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633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docx

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最新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六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语  文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这么一位________的启蒙者、改革者、推行者、论战者,出现在70年代台湾的学府与文坛,确是应运而生的主流人物。

后来他更奋自淬砺,写出一种________的杂文风格,令人期待他层楼更上,领域更开。

谁料就在高潮的浪脊上,这主角竟然突地失踪,有不得见者达二十多年。

这反高潮的一招,究竟是元叔戏弄我们的幽默,还是幕后另有我们未明的隐情,该由文学史家来________了。

A.虎虎生威 刚健明快 揭示        B.虎虎生威 矫健明快 揭发

C.虎虎生风 刚健明快 揭示D.虎虎生风 矫健明快 揭发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那么一天你来到了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没有高楼林立的触动,______________和大多数滇西北群山之间的村落一样,这里的人和自然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生生息息。

①没有生活在城市里的鸟儿的绝望和目光的黯淡

②这里只有皮肤黑黝黝,笑容却自然得像没有瑕疵的天空,云是滴答的,心情是愉悦的

③这里只有连绵不断的山峰,湛蓝的天,成片成片、绿得当你看上去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④没有人潮涌动,这涌动像极了钱塘江涨潮的场面

⑤她只是依偎在大山深处的一个村落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⑤①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日,随着一部名叫《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电视剧的热播,引发了观众关于“北上广到底相信什么?

”的思考。

B.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智力素质的提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掌握。

C.两位信徒那坚定的脚步,衬着蜿蜒的石阶和石阶旁突兀的树干,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像一幅油画印刻在我的心头。

D.随着高考分数的揭晓,三名来自××市和××市姜堰区的女孩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她们就是本次高考的文理科和艺术类的第一名。

4.关于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夸张: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借代: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C.对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D.比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5.下列四个选项中,对语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

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如果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就更好了。

这样,你就做到了卓越。

而在这一个点上的超越,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成功。

乔布斯是个完人吗?

苹果公司是面面俱到吗?

他们的每一块木板都比竞争对手长吗?

当他们能把产品做到人人喜欢,就几乎一切都有了。

我们为什么没有苹果,没有乔布斯,正因为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描绘的理想模式之中。

A.我们需要找出自己的优势且将其发挥到极致。

B.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更好。

C.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的模式中。

D.无论是人还是公司,都靠自己最长的那块板成功。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郁离子》序

徐一夔

《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

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

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

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

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

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

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

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

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

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

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

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

有激而言也。

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

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

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

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

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

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

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

《传》有之曰:

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公之谓也。

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

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

呜呼!

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

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

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

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

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亦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

公讳基,字伯温,栝苍人。

若其言行之详、官勋之次,则具在国史,兹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门生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已而南北绎骚        绎:

连续不绝

B.孙、吴之阴谋阴谋:

暗中策划

C.俾为之序俾:

使

D.因不让而序之让:

推让,推辞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出是书以见教

B.而不失乎正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

C.俾为之序皆以公不大用为憾

D.其说诡于圣人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

(4分) 

________

________

(2)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

(4分)

________

____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赞扬了《郁离子》?

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

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 龙 吟

晁端礼①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

九衢②雪少,千门月淡,元宵灯近。

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

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

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

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

凭阑干,但有盈盈泪眼,把罗襟揾。

【注】①晁端礼:

北宋词人。

因得罪上司,废徙达30年之久。

②九衢:

指御街。

(1)简析上阕“九衢”以下六句的写景特色。

(6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请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

(5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5)醉能同其乐,______________,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6)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7)我知言,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8)满招损,__________。

(《尚书》)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宁 古 塔

余秋雨

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

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

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

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

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

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

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

“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

”顾贞观一听急了:

“十年?

他还有几年好活?

五年为期,好吗?

”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

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

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

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⑥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

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⑦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

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

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

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⑧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选自余秋雨《宁古塔》,有删节)

12.“‘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文中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4.解释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6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关于阅读革命

——答《广州日报》吴波问

谢有顺

记者 多媒体时代,对人们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带来什么影响?

谢有顺 我想,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选择多元了。

可读的东西太多,阅读行为也被分解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坐车、吃饭、熄灯后的夜晚,都可以进行阅读,这些阅读上的便捷,有一些是技术革新带来的,有一些也是阅读者慢慢养成的习惯。

尤其是手机成了一个移动阅读器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阅读中的信息依赖和消遣功能被放大了,过去那种手持一本书的庄严感已经消失,阅读成了琐细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轻阅读、浅阅读成了主流,这也势必影响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一些契合于这种趣味的文字也就应运而生。

记者 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各有不同特点,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吗?

如果两者共存,您认为会是以一种什么方式共存?

谢有顺 在可以望见的将来,纸质书不可能被取代。

相比于电子书,纸质书也有自己不言而喻的优势:

适合查阅、记忆,人和纸对话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的温度——尤其是被人读过、划过、批注过的书,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化传承的印痕。

因此,二者共存是必然的。

读者选择哪一种阅读方式,这完全决定于他的习惯、心态和时间,电子阅读便捷、信息量大,而纸质阅读比较从容,适合交流和回味。

当一个人厌倦于以加速度的方式活着时,也许他就会回想起读纸质书时的那种舒缓心境。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回过头来羡慕那些有闲暇读书的人,就像在城市住惯了高楼的人,现在也开始想念乡村小屋一样。

记者 面对新媒体阅读竞争和挑战,如何开展好传统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

谢有顺 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要把经典的美和魅力充分解读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并喜欢它,经典才能深入人心。

阅读是一种吸引,而一种经典要能长久地吸引读者,我觉得要有普遍性、经典性和时代性的复合特征。

所谓普遍性,指的是语言要朴白、有韵味,话题或形象要吸引人;所谓经典性,指的是经过了一定的时间选择之后,依然还能被人记起的那部分;所谓时代性,指的是它的价值观到现在还新鲜、还有魅力。

因此,经典也要经过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要让经典能和这个时代对话,要对经典重新作出阐释,这才能让经典重放光芒。

记者 在日益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竞争”人们的闲暇时间的时代,究竟如何阅读才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让阅读滋润我们的心灵,进而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和修养?

谢有顺 不要奢望能找到一种方式来弥合业已形成的阅读裂缝,有裂缝、有差异其实是好事。

阅读的自由和多元化,必然会带来一些混乱,甚至粗糙和粗俗大行其道也不足为奇,但不管如何,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总是一种时代性的进步。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市民社会,一个多数人选择在世俗里藏身的社会,以世俗为旨归、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可能会把社会带入一种浅薄的境地,但你必须承认,浅薄中如果洋溢着一种世俗的欢乐,也自有一种不能被藐视的温暖。

它同样值得尊重。

只要我们能够让读者读到自己想读的,只要读者自由阅读的权利能够被有力地捍卫,相信阅读本身有着巨大的自我修正和自我矫治的能力,正确的阅读风气正是在阅读的自我修正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

其实,对于今日的中国而言,创造自由阅读的风气、提供便于阅读的环境,远比引导读者具体该读些什么书更重要。

一个人该读什么书,是在阅读中慢慢领悟和调整的,而不是在阅读之前就被规定的。

(有删改)

16.谢有顺认为电子书和纸质书会以怎样的方式共存?

(6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7.谢有顺认为如何才能开展好经典阅读?

(6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8.在日益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竞争”人们的闲暇时间的时代,什么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

(6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的模样在于你凝视它的目光,你所见到的都是你内心的投射。

让我们用澄澈的眼光凝视世界,不要因为长大而丢失了内心的澄澈。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六)

1.C [虎虎生威:

像老虎一样有一种令人敬畏的气势。

虎虎生风:

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选文中有“应运而生”,所以填“虎虎生风”合适。

矫健:

强壮有力。

刚健:

(性格、风格、姿态等)坚强有力。

揭示:

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

揭发:

揭露坏人坏事]

2.C (首先注意“没有……没有……只有……只有”的对比结构;其次,注意“人和自然”的提示性,“人”的内容在前,“自然”的内容在后;再次,⑤只能放在最后,满足“一个村落”和“……的村落一样”的衔接)

3.C (A项“随着”这一介词滥用,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应将其去掉。

B项逻辑顺序有误,应改为“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智力素质的提高”。

D项中“三名”与“两地”无法匹配)

4.D (有“如”,但不是比喻修辞)

5.A (B项概括不全。

C项从反面来说,不适宜作为最准确的概括句。

D项比喻说法未直接说理)

6.B (阴谋:

用兵的谋略)

7.B (A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

B项都表转折。

C项替/当作,作为。

D项介词,比/介词,在)

8.

(1)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以……为本),明了吉凶祸福的苗头,通晓古今事业成败得失的情况,对矫正元朝的弊病有深深的感慨。

(每句1分)

(2)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还是弃置不用,关系到天下和国家兴衰(缘故),那么这本书,难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吗?

(每句1分)

9.①作者才能方面,刘基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气度超群。

②作者的写作目的方面,作者因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发愤著书,以期后人以此参考,达到治世。

③书籍价值方面,内容广博,思想深邃纯正,雄辩有力。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0.

(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2分)词人向下看,九衢上残雪斑驳;向上看,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

(1分)②嗅觉、视觉相结合,(2分)夜风送来梅花清香,池塘表面的冰已经融解。

(1分)(或答白描手法、远近结合、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有赏析文字即可)

(2)羁旅漂泊,孤寂之苦,(1分)对年华已逝的感慨、(1分)仕途失意的感伤、(1分)对清净、洁白的冬景的喜爱,(1分)元宵佳节的即将来临的舒畅,(1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答出五点即可)

11.

(1)扈江离与辟芷兮 

(2)一夫当关 (3)余嘉其能行古道

(4)奈何取之尽锱铢 (5)醒能述以文者 (6)起舞弄清影

(7)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谦受益(谦得益)

12.①流放途中的艰险和到达宁古塔后的苦难。

②清廷官员一旦被流放,很可能面临家人、家族甚至邻里的牵连治罪,内心充满了歉疚却无力挽回。

(一点2分)

13.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1分,与上文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相呼应)承接上文流放者间的友谊,(1分)体现了苦难中友谊的珍贵和人格的高贵,(1分)自然引出作者关于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们精神遗留有关联的联想。

(1分,“流放创造了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亦可)

14.虽然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这些第一流人才也受尽磨难,(2分)但不如流放宁古塔流放法,超越了基本的生理限度和物质限度。

(2分)流放宁古塔并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和产生一流的文明。

(2分,“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亦可) 

15.①通过对宁古塔残酷环境的渲染,和对流放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被流放文人的深切悲悯。

②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的流放刑法戕害文人和大规模株连治罪行为的愤慨。

③对在苦难中文人间能产生最珍贵友情的赞美,体现出对高贵人格的赞美。

④对被流放文人在跨越苦难之后,创造文明传承文化的敬佩之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6.①决定于读者的习惯、心态和时间。

②电子阅读便捷、信息量大,而纸质阅读从容,适合交流和回味。

③厌倦于以加速度的方式活着时,会想起读纸质书时舒缓心境。

(每点2分)

17.学校教育要充分解读经典的美和魅力,(2分)使经典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们产生阅读兴趣。

(2分)要从普遍性、经典性和时代性的角度对经典进行再选择和再阐释。

(2分)

18.①自由、多元化的阅读,即使粗糙、粗俗也有意义。

②按照自己的喜好阅读,是时代的进步。

③以世俗为旨归、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同样值得尊重。

(每点2分)

19.略。

【参考译文】

《郁离子》,是诚意伯刘基在元末时写的书。

刘公的学问足以探究天、地、人的奥秘,学识足以通晓所有事物的情状,气势足以改变军队的首领,以此评价自己,在天地之间卓然不群,自认为与古代的豪杰相比并无差别。

二十岁,已经获得进士第,有志于推崇君主庇护百姓。

在那时,国君不多惦念考虑天下,任用官员也不认真选择,事情按惯例处理,(有才能的人)闭着嘴不能有所作为。

不久南方北方相继发生骚乱,刘公慷慨激愤有安定天下的志向。

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正致力于出兵作战,授予他参赞的职务,而刘公急欲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多次提出建议,都是挽救时局的长远之计。

但当时的执政者因循守旧并乐于苟且偷安,建议都被压制不被实行。

刘公就弃官离开,隐居在青田山中,发愤著书。

这就是《郁离子》写作的缘由。

郁离是什么?

离是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

使用它,文章就文采兴盛,国家就会达到太平治世。

这本书一共十卷,分为十八章,散列为一百九十五条,多的有上千字,少的有上百字。

书中详细谈论了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谨慎处理微小的细节、修缮法纪、不求近列、推崇规劝、侦察敌情、审视形势、任用贤才、治理百姓,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明了吉凶祸福的苗头,通晓古今事业成败得失的情况,对矫正元朝的弊病,有深深的感慨,有激愤的言论。

文章包容万物,彻底消解各种疑惑,辩论的文辞富丽,比喻工巧,又不背离正道。

快速阅读这书的时候,书中的锋芒令人敬畏,就像太阿剑离开剑匣,好像不可把玩。

慢慢思量,书中的道理正确,言之凿凿如同治病的药物,确定无疑如同疗治饥饿的不可缺少的五谷,哪里像管仲、商鞅的功利之说,申不害和韩非的刑名之术,张仪、苏秦的游说之术,孙武、吴起的用兵谋略,他们的学说都违背圣人(的思想),追求高超的谋术,却不认为自己不正确!

看这本书的人,都把刘公(之前)不被重用当作是遗憾的事,怎知天意在此,要将天命给予新朝呢?

皇帝兴起,(刘公)最终完成伟大的谋略,辅佐皇帝,时运昌隆。

等到论功行赏,裂地分封,最终接受五等爵位,与开国的元勋大臣,享受丹书铁券的荣光,永享美好,这难道不是荣耀的事情吗?

《传》上说:

自己国家的人才不被任用,就可能被敌国使用。

这就应该说的是刘公吧。

刘公写这本书,本来寄望于后世使用它,怎料到会亲身实践?

虽然如此,刘公的功业都体现在这本书上,这是元朝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