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2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五校联谊”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

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建筑艺术

李泽厚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

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脫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关,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

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

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

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

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

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

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

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B.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C.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D.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B.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C.从印度传过来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B.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C.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风月

红酒

风月是相思镇剧团里的台柱子,扮相俊美,嗓音稍稍带些鼻音儿,听起来反而格外有韵味。

剧团有三四十人,旦角演员也不少,却只有风月是科班出身。

省戏校毕业后分到团里,一来就挑大梁。

  风月扮演过许多角色,《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断桥》中的白娘子,《龙风呈祥》里的孙尚香。

最拿手的两出戏是《秦雪梅》和《铁弓缘》。

  风月考入戏校时年龄还小,选什么行当自己做不了主。

不过这也没关系,注定吃这碗饭了,只要不演媒婆,不演大花脸都成。

风月心中暗想。

  风月的授业老师姓萧,她深知选一个合适的青衣演员有多难。

十几个俊丫头排成两行,萧老师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挨个儿相看。

风月站最后一排,萧老师在她面前驻足不前。

这个小丫头柳叶眉,丹凤眼,不用勒头眉眼都向上挑,羞羞看人一眼,就低下头笑,不声不响,安静得像朵栀子花。

萧老师问一句,风月柔柔回一句,嗓音像画眉子叫。

萧老师拉着风月的手走到一边,说愿不愿学青衣?

风月使劲点点头。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是做演员最基本的艺术修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风月比别人学得都上心。

风月一个“卧鱼”没做到位,萧老师手中的板子就敲过来了。

风月“呀”一声,摸着被打痛的胳膊,眼泪成对儿成对儿地掉,宛如梨花带雨,楚楚动人。

萧老师后悔自己下手重了。

  玉不琢,不成器。

梨园行自古以来有陋习,老艺人们爱说“打戏”,出师后即便是红遍天下,学戏时挨打总是难免。

萧老师曾是当红的大青衣,也是这么过来的。

萧老师取来一枚新鲜的生鸡蛋,细心地把蛋黄分出,仅留下蛋清,轻轻揽住风月,在她已经青紫的胳膊上涂抹,怜爱不已。

我不怪萧老师,你是为我好呢……风月抽泣着,反过来却安慰萧老师。

即便是哭,也能咬字分明,萧老师仔细端详着风月还挂着泪珠的小脸,心中一动。

  萧老师说,一个好演员不能过于单一,梅兰芳梅大师正工青衣,可刀马戏、闺门旦都拿得起放得下。

老师没有门户之见,你学学闺门旦吧,《秦雪梅》这样的悲情戏也适合你。

风月答应了。

  秦雪梅这个剧中人物的行当属于闺门旦。

在《哭灵》一折中,有这么一句:

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哭一声商公子我那短命的夫郎……秦雪梅拿着祭文,手抖得如同风中秋叶。

可别小看这个抖手,那是个功夫,风月苦练多日,还是不得要领。

风月急得直跺脚。

萧老师逗她说,去集市上买条活鱼,把手放松,顺着劲儿,随鱼而动。

细细揣摩,反复练习,功夫到了,自然就会。

  风月却当真了。

那时她是个学员,没钱买鱼。

伊茗湖畔经常有人垂钓,风月就趁课余时间跑到这里,静静地蹲在人背后,看见人家钓上一尾活蹦乱跳的鱼,就忙不迭地帮着把鱼钩取下,有意在手中多拿一会儿找感觉。

钓鱼人都喜欢这个文文静静不爱说话的小姑娘,鱼一咬钩,就冲风月使眼色打手势招呼她过来捡鱼。

后来知道风月是戏校的学生,拿活鱼是为了练习基本功,越发喜欢她了。

有个老伯还送她一只红色小水桶,钓了鱼专门送到风月的住处。

  手势语言在戏剧中被称为演员的第二张脸,风月一次次抓鱼,一遍遍地找感觉,终于掌握了其中的奥妙。

萧老师发现,这丫头双手动起来,表现力极强,尤其听说她真的练抓鱼,惊讶极了。

  上了妆的风月一袭白衣,宛如天人。

手拿祭文,跪拜在商公子灵前,一声“商──郎──”,凄艳哀绝,荡气回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尤其是唱到,“商郎夫你莫怨恨莫把我想,咱生不能同衾死也结鸾凰”时,风月藏在水袖里的双手上下抖动,犹如白蝶飞舞,银花翻卷,凄美空灵,令人眼花缭乱。

  一下台,萧老师就把风月抱住了,说丫头,你抓了多少条活鱼呀。

  在团里挑大梁的风月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和花脸海椒结合了,事业上顺风顺水,家庭美满幸福,风月依然是剧团的台柱子,青衣,闺门旦甚至刀马旦都拿得起放得下,可谓文武全才,色艺双绝。

真正让风月名声大震的是《铁弓缘》这出戏,花旦、青衣、小生、武生四个行当全在一出戏里集于一人之身,唱念做打缺一不可。

风月把青春貌美武艺高超的太原守备之女陈秀英演活了。

  就在《铁弓缘》这出戏赴京演出的前夕,风月突然病了。

这一倒下,就是小半年。

病愈后的风月基本没有变化,就是手抖动得厉害,连一小杯水也端不牢。

风月郁闷地问海椒,我还能不能上台了?

海椒说能,《铁弓缘》咱不能演,还演不了《秦雪梅》?

风月含着眼泪笑了。

萧老师闻讯,心疼坏了,心急火燎专程赶来探望风月。

师徒俩深情地望着对方,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半晌,风月好像想起了什么,就把一双手举到萧老师面前,眨了一下眼,说,萧老师,要是现在练习抖手,我就不用去抓活鱼了吧?

青衣风月话说得很轻松,那神态,像个俏皮的小花旦。

4.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月成为剧团里的台柱子是因为它不仅扮相漂亮,嗓音有韵味,而且是剧团里唯一的科班出身。

B.萧老师在挑演员的时候,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挨个看,最后在风月的面前驻足不前,萧老师的表现从侧面表现出风月的漂亮。

C.萧老师是个对学生既严格又怜爱的好老师,梨园行当里学戏挨打是常有的事,萧老师因风月动作不到位打了风月后常常自责不已,给风月涂抹蛋清以减轻风月的疼痛。

D.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法,插入了风月考戏校的经过,既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风月漂亮文净,又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行文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

5.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风月的性格特点。

(5分)

6.鉴赏文中画线的语句。

(6分)

(1)风月藏在水秀里的双手上下抖动,犹如白蝶飞舞,银花翻卷。

凄美空灵,令人眼花缭乱。

(3分)

(2)风月含着眼泪笑了。

(3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开启了重返地面的“回家”之旅。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神舟十一号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LM-313雷达(代号“回收一号”)的回收跟踪测量任务也宣告结束。

“回收一号”雷达用于飞船返回段测量,从载人飞船突破大气层奔向地面的那刻起,“回收一号”就密切“注视”着它,搜索返回路径,捕捉目标,告诉地面等待的人们,神舟十一号回家了。

至今,“回收一号”已连续11次执行“神舟”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

它还接过“嫦娥”回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可谓一个“老司机”。

11月18日中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回收任务开始了,“回收一号”静静地立在回收场里,目光如炬。

当返回器距地面一定公里时,雷达屏幕上开始出现捕获范围内的第一点。

“回收一号”的项目总师说,随着指控大厅工作人员报出“回收一号”发现目标,所有人为之振奋。

此后的时间,回波捕获持续、稳定,直到神舟飞船安全着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

“天宫二号”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携带太空机械臂上太空。

天宫二号最核心的作用是:

宇航员在太空中和机械臂如何进行配合,为将来天舟货运飞船把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太空后,航天员和机械臂互相配合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做“训练”。

如同我们盖高楼大厦,需要一个塔机来运送建筑物资一样,可以简称其为“太空塔机”。

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着航天科技的奇迹,到现在的航天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华儿女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选自“中国红河网”,有删改)

材料四

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又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航天人充分发扬航天精神的重要体现。

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的心血,甚至牺牲自我的奉献,才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神州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通过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各环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到极致,控制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100%成功。

仅对接器而言,框里就有100多个测量动作、位置、温度的传感器,近300个传递力的齿轮,1万多个紧固件,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等。

(选自“长江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报道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的消息。

B.材料一侧重于整体方面的报道,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倾向于对某个部分的介绍。

C.从材料二中的内容看,“回收一号”雷达对于飞船返回段的测量非常准确,为飞船的成功着陆立下很大功劳。

D.四则材料围绕这次十一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的中心事件,通过介绍中国与太空强国的对比情况,让我们普通民众对此次发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有关神舟十一号的报道,无论是飞船发射的时间还是着陆时间都精确到分钟,直接体现了“回收一号”雷达的准确性。

B.材料二中,“他还接过‘嫦娥’回家”时用拟人、比喻手法,准确表述了“回收一号”的重要作用;而词语“老司机”的使用,使新闻显得活泼、俏皮。

C.材料三分为两段:

第一段主要介绍天宫二号的重要价值和核心作用;第二段主要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歌颂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D.依据材料三的报道,“太空机械臂”其实就是一个“太空塔机”是负责运输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的。

E.四则材料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既有对神州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的介绍,也有对航天精神的歌颂。

9.结合四则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航天人精神的内涵。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

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

数摄邑,人以“明镜”称。

历四县令。

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

光庭对曰:

“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

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

”又问治何经,对曰:

“少从孙复学《春秋》。

”又问:

“今中外有所闻乎?

”对曰:

“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

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

”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

光庭每执不从。

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

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

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

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

‘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

’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

”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

宣仁后曰:

“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

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

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

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

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

发出策问。

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B.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C.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D.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

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节,文中指符节。

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庭有才能。

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

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

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

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

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5分)

(2)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

②泽国:

形容水多的地方。

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③旧遗逸:

旧日的隐逸之士。

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颈联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荒寒,不禁使人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二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E.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5.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2)《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海外追逃行动的强大压力下,中国“红色通缉令”头号嫌疑犯杨秀珠走向穷途末路,正在考虑放弃中请政治庇护,准备回国受审。

②虽说自驾车游览野生动物园景区是一种刺激、新潮的游览方式,但不曾想动物国养虎遗患,有游客不守规则并因此丢掉了性命。

③“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中不可能一挥而就。

因为它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注重需求端的重大思路调整,是一项长周期经济改革。

④2016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将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清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⑤在以”物欲”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科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发展到无出其右的地步。

⑥以改变“思想贫困”状态为重点,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扶贫,相比之下见效虽慢点,却不失为脱贫釜底抽薪的良策。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⑥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入夏以来,南方各省市普降大雨,多地洪水泛滥,两湖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数十万人民群众生灵涂炭。

B.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在其官网上正式发布了三菱等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及轴承企业行政处罚的决定书,罚款金额合计高达12.354亿元,这是中国反垄断调查以来开出的最高金额罚单。

C.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D.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19.你去省城探亲,向一位老人问路,得体的问法是哪一句(3分)

A.你大声说:

“喂,老头,北京路怎么走?

B.你迎上前问:

“大爷,请问北京路怎么走?

C.你高声说:

“喂,大爷,北京路怎么走?

D.你轻声问:

“能告诉我北京路怎么走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长安和罗马有着①。

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

对比之下,罗马城是②,早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自然形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城市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③,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人生就像海潮一样,在进进退退中往返。

前进是一种积极的状态,退让也是一种智慧,进与退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取舍。

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固然重要,但亲情也不容忽视。

累了就稍稍停留一下吧,向后退一步,定会有异样的风景,不一样的天堂。

所以说懂得进退,定能成就人生;懂得取舍,定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