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00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docx

哲学常识原理及方法论全

哲学常识:

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选择题)

   【原理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常见判断例词:

根据客观(形势、国情、状况)决定主观,针对,解放思想,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常见例词:

学习、运用科学理论、制定合理计划、提出目标、在……指导下、借鉴经验。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一。

   

   【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然。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以及内部的联系,

(2)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条件或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

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2.★联系的条件性原理(选择题)

   【原理内容】:

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方法论】: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反对:

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选择题)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之间的联系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

事物之间多样性的联系表现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等等。

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方法论】:

人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对它所处的各种不同联系作出具体分析。

   反对:

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则联系的多样性。

4.★★★因果联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反对:

(1)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2)认识事物时,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结果;(3)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5.★★★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2)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l.★★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跟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选择题)

 

  【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

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性质,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3.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选择题)

   【原理内容】: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

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止,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5.★★★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它们同时存在于事物中,缺一不可。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能够起加速或者是延缓的作用。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1)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重视事物内部的矛盾又要重视外部矛盾;要克服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点论。

   

(2)要充分重视内因。

在国家建设、企业发展、个人的进步等方面都应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内部的改革、管理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反对在这个问题上的均衡论。

   (3)也要重视外因。

充分利用对我们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机遇(顺境等);尽量抵制和削弱对我们成长与发展不利的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6.★★★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产生;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3)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

①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没有质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

   (5)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由量变到质变、在新的事物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然后又引起新的质变。

事物就是这样永不停息的变化、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1)两方面都要重视,坚持两点论,反对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点论;

   

(2)要重视量的积累。

   (3)要重视量变的两种趋势:

①促使和加速事物朝好的方向进行量的积累,注重点滴的积累,防止和抵制事物朝坏的方向进行量的积累和转化;②要重视事物结构调节和优化组合。

   (4)要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的积累,保持事物原有性质,要注意分寸和掌握火候;要果断的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5)要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三)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对立统一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内容】: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

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

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

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虚幻的、任意的,否认转化的条件性。

   3.★★矛盾客观性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内容】:

矛盾是客观的,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方法论】:

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反对:

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4.★★矛盾普遍性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

把握例词:

中心、核心、重点、要害、关键、着力、要务、牛鼻子、节骨眼——抓主要矛盾。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

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9.★★★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内容】: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就是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

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认识论

1.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选择题)

   【内容】:

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

想、做、精神状态。

   【方法论】:

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尊重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内容】: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

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选择题)

   【内容】: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

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

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对: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选择题)

   【内容】: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理性认识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

   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

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反对:

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内容】:

由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

(1)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2)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与错误理论、谬误进行坚决的斗争。

   6.★★★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内容】:

规律(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

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对: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而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而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7.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原理(选择题)

   【内容】:

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及方法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

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8.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选择题)

   【内容】: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深度上:

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

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

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

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选择题)

   【内容】: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

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反对:

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

误。

   10.★★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原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选择题、非选择题)

   【内容】:

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

题。

   【方法论】:

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实践的特征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内容】:

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由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性、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反对:

(1)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

(2)否认实践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的形而上学错误。

   12.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原理(选择题)

   【内容】:

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总之,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方法论】:

要求我们积极重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积极支持和投身改革大业。

   14.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方法论】:

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尊重科学家的劳动。

   1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实践;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

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