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7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docx

学前教育精品课程9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

第九章 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

第一节    幼儿园小班的教育特点

二、小班幼儿的入园教育

    

(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及原因分析

    幼儿从家庭生活迈入幼儿园这个集体,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产生不适应是正常的,主要表现为:

依恋亲人,哭闹不愿来园,情绪低落等。

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

所谓分离焦虑即指“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在婴儿呱呱坠地脱离母体后,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依恋关系。

这种关系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和与人交往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当幼儿与家人暂时分离后,幼儿会出现情绪不安的表现,如哭泣、叫喊、沉默不语等。

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对于正常的幼儿,在他们禽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的最初阶段,都会有上述表现,这是正常的。

在教师的关怀照料和同伴的玩耍中,过一段时间后,幼儿就能够克服分离焦虑,适应新的集体环境和生活,从而在心理发展上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如果幼儿长期保持分离焦虑的状态,不能进入适应新环境的正常生活,将给幼儿的心理成长带来严重的损害,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幼儿之所以出现入园不适应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

    1.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盗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

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

据调查一些幼儿就是因为伯在幼儿园睡中午觉而不愿意来园。

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

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

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

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

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

15或者1:

20。

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l5—2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

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

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

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

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

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

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

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

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2.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

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

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

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第二节     幼儿园中班的教育特点

二、处理好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

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

言语攻击9骂人。

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会给他人和整个班集体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

也成为在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

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这个行为问题。

认真查找原因,并加以纠正。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原因:

    

(1)生理特征。

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其攻击性行为。

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庭影响。

幼儿具有易模仿的特点,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项实验揭示了模仿对幼儿侵犯行为的影响。

实验被试分为A、B两组。

A组幼儿观看成人安静摆弄玩具的电影,B组幼儿观看成人对玩具娃娃的侵犯行为,然后让幼儿玩这些玩具,结果发现B组幼儿的侵犯行为大大高于A组幼儿。

现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暴力的榜样。

如有的幼儿家长脾气暴躁,经常用棍棒来教育孩子,结果也造成孩子模仿。

也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到幼儿园吃亏,教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

久而久之,幼儿形成攻击的习惯。

    (3)大众媒介。

电视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些面向儿童的卡通片也在宣扬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幼儿园。

研究证明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班集体的一日生活当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需要轮流、谦让、协商等。

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往往因得不到或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而一些幼儿则因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平等对待,而采取一些攻击性行为以引起教师对他的注意与关心。

    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关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及时地予以纠正。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教师应该对待儿童一视同仁,尽可能地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即便孩子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做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因此而对幼儿冷眼相看,更不能对幼儿冷嘲热讽。

这样做只能加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也从教师的身上学到了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2)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的产生。

空间过于狭窄,入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容易爆发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

因此教育者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的时候,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

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减少玩具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玩,从而培养幼儿轮流、分享的良好行为。

    (3)提供合作的榜样。

实践与研究均证明,幼儿是最易模仿的。

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树立合作的正面榜样,减弱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

教师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日寸,可以教幼儿用语言技巧表达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让幼儿进行活动量较大的动动游戏,或观看体育比赛来宣泄内心的郁闷。

在有的幼儿园还专门开辟了“宣泄区”,在其中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

幼儿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

    (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的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在幼儿园当中如果转换环节繁琐,等待时间过长,幼儿就会无所事情,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教师要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尽量减少等待时间,吸引幼儿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

幼儿有事可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3.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

    说谎是—种故意的欺骗行为。

是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行为表现,很小的幼儿是不会说谎的。

幼儿的说谎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分不清事实与想像的谎话。

幼儿处于想像力十分丰富的年龄阶段。

他们常常会搜集自己幻想世界中的各神素材加以渲染。

    

(2)夸耀式的说谎。

有的幼儿为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增强在群体中的地位。

会说—些极度夸张的事。

如有——个小女孩为了表现自己就说:

我家有50多个洋娃娃。

举实上她只有3个洋娃娃。

    (3)掩盖式的说谎。

由于成人在教育过程中不恰当的态度,造成幼儿的不诚实。

如:

幼儿无意中做错了事,诚实地告诉大人,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以后他为逃避惩罚而掩盖错误,说了谎话。

果然没有受到批评。

长此以往。

他会心安理得,说谎成为一种习惯。

    (4)模仿式的谎话。

由于成人当着幼的面无意中说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话,幼儿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

    针对上述幼儿的不同表现,教师要细致、耐心地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区别加以对待。

切忌随便给孩子扣上一顶说谎的大帽子。

在  日常生活当中教师首先要做出榜样,对于说真话的孩子要及日寸表扬祁鼓励,使幼儿感受到诚实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

    4.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

告状是幼儿常见的行为,由于幼儿社会交往技能有限,当他们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不能够通过协商、帮助和谦让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求助于教师来解决。

幼儿园小班的幼儿由于刚刚入园,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还不了解、不熟悉。

他们的道德感往往是由教师对行为的直接评价所引起的。

到了中班,他们渐渐地在形象水平上懂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比较,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

如这时的儿童很喜欢告状:

“老师,他打人”。

“老师,他不肯把玩具给我们玩,就他自己玩”。

这种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做比较,并且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

但是幼儿相互之间的频繁告状容易导致同伴之间的相互怨恨,也干扰了教师组织正常的活动,同时养成幼儿事事依赖老师,不能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

因此教师在对幼儿告状这一问题上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倾听幼儿的告状,对于幼儿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解决。

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解决问题的技巧。

鼓励幼儿在遇到冲突时,首先小朋友之间相互交谈,商量,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老师。

通过多次的锻炼,幼儿就能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从中自觉地掌握合作、协商、分享和轮流等社交技巧。

第四节     学前班与混合班地教育特点

一、学前班的教育特点

(二)学前班的教育目标

2.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有:

    

(1)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5.9%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学前班是“为了更好地使孩子全面发展”;有39.7%的家长认为“能学到知识”;还有14.5%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学前班是“为了孩子能更守规矩”;家长把孩子送入学前班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使孩子“更好地上一年级”占46%。

此外收费低也是家长送孩子入学前班的另一个因素。

调查者得出结论,由于学前班的办学方式迎合了家长的需求,有97.4%的家长对学前班感到满意。

在这个市场的吸引下,不少小学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创收为目的,不顾自身是否具备举办学前班的条件,盲目开设学前班。

    

(2)师资力量薄弱。

幼儿教师不同于小学教师,有其特有的要求和素质。

而在学前班有相当一部分从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或是因为不能胜任小学教学工作而被“下放”下来的。

教学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如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小学相同,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方式统治着学前班,有的每周上课节数多在18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节,每节课长达45分钟,还有期中期末考试。

    (3)办学条件差。

由于我国农村幼教起步较晚,条件差,幼儿班里很少玩具和教具和图书图片,也没有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教材参考资料。

使教师难以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

    (三)学前班的教育要点

    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学前班“小学化”的倾向。

    1.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班保育和教育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要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学前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主,采取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以及个人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掌握知识不是学前班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应当通过游戏活动来增强体质,增长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前班幼儿在班的主要活动时间应该是游戏,在第二学期逐渐增加上课的时间。

规定指出,学前班的第二学期可逐步增加集体活动时间,并可适当采用上课的形式,但上课每课时不得超过30分钟,每周不得超过l2课日寸。

    2.根据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特点,抓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和文明礼貌的教育

    农村幼儿没有养成个人身体和服装清洁卫生习惯。

如不经常洗头、洗澡、换衣报、剪指甲、随地吐痰,不会使用于帕等。

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爱说话,对陌生人不敢大声说话。

农村学前班一日生活中各项具体活动的安排必须符合农村幼儿的生活规律。

教师要在日常教育中重视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在班级当中提供正面榜样,使幼儿逐渐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礼貌等行为规范。

    3、根据农村幼儿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写算等能力,为入小学打下基础。

由于许多农村的学前班附设于小学内,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小学生到学前班充当“小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使他们从哥哥姐姐身上学到许多知识,同时也使小学生受到锻炼,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4.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

    大自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不仅能够增进儿童的健康,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农村的幼儿教育虽然缺乏像城市幼儿园那样条件良好的活动室和丰富多彩的玩教具,但是农村在自然条件上与城市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农村有着广衰的户外活动场所和丰富的自然材料。

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和草地是农村幼儿教育的广阔舞台。

这些自然材料通过教师的巧思奇想,都能成为极佳的玩教具。

如麦秆、高粱秆、玉米芯、玉米叶、树叶、柳条、杏核、桃核、各种豆子、瓜子、竹子、石子、松塔、黄泥、沙土等,既可以用来数数,也可以用来作为手工材料,粘贴装饰,制作小碗、小篮、动物、小人等各种玩具,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同时这些玩教具的制作又优化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容。

    如在建筑游戏中,用泥巴建房屋,垒猪圈、鸡窝、兔舍,用条子、秸秆编篱笆、架瓜果、折插眼镜、家具、车辆、农具,比积木积塑玩的范围更大、更有兴趣。

在活动中,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他们的双手更加灵巧。

在智力游戏中,利用千差万别的天然材料,安排孩子们做比较、分析、概括、综合、分类、归纳等各种内容的智力游戏,十分吸引孩子。

    5.正确评价学前班的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机构是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和考试的,应该综合评价儿童的发展水平。

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的,主要评价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对学前班教师的考评。

有些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因而他们认为只有尽早地开始教幼儿学习文化知识、认字、算算术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学前教育。

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学前班的教师要给幼儿多灌输书本知识,才显得有水平。

因此在教师的考评上也要和小学教师的考评区别开来。

更多地注重教师的全面技巧,包括教师组织的活动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否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儿童在活动中是否个性得以全面发展,而不是衡量教师是否教会了幼儿书本知识。

二、混合班的教育特点

(一)什么是混合班

混合班是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这种班级类型大都设在农村或厂矿企业内。

近年来在我国引进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当中也有采取混龄编班的形式,但是这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

我们主要针对那些经济落后,师资缺乏或者居住分散人口较少的地区设置的混合班而言。

混合班的类型主要有双龄班、三龄班和多龄班等。

第十四章     幼儿教师和保育员

第一节     幼儿教师

二、幼儿教师的职责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全面负责幼儿生活与教育的人员。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其主要职责为: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发展情况。

    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5.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6,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品质

    1.执着的事业心

    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热爱事业的心。

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会出现问题,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

在这样艰巨的工作中,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烦躁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敏感的孩子,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严重的甚至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有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甚至因此畏惧或者厌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

所以教师应该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坚定信念,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这样才能在幼教工作中取得成绩。

    2.自信、自尊

    有位学者认为,在肯定他人之前,必须先肯定自我。

自信、自尊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

一个对自己工作没有信心,消极懈怠的人是无法做好工作的。

一些刚刚从学校毕业踏上幼儿园的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相应有的技巧,往往会被一时困难和挫折所压倒。

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产生怀疑。

事实上,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自尊和自信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基础。

此外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也表现出自信都将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这个良好的个性品质。

    3.意志坚强

    教师对幼儿的爱不仅体现在微笑、关怀和温暖的支持,也体现在对幼儿的严格要求上。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免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教zJ币要坚持对孩子的要求,保持要求的一致性。

同时教师应该具有稳定良好的情绪。

教师的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到幼儿。

教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难免会有烦恼和痛苦。

但作为幼儿教师,如果将一些消极的影响带到幼儿园,带到工作中。

就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和敏感的。

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这种不良情绪给孩子造成的恶劣影响,保持开阔的心胸,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幼儿面前始终保持稳定、良好的情感。

    4.聪慧的认知能力

    幼儿教师应该是心思聪敏,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幼儿教师能够头脑冷静,运用教育机智加以处理,没有良好的认知能力,是无法胜任幼儿教师这一工作的。

    5.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教师应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改革。

这些心态包括:

准备和乐于接受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准备接受社会变革、变化;思路开阔、思想解放;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工作生活有计划;尊重、获取知识;有可信赖性;尊重专门知识;乐于选择传统不尊重的职业;相互了解、尊重、自重;同时要求幼儿教师由能歌善舞型向能力型、科研型转变,要具备思维能力,规划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跟踪能力。

    6,合作精神和能力

    教育孩子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需要幼儿园内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心协力为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影响,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般来讲。

在城市幼儿园的教师配备上,一个年龄班有两名教养员和一至两名保育员。

作为幼儿教师要与本班的教师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同时更不能因为自己主要负责幼儿的教育工作而瞧不起配班的保育员。

应该本着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精神共同教育幼儿。

    7.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幼儿虽然年龄幼小,但是也喜欢美好的形象。

孩子们会说:

“史老师真好看,和妈妈一样”。

在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教师随手解开了衬衣的纽扣。

露出了里面的真丝背心,结果就有孩子马上跑过去说:

“老师你这样做不美,应该把衣服扣上”。

幼儿在幼儿园得到启蒙的教育,教师教他们各种本领。

所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教师什么都懂,其形象在他们眼中无比高大,老g币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是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老师的位置往往在父母之前。

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仪表是赢得幼儿信任和尊敬的第一步。

孩子们十分喜欢举止大方,亲切活泼,穿着得体的教师。

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

举手投足和仪表穿着都要注意。

可以适当地修饰自己,保持一种整洁、优雅的形象。

做到文静中显活泼,飘逸中显庄重、自信。

幼儿一般喜欢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热情、有朝气、性情温和、和蔼可亲、耐心、民主、有幽默感的老师。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l,爱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对孩子的爱。

”也有人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爱的教育。

没有爱的教师是一座冰库,没有爱的幼儿园只能是—片沙漠。

我国IEA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热爱和关心儿童的程度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极大。

爱心是教育幼儿的前提。

幼儿像稚嫩的小草,需要温暖和关怀的环境。

爱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像家庭一样温暖,从而愉快地参加活动相接受教育。

幼儿教师是决定幼儿是否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并在集体生活中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常常根据幼儿教师的态度来判断这个陌生的集体环境是否是一个安全和可信赖的场所。

只有当孩子觉得他是在被关心,感到安全的情况下,他们才能放心地离开父母,才有好奇心去探索周围事物。

幼儿的情感的健康成长需要靠成人的爱心来营造。

有人提出只能单纯传授知识已不能算是合格的幼儿教师,只有在保护和培育孩子的心灵上做得出色,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幼儿教师。

    IEA调查表明9城市幼儿园教师在表明其对儿童的喜爱程度时,有34.3%的明确回答“一般”,有3.26%直接说“不喜欢”。

在调查教师喜欢的原因时,“聪明的”比例占14.23%,“品质好”的占11.32%,“口语表达能力强”占3.8%。

由此看出作为一项基本的专业素质,仍然有许多幼儿教师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好。

    

(1)爱心和“教育爱”。

对于幼儿教师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