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76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

科学锻炼身体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着科学指导作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作为体育运动知识,安排在九年级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而且是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当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时,能够做到科学锻炼,这样不仅增进了身体健康,而且还发展了体能,保证了九年级大强度学习。

同时还达成了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3、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安排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2、教学难点:

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

(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1、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

运动负荷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要使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并在运动中根据身体与体能状况灵活地调整运动负荷,关注心理负荷。

那么,什么是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运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

因此,那种只是“出工不出力”式地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而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与此相反,如果锻炼的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等现象,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

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

因此,要认识与把握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与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负荷量一般常用距离、重复次数、持续时间等要素来表示;运动强度一般常用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等要素来表示。

所以说,从大的方面讲,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即:

负荷量与运动强度。

从具体的角度说,那些表示负荷量与运动强度的要素,均可称为是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

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认识运动负荷的概念,了解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理解运动的量和强度的关系,明确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而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由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决定的。

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彰显教师专业水准,而指导学生学会安排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反映教师教学水平。

因此,作为教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做到,以“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为过程;以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前提;以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为落脚点。

在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做到,第一,量力而行;第二,合理搭配运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第三,采用适宜的练习密度;第四,要处理好锻炼与恢复的关系。

第一,量力而行。

就是要根据锻炼者的体能和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人的运动状态是动态变化的,有状态好的时候,也有相对较差的时候。

当运动状态好时,身体各项机能达到相对较高水平,应适当加大负荷量,尝试较大强度的练习;反之,应减小负荷量,降低运动强度。

对于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来说,切忌盲目参加超过自身能力的活动,应在紧张的学习中,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逐步提高体能,增进健康。

第二,合理搭配运动强度和负荷量。

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运动的量简单说就是“持续运动的时间、距离、组数、次数”,运动的强度是“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完成动作的速度,练习密度及动作难度”。

运动的“负荷量”与“运动强度”这两个指标制约着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较大,学生容易疲劳,甚至有损身体健康,负荷太小,则失去锻炼的意义。

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要注意将量和强度的关系处理适当。

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强度小时,则量加大。

同时,安排的负荷要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摒弃运动训练式的教法,让学生体会运动是快乐的。

第三,采用适宜的练习密度。

在体育课中练习密度是指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体育课练习密度既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影响着锻炼效果。

运动强度大,练习密度也较大时,学生机体得不到休息,不利于增进学生健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

反之,运动强度小,练习密度也较小时,学生身体得不到适宜地刺激,技能得不到巩固,学习与锻炼效果必然较差。

所以,在进行中低强度的练习时,一般采用持续性练习。

在进行较大强度练习时应安排间歇。

一般每次练习后,心率恢复到100〜120次/分钟就可以进行下一次练习。

第四,要处理好锻炼与休息的关系。

体育锻炼是一个承受运动负荷的过程,而人体机能的提高需要通过负荷、疲劳、恢复、提高等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

体育锻炼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能量物质的不断消耗,会出现疲劳。

这就要求在下一次锻炼前,一方面要注意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还必须好好休息,使体力得到恢复。

休息的方法有多种,通常可分为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两类。

积极性休息是一种在活动状态下的休息。

消极性休息是停止运动,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休息。

体育锻炼后要进行充分和积极的休息,使身体能够实现“超量恢复”。

如果在下一次锻炼前,自我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锻炼兴趣高涨就说明休息比较充分;否则说明休息不够充分,运动疲劳尚未消除。

(二)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1、心率的生理意义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具有很强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靠它的收缩和舒张力量,推动血液周流全身,所以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生命的马达”。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这是心率的生理意义之一。

心率常用来表现性别、年龄段、不同状态心脏功能的生理区别。

例如:

一般情况下,女性心率比男性快,儿童心率比成人快,成人安静时心率一般为70〜80次/分,初中生为80〜90次/分。

心率还可以用来监测运动负荷,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就需要心跳加快使血液循环加快,以满足机体运动需要。

如果运动强度过大,人体心脏功能达不到运动需要,而强行运动就会损伤身体,因此,需要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是否适宜。

另一方面表现在运动结束后,做一些放松活动,此时,人体活动能量需要少,也就加快血液向心脏回流,增加血流量,进而逐步降低了心率,消除了疲劳,恢复了身体机能。

同时还表现在,在体育运动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心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要低。

而另一方面又表现在运动结束后,经常锻炼者的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

人体都有一个最大心率,也就是说,人体心率的增加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的上限就叫作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

最大心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大心率一般为200次/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大心率可达到220次/分。

最大心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

最大心率的推算公式为:

最大心率=220-年龄。

根据公式推算,年龄15岁的初三学生最大心率约为205次/分。

2、测定心率的方法

脉搏是指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的规律性搏动。

在正常情况下,脉搏频率和心率是一致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和体育锻炼时常用测量脉搏次数来代替心率的测定。

测量的方法是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触压在手腕的桡动脉处,测量每分钟搏动次数。

桡动脉测量法一般用于测量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用颈动脉、颞动脉测量法可以便捷地测量到运动后的即刻心率。

在体育锻炼中为监测运动负荷,常常要测量安静心率和运动心率。

测量安静心率,可在安静状态下测量30秒的脉搏数,乘以2进行换算;对于运动心率,一般采用测量运动停止后即刻10秒的脉搏数,乘以6进行换算。

在测量运动心率时,需要事先进行必要的练习,需要比较熟练地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停止后,测定即刻脉搏的准确性。

因为,刚刚停止运动后的一分钟内,心率下降得特别快,如果方法不熟练,就会推迟测定即刻脉搏的时间,造成测定的结果不准。

同时,在采用颈动脉和颞动脉方法测量时,要注意轻按,测量时间一般以10秒钟为宜。

3、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1)运动时适宜心率的确定

在体育锻炼中,由于心率变化能够反映运动负荷的大小。

所以,在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大小时,就要明确比较适宜的运动心率概念,并且运用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导开展体育锻炼,进而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运动时适宜的心率表现的是在运动时,能够反映不同年龄人的体能水平,符合人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负荷承受能力的,能够促进机体健康发展的,适宜的运动心率大概范围。

作为运动的个体在运动中,由于人的体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最为适宜的运动脉搏也有所不同。

通常在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发展心肺功能的锻炼时,常采用靶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靶心率是指锻炼时采用强度所对应的心率范围。

靶心率=最大心率×强度百分比。

既然靶心率能够控制运动强度,那么,在日常健身锻炼时,我们又知道一般人采用65%〜80%强度进行锻炼比较适宜,所以,根据公式计算,初三学生的靶心率为133〜164次/分。

同时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体能较弱者可保持心率在下限进行锻炼,而体能较强者应保持心率在髙限进行锻炼。

这样锻炼的结果,就是使不同的个体都获得了有效发展。

(2)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的消除情况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常用的方法有用晨脉判断、自我感觉判断等。

利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首先,要测量晨脉。

晨脉也称“基础脉搏”,是晨起测量的安静时脉搏。

应提醒注意的是,一般在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前先测量晨脉,以便进行比较;其次,是比较。

具体的比较方法是,锻炼后第二天晨脉与锻炼前测量值对比,如果变化不大,说明运动负荷适当或还有潜力,身体反映良好,疲劳消除。

如果第二天在正常情况下(身体没病、睡眠良好),晨脉每分钟增加12次以上,而且连续几天有增加的趋势,这说明运动负荷过大,身体疲劳尚未消除,需要适当减小运动负荷。

四、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约4分钟)

1、教师提出两种观点。

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无需刻苦努力锻炼,不必跟自己过不去;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刻苦,练的越狠锻炼效果越好。

这两种观点正确吗?

2、学生举手回答。

3、教师归纳,讲解超量恢复原理,导入新课。

教学建议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谈话导入问题,提出两种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对超量恢复的原理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必要性。

(二)提问讲解(约4分钟)

1、教师提问,什么是运动负荷?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运动负荷概念。

(三)活动一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约10分钟)

1、活动目的。

初步了解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学会合理安排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2、活动形式。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教师给出讨论题目。

结合运动实践和已有经验,说一说,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有哪些?

在体育锻炼中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你认为教科书“生活现场”中那两位同学的做法合适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2)根据讨论内容进行分组。

(3)教师宣布规定讨论时间和纪律要求(例如讨论时声音要小,注意倾听,不干扰其他组,每位同学都应积极参与讨论)。

(4)各组推讨论主持人和记录员。

(5)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

(6)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汇报人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相应补充)。

(7)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给予补充、归纳。

4、教师小结。

经过前边同学们讨论学习和交流,大家初步了解了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有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并认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有许多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根据自己的体能与健康状况,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地安排运动负荷大小,处理好负荷量与运动强度两者之间关系,成功地将运动负荷大与小结合好,这样将会有利于增进身体健康。

教学建议

在导入新课以后,教师提出“什么是运动负荷?

”然后让学生讨论说出“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讲解,则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建议将教科书“生活现场”中两位同学的做法纳入学生讨论范围,融入教师讲解之中,拉近所学知识与技能和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距离,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也突出了教学重点,有利于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认识心率的生理意义(约8分钟)

1、教师提冋,什么是心率?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讲解心率和脉搏的概念。

3、教师讲解心率的生理意义。

4、学生计算自己的最大心率。

教学建议

认识心率的生理意义,涉及所学的生物知识,所以建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激活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知识加速新知学习,特别要将“拓展思考”的内容融入到生理意义讲解中,做到讲解不空洞,学之有感受,学后有收获。

(五)活动二怎样测定心率(约7分钟)

1、活动目的。

学会简便测量心率的方法。

2、活动形式。

学生自学、教师示范与归纳,学生自我测量、互相测量。

3、具体操作。

(1)学生自学教科书“测定心率的方法”的内容。

(2)教师提示测量脉搏注意事项。

(3)学生按规定自测心率、互测心率。

(4)学生自选方法测定心率。

4、教师小结。

测定心率的方法有多种,采用桡动脉、颈动脉、颞动脉测量法都属于简便的方法。

学习、掌握这些方法,是学会运用心率来监测运动负荷的前提。

那么,怎样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呢?

需要学习掌握运动时适宜心率、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等知识。

(六)学习怎样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约9分钟)

1、在学生预习相关学习内容基础上,教师讲解靶心率计算和适宜运动心率判断方法。

2、学生计算自己适宜的运动心率。

3、教师提问出现运动疲劳时身体有哪些感受?

你是怎样消除运动疲劳的?

4、学生回答。

5、教师讲解运动疲劳的概念。

6、教师讲解如何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和消除疲劳的方法。

7、教师小结。

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是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需要,我们学习了用靶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等相关知识这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在体育锻炼中运用这些知识,为我们科学锻炼保驾护航。

并且要养成在运动与生活中,合理运用脉搏进行自我监督的习惯,使身体健康发展。

教学建议

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是教学重点,这部分知识与技能具有实践性,所以,建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在讲解基本知识点的基灿上,结合实践课进行,如在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而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的即刻脉搏指标,并与“把心率”公式计算出的自己运动心率范围比较。

提示学生,如果在范围内,说明是适宜的运动心率,如果低于下限值则运功负荷不够,反之,超过上限值则运功负荷过大。

(七)教师总结(3分钟)

1、知识梳理。

2、本课小结。

体育锻炼的过程是身体练习的过程,是运动负荷对机体作用的过程,是增进身体健康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要使体育锻炼达到提高锻炼效能的目的。

就要学习、掌握与运用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知识与技能,科学锻炼。

并且自觉做到体育锻炼经常化,这样才能保证同学们在初三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劳逸结合地进行学习,最终初中毕业考出自己理想成绩,同时使身体与体能健康发展。

教学建议

教学时注意直观教学法运用,如超量恢复、运动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等,最好是用图表、图示配合的形式进行。

如有条件,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或运用其他多媒体技术,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评价建议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是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

因此,建议在评价中把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心率测定与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知识和方法,结合实践课教学进行评价。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知、行、意”方面整体发展。

六、拓展活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的教学内容较多,因此,可以将教课书中“学以致用”的课题作为拓展活动来进行。

(一)活动内容与目的

1、内容

分组研讨“面临初中毕业和体育中考,如何科学的提高自己的心肺耐力和中长跑成绩”?

2、目的

学以致用,激活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知识和方法,让知识与技能在学生体育学习与生活中,内化成为缄默知识。

(二)活动分组与时间

1、分组

6〜8人为一组,并推存组长1人。

2、时间

周会课。

(三)活动过程与要求

1、过程

(1)体委与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协商研讨相关事宜。

(2)给出研讨题目和研讨规则。

(3)分组研讨,组长做好笔记。

(4)各组推代表全班交流。

(5)体育教师归纳总结。

2、要求

分组讨论时声音要小些,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研讨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注意互相倾听,要运用所学知识,要选择合适的锻炼策略,并且要付诸行动。

小组代表发言后,本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七、参考资料

(一)什么是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是体育锻炼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体运动时,身体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逐渐下降。

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

由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等原因,便会出现疲劳,但经过休息调整,消耗的能量物质又逐渐恢复,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疲劳也随之逐渐消失。

从疲劳到疲劳消失的这一过程叫恢复过程。

恢复过程有个特殊现象,即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

这种现象,叫作“超量恢复”。

(二)活动指数与评价和健身分类

活动指数表

分数

每日活动

强度

5

持续沉重呼吸和排汗

4

间歇性持续沉重呼吸和排汗,如打网球

3

中等持续沉重呼吸和排汗,如休闲运动和自行车运动

2

中度,如排球、垒球

1

轻度,如钓鱼、散步

持续时间

4

30分钟以上

3

20〜30分钟

2

10〜20分钟

1

10分钟以下

频率

5

每天或几乎每天

4

每周3〜5次

3

每周1〜2次

2

每月几次

1

每月至少1次

(三)几种简单的通过自我身体检查判断运动负荷大小的方法

1、自我感觉。

在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前应该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对锻炼感兴趣,锻炼后能很快消除疲劳。

如果在锻炼前感到体力不佳,精神不振,缺乏锻炼欲望,锻炼时容易疲劳和出汗,有头晕等感觉,锻炼后长时间不能恢复等,就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2、睡眠。

经常运动的人,会很快人睡,睡得熟,很少做梦,起床后精神饱满。

如出现失眠、屡醒、多梦、起床后精神不好等现象,如无其他原因,就应检查锻炼方法和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3、食欲。

经常运动的人食欲良好。

有时因运动负荷过大或大量出汗,过多失去水分和盐会使食欲减退。

最好在运动后半小时左右进食,使身体恢复到安静状态,就会有良好的食欲。

4、体重。

锻炼初期,由于新陈代谢加强,体内脂肪和水分消失较多,体重可能减轻一些。

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肌肉质量和体积的变化,体重就会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一般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后,体重或多或少都有所减轻,经过休息即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这一点可以通过测定运动前后的体重加以比较,以观察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四)设计体育课负荷遵循的原则

1、确保学生活动安全。

2、有利于运动技术学习。

3、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4、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5、避免影响下节课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