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390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识学习《与妻书》.docx

知识学习《与妻书》

《与妻书》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的思路;了解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

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分析:

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

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

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

“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二)“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

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三)为什么说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

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说它是“檄文”,因为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四)“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

“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

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

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五)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

  提示:

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关键性的句子。

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由此而开展。

第3段,“汝忆否?

”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

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第6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死之心。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搁笔时的希望。

  (六)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分析:

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七)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分析:

是论述的深入。

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八)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

”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分析:

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九)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

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

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

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

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

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

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

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

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并用一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讲评练习。

  

(二)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1)卿卿

(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三)学生讨论,教师解答疑难。

  .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

(讨论此题旨在把握的中心思想,理清思路。

  提示:

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

”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

(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2.为什么说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

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

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3.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理解这些话语,正是作者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指导学生理解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看似是儿女情深,缠绵悱恻,实质上正是对作者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

写对妻子之爱愈深愈真,作者的舍爱就死、义无反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

  (3)指导学生了解阐述道理的两个特点。

  ①在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纵观遗书的行文脉络,1、3、5段属于抒情,2、4、6段则是在抒情的基础上说理,层层推进,波澜起伏,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

  ②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

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

又如第6段中说: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

亦汝能之乎?

……”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参考《语言教学》6/1982龙南:

《一片丹心照日月——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冲>》)

  (四)作业(课堂练习,未完成的可留到课后)。

  .口头翻译句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将课文中用到“其”、“以”两个虚词的句子找出来,并且掌握它们在句中的意义。

  3.预习“单元基础知识”。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

“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

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

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

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

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

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柳文英:

《<绝笔书>注》,《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柳文英:

《<绝笔书>注》,《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

  2.林觉民,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

  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张志善:

《<与妻书>浅说》,《语文战线》1983年第6期)

  (四)烈士夫人陈意映简况。

  意映姓陈,福建省福州市郊区螺洲镇人,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

陈意映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

女学生十多人,夫之弟媳,堂嫂,堂姐妹,济济一堂,聆听林觉民介绍欧美各国的社会制度及近况,抨击旧礼教,宣扬新思想。

争取自由平等的见解,渐渐深入她的心坎。

当时,陈意映正缠小脚,思想上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

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陈意映的父亲,叫陈元凯,广州起义失败时,陈元凯尚在广州任职。

事发,他立即遣人返回福州林家报警。

这就使陈意映等能在清政府官文未到之前,从南后街场桥路口万升桶石店后面,偷偷地迁往地处偏僻、住户很少的光禄坊早题巷内居住。

不久,在一天深夜,有人从门缝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天清晨发现,原来就是林觉民烈士的两封绝笔书。

陈意映一见遗书,悲痛万分。

当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她眼花目眩,当即晕了过去。

这以后,陈意映抑郁成疾,于1913年去世。

  (宁舒华,《陈意映女士及其子嗣》,1986年6月19日《中学语文报》)

  (五)黄花岗烈士事略(孙中山)。

  满清末造(末年),革命党人,历(经过)艰难险巇(危险),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受挫折)者屡(多次)。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吾党菁华(精华),付之一炬(意为全部损失),其损失可谓大矣!

然是(这次)役也,碧血横飞,浩气(正气)四塞(充满天地四方),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压抑)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冲击)壑,不可遏抑。

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则斯(这次)役之价值,直(简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鬼神感动得流泪),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永存)。

(说明:

着重号及括号中的注释均为编写者所加。

  (六)陈觉:

  (陈觉,1903年生,湖南醴陵人,1923年中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1925年派往苏联学习,与同学赵云霄结婚。

1927年9月两人同时回国,先在东北,后到湖南从事革命工作。

1928年两人先后被捕入狱。

1928年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25岁。

陈觉与林觉民不同,前者是共产主义战士,后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

但他们两人“以天下人为念”的思想是一致的。

阅读陈觉的,可以再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并可从表达方法上作些比较。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

他日无论生男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

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

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

”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

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业上、学习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本已病入膏盲,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了,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

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们成人,尤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了她出国的。

我的妹妹时常写信告诉我,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的远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曾去见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别了。

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

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

云!

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

“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

此祝

  健康

  并问

  王同志好

  觉

  手书

  一九二八•一○•一○

  (摘自《湖南革命烈士诗词书信选》)

  (七)课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

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

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2)“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

语出《世说新语•伤逝》:

“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

王悲不自胜。

简曰: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2.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1)“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

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

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2)“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

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3)“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

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

‘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

’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

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

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

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

’陈氏得诗,涕泣不食。

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3.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

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

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八)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

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2.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九)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

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十)译文。

  亲爱的意映:

我今天用这(封)信同你永别了!

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界上的一(个)人;你看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一(个)鬼了。

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落下,(悲苦得)不能写完就想停笔,(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掉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愿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跟你谈。

  我最爱你,就是这爱你的想法,使我勇于去死。

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

(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太上之人”,泯灭喜怒哀乐之情。

古语说:

“仁爱的人,敬爱自己的老人,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老人,爱护目己的小孩,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小孩。

”我扩大我爱你的心意,(去)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敢在你死以前先死,(而)不顾你了。

你要体察我的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普天下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也会乐于牺牲我自己和你自己的福利,为普天下人民谋永久的幸福,希望你不要(太)悲痛。

  你记得吗?

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

“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你起初听了这话就怒了,后来经过我婉转解释,虽然(你还)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没有(反对的)话(可以)回答。

我的意思原来(是)说凭你的脆弱,一定不能经受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的话),留下悲痛给你,我不忍心,所以宁愿请你先死,(由)我(来)承担(失去你的)悲痛。

唉!

谁知道我终于比你先死呢?

我(是)真真不能忘掉你啊!

回忆(我们)后街的房子,进大门穿过走廊,通过前后厅,再三四(个)转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边一间屋子,(就)是我和你双双同住的地方。

(我们)新婚三四个月(时),刚好冬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