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docx
《陕西省榆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榆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榆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
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
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
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
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
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
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
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
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
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
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
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
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
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
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
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
创新的包袱。
书法界有一种怪象:
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
其实古人早就讲过: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很有道理。
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瑰宝,这其实是对书法的低估。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标志性的符号。
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汉字写好。
就中华文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西汉杨雄也曾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
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
书法的教育,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法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很多人对书法产生了误解,把它理解成了脱离书写内涵的纯艺术。
B.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中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
今天,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C.人们对书法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
D.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能不能把握好汉字的内涵,关系到能不能弘扬好“中国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内涵比其书写艺术更重要。
B.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这阻碍了当今的书法教学。
C.当代书法,要处理好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汉字”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应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
创新。
D.把书法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对书法的低估,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需要人们认识到书法是民族文化的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书法,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文字为“皮”,艺术为“毛”,如果丢掉了文字的内涵,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
中华文明的繁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C.古人常有通过书法衡
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品行的做法,所以说汉字在民族性格的塑造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D.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不仅是狭隘的,而且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叶嘉莹:
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
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
“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
“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
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
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
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
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
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
【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
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
节选自《叶嘉莹:
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叶嘉莹致力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独一无二。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
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5.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
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
请简要概括。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5分)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
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
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6.请用自己的话写出第一段中加横线的“此”指代的内容。
(2分)
7.第二段开头写“我真爱北平”,为什么接着就写“我”怎样爱“我的母亲”?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
“王佐才也。
”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董卓之乱,求出补吏。
除亢父令,遂弃官归。
谓父老曰:
“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
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
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
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
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
钟繇以问彧,彧曰:
“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则见太祖
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
“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
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
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
此度胜也。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
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
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
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
绍之强其何能为!
”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
①问:
通“闻”,名声,虚名。
8.对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异:
看重B.除亢父令除:
废除
C.殆有他虑。
殆:
恐怕,大概D.会征孙权会:
正赶上,恰逢
9.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
B.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
C.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
D.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
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11.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
此度胜也。
(5分)
(2)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①《晋书·罗含传》:
“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
酒杯名。
1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13.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诗句是:
,。
”
(3)长太息以掩涕兮,。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害怕独自在异乡闯荡。
B.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C.对于任何地区来说,打假活动都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那些冒牌货又会东山再起。
D.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这无异于火中取栗,不但烫手,且玩火者必自焚。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17.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得改变原意。
(5分)
著名专家学者们通过论证证明了很多人对水利工程人员提出的关于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的不同意见是不科学的。
(1)
(2)
(3)
四、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
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苹果泥。
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
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
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苹果也不算晚。
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从
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