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36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docx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案

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一、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

(1)政治上:

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

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

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

(1)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

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疑难问答 问:

董仲舒“罢黜百家”是禁绝百家吗?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特别提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强调君权的合理合法性,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

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

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归纳总结 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

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易错提醒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

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

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

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影响:

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特别提示 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涵义

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三)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概况

代表

主张

影响

陆九渊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

(2)主张“发明本心”

(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

(1)致良知

(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强调知行合一

心学的集大成者

2.地位: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特别提示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影响相对较小。

1.黄老哲学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黄”:

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

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2.阴阳五行

(1)阴阳五行说:

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

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

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

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

(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

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

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

3.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

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考点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家国情怀——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讨论现实问题

功能

为现实政治服务

是对“真理”的追求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要求:

在材料中找出古代儒家教育在童蒙教育上的体现。

材料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

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

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

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

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主要信息:

答案 汉代儒家垄断教育后,从童蒙就开始进行教育熏陶,材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学经典为教材蓝本;注重识字、习字,为书馆教育奠定基础(目的是向专经教育的过渡);注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引导;办学形式多样(地方义学、私学、政府官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名家宿儒参与教材编修;学校教育与地方教化相结合等。

1.汉初治国策略的分歧

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

“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

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史记·儒林列传》

发现问题 汉初窦太后与辕固、汉景帝存在无为、有为的争论。

命题角度 汉初统治者的政府意识形态和施政方针;不同时期运用何种治国策略。

2.董仲舒新儒学在法制上的体现

汉代董仲舒说: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

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

“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

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

“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

发现问题 董仲舒用儒家思想来改造当时的法律制度。

命题角度 “春秋决狱”的实质;汉代儒家与法家的关系;古代中国法制体系的特点。

3.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考点二 宋明理学

1.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对“理”的具体认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要求:

阅读《朱子家训》节选,找出理学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材料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主要信息:

答案 理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理学的价值观在《朱子家训》中体现在:

强调勤俭教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强调修身,重视德育(“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指出,概括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宋代理学

不同;发展

10分,5个点

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不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问题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纳

孔孟儒学

材料

强调仁政、民本

不同:

孔孟强调仁政、民本;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所学

孔子:

“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汉代儒学

材料

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所学

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

(2)发展(概括类模板——结合材料及所学,逐一概括)

问题

分层信息

概括归纳

宋代理学

材料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周孔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这一主张得到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发展:

宋代理学重视《论语》《孟子》,孔孟儒学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

所学

理学强调“理”,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等

答案示例 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6

全国Ⅰ,24

2015

全国Ⅰ,40

2014

全国Ⅱ,24、25、26

2013

全国Ⅰ,25

1.命题点:

儒家思想与历史传统

(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 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五经”是儒学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他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

2.命题点:

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

(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C。

3.命题点:

宋明理学的“人性”观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4.命题点:

宋明理学的影响

(2013·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 周公制“礼”“乐”,孔子强调“礼”,两人的共性是注重“礼”,因此被称为“周(公)孔之道”。

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

5.命题点:

宋明理学的作用

(2015·江苏单科,21,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 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解析 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作答;第二小问要联系魏晋以来儒学的危机以及宋明理学家复兴儒学等知识作答。

1.命题点:

汉代儒学对政治理念的影响

(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4)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年号现象没有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因此“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影响到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年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局势的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汉代法律的儒家化

(2017·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一,25)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律走向儒家化

B.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C.儒法已合为一家

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东汉时期……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说明法律走向儒家化,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故A项正确。

3.命题点:

汉代儒学的与时俱进

(2017·太原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4)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

这说明汉代儒学(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答案 D

解析 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先秦儒学不含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是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汉代儒学没有哲学化倾向,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是陆王心学,故C项错误;汉代改造儒学,想要把儒家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故D项正确。

4.命题点:

宋明理学的基本内涵

(2017·烟台二模,2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答案 B

解析 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不是强调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宋代义理是讲儒家经义,探究名理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强化封建神学不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是儒学的消极方面,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宋代儒学的哲学化

(2017·保定一模,28)宋朝,理学家以思辨性的哲理否定了先前儒学较为粗糙的“天命”观和“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完成了自宋初以来思想家们致力于建立一种直接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的尝试。

宋代理学这一“尝试”(  )

A.实现了道德、礼教与生命信仰的合一

B.使《四书》《五经》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C.使理学背离了世俗化趋势

D.表明儒学对其他文明的排斥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一种直接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道德、礼教与生命信仰的合一,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合称“四书五经”,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发展后期逐渐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故D项错误。

6.命题点:

宋明理学的消极作用

(2017·南充二模,26)有诗云:

“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

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

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

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籍以传姓氏。

三丈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