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61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docx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史记•周本纪》记载: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大大加强

B.各诸侯国势力逐渐衰弱

C.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D.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分析】本题以《史记•周本纪》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说明东周时期诸侯崛起,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反映了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故C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的有关内容。

2.下列人物与历史成语典故搭配正确的是(  )

A.项羽﹣三顾茅庐B.刘备﹣破釜沉舟

C.楚庄王﹣草木皆兵D.晋文公一一退避三舍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典故的由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三顾茅庐的是刘备,破釜沉舟的是项羽,草木皆兵的是苻坚,退避三舍的是晋文公。

故搭配正确的是晋文公一一退避三舍。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典故的由来,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北伐山戎以救燕。

前662年,狄入侵邢,桓公伐之,邢得以转危为安。

以上史实描述的是齐桓公(  )

A.会盟诸侯的功绩B.攘夷的功绩

C.训练军队的功绩D.尊王的功绩

【分析】本题考查尊王攘夷。

齐桓公时提出尊王攘夷的措施。

【解答】“齐桓公北伐山戎以救燕。

前662年,狄入侵邢,桓公伐之,邢得以转危为安”表现的是齐桓公帮助其他诸侯国抵御当时少数民族的侵略的史实,即“攘夷”。

故选:

B。

【点评】掌握尊王攘夷的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4.天子死后,王室还要向诸侯乞讨丧葬费,王室控制的土地还不及中等诸侯国,这种现象发生在(  )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分析】本题以天子死后,王室还要向诸侯乞讨丧葬费,王室控制的土地还不及中等诸侯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平王东迁后,将关中大片土地拱手让于秦,东周王室只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纵横只有方600余里的地方。

其后又把沁水南岸的温原、阳樊等地给了晋国,于是王室统治的地盘截长续短,仅有一二百里,与方千里齐秦晋楚不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了,天子死后,王室还要向诸侯乞讨丧葬费,这种现象发生在春秋。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5.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

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

A.社会变化B.民族交融C.经济发展D.技术进步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国的疆域得以扩大。

同时中原人民在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往与争斗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故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诗句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它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奋笔疾书的真实写照

B.存秋末年诸侯争弱战乱繁的历史现象

C.吴国和越国勤苦调练军队的现象

D.鼓励人们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的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诗句的理解。

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材料: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是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的故事。

蒲松龄借此诗句的用意是鼓励人们努力学习立志报国。

故选:

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诗句的理解。

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7.以下示意图中①②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B.社会动荡与变革

C.北方民族大交融D.繁荣开放的时代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地盘和人口连年征战,同时一些诸侯国进行社会改革,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以求在争霸中取得有利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动荡与变革。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小李同学绘制了一张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  )

A.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B.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C.八王之乱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D.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分析】本题以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小李同学绘制了一张知识结构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政治上,周王室衰落,大国争霸,士大夫开始掌握政权;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促进动荡和变革的时代。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9.《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分析】本题以《太史公自序》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崩溃的知识。

【解答】材料“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反映的是: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制度趋向崩溃的历史。

故选:

C。

【点评】本题以《太史公自序》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崩溃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0.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  )

①青铜业

②煮盐业

③冶铁业

④漆器制作

⑤造船业。

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分析】本题考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解答】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青铜业、煮盐业、冶铁业、漆器制作等行业,造船业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规模很小。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造船业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规模很小。

11.学者张鸣在《中华帝国:

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周朝王室的衰落B.铁犁牛耕的出现

C.礼乐制度的崩溃D.宗法关系的疏远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关键信息是:

“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

【解答】材料“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意味着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瓦解,其根本原因是该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宗法制被打破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故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表现,这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具体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

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根本原因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要把握:

要利用生产力的角度来对根本原因进行分析。

12.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人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分析】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知识。

【解答】由题干图片中的“周王室衰微”、“百家争鸣”等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同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为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

故选:

D。

【点评】本题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历史特征的图片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3.《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苗姜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青铜器的制造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关键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苗姜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开设商品交换市场,越来越广泛地流通的货币是(  )

A.贝壳货币B.实物货币C.金属货币D.纸币

【分析】本题考查金属货币的出现,知道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说明冶炼技术比较成熟,故春秋时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的货币是金属货币。

【解答】我国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说明冶炼技术比较成熟,故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开设商品交换市场,越来越广泛地流通的货币是金属货币。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货币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以下列举的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符合史实的有(  )

①周武王任用吕尚,周部族日益强盛

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首先称霸

③刘备重用诸葛亮,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④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列举的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符合史实的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查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

【解答】周武王任用吕尚,周部族日益强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壮大实力,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刘备重用诸葛亮,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使国家迅速发展,统一了北方。

因而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考查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的相关史实。

1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的主要方式是(  )

A.诸侯会盟B.王室衰微C.诸侯争霸D.改革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变法的知识点。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变法图强,先后进行了变法。

【解答】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变法。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大发展B.政治大动荡C.文化大繁荣D.社会大变革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答】这些成语典故很多反映了诸侯争霸的事实,但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的发展,百家争鸣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

故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大变革。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周天子的地位逐渐衰落B.强大的诸侯竞相争霸

C.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D.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多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故ABC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随着诸侯争霸,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普遍废除世卿世禄,按功劳授予人一定职位和俸禄,取消那些无功于国家,又过着奢侈生活的人的世袭特权。

这表明(  )

A.王位世袭退出了历史舞台

B.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

C.下层人士可因功改变命运

D.各国实现了人人平等

【分析】本题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普遍废除世卿世禄,按功劳授予人一定职位和俸禄,取消那些无功于国家,又过着奢侈生活的人的世袭特权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按功劳授予人一定职位和俸禄,体现了下层人士可因功改变命运,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有关内容。

20.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所示)。

这些信息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

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

(2)桓公指春秋时期的哪一位霸主?

(3)除桓公外,春秋时期称霸中原的还有哪三位?

(4)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哪两个国家也曾经北上争霸?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的现象。

(2)桓公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春秋时期,由于周室衰微,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乘机争霸,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4)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建立强大的军队,实现了国富兵强,为齐桓公称霸打下来坚实的经济基础。

故答案为:

(1)诸侯争霸。

(2)齐桓公。

(3)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4)吴国和越国。

(5)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建立强大的军队,实现了国富兵强,为齐桓公称霸打下来坚实的经济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材料一

观察如图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食物话变迁】

(2)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3)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分别住什么形式的房屋?

【分析】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

(1)据材料一《铸造铁农具示意图》和《山西出土的“牛尊”》可知,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铁农具和牛耕。

(2)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

(3)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

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4)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木结构的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故答案为:

(1)铁制农具和牛耕。

(2)图三:

河姆渡居民。

图四:

半坡居民。

(3)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4)干栏式;半地穴式(顺序不能颠倒)。

【点评】本题以《铸造铁农具示意图》和《山西出土的“牛尊”》、《炭化稻谷》图、《粟种》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