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61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格式.docx

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

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字拥有强大生命力”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

序》中提出的“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充分体现了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B.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也正是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

C.“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汉字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成二元化的形声机制,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正是汉字自身系统不断调试和完善的表现。

D.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就崇尚文字的国度里,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取代的,这是汉字得以经久不衰的最重要的原因。

B.汉字字词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可以使不同方言区之间能够做到统一交际,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就做不到这一点。

 

C.早期汉字,表意形象而又优美,这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D.汉字从象形到形声,由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有效满足了语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使得汉字长期充当交际工具成为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汉字早在西周时期成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汉代还将汉字的书写要求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都说明汉字自古就受到足够的重视。

B.我国自古以来方言众多,如果没有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的汉字,不同方言区文字就可能出现分裂,最终导致中华文化的分裂。

C.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而且我们已经看到汉字很快就要充斥全世界。

D.汉字陆续远播并逐渐形成了覆盖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汉字文化圈”,说明汉字顽强的生命力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钥匙

杨晓敏

张主任遇到了棘手的事儿。

西藏部队驻锦城办事处新盖成四幢军职干部楼,未竣工时,便有人来指指戳戳,似乎早就内定了分配方案。

老将军们戎马边关几十年,自然个个劳苦功高。

退休了,待遇能低吗?

房子刚装修完毕,问题便接踵而至。

原因是,四幢小楼,阳八套,阴八套。

老司令的小儿子骑辆摩托车,“呼突”一声停在张主任门前,说:

“张叔,下个月请您吃喜糖,爸同意我们在新楼上举行婚礼。

不过,亚萍她想住一套阳面的,看您……”

老参谋长的续老伴倒是直截了当:

“张主任哪,老头子的关节炎一直犯病,这锦城的的鬼天气总是雾气沉沉的,可比不上拉萨的太阳暖人哟,你多关照吧。

老政委竟亲自登门:

“小张呀,我这次是被人逼上梁山哩,可我开不了那个口,一句话,你秉公办理就好。

其他分房户有捎话的,有递条子的,都不甘落后。

新房钥匙分配不下去了。

有先从岗位上退休的,有军功多的,有身体不好的,还有主动让贤的,等等,无论按哪一种方案组合,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张主任能不挠头吗?

老伴劝他:

“你不会到医院装病!

”其实这不是躲得了的事。

他知道,任何人陈述的理由,都不能等闲视之。

他倒不是怕给小鞋穿什么的,他是怕闹腾开来,坏了老首长们的一世英名!

后来有人提出,既然不好平衡,干脆抓阄儿。

张主任摇头否定了。

让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抓阄儿分房子,简直是儿戏。

再难房子还是要分的。

张主任召集分房小组多方征求意见后,制订出一个颇有说服力的分配方案。

有人仍担心:

分到阴面的老将军自己不会说什么,可他们的家眷要是闹起来才难缠啊!

张主任一沉吟,觉得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别看家眷们平时吵吵嚷嚷的,老头子一瞪眼,照样是“老鹰飞进林子里——鸦雀无声”。

建军节前,办事处召开应谈会,老将军们都来了,会上,张主任说:

“部队过节要搞传统教育,我整天忙昏了头,过去的事情记不准确了,今天正好请老首长替我落实些细节。

老将军们情绪活跃起来。

张主任掏出小本,翻着说:

“那年进藏路上,在风雪弥漫的雀山下扎营,老司令您当时已营长的名义命令,为严明纪律,宁愿冻死也不准靠近藏族老乡的房子。

我记得有个生病的战士叫什么来着,在帐篷里冻僵了,您哭得好伤心呦……”

艰苦岁月很容易勾起将军们的思绪,他们顿时陷入全戈铁马的追忆中。

老司令捋几下华发,低沉地说:

“他叫吴福根,多好的兵啊,没病时能扛两挺机枪行军。

有什么办法呢,当年藏族群众对我军还不够了解。

要是把他抬到老乡屋里,何至于……唉,帐蓬太单薄了,怎么能抵御零下30度的冰雪寒流呢?

“自卫反击战时,在克节朗战役中,参谋长率领我们打阻击,死守阵地,在地堡里一蹲就是三天三夜。

怕暴露目标,又不能晒太阳,潮湿阴冷,凉风飕飕,您的腰病复发……在地堡里来回翻滚……”

“不对!

”老参谋长“啪”地击响桌子,“不是腰病,是关节炎,整天爬冰卧雪,风雨行军,巡逻潜伏,西藏兵有几个没患上高山病?

说我打滚,笑话,打滚还是万马军中的“铁杆李”吗?

我当时疼得厉害时,直骂娘,骂鬼子病,骂骂就好些嘛。

张主任抱歉似的点点头,又说:

“10年前总后勤部张部长来西藏巡视边防,老政委,是您亲自陪同的吧,录像送到北京后,军委的老帅们是怎么说的?

老帅们从录像上看到一排排叫作干打垒的土房子,渐渐锁紧眉头,泪洒衣襟。

这种房子低矮狭窄,不采光,逢下雪落雨,屋顶上的泥土变得松软,战士们只好用雨布遮挡漏水,老帅们说,都几十年了,没想到西藏边防战士还住在这样简陋的营房里,怎么体现祖国尊严、体现军队现代化建设?

怎么让官兵们安心服役,驻守边关?

因此拨下巨款,重建了边防一线的营房……我说小张,你就别绕弯子了!

老政委一提醒,将军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大彻大悟,表情很是复杂。

老司令叹口气,目光审视一番昔日的老部下老战友们,站起来缓慢地说:

“这堂课上得好哇。

这些年官当大了,条件好了,开会做报告,总是给别人讲传统。

老伙计们,我看咱们是不是应该在自己家里也讲讲哪?

”说着,他抬起头来,像当年布置作战会议那样,朗声问:

张乾同志,你们的分房方案进展如何?

张主任“啪“地立正敬礼:

“报告司今员,分房方案制订完毕,请您指示。

老司令还礼:

“分钥匙吧!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人陈述的理由,都不能等闲视之”,既表现出分房问题的复杂性,也为下文请老首长落实细节做铺垫。

B.分房的压力不仅来自老将军们的家属,也来自老将军们,他们因身体或军功方面的原因也在向张乾据理力争。

C.“今天正好请老首长帮我落实些细节”这一句话看似与分房没有联系,实际体现了张乾做事机智灵活的一面。

D.小说开头写分房受到各种阻力,结尾写老司令吩咐分发钥匙,分房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思想意识转变的过程。

5.小说的标题“钥匙”有什么含义?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6.小说为什么重点写其他几位老将军的回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在山东济南开幕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总结历届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多项改革创新措施。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传承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注重从参与者角度策划展览,提高展览的可参与度;

引入电商平台,建立网上博览会,将零售、统售、网售有机结合,满足群众购物需求;

拓展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

将博览会办成人民满意、传承人受益的博览会。

通过活态展示、活态传承等方式,更多地融入传承人绝活展示、非遗爱好者现场体验等内容,力求让非遗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民众面前,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领略非遗的无穷魅力和风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项目展览展示,运用现代手段,让传统工艺项目走近大众,贴近现代生活,使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实用功能及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传统工艺项目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推动传统工艺振兴。

传统媒体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广泛采用新技术,通过现场直播、网络视频展播等形式,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非遗成果呈现给民众,让博览会真正成为全国人民都能看得见的博览会。

(摘编自中国旅游新闻网)

材料二:

近些年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成为更为普遍的纪录片叙事手法,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

《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围绕普通个体进行叙事,介绍烹饪、文物修复等传统手工艺,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传承者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故事鲜活生动,以小见大地反映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却存在部分缺失。

非遗蕴含着传统社会中宁静、淡泊的精神旨趣,有助于疗治某些时代病症,使功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给人带来心理慰藉和观念启发。

纪录片人如果善于发掘非遗的内涵,就有可能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潜在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延续非遗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多地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热情。

随着拍摄设备的轻便化和新媒体的兴盛,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领域,推动了叙事手法的革新。

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但他们满怀诚意和热情投入创作,使纪录片散发着自然、质朴的气息。

优质纪录片借助新媒体传播,也能够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时,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使得饮食类“非遗”广受青睐。

总的来说,工艺类“非遗”题材的纪录片在近几年引起社会关注,有的还成为“网红”和“爆款”,有力推动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不过,“非遗”题材还是相对较少,影响力也不够大。

纪录片人应当深入挖掘“非遗”这个“富矿”,追求多手段多面向,用生动的“现场”唤起人们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摘编自《纪录片助力非遗传播》)

材料三: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

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

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

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非遗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可以把非遗传播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让非遗融入都市人的生活。

一方面,可以将非遗的文化传播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城市可充分借助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当地非遗资源;

另一方面,要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让其在城市文化空间中保持多样性特征,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袭。

此外,还要通过开展非遗实践活动、塑造城市公共非遗空间等方式打造“非遗符号”,让非遗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标识,并让公众对其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摘编自《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五届非遗博览会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突出活态传承的方式,秉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社会的思想理念,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风采。

B.第五届非遗博览会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各种贴心的服务,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可参与度强,力争让博览会成为非遗传承人受益和人民满意的博览会。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有关烹饪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饮食类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受到更多关注。

D.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宣传非遗可以把非遗的内容与城市的形象结合起来,让城市中的非遗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五届非遗博览会注重各种宣传活动,强化传统媒体和现代传媒的结合,突出展示非遗成果,注重博览会的生动、趣味、鲜活,注重民众的感受。

B.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领域是件好事,因为这能推动叙事手法的革新,且他们满怀诚意和热情投入纪录片创作,他们的纪录片较为自然、质朴。

C.在非遗传播过程中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因为强化宣传而胡编乱造,重点把握非遗与民众的关系以及民众对非遗的情感。

D.近年来纪录片均采用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的叙事手法,记录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者的技艺,有力推动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9.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非遗传播体现的重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

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

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

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

和尝诣导,导小极

,对之疲睡。

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

“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

赞中宗,保全江表。

体小不安,令人喘息。

”导觉之,谓和曰:

“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由是遂知名。

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

导问和:

“卿何所闻?

”答曰:

“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导咨嗟称善。

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

和奏:

“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

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

既练

,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

和谓所亲曰:

“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

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

“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

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

若弗纠正,无以齐物。

皆可下太常夺服。

”诏从之。

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

顾和传》,有删改)

注:

小极:

困倦、小病。

叶:

同“协”。

练:

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基本相近。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

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

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

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确实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

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

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8分)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

,独自殿

余春。

  注:

这两诗作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木芍药,牡丹花。

殿,在最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替,“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闲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15.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用对比手法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汉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3),终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4),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6)君子固穷,。

(《史记·

孔子世家》)

三、名著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17.填空题(3分)

《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 

 

① 

,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②,曹操称赞他手下的大将 

③为“吾之子房”。

18.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在刘备家后园桃园结义之后,一直亲如手足,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

B.“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三英战吕布时,吕布就是骑着它大显英姿的。

后来赤兔马被盗献给曹操,曹操又将它赠给关羽;

关羽就是骑着这匹马斩杀吕布于白门楼的。

C.“败走华容道”中曹操曾三次大笑,一笑而赵云出击,二笑而张飞杀到,三笑而关羽出阵,活画出曹操刚愎自用、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

D.曹操求贤若渴,曾从敌对阵营里招降过许多人才,如袁绍的属下才华出众的陈琳,虽在檄文里痛骂过曹操,但袁绍失败后,曹操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

19.《三国演义》中,关羽“大意失荆州”既有其主观原因,也与东吴的谋略有关。

请概括东吴这一次为夺取荆州所采取的谋略。

阅读《雨巷》选段,完成题目。

(5分)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0.以下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雨巷》是他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此诗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作“雨巷诗人”。

B.整首诗大量运用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令人回味。

C.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一种肝肠寸断之感。

D.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21.如果说诗歌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采用了象征手法,那么请写出下列短语各象征了什么。

(2分)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9分)

对于普通人而言,缺了换位意识,往往就会滋生冷漠、偏见与矛盾。

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还会导致对群众的思想缺位、情感缺位、工作缺位。

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干事情,结果往往是自己方便了,群众就不太方便;

自己舒服了,百姓就不太舒服。

面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倘若想到对方是自己的家人,是否还会面孔冷漠、________?

不去换位思考、________,那么好事虽好却未必是群众所需要的,表面矛盾化解了群众心结却可能还在。

因而,很多人看起来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但因为少了换位思考,事实上仍然在缺位。

政策落实的方法有很多,但怕就怕那种机械僵化的执行,________式执行,“盲目地表面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