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486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docx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评价练习

初中语文现代文句子的理解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内容广泛,难教学。

我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又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认为以下的方法比较好。

阅读现代文,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1.抓首句。

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意义群落,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或承转作用,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概括全段内容,或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

如果是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2.抓中心句。

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一些作为解释说明,论证,铺叙,描摹的附加成分的句子。

分析时要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3.抓转承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4.抓警句。

有的语段中有些句子,精警隽永,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往往是作者心之所系,情之所托。

5.抓点睛句。

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起画龙点晴的作用。

6、抓矛盾句。

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例如:

《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7.抓情感句。

语段中有些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曲折,包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或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8.抓描写句。

文学作品中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烘托气氛,渲染心情,设置场景,推动情节等作用。

9.抓修辞句。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作者往往要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达到目的。

10.抓尾句。

语段或篇章尾句,或点明主旨,或归结上文,或深化主题,或引起思考,或抒发感情,或指出本质特征。

初中语文现代文句子的理解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内容广泛,难教学。

我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又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认为以下的方法比较好。

阅读现代文,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1.抓首句。

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意义群落,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或承转作用,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概括全段内容,或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

如果是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2.抓中心句。

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一些作为解释说明,论证,铺叙,描摹的附加成分的句子。

分析时要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3.抓转承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4.抓警句。

有的语段中有些句子,精警隽永,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往往是作者心之所系,情之所托。

5.抓点睛句。

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起画龙点晴的作用。

6、抓矛盾句。

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例如:

《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7.抓情感句。

语段中有些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曲折,包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或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8.抓描写句。

文学作品中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烘托气氛,渲染心情,设置场景,推动情节等作用。

9.抓修辞句。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作者往往要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达到目的。

10.抓尾句。

语段或篇章尾句,或点明主旨,或归结上文,或深化主题,或引起思考,或抒发感情,或指出本质特征。

一个句子出彩,往往在乎一词,所以古人说,一字千金.一个词用得生动准确而精当,一个句子就有了精气神,一个人物就因这一个词或一个字活了.比如《故乡》中描写宏儿之句: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飞”字,写尽少儿活泼和欢快,一个孩子,少不更事,他并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也不理解搬家的意义,他的欢快与大人们的沉重形成一个鲜明对照.又如《人民___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___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冲破”和“横渡”两词用得准确精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民___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冲破”写出我军进军速度之快,其势税不可当,“横渡”写出人数之多,气势之盛,所向披靡.再用换词比较法试试,如“冲破”换成“突破”,“横渡”换成“渡过”.。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八)“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九)“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

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___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4、解题:

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烽火”指什么?

比喻什么?

“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

,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xiaodie日寇硝烟哭爹喊娘①“开火车”读.②指名读.③齐读.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第三段(第6-8自然段):

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

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三、指导写字第二课时1、出示词语,指名读.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段.同仇敌忾猝不及防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蚕食:

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魔爪:

比喻日本___凶恶的势力.咽喉:

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东北: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华北:

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指导朗读.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

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小结:

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第二天凌晨军我军仰马翻同仇敌忾狈举、冒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导朗读:

“天津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

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5、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参考资料:

1、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弛,像精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地乱卷,想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趁其不备地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断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

评析:

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急和大的特点。

排比的运用使得文章跌宕起伏,富有极强的层次感。

仿写:

洪水撕开了坚固的堤坝,冲散了千斤的沙袋,荡平了笔挺的树木,汹涌了人的心情,冲着,卷着,铲着,嘶吼着;时而平缓,像暗藏杀机的沼泽,让人感到悚然的死寂;时而汹涌,惊涛飞浪地蹦窜,像饥肠辘辘后,因闻见血腥而狂颠的白鲨;时而旋流,明目张胆地掠夺着周遭的一切,吸走了草木,吞下了家电,夺走了生命。

2、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

评析:

将白云比作温柔的絮,生动地表现出了云的纤柔与素洁,比喻恰当。

仿写:

春天的鸟叫,悠扬如笛,低回婉转,嫣然的百花,正在大地上如火如荼的争艳。

3、一直以为是我,一直预感是自己,对着一分一秒都是恐惧,都是不舍,都是牵挂。

而那个噩梦,一日密似一日的纠缠上来。

评析:

此句节奏紧凑,动感十足。

将恐惧心理刻画的十分真实,凸显出当人面对所疑虑的事情时,那种自我暗示,自我恐慌的心理。

用语平淡到位,传意深刻。

仿写:

总是无端的忧郁,总是无端的神伤,闭上眼思绪依然狂乱,都是焦躁,都是彷徨。

而那个忧虑,一天过了一天都始终没有出现。

4、黄土下的你寂寞,而我,也是孤零零,为什么不能躺在你的身边。

评析:

亡者长眠地下,孤独无依。

生者孑然世上,形影相吊。

寥寥几笔,便将生者对死者的思恋传达得铭心刻骨,催人泪下。

反问的运用,使得此番思念之情更为浓烈。

仿写:

天上的流云孤独,而溪涧的水,同样寂寞,为什么阳光不能再强烈点,好将溪水蒸发变作白云,了却相思。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

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需要注意的是,对比是写作手法,不是修辞手法,所以将其列在最前面分析: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写作手法。

作用在于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比如对某些事物的赞扬或是对某些事物的贬低,从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首先在回答所有修辞方法之前都要交代这么一句话“……某文(或某段或某句)中,作者使用了(填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下面再接着详细分析,类推,不再重复。

1。

比喻。

把(本体)比喻为(喻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了(环境等),渲染了(气氛等)歌颂了(中心思想)。

◆例:

《手术台就是阵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这篇课文题目把“手术台”比喻为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紧张、危急的气氛,歌颂了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

拟人把(本体)当作有生命的“人”,能唱歌、传情、表意。

使用了拟人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阅读起来别有趣味,生动地表达了(主旨)。

◆例:

《大海的歌》使用了拟人手法。

题目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能唱歌、传情、表意。

课题上使用了拟人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阅读起来别有一种趣味。

3。

设问。

巧妙地提出问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例:

《幸福是什么》使用了设问手法。

运用设问手法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4。

双关。

这里的双关,表面上是写(实写、明写内容),实际是讲(虚写、暗写内容),以巧妙的手法表达了(中心思想)揭示了(文章主旨)。

◆例:

《高大背影》使用了双关手法。

“高大的背影”表面上是写那位不知名的叔叔长得高大,实际是讲他乐于助人、品德高尚,令人敬佩。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