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15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征战诗鉴赏.docx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征战诗鉴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征战诗鉴赏

边塞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精彩夺目的一个重要的流派。

那里有金戈铁马的豪放,有视死如归的坚强,有壮士怀乡的悲壮,有怨妇思夫的凄凉。

有烈士报国的情怀,有建功立业的豪壮,有直上凌烟阁的理想。

有边塞生活的凄苦,有黄沙大漠的风光。

边塞诗概况、内容

(一)概念 

    边塞诗派:

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

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边塞诗风格、语言特点、常用手法、意象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边塞诗的主旨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①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代杨炯 《从军行》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

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

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这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

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 陶①《陇西行》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该诗借咏叹汉代李陵伐匈奴而全军覆没的史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寄托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 

②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代诗人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这首诗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①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 

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这首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唐(张乔)《 书边事》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民族团结,边防安定。

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代高适《燕歌行》

意思: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主旨: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②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四)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去病将军。

他的部属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全待叙事严整有序,笔力雄健奔放,格调悲壮沉雄,诗人以汉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将领,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将领的丧葬场面,并由此而折射出军队之中由于有功难赏,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现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显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扼腕叹息。

)        

③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从征兵到战斗结束,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前两句记述将军领旨征兵,暗示了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会战,统兵者权倾一时,名耸天下。

第三、四句写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而大军沿途经过的州郡也预先按制迎送。

这四句描写声势浩大,为下文伤亡之重做了铺垫。

接着写出征的结果:

参战的几万将士无一生还。

虽然言语浅白,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后两句含蓄地揭示了这次惨败的重要原因,即战略物资奇缺,以步兵之帅与强大的游牧骑兵部落在广漠里作战,必然失败。

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战前不作充分的准备,就仓促应战,其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也含蓄地讽刺了唐王朝视战争如儿戏的草菅人命行为。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宋代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

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

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

鬓边已呈秋霜,

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

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

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

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也作“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

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

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3、宋代:

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 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 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 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 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边塞诗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3、【高考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11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

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

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

 

 

 【参考答案】 

 1《征人怨》 

答案:

(1):

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别董大》答案解析:

景物特点:

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内容特点:

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

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军城早秋》答案   

(1)答:

景象: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

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4《雨雪曲》

答案3、

(1)答: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蝶恋花•出塞》

答案 

(1)答:

(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分析略)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