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427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处理系统设计.docx

水处理系统设计

 

离子交换水处理系统

工艺设计说明书

1工艺设计说明....................................................5

1.1工艺设计依据................................................5

1.2原理介绍....................................................6

1.3流程介绍....................................................8

1.4树脂再生与否的选择..........................................9

1.5出水质量要求...............................................11

1.6处理能力及水池水量.........................................12

2主要设备设计计算...............................................12

2.1树脂柱设计计算.............................................12

2.1.1设计依据 ......................................................12

2.1.2阳离子柱设计计算.............................................13

2.1.2.1柱内径 D 内 1 计算 ....................................13

2.1.2.2柱高 H1 计算 ........................................14

2.1.2.3再生周期计算.......................................14

2.1.3阴离子柱设计计算 ..............................................15

2.1.3.1柱内径 D 内 2 计算 .....................................16

2.1.3.2柱高 H2 计算 .........................................16

2.1.3.3再生周期计算........................................17

2.1.4混合交换柱设计计算.............................................17

2.2过滤器设计计算...............................................17

2.3除碳器设计计算...............................................19

2.3.1工作面积计算....................................................20

2.3.2填料高度计算....................................................21

2.4槽罐设计计算.................................................22

2.5管路设计计算.................................................22

2.5.1进出水管 ........................................................23

2.5.2树脂注入管 ......................................................23

2.5.3树脂卸出管 ......................................................23

2.5.4压空进气管 ......................................................23

2.5.5呼排管 ..........................................................24

3废物治理 ...............................................................24

4附图附表.......................................................24

附图:

 ........................................................24

附图 1设备布置平面图 ............................................24

附表:

 ........................................................24

附表 1主要设备、材料一览表 ....................................25

附表 2管道特性表................................................25

1工艺设计说明

 

1.1工艺设计依据

 

(1)《水处理工程师手册》(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锅炉水处理技术》(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3)《火电厂水处理及水质控制》(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GB50109-2006 工业用水软化除盐设计规范;

(5)HG/T 20519-2009 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

 

(6)HG/T 20553-2011 化工配管用无缝及焊接钢管尺寸选用系列;

 

(7)GB 17279—1998 水池贮源型 γ 辐照装置设计安全准则;

(8)GB 7465-2009 高活度钴 60 密封放射源。

 

1.2原理介绍

 

离子交换柱的结构和一级复床加混床系统原理图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如图 2 所示的一级复床加混床系统,是水处理专著文献《水

处理工程师手册》(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锅炉水处理技

术》(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的推荐流程,其系统较简单,

出水水质稳定。

该系统采用化学法对进水进行除盐处理,水中的各

种盐类几乎都可被除尽,出水水质主要指标为:

电导率小于

20μS/m。

该系统中,当水通过强酸性 H 离子交换树脂时,水中的各

种阳离子被树脂中的 H+交换后留在树脂中,而 H+则到了水中,其交

换反应可用下式综合表示:

 

由上述反应式可知,阳床的出水呈酸性,其中含有和进水中阴离子

相应的 H2SO4 和 HCl 等强酸,以及 H2CO3 和 H2SiO3 等弱酸。

通常

H2CO3 在酸

 

图 1离子交换柱的结构

性水中成为 CO2。

随后,阳床出水由除碳器上部经喷淋装置,流过填

料层表面,空气自下部风口进入逆流穿过填料层。

水中的游离二氧

化碳迅速解析进入空气中,自顶部排出,其残留量可达 5 mg/L。

后,再进入阴床。

这时水中各种阴离子被 OH 型树脂交换吸附,树脂

上的 OH-则被置换到水中,并与水中的 H+结合成 H2O,其交换反应可

用下式综合表示:

 

经复床除盐后,出水水质达到初级纯水的水平。

最后,复床的出水

进入混床,进一步纯化除盐,出水电导率达 20μS/m 以下。

从而,

实现原水的净化处理。

 

图 2一级复床加混床除盐系统原理图

1—阳床;2—除二氧化碳器;3—中间水泵;

4—阴床;5—混床

1.3流程介绍

 

离子交换水处理系统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如图 3 所示。

如图

所示,首先树脂由树脂注入口通过漏斗(F01/1~3)注入树脂柱内。

树脂注入口还可以作为备用管口,如用于柱内树脂的酸碱洗涤等。

管道 W01-32P 为进水管道的旁路,用于调节系统的进水流量,超出

处理能力的池水直接由此旁路返回池内。

进水由经石英砂过滤器和

活性炭过滤器两级过滤后,按 1.1 小节所述原理及图 2 中的流程依

次进入由阳离子交换柱(R01)、除碳器(R02)、阴离子交换柱(R03)和

混合离子交换柱(R04),进行阴阳离子交换纯化及除碳。

石英砂过滤

器和活性炭过滤器具有滤去水中游离物、微生物、部分重金属离子

的作用。

若池水电导率符合要求,只是为了除去之中的铁锈、絮状

物等渣滓,池水可仅经两级过滤后,由管道 W03-15P 直接返回水池。

各柱进出液管道上均设有在线电导率仪、压差变送器及管道过滤器,

其中,电导率仪用于测定出水水质;管道过滤器用于过滤出水中的

碎树脂等小颗粒物质;压差变送器用于指示管道过滤器前后的压差,

当压差达到一定值后对其中过滤芯子进行更换。

同时,在各管道上

还设置有取样点,取样后送分析室分析电导率等,并与在线电导率

显示数据相对比。

为防止柱内树脂的板结等情况,造成进水流动不

畅,各柱上均设置了压差测量仪表和压空进气管。

压差测量仪表安

装在柱子进出水管上。

压差测量仪表显示值达一定值或进水流速变

慢时,由压空进气管向柱内通入压空可以疏松柱内树脂确保水流畅

通。

待各柱树脂达到工作交换容量,即出水水质达不到要求后,开

启树脂卸出管道上的相关阀门,同时向柱内注水和适当开启压空阀

门向柱内通入压空(起到搅拌作用),卸出树脂送处理处置。

 

1.4树脂再生与否的选择

 

该离子交换水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不进行再生操作,待离子

交换树脂达到工作交换容量后直接卸出更换新树脂。

之所以不进行

树脂

 

图 3离子交换水处理系统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再生操作,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阴、阳离子床的再生周期为 825 h(混床的再生周期会更长),

即一个运行周期处理水量大于 800m3,而水池水量仅 28.3m3。

相对

一个处理周期处理量而言,水池水量极小,一个运行周期可以将水

池内的水纯化约 30 次。

2)该离子交换水处理系统并非长期连续运行,待水池水质达到

要求后运行便会停止。

另外,水池处于密封状态,池水相当于贮存

于一不锈钢密封容器内,水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少,一般不会收

到污染。

因此,该系统每投入运行一次,便能保证池水水质维持较

长时间。

3)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对床体内部结构有要求,因此会

增加大量柱内构件、管线及阀门等。

再生操作过程比较繁琐,要求

比较严格,稍有疏忽就会给运行带来不良后果。

另外,还会产生许

多酸碱废液;达到工作交换容量的离子交换树脂没有放射性,处理

处置较容易。

4)本系统选用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是常用树脂,早已商品化,

尤其在发电厂水处理过程中大量应用,廉价易得,且预处理相对容

易。

 

1.5出水质量要求

 

参照《GB 17279—1998 水池贮源型 γ 辐照装置设计安全准则》

中水池贮源水质电导率小于 1000μS/m 的要求,并考虑到密封钴 60

放射源的自身条件,将其水质电导率降至 100μS/m 甚至更低。

同时,

《GB 7465-2009 高活度钴 60 密封放射源》规定贮源水中的总氯离

子含量不大于 1×10-6,pH 值为 5.5~8.5。

该一级复床加混床系统采用化学法对进水进行除盐处理,水中

的各种盐类几乎都可被除尽,且出水水质较为稳定,据相关文献报

道其出水电导率一般小于 20μS/m。

同时,由于现水池水质较好,

盐分较少(~120μS/m),经处理后其 pH 值也会在 5.5~8.5 范围内。

出水电导率按 20μS/m 计,再由原水电导率 120μS/m,则系统

的净化效率 μ 为:

μ=(120-20)/120

=83.3%。

 

1.6处理能力及水池水量

 

该系统处理能力确定为 1.0m3/h,对池水进行循环净化,直至

满足贮源水质对电导率的要求。

418/4-12#源库内两个中子源水池相通,规格分别为

2m×2m×5.1m、2m×1.45m×5.1m,水深为 4.1m。

则水池内水量为:

 

(2m×2m+2m×1.45m)×4.1m

=28.3 m3

2主要设备设计计算

 

2.1树脂柱设计计算

 

2.1.1设计依据

 

处理能力:

1.0 m3/h;

工作温度:

室温;

732 型树脂工作交换容量:

1000 mmol/L(湿);

732 型树脂运行流速:

10~45 m/h;

717 型树脂工作交换容量:

500 mmol/L(湿);

717 型树脂运行流速:

10~45 m/h;

原水水质:

电导率约为 120μS/m(由分析室提供);

出水水质:

电导率不大于 100μS/m,总氯离子含量不大于 1×10-

6,pH 值为 5.5~8.5。

 

2.1.2阳离子柱设计计算

 

2.1.2.1柱内径 D 内 1 计算

 

阳离子交换柱采用 732 型中的 001×7 号离子交换树脂。

运行过

程中,原水在该树脂床中的运行流速范围为 10~45m/h。

本设计取

进水流速为 30 m/h,则结合式

(1)可得:

S=q/v

(1)

式中:

S —床体内部截面积,m2

q —处理能力,m3/h

v—进水流速, m/h

S=q/v

=1m3/h÷30m/h

=0.033 m2

再由 S=0.785D 内 12 得:

D 内 1=206 mm

为便于管道选取,设计中, D 内 1 取 200 mm,选用 φ219×6 的

无缝不锈钢管。

 

2.1.2.2柱高 H1 计算

 

一般情况下,处理能力为 5 m3/h 以下的离子交换柱,高径比的

取值范围为 5~10。

本设计取高径比为 8,则由式

(2)可得:

H=kD 内

(2)

式中:

H —床体高度,mm

k —高径比

D 内—柱内径, mm

H1=kD 内 1

=8×200

=1600 mm

设计中,H1 取 1600 mm。

 

2.1.2.3再生周期计算

 

一般地,离子交换柱的装填量为柱高的 2/3 左右,即可得本阳

离子交换树脂装填高度约为 1000 mm,相应装填量为 0.033 m3。

按照

式(3)进行该床再生周期的核算。

T=( V 树脂×K×0.6 )÷ ( q×λ÷ 50)(3)

式中:

T —再生周期,h

V 树脂—树脂体积,m3

K —树脂工作交换容量,mmol/L

q —处理能力(进水流量),m3/h

λ—进水电导率,μS/cm

即 T1=(0.033×1000×0.6)÷ ( 1×1.2 ÷ 50)

=825 h

可见,阳离子床的再生周期为 825 h,即约 5 周需再生一次,较

为合适。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去离子柱每运行一个周期即可将水池

内的水净化约 30 次。

 

2.1.3阴离子柱设计计算

 

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 OH-、H+通过与池水中的各种阴阳离子交

换后而进入水中。

考虑到池水的内杂质离子种类等具体情况,理论

上进行交换的这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是相等的,即进入水中 OH-的摩

尔数与进入水中 H+的摩尔数相等。

同时,由于阳离子树脂的工作交

换容量较大,通常是阴离子树脂交换容量的 2 倍,因此,对于一级

复床,阴离子柱的树脂装填量是阳离子柱的 2 倍才比较匹配。

本设

计中,阳离子柱的树脂装填量为 0.033m3,故阴离子柱的树脂装填

量应为:

0.033 m3×2

=0.066 m3。

设计中,阴阳柱及混合柱的规格型号及内装树脂量相同的情况

很常见。

但考虑到为适当延长阴离子树脂柱的更换周期,本规格书

采用阴离子柱的树脂装填量是阳离子柱的 2 倍的方案,即适当放大

阴离子交换柱。

 

2.1.3.1柱内径 D 内 2 计算

 

运行过程中,进水在该树脂床中的运行流速范围为

10~45m/h。

本设计取进水流速为 20m/h。

由处理能力 1.0m3/h,

结合式

(1)可得:

S=Q/v

=1.0 m3/h÷20m/h

=0.05 m2

再由 S=0.785D 内 2 得:

D 内 2=252 mm

为便于管道选取,设计中, D 内 2 取 250 mm,选用 φ273×7 的

无缝不锈钢管。

 

2.1.3.2柱高 H2 计算

 

由阴离子柱的树脂装填量,即 0.066m3 及 D 内 2 为 250mm,可

求得阴离子交换柱树脂装填高度约为 1300mm。

考虑到离子交换柱

的装填量为柱高的 2/3 左右,即可得阴离子交换柱高 H2 为 1950

mm。

本设计中,H2 取 2000 mm。

 

2.1.3.3再生周期计算

 

按照式(3)进行该床再生周期的核算,即:

T2=(0.066×500×0.6)÷ ( 1×1.2 ÷ 50)

=825 h

可见,其再生周期同阳离子床。

 

2.1.4混合交换柱设计计算

 

由于系统的进水电导率较低,又通过一级复床进行除盐处理,

因此,混床的进水电导率极低。

结合以上情况,混床的设计参照阴

离子交换柱的设计,内径取 250 mm,高度取 2000 mm,树脂装填高

度取 1300mm。

另外,由于混床的进水电导率极低,相应地会延长

混床的再生周期,这样会减少树脂更换次数。

该床是把一定比例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混合装填于同一个交

设计参数

柱高/mm

内径/mm

装填高度/mm

树脂种类

阳床

1600

200

1000

001×7

阴床

2000

250

1300

201×7

混床

2000

250

1300

201×7MB、001×7MB

换柱中,以进行离子交换。

一般来讲,阳离子树脂的比重比阴离子

树脂大。

因此,在混床内阴离子树脂在阳离子树脂上。

阴、阳离子

树脂的装填比例一般为 2:

1,即阴、阳离子树脂的装填高度分别为

870 mm、430 mm。

综上,该一级复床加混床系统各柱主要设计参数见表 1。

 

表 1复床加混床系统各柱主要设计参数

 

2.2过滤器设计计算

 

2.2.1活性炭过滤器

活性炭过滤器内装填活性炭,是一种较常用的水处理设备,作

为水处理脱盐系统前处理可有效保证后级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出水

水质,防止污染,特别是防止后级离子交换树脂等的游离态余氧中

毒污染。

据文献《火电厂水处理及水质控制》(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活性炭过滤器的水流速度 v 一般为 5~15m/h,活性炭床的

层高 H 一般在 1000~2500mm,一般不低于 1000mm。

本设计中取水流

流速为 12m/h, 高 H 取 1200mm。

即由式

(1)得:

S=q/v

=1m3/h÷12m/h

=0.083 m2

再由 S=0.785D 内 32 得:

D 内 3=330 mm

可见,活性炭过滤器内径 330mm,高 1200mm。

2.2.2石英砂过滤器

石英砂过滤器用作系统的预处理设备,作为粗过滤设备,过滤

精度在 0.005-0.01m 之间。

它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并对水中

的胶体、铁、有机物、细菌等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作用,具有过滤

速度快、过滤精度高、截污容量大等优点。

一般情况下,砂滤的水流速度 v 一般为 8~10m/h,设计中取

10 m/h;滤层高度为 1000mm 左右。

即由式

(1)得:

S=q/v

=1m3/h÷10m/h

=0.10 m2

再由 S=0.785D 内 2 得:

D 内 5=356 mm

设计中,石英砂过滤器取与活性炭过滤器同种规格,即内径 356mm,

高 1200mm。

 

2.3除碳器设计计算

 

除碳器的作用是脱除阳床出水中的二氧化碳,经过除碳器脱除

后进入到阴床。

阴离子交换柱在酸性介质中易于交换。

如果不脱除,

二氧化碳气体与阴树脂反应,缩短阴树脂的交换容量,缩短工作周

期,增加制水成本。

水处理系统常用的除碳器有大气式除碳器(结构见图 4)和真空

式除碳器两种。

本系统采用大气式除碳器。

大气式除碳器的计算,

主要是确定除碳器的本体尺寸,即工艺尺寸。

 

图 4大气式除碳器结构

1—收水器;2—布水装置;3—填料层;4—格栅;

5—进风管;6—出水锥底

 

2.3.1工作面积计算

 

除碳器的工作面积按下式计算:

A=q÷b(4)

式中:

A —工作面积,m2

q—除碳器的处理水量,m3/h

b—除碳器的淋水密度,一般采用

60m3/(m2.h)

由式(4)得:

A=1.0 ÷60

=0.0167 m2

再由 S=0.785D 内 2 得:

D 内 6=146 mm

设计中,D 内 6 取 150 mm,选用 φ159×4.5 的无缝不锈钢管。

 

2.3.2填料高度计算

 

除碳器内所需填料高度按下式计算:

h =

G

S ⨯ A ⨯ K ⨯ ∆c

(5)

式中:

G —需脱除的 CO2 量,kg/h

S—单位体积填料所具有的表面积,可按选

定的填料品种及规格由相关表中查得,

m2/m3

A—除碳器的工作面积, m2

K—除碳器的解吸系数

Δc—脱除 CO2 的平均推动力,kg/m3

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一般为 15~40mg/L,设计中取 30

mg/L。

经除碳后,其残留量按 5mg/L 计。

同时,选用

φ25×25×3 的瓷拉西环。

据文献《火电厂水处理及水质控制》(北

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此时,Δc 为 0.02kg/m3;对于

φ25×25×3 瓷环,S 为 204m2/m3;在淋水密度为 60m3/(m2.h),

设计水温为 25℃时,K=0.47。

再根据处理能力,可得 G 为(30-5)

×1000=0.025kg/h。

即由式(5)可得:

h =

=

G

S ⨯ A ⨯ K ⨯ ∆c

0.025

204 ⨯ 0.0167 ⨯ 0.47 ⨯ 0.02

=780 mm

即填料层高度为 780mm。

设计中,除碳器高度取 1000mm。

 

2.4槽罐设计计算

 

该系统共设有 2 个储罐,为除碳水槽 V01 和产品水槽 V02,分

别位于除碳器后和混床后,用于接收除碳后的阳床出水和混床出水。

设计中,两储槽的体积按系统每小时处理能力的 2 倍进行设计,高

径比选用 1:

1。

因系统处理能力为 1.0 m3/h,即储槽体积 V 为 2.0 m3。

由高径比

H:

D=1,根据公式(6):

V=0.785H×D2(6)

式中:

V —储槽容积,m3

H —储槽高度,m

D —储槽内径,m

得 D=(V/0.785)1/3

=1084 mm

即 H=D=1084 mm

设计中,两槽子的高、直径均取 1100 mm。

 

2.5管路设计计算

 

2.5.1进出水管

 

一般地,水在管内流速在 1.5~3.0m/s,本设计选用 1.5

m/s。

根据处理能力 1.0 m3/h,由式

(1)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