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219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

推荐学习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由此可知,分封制

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B.推动了文明的传播

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2.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利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说明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

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

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

秦始皇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A.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B.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C.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D.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5.刘绍玢说:

“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

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强调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

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6.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

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

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7.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邦推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8.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

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

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9.据《南齐书》记载:

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

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为新生政权选拨了大批优秀人才D.是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10.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11.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了宋朝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12.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像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

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百日后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B.助推谏官分化相权

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13.表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14.“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

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

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15.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

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了明代

A.君主专制遭受短暂削弱B.票拟权高于批红权

C.孕育了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16.清朝明确规定:

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

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

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D.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

17.右图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笔画《雨中耕作图》。

该图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

A.个体农业的形成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庄园经济的发展

18.《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

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是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19..《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20.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

C.家庭规模小制约生产发展D.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

21.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

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

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北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22.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对功臣宿将说: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这一思想

A.助推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使流民问题严重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24.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

材料反映了汉代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25.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

“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

;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

“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这表明了南宋时期

A.中原地区是最主要的棉花产区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衣被的原料逐渐发生变化

26.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

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是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这种传习

A.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

B.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

C.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D.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

27.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

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

主要原因是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28.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则制定了“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

这些做法

A.迟滞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推动了民间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C.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提供了商业发展必要的政治保障

2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

B.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3030.史载:

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

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

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

这一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           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3

1.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32.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中国在世界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35~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必考题:

33、34

33.(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贾易都使用银两。

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开却十分严重。

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

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

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

但由于

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

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

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

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并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背景。

(12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

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

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

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

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体制与社会发展”进行阐

述。

(要求:

论题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考题:

35、36(任选其中一道题作答,要涂黑题框,否则无效)

3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武则天执政后,进士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形成重进士、轻明经的风气。

武则天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即将考生的姓名用纸糊上,不让考官知道这是谁的考卷,誊录分数时再揭开纸条。

栽初元年(690年)二月,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初设武举”,其考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

武则天使“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不仅狄仁杰、魏元忠等名相为其所用,唐玄宗时代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嘉贞等都是武则天时代发掘出的人才,可以说武则天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上的准备。

——摘编自叱骁峰、牛洪波《勇于革新的武则天》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科举改革的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武则天科举改革的作用。

(9分)

 

3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

稀罕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

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

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

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

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

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

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9分)

 

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1、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A

B

C

B

C

B

A

D

C

C

B

C

D

A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B

B

C

C

B

A

C

C

D

A

B

D

C

B

C

B

二、非选择题

33.(25分)

(1)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

“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8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意义:

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5分)

(2)变化:

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

(3分)

背景:

商品经济和长途贸易的发展;白银本身的优点和市场的需求;宝钞通货膨胀被百姓所抛弃;赋税改革的推动;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9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34.(12分)(答案只是参考,除了示例可以有其他观点,表述合理,史论结合即可得分)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1分)

一等

示例一:

具有先进性的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但落后的政治体制将延缓中华文明的发展。

(2分)

(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君主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僚政治(士人政府)冲破了贵族血缘世袭,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

(4分)

(2)明清时期延缓了其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人治弊端更加暴露,造成体制僵化,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未能主动融入工业文明潮流,使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

(2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

(1分)

35.(15分)

(1)内容:

提高进士科地位;改革试卷装订方式,采用“密封卷”做法;开创殿试和武举,扩大科举考试范围。

(6分)

(2)作用:

创立殿试和武举,保证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多样性,推进科举制度的发展;选拔了一大批治国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为开元盛世做了人才上的准备;形成社会重学风气,鼓舞贫寒士子努力读书,推动国家实力发展。

(9分)

36.(15分)

(1)原因:

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6分)

(2)变化:

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4分,每点2分)

原因:

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5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