅游和交往,能摆脱其狭隘、残忍、愚昧,变得更加开朗,善良和文明,增强旅游者的道德修养,尤其是爱国主义情怀。

(3)旅游文化通过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游览,引发主体畅神和骋怀的审美愉悦,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

2)创造文化艺术功能

旅游文化在陶冶主体审美情操的同时,还推动了旅游主体创造了游记、山水诗词、探险小说、山水画、风俗画、人物速写、风景摄影、人物抓拍等文化艺术成就,涵盖了文学、美术、摄影等各个领域。

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会自觉产生创作冲动,抒发由衷情怀,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便是旅游文化系统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学产生很早,其主要特色是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旅游主体畅神骋怀的抒发。

四、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1、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方法

文化哲学:

一门研究文化本质、功能、多样性与统一关系、类型、模式、系统与整合、传播的学问,是对无时不在的文化现象的最高抽象和概括。

其对旅游文化的研究的指导意义在于:

促进对旅游文化的本质、功能进行探析;对海洋,大陆等不同形态的旅游文化方式进行区别和比较;对旅游的趋同和民族特色的保留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

美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艺术等,同旅游的内容相一致的部分不少,故可用美学理论研究风景美、美感、旅游审美、旅游文学艺术等问题。

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旅游的本质特征。

心理学:

心理学可帮助我们研究民族旅游性格和个体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活动;用心理学可以分析隐士旅游的心里特征,隐士们逃离人世回归到自然,到山水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的根本在于他们有一种孤独感;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等心理学理论可用来研究各民族的旅游行为的心理意识和风俗习惯。

实地调查方法

社会学的社会调查方法

民俗学的实地考察方法

问卷调查的方法

文献考证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2、旅游文化学研究的目的

1)完善旅游学科体系的建设

2)探讨旅游文化的重要现象和本质,建立旅游文化的独特的严密的体系,使其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3)满足旅游学科教学的需要

4)促进旅游者及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和提高

复习思考题

1、中西旅游概念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旅游文化?

什么是旅游文化学?

3、旅游文化系统有那些子系统构成?

4、旅游文化有哪些功能及特征?

5、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目的各是什么?

 

第二章旅游文化源流

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旅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旅游文化的突变与扩展,掌握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整合过程及特点。

重点:

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难点:

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一、旅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土壤的不同,东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

中国的旅游文化重在向内修身和怡情,以向善寻美为目的;西方的旅游文化则重在向外探求和征服,以求真逐利为宗旨。

1、旅游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1)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发生与形成

中国旅游文化孕育、发生、形成于先秦秦汉时期。

(1)先秦秦汉时期劳作性的旅游因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

如各种远行、游猎、商游、游学、游说等,其中帝王的“巡游”是最为突出的劳作性旅游现象。

(2)劳作性旅游引发了休闲性旅游的产生。

(3)社会礼制和伦理思想开始对休闲性旅游设定规范。

总之,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基本定型。

旅游的劳作性得到肯定,而休闲性虽然受到承认,但被套上了伦理和礼制的规范。

旅游文化主体一直以上层社会为主,下层被束缚在土地上,少有出游。

旅游客体、旅游中介、制度、风俗等环节和因素都因主体的活动而迭相发生并因主体道德修身的取向而形成相应的伦理特征。

中国的旅游文化形成了以观物修身为宗旨、以稳健内敛为性格的独树一帜的体系。

西方古代旅游文化的发生与形成

由于环绕地中海,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古代腓尼基人,或古希腊和罗马人,都形成了征服海洋、冒险求知的旅游精神和旅游文化。

古罗马时期,休闲式旅游已经在少数富有的阶层出现。

古希腊罗马时期不少学者撰写了地理学著作和旅游指南,来为人们求知和探险旅游服务。

如米利都学派地理学家首先使用了划分世界区域地概念“亚洲”、“欧洲”、“阿非利加”等,阿那克西曼德绘制了世界第一张地图,《地理学》(斯特波累)、《地理学指南》(大普林尼)、《航海指南》(普塞弗多•阿利安)

2、旅游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1)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的旅游文化

此时,中国旅游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一表现在旅游主体旅游观念的变化和更新,贵族恣游和文官宦游所带来的休闲性旅游的空前繁荣使旅游主体的旅游性格既内敛又外张,审美观念向前突进,承认旅游具有个人审美和调试的功能,形成了“畅神”、“骋怀”、“适情悦意”的旅游价值观,突破了先秦时期旅游具有社会调节功能的观念;具有文化色彩的文官宦游,还发展了游览艺术和旅游审美意识。

第二,表现在旅游客体进一步扩大,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山川名胜,同时,驿站设施及其制度的完善,使旅游文化在物质和制度层面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

此时大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1)贵族恣游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儒道佛并行不悖,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独善其身”、退隐山林的观念;道家狂达逍遥、回归自然和入山修道、养生成仙的思想;佛家“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观览方法,风行于士大夫之间,形成洒脱玄远、恣意纵情的旅游主题,使中国稳健内敛的旅游风格在上层社会中发生一定的变异。

贵族恣游的形式有:

谈游、评游、咏游、啸游、优游、纵游、壮游等。

(2)文官宦游阶段(隋代-宋元时期)

文官制度的阿确立使文官宦游成为独耀星空的旅游活动。

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作法,刺激了读书热和官吏文人化浪潮的兴起,导致了求学旅游、赶考旅游、赴任旅游、謫宦旅游风行不衰,推动了游山玩水、寻访古迹等审美旅游的发展。

文官和文人士子且学且游,以其文学才华,吟诗赋词,创作游记,为山川名胜增添了文化积淀,把传统旅游推向辉煌的顶点。

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欧阳修、及后来的袁宏道、纪昀等足迹遍及中国,遗踪四处可见,成为后世宝贵的旅游资源。

中古时期中国旅游文化的主体除了上层社会外,还有下层的商人、市民和僧道等。

2)中世纪西方的旅游文化

在中世纪神学的统治下,虽然探求自然奥秘的旅游性格受到压抑,但西方民族冒险勇进旅游性格却借教士、骑士、商人的旅游活动顽强地表现出来。

中世纪传教旅行、骑士旅行、航海旅行及人文主义者的旅行,推动了西方旅游文化的发展。

表现在:

第一,旅游主体的冒险精神和求知欲望得到恢复并弘扬,审美意识开始萌生。

第二,中世纪兴盛起来的朝圣等的旅游,促进了旅游客体的发展。

社会风俗已被视为旅游客体。

第三,旅游设施和中介开始恢复并发展。

总之,西方旅游文化中航海者及骑士的冒险勇进的精神、基督教的宗教献身精神、人文主义探求真理的精神,凝聚为西方民族旅游性格的精髓,推动西方社会一步步的跨出欧洲,迈向世界,冲出中世纪,走向近现代。

基督教势力地急剧扩张,使教士旅行得以迅猛的发展,他们或随商队前进,或独自跋山涉水到边远地区甚至远东传教,体现出一种冒险勇进为宗教事业献身的精神。

骑士的行侠仗义旅游始终世纪封建制度的产物。

在骑士的身上,古希腊古罗马时形成的的冒险旅游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发挥。

商人的海上冒险亦日渐恢复。

中世纪后期(13世纪)西方文化开始从漫长的黑暗中走出,人们逐渐从禁欲主义和教会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民族的旅游性格得到重塑和陶冶。

除了冒险品格外,还恢复并发扬了古希腊罗马人对外部世界的探求精神。

二、旅游文化的突变与扩展

1、中国掀起第一次跨越海洋的历史巨浪

1)中国人跨越海洋的国内旅游基础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有着相应的国内旅游基础。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商人市民的旅游迅速崛起,为传统旅游注入了一些新的活跃成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之一,甚至与商人市民旅游并行不悖的文宦旅游中出现的“独舒性灵”和“适意悦意”的旅游观念也是受市民旅游风尚和市民文化的影响所致。

“人为铜钱,游遍世间”的商人旅游观念是古代旅游出现了逐利的倾向,并驱动着社会基层的旅游车轮向前滚动。

市民纵欲薄礼的旅游风尚影响了文人休闲旅游风尚的兴起。

商人市民和文人的旅游导致了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表现在第一,旅游主体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下层群众开始大规模地参与旅游,同时旅游主体地旅游精神深入了一些冒险成分。

第二,旅游客体进一步扩大,不仅有都市、城镇、名山胜水、而且有深山大海中鲜为人知地景物,同时,关于旅游客体地著作亦日益繁多起来。

2)一度领先世界的中国航海旅游

3)中国错过联结世界的机会

原因:

(1)作为大河大陆性国家,中国民族有着不易变更的稳健内敛的性格,在航海旅游上自然表现出内向和保守的个性。

(2)儒家虚拟的以天朝上国为中心四夷宾服式的世界秩序,是中国航海旅游的目的受到严重的限制。

(3)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念的束缚。

(4)重陆轻海的现实政策使“郑和下西洋”的旅游活动有始无终。

(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不变应万变”、“随遇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