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251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卫生部领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团结带领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转变理念方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医药全面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色与优势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得到发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顺利实施。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取得进展,其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得到发挥。

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中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取得新成果,《中华本草》编纂完成,一批中医古籍得到整理研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得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显现。

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不断加强,评选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

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中(传统)医药法》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发布中医药地方性法规的省(区、市)达到26个,中医药监督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进展,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暂定名)正式成立。

中药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得到重视。

中医药文化建设新局面初步形成,“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稳步推进。

中医药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已传播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已与世界上近半数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或传统医药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敦促成员国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中医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管理体制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形成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类别

具体指标

2005

实现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

中医医疗

中医医院(所)

3009

3232

1

中医医院床位数(万张)

31.5

47.1

8

中医医院病床使用率(%)

65.0

83.7

5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数(亿人次)

2.34

3.60

9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比重(%)

16.8

17.6

1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万人)

611.5

1275.7

16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

12.1

13.5

2

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万人)

23.5

29.4

5

卫生机构中药师(士)(万人)

2.0

9.7

38

中医预防保健

“治未病”服务试点单位(个)

103

中医药科研

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人)

13221

17049

5

中医药三级科研实验室(个)

161

388

19

核心期刊中医药论文数(篇)*

51671

60535

3

中药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8355

23348

23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个)*

18

28

9

中药产业

中药工业总产值(亿元)

1192

3172

22

中医药教育

高等中医药院校(所)

45

46

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万人)

38.5

55.3

8

中医药法制建设

地方性中医药法规数(个)

22

26

3

中医药标准化

中医药国家标准(个)

6

27

35

中医药文化建设

申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个)

41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数(个)

10

注:

①核心期刊中医药论文数:

2005年数为“十五”期间累计数,2010年数为“十一五”期间累计数;②中药发明专利授权数:

2005年数为截至2005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累计涉及中药发明专利数,2010年数为截至2010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累计涉及中药发明专利数;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

2005年数为“十五”期间累计数,2010年数为“十一五”期间累计数。

“十二五”时期,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为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和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力度前所未有。

各地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对中医药知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疗效确切和费用低廉的中医药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社会、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中医药,为中医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中医药事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中医药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凝聚力和自信心显著增强,为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新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同时,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服务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领域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新需求。

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成效还不显著。

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还依然存在,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一些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医药文化传承有待加强,社会认知度还需提高。

中医中药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中医与中药发展不协调。

中医药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不足,基层中医药人员严重短缺。

中医药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基础还很薄弱。

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中医药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推动和实现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为主线,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科学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医与西医要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大力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中医药协调发展。

统筹国内和国际中医药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特色与优势。

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并融合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从注重中医医院发展,转变为既重视医院发展,又注重门诊部、诊所等中医药服务的多种组织形态共同发展;从注重中医医院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特色优势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渠道发展中医药事业。

——坚持继承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中医药发展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

通过知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管理体制、投入补偿机制、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中医药服务模式、临床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中药管理与安全等方面加强研究,边推边试,边试边改,更好地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反映中医药发展趋势,适应中医药发展需求。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初步构建,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突出,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显著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潜力得到发掘。

——中医药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趋合理,基本适应和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对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中药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传承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体系逐步完善,野生中药资源培育、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能力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综合能力稳步提高,现代中药工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中药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中医药法制、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强,实现中医药立法,中医药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门制度建设取得进展,中医药标准体系和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中医药信息系统基本架构初步建立。

——中医药文化业态更加丰富,中医药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更加显著,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主要任务指标

中医药医疗资源:

到2015年,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每万人口中医床位数力争达到4.78张,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力争达到2.4人。

中医药服务:

到2015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比重力争达到18.5%;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争取超过2000万人,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力争达到15%。

中医药人力资源:

到2015年,中医药人员增量占全国卫生人员增量的比重争取达到18%,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重争取达到20%,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60%。

中医药科技:

到2015年,初步建立中医药防治慢病临床科研体系,完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改革和创新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中医药文化科普:

到2015年,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普及覆盖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80%以上家庭。

中药发展:

到2015年,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初步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预警网络体系。

专栏2“十二五”时期中医药发展主要指标简表

具体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中医医院(所)

3232

3397

1

预期性

中医医院床位数(万张)

47.1

69.2

8

预期性

中医医院病床使用率(%)

84

94

预期性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数(亿人次)

3.6

5.5

9

预期性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比重(%)

17.6

18.5

1

预期性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万人)

1275.7

2248.2

12

预期性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

13.5

15.0

2

预期性

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万人)

29.4

37.5

5

预期性

卫生机构中药师(士)(万人)

9.7

14.2

8

预期性

中药工业总产值(亿元)

3172

5590

12

预期性

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万人)

55.3

70.6

5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资源。

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形成区域中医药诊疗中心,每个地(市)至少建设好一所地(市)中医医院。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县中医医院建设,充分发挥县中医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龙头作用。

加强中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

在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为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药人员或能够提供规范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

加强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和护理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院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

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积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积极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

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专栏3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01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

依据《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对全国未达标的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重点是县级中医医院)进行业务用房改扩建和配置基本医疗设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在“十二五”期末力争使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02市县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

到2015年,力争完成中西部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东部地区边境县、少数民族县、扶贫县和部分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级中医医院,西部地区地市级中医医院设备维修改造和更新任务。

03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建设

到2015年,再建一批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力争每个县级中医医院都有特色中医专科(专病)。

0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

“十二五”期间,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批标准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

05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

到2015年,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达到全国县(市)行政区划总数的30%,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达到全国市辖区总数的30%。

06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

到2015年,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每个省(区、市)建好至少1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县(市、区)建好1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07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

“十二五”期间,筛选一批综合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

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均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有条件的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中医预防保健的必要人员、设备和技术,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预防保健机构,规范服务行为。

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与教育。

专栏4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重点

01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治未病”中心),整体提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

02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网络试点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选择代表性区域试点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提供方便可及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03中医药基本公共服务试点

“十二五”期间,选择中医药资源丰富的市辖区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中医药服务试点工作。

(三)加强中医药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

将中医药纳入卫生应急体系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建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卫生应急方案并加强演练,培养和建设一支中医药卫生应急队伍,储备中医药卫生应急物资,提高中医药参与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

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能力建设,建好全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在传染病医院设立中医药科室,依托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建设一批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研究基地,力争每个地市都有一个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

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研究室为主体,结合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开展中医药防治临床科研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重大慢病和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新发传染病以及妇女儿童健康问题等的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建立有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标准,形成具有国内外公认循证证据的高水平综合防治方案。

专栏5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和应急能力建设重点

01现代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防治攻关

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基础平台,遴选确定10余种现代重大疑难疾病进行中医药防治研究攻关,以提高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开展临床验证与评价研究,实现防治方案的优化和推广应用。

到2015年,力争有3个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2常见病中医药防治规范推广

选择中医药具有疗效优势的30种常见病,对其病证结合诊断标准、辨证规范、临床实用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药诊疗手段和方法等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形成规范并加以推广。

03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

到2015年,继续建设一批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在全国形成完整的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网络。

04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协作中心建设

“十二五”期间,以重点专科(专病)为基础,建设一批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诊疗协作中心,全面、系统地梳理和临床验证中医优势病种,优化形成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05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

到2015年,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为依托,加强中医药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四)推进中医药科技继承与创新

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及标准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对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

系统整理和挖掘中医古籍文献,实现重要中医古籍文献的数字化。

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传承研究。

挖掘、整理、总结和利用民间医药知识与技术。

加强国家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争取将基地建设项目覆盖到全国各省(区、市)。

加强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库建设,在全国范围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的中医药临床数据支撑平台与管理服务共享体系,实现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

继续加强重点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建设,争取建设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

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专栏6中医药科技继承与创新专项

01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中医原创思维、中药方剂基础、针灸经络基础研究。

02中医药现代传承

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总结研究,建立一批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中心。

03中医诊疗技术研究

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的熟化研究,开发研制一批符合中医医理和临床规律的诊疗仪器设备,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筛选、评价一批民间医药验方及诊疗技术。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构建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进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

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开展中医住院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进一步落实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的政策,加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工作,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

建设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及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工作室)。

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实施网络。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村中医药人才定向培养工作,组织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实施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岗位、转岗培训,开展乡村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各类中药技术人员培养与培训。

加强中医药职业设置研究和人员培训,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国医大师”评选工作,推动省级名中医评选活动,逐步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公立中医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专栏7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

01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到2015年,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