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4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docx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

高一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①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②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运用商品两个基本属性说明有关现实问题

一、名牌战略(或为什么重视产品质量?

)①企业:

长期稳定的市场、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信誉和形象(无形资本)→更容易实现价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巨大的经济效益,重大的社会影响。

②国家: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知识链接:

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结合“劣质奶粉”事件等)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

应加强法制性;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

也是属于不当竞争;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产品越来越便宜

(3)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创造商品的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盈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职能。

②流通手段职能。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4.纸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只能在商品交换中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等货币的某些职能。

5.纸币的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流通规律)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①含义: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②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

A、纸币发行量超过待售商品总量的增长;B、待售商品总量和货币发行量都没有增加,但人们惧怕物价上涨,把货币尽快出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③通货膨胀的危害:

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使价格信息失真,破坏社会正常经济秩序,造成经济混乱和效益低下,危害社会稳定。

④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

首先要控制纸币发行量,使之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数量增加,价值减小,价格降低。

(2)通货紧缩

①含义:

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②原因:

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低迷,消费不振,固定资产投资放慢,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③影响:

商品价格下降,产品积压,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下岗职工增加,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④措施:

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7.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存在于每一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说的,要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来理解。

(3)价格和供求关系相互制约。

附:

价格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

价值(决定作用、基础)、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国家宏观调控、商品经营者的策略和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等等。

(4)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5)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交换。

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手段:

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改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③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作用概括讲就是优化资源配置。

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

①必要性:

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

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

②形式: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③意义:

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5.集体经济:

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和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

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内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必然性:

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

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

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

具体原因:

Ⅰ、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

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实践证明: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凭借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①劳动:

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资本:

私营企业主取得税后利润;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

③土地:

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

④技术、信息:

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技术和信息取得收入。

⑤管理:

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4)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

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平等性:

①含义:

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

②决定:

这种平等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③表现:

A、地位平等;B、等价交换

(2)竞争性:

①含义:

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②原因:

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③作用:

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A、价值决定价格:

竞争→压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B、供求影响价格:

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④原则:

公平竞争。

⑤负面效应:

盲目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法制性:

①含义:

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②作用:

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原则的依据和准则。

③要求:

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

①含义:

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②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A、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的要求B、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C、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

13.知识运用:

如何认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

(1)含义①地方保护(地区封锁):

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的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隔市场。

②行业垄断(部门垄断):

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

(2)危害①否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等价交换原则②排除竞争,保护落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③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④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要求,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3)措施①宏观调控;②依法治国;③以德治国。

14.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含义:

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必要性:

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存在固有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

产生不正当经济行为;扩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②盲目性: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

事后调节,有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只有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

(1)经济手段:

①含义: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内容:

A、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B、经济计划:

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2)法律手段:

①含义: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3)行政手段:

①含义: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②特点:

直接、迅速③要求:

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法律和经济手段。

(4)结论①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③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三、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及其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表现)①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②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③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基本特征)。

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3.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持有股票的人)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是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4.股票和股票价格

(1)企业:

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

(2)股东:

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

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分享公司的盈利。

(3)居民:

投资,是为了获得收入→股息或红利;(4)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5.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作用:

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和竞争主体,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2)股份制本身不具备制度属性,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支柱。

(注意:

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①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②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④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重大的政治问题)。

(2)目标和措施:

①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的含义: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①科技:

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

也叫外延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

也叫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

②管理: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4)实行兼并和破产,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①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价值规律的作用)。

②企业兼并和破产只是手段,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

8.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1)作用:

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2)表现:

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名牌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

谁的产品好,谁的质量高,谁的牌子过得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名牌产品质量优,信誉高,竞争力强。

名牌产品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因此,企业产品开发要以创名牌为主导。

9.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1)正当竞争:

①含义:

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

②方法:

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

③意义:

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不正当竞争:

①含义:

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②方式:

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形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手段牟取高额的利润。

③危害:

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四、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的划分:

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

表现:

首先,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新的提法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③增加农业投入。

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工业的主导作用

(1)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要着重发展建筑业、机械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性:

第三产业的普遍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2)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优化产业结构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

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技能的意义: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其次,从劳动者个人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提倡遵守道德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讲,其重要意义在于:

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

其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7.劳动合同制度

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平等自愿的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8.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原则和作用:

(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2)基本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既要有利社会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①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加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③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五、财政和税收

1.积累和消费:

国民收入的分配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

①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

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

②积累和消费是既相互促进,又存在不一致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就要:

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基础:

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财政、预算、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包括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