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02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Fqtkhy《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

1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有关常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柯尔柏格在人的社会性发展中,提出道德发展理论。

他提出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这种发展遵循三水平六阶段的普遍性顺序原则。

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

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

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4、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继而将其中的认知学习分为六类: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其中,每一类学习都建立在前一类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

5、一般认为动作技能包含三种成分:

动作或动作组;体能(主要有耐力、力量、韧性、敏捷性);认知能力(如视觉、痛觉、触觉、动觉等多种知觉能力)。

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自动化阶段。

6、教学设计包含内容:

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设置。

7、课堂评定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课堂评定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有:

它是有效教学的依据;它是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依据;它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它是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它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课堂评定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传统评定模式、动态评定模式和课程本位评定模式。

课堂评定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

测验的评定模式、非测验的评定模式。

二、名词解释:

1、发展危机:

艾里克森在人的社会性发展理论中提出发展危机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发展是一个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由于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冲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不同性质的心理困难,即为发展危机。

教育应当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2、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3、概念:

指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观念的符号。

概念是观念的、抽象的,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但存在于个别的事例中。

概念具有以下特征:

概念是对多个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概念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大大简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概念是有层次的,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

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组合而形成的。

原理:

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的说明。

因此,原理学习是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的。

原理学习有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方式。

4、动机:

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有三大功能:

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

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对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维持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

5、驱力:

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多用来表明属于原始性的或生理的动机。

如:

饥饿、性等。

需要:

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有时用来表示形成驱力的原因(如由渴产生的驱力),有时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动机(如生理需要、成就需要、亲和需要等)。

6、好奇、习惯:

好奇是指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摆弄、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各种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

习惯是指习得性的行为反应或习得性的动机。

7、态度、兴趣: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致性与持久性的倾向。

兴趣有两种涵义:

一是指个体对某人或事物所表现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兴趣与动机大同小异,两者都可视为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

8、意志、价值观:

意志是指个人对自愿选定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全力以赴的内在心理过程。

价值观是指个人自认(或社会公认)正当、并据以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符合某种标准就判为有价值,不合标准则判为无价值。

个人的价值观可用于对人和事物等各方面的判断。

9、诱因:

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的刺激,并能由接近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的刺激,并能由逃避获得满足的,就是负诱因。

10、群体:

指两个人以上为了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群体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即群体心理)。

11、从众:

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现象。

从众有助于群体形成一致意见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一种风气和凝聚力,并且可以通过群体来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从众容易排斥不同意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2、去个性化:

指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

13、群体极化效应:

指个体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

具体说有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两种情况。

14、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

群体心理效能的两种表现形式。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也就是个体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了行为的水平。

反之,群体对个体的活动不产生促进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反而出现阻抑作用,也就是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即为社会阻抑。

社会助长与以下因素有关:

活动任务的难度;优势行为参与的程度;竞赛动机。

三、简答题:

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

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同化即主体利用已有认知结构将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中;顺应即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刺激,其认知结构受到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

(2)、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

(思维萌芽阶段)

前运算阶段:

2---7岁,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凭借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

(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11---16岁,能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

(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3)、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贡献:

确认儿童智力成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成长速度不一。

(2)、教育参考价值:

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3)、缺陷:

独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性行为;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皮亚杰倾向于将发展看作是儿童本身自然的成长,不太重视社会与教育因素的功能;而维果斯基则是特别强调文化社会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力倡教育促进作用,重视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际发展水平之内。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具有以下特点:

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即根据当前问题要求对已掌握概念原理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问题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

(2)、问题解决过程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问题情境和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

问题情境因素包括:

a、情境刺激的特点,即刺激呈现的方式。

b、定势影响。

当定势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就会促进问题的解决;不一致时,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c、酝酿效应。

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束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时,问题就能较快地得到解决。

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有:

a、有关的知识背景。

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

b、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

c、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

个体的动机、兴趣、意志力、勤奋、创造精神等品质都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3、试述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相互关系。

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最主要的地位。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

(1)、活动的对象不同。

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

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

(2)、活动的结构不同。

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所以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

而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可以高度简略、高度简缩,甚至察觉不到它的进行。

(3)、活动的要求不同。

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联结,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

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

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4、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而熟练操作具有以下特征:

(1)、意义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5、智力技能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智力技能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智力技能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三种:

(1)、加里培林的阶段形成理论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

这种转化是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实现的: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冯忠良的智力形成阶段理论

冯忠良在加里培林“内化”学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结构定向”教学实验,提出了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即智力技能形成经历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

(3)、产生式系统的理论

智力技能实质上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解决问题。

智力技能的学习本质上是掌握一套程序,亦即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智力技能形成的特点:

(1)、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智力技能形成后,内部语言成为智力技能活动的工具,而无需借助直观和明显的支持物进行操作。

(2)、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

智力技能形成的初期,智力活动的展开是全面、完整和详尽的,最后则高度压缩,已达到自动化。

(3)、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智力技能一旦形成,学习者就能利用它快速而高效地解决问题。

智力技能的培养:

(1)、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式知识。

(2)、通过练习,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

(4)、科学地进行练习,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有效地转化。

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练习形式应多样化,注意举一反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满足缺失性动机。

培养以求知需要为基础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满足学生的生理、安全、归属、爱以及自尊等缺失性需要。

(2)、了解学习的性质。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只有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活动的性质,他才会按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去学习。

(3)、及时反馈。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未来行为。

(4)、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动机在性质上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因此,必须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在教学活动中培养。

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热爱,都是先经过学会而后才喜欢的,这说明学习动机只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

7、试述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的关系。

学习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控制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便更好地存储和提取信息。

学习策略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它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包括信息流程中所有环节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而对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则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视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属于元认知策略,它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8、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

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精细加工策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即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

组织策略是将学习材料划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9、简述策略教学的原则。

策略教学的原则包括: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2)、生成性。

即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3)、有效的控制。

教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

(4)、个人效能感。

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

10、试述有效教学的方法与形式。

有效教学就是高质量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方法主要有:

(1)、指导教学。

指导教学是针对结构良好的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由教师控制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控制教学进度,按照一定的教学程序进行。

(2)、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针对非结构化的思想、观点的形成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它是针对新信息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

发现学习的基本标准是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为了进一步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群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增强学生的合作和利他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

(4)、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认为学生是一个自我指导、自我激励的学习者,因而往往采取开放学习、开放教室,通常让学生到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真实性学习。

11.有效教学的形式主要有:

(1)、全班教学(大组教学)。

一种传统的、经济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即教师按照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这种教学形式使教师能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大量的学生。

(2)、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学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同质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

小组教学各组学生水平相当,有利学生适应教学。

(3)、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指按学生个人的水平和速度进行教学的方法。

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不断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教学。

主要有四种形式:

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独立学习。

12、试述课堂学习管理的涵义、功能及影响。

(1)、课堂学习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现代课堂学习管理强调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教学环境,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

(2)、课堂学习管理具有以下功能:

维持功能,即为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维持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使教学活动能顺利地进行;促进功能,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其自觉性,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3)、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因素主要有:

a、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教师课堂学习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b、学生的定型期望。

教师应当时刻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管理方式等与学生的期望相一致、相协调,以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学习管理的效果。

c、班集体的特点。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因此对待不同性质、规模的班集体,应采取不同的课堂学习管理的模式。

13、简述课堂气氛的概念、类型及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1)、课堂气氛,也叫课堂心理气氛或课堂心理气候,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

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相反,则降低学习效果。

(2)、课堂气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如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以及定势等状态。

依据这些心理状态综合表现的不同特点,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3)、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a、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

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堂运作,必须具备以下六方面的能力:

洞悉;兼顾;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责罚学生避免微波效应。

b、教师的移情。

同理心或移情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c、教师的期望。

教师的高期望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效应,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d、教师的焦虑。

只有维持中等焦虑水平,才有利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14、解释课堂纪律的涵义、功能、类型以及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

课堂纪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懂得个人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遵守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质。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接受道德规范,并形成道德义务感,使学生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使学生的行为有所遵循,不至于因对自己行为的迷惑、担心而产生焦虑。

课堂纪律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自律)。

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有:

(1)、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

(2)、适时运用非语言线索,控制课堂内学生不正当行为的产生,同时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3)、有选择地强化学生正当行为,抑制其不正当行为。

(4)、通过赞扬其他学生,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感知并加以控制。

(5)、正确运用有限度的惩罚,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15、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具体来讲,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

正确对待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行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加以调控:

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协调同伴关系;与家长合作。

16、学校群体的功能是什么,它对学生成长有哪些作用?

(1)、学校群体与其它群体一样,具有以下一般功能:

a、生产性功能。

即群体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功能。

学校群体的生产功能主要指教育教学任务的实现以及学生的培养质量等。

b、维持性功能(组织功能或凝聚功能)。

群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大多数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发挥群体作用。

(2)、学校群体与其它群体有区别,其心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a、归属功能:

指学校群体能使学生或教师产生一种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的需要体验。

b、认同功能:

指学校群体能使学生或教师对一些重要的、原则的事情或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

c、支持功能:

指学校群体中学生或教师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以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等,得到学校群体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获得一种支持的力量,增强其信心,推动个体进步。

d、塑造功能:

指学校群体对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和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3)、班级群体作为学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

a、班级群体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媒介。

班级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教师的影响实现的,其次,班级中的同学关系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b、班级群体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途径。

班级群体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c、班级群体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

班级群体的人际关系和学习风气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17、试述学校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应当如何管理?

竞争与合作是人际关系中两种相对的基本形态。

学校群体不仅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

学校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竞争,一方面能激起学生自尊心,使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学习效率高;另一方面竞争只有少数人获胜,大多数人以失败告终,使学生产生自我贬低,对学习丧失信心。

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信心,产生安全感,积极投入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责任分散,使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

(2)、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在竞争情境中学生有较强的动机,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同时,学生为了保持“第一”,追求符合标准答案,而不敢别出心裁,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合作情境中,学生同心协力,一旦有人解决问题会得到大家的鼓励,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但是,合作也可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而阻碍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3)、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

竞争情境中,学生取胜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同时,遭人嫉妒或感到不安;而失败后常产生自卑感、无能、自我拒绝的情感体验,同时,有时会感到受人轻视、排斥或打击等。

在合作情境中,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喜爱的情感,同时也能体验到共同成功的喜悦心情,愿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和大家一起工作。

鉴于学校的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要加以引导:

(1)、青少年从小就要培养经受得起竞争的韧性。

个体在竞争条件下,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越强烈,越能发挥其潜能。

在竞争失利时不气馁,冷静分析,变失败为成功之母,以提高个体在竞争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2)、对竞争中所存在的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过多的竞争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制造人为的紧张。

过分强调竞争会损害学生间正常的关系,或使个别学生形成不良的品质。

(3)、有效合作必须使所有群体中的成员认识自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自己的职责,相互帮助,相互理解。

同时防止产生责任分散,出现过分依赖、社会阻抑现象,甚至小团体主义。

(4)、在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