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368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桐城二中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桐城二中2017~2018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

③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④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⑥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ān世事的人,自然,质朴。

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

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

山风凌厉,劲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咽。

奇石耸立,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心灵的振撼。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不ān(______)世事劲(______)松呜咽(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

(3)“厉”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

文中“凌厉”的“厉”意思应为(______)。

A.严格B.严厉C.凶猛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

三、名著阅读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完成下面的题目。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_____,满族,有________的称号。

这部作品描写了_________的故事。

四、综合性学习

4.综合性学习。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

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等。

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班级开展以“爱国·爱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你写一条宣传标语。

(2)在诗歌朗诵这一环节,小然同学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后,晓林同学接着朗诵黄霈的《我的中国心》。

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联词。

(3)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说过“现在唱爱情的歌曲太多,唱爱国的歌曲太少,我看有必要提倡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爱我社会的歌曲”。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

草鞋人和皮鞋人

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

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

草鞋在前,皮鞋在后。

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屡屡光亮。

这条路上,这两双脚曾有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

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两年才有的事。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

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

“爸爸,我来挑吧!

”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

“我顶得住。

”草鞋人汗流满面的说。

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叭”,担子变成了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草鞋人跌到了山间杂草中。

“爸,怎么了?

怎么了!

”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迹。

看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

“刚才是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

”草鞋人执意不让。

“伟伟听话么?

”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

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

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

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

“很听话,他常常念着你呢!

”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

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很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

”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

“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

”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

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到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的街道移动着。

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

走到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

望着前面草鞋人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

5.本文所说的“草鞋人”是指,“皮鞋人”是指。

6.①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②第四段写了“鞋”的变化,目的是什么?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事情。

8.简要概括“草鞋人”这一形象。

9.对于文中的人物(草鞋人或皮鞋人),你有没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日看山

梁衡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

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

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

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

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

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

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

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

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

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

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

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

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

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

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

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

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

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

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

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

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

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

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

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

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

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

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

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

山路寂寂,阒然无人。

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

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

它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10.开头两个问号有什么作用?

11.举例说明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12.作者开篇提到“香山性格的那一面”,具体含义是什么?

既然香山有“那一面”性格,当然应当有另一面性格,请用一个句子概括香山的另一面性格?

13.“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寂然不动”显然有违常理,请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14.下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提到香山,人们的印象都是它满山的红叶,但这篇散文却选择了冬日香山这一角度来写,说明作者是一个非常喜欢“虚静世界”不喜欢“游客满山”的“人的世界”的人。

B.全文以作者冬游香山的游踪为线索,把一路所见到的夹道的丁香,层层片片的灌木,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路旁的巨石,不变的松柏,山脚旁的翠竹,茫茫的烟霭,隐隐的亭台慢慢写来,但以对香山的巨石的描写作为主体。

C.作者提到苏轼夜深人静时游承天寺的内容,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让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冬游香山的那份“神清气朗”的感觉。

D.文章多次提到“清”“静”,结尾“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与文中的内容呼应,表明文章的中心是表现作者游香山而感受到的“清”“静”之美。

E.第三段中,作者把过去来时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和现在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作对比,从而突出了冬日香山的“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为后文作者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衬。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睨之,久而不去

(2)以钱覆其口

(3)微颔之(4)自矜

(5)沥之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笑而遣之。

17.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请分别指出来。

18.你从这个事情中得到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作文

19.以“那段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

(1)谁家玉笛暗飞声

(2)闲敲棋子落灯花(3)独坐幽篁里(4)故园东望路漫漫(5)惟解漫天作雪飞(6)会当凌绝顶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试题分析:

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幽篁”“园”“惟”“凌”等字的书写。

2.

(1)谙jìngyè

(2)振撼改成震撼(3)C(4)作为一座山,这难道不正是它的本分吗?

【解析】

(1)试题分析: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2)试题分析:

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3)试题分析:

凌厉,指凌空高飞;意气昂扬,气势猛烈。

(4)试题分析:

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要想原意不变,需要在句子中添加否定词。

3.舒庆春人民艺术家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4.

(1)例子:

热爱祖国,建设家园

(2)示例:

小然同学的朗诵,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下面请晓林同学为大家朗诵《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缠绵婉转中,感受那爱国的依依深情。

(3)示例:

我赞同张明敏先生的话。

因为唱爱国歌曲能够让我们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以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解析】试题分析:

(1)宣传标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

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爱国·爱家”的主题。

平时要注意观察、阅读好的宣传语、提示语、标语等,多体会其中的优点,汲人所长。

(2)写串词。

写串词的技巧:

以主题为线索,当节目是围绕一个主题选择编排的,这样串词就容易围绕主题进行。

如人本题就要围绕着“爱国·爱家”这一主题来写。

串词更多的是只考虑上下节目之间的联系,或者承上,或者启下。

要把《黄河颂》与《我的中国心》在爱国这一内容的一致性表达出来。

上串词的语言特征,抒情重于叙述,多排比、多拟人。

注重音节串词要求语言优美,必须追求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讲究抑扬顿挫,因而,串词语言注意章节美。

(3)解此类开放性试题:

要紧扣“爱国”的主旨;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对张明敏的话要作出肯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

5.父亲、儿子

6.①烘托走路的艰难。

②从鞋的变化,写出了生活的变化之大。

7.写的是乡下的老父亲送回乡探亲的在城里上班的当官的儿子,一起走山路的事情。

8.疼爱儿子,为儿子深感自豪且虚荣。

9.选择一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例:

这位老父亲,我觉得你对儿子的疼爱已经超出了应有的范围,您的儿子已经成年,就算他有出息了,当官了,也不应该让他成为一位眼睁睁看着老父亲因为自己而劳累,甚至受伤了都不照顾的娇气儿子。

【解析】

5.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再作答。

“草鞋人”和“皮鞋人”分别指父亲和儿子。

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作用:

作者以“草鞋人”和“皮鞋人”来代替人,突出了人物的身份:

一个在山村,一个在城市。

6.试题分析:

(1)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内容上:

烘托走路的艰难,指出作者所处地理环境。

结构上:

为下文写“草鞋人”挑担行走的艰难作铺垫。

(2)题干要求答出写“鞋”的变化之目的。

这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写法。

用鞋的变化,来影射生活的变化。

点睛: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

2、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作铺垫等。

3、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或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等。

7.试题分析:

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老父亲”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老父亲”送“当官的儿子”时所发生的事件。

8.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一个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疼爱儿子的性格特征。

而“然后作悠闲状”写他很好面子。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9.试题分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对文章人物的做法肯定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生活来谈依据。

10.一是强调冬季来香山的游客少,二是强调冬季香山风景的独特之处,引起读者兴趣。

11.如:

①对比“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现在只剩下…空壳。

②拟人“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享受安宁……”

12.①香山冬日表现出来的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②香山春、夏、秋三季的妩媚、丰腴、绰约的美感。

13.①用来表现作者内心澄静、安闲,天地如同静止了一般的心境。

②由于树高大(或参照物不明确单一),因而短时间内难以看出它移动。

14.CE

【解析】

10.试题分析:

题干问开头两个问号的作用。

首先要读懂两个文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下文的内容作答。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

”强调的是冬季来香山的游客少。

“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是在强调冬季香山风景的独特之处。

可把两个问句分开,一一作答。

11.试题分析:

考查描写手法的类型。

本段为了表现香山冬日的特点,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

如“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现在只剩下…空壳”是对比;“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享受安宁……”是拟人;“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是比喻。

1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香山性格的那一面”可提取文末的“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作答。

(2)香山的另一面性格也可提取最后一段的“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作答。

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关键。

13.试题分析:

考查文句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

“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中的“寂然不动”,既是写环境的寂静,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者内心的澄静与安闲。

答此题需要读懂上下文的语境。

14.试题分析:

A作者认为香山四季各有特点,所以文中香山冬日来写,仅是写作的主题的需要,与作者心理性格无关。

B以对香山的山石、松柏的描写为主体,从而表现主旨。

D主旨是冬日香山所给人的感受,即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

15.①斜着眼看②盖③点头④自夸⑤下滴

16.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17.提示:

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启发的谦和。

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18.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5.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颔”:

点头。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睨”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

1、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

3、语法推断法。

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4、音形推断法。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

从形旁可推知字义。

5、邻词推断法。

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射”“精”“遣”等字词的翻译。

17.试题分析: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尔安敢轻吾射!

”等语言描写,表明陈康肃公有傲慢无礼的性格。

如“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语言描写,表明卖油翁的谦和。

18.试题分析: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熟能生巧”等角度写启示。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19.范文:

那段自由的日子

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

一只鸟,被主人无情地关在笼子里,供他(她)玩赏。

它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属于它的天空。

然而一次次的头破血流并不能换来主人的怜悯。

它没有放弃,时刻准备着飞出笼子,实现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梦想。

我,被语数英物化政史无情地关在笼子里。

外面的枷锁似乎是生命之重。

然而,这一切我必须去承受,无论我往哪个方向逃,都是绝路。

笼子外,贝多芬的《自由交响乐》让我向往,而我却不能出去。

有一天,主人喂完食忘记了关住笼子,它像一支离弦的箭飞出了笼子。

那一刻,它的灵魂做了一次深呼吸,面对属于它的天空,它尽情地用白云擦拭它那缺少光泽的内心。

它自由了,它的灵魂在那一刻得到了重生,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我疲惫地躺在书山题海中,无力地张开眼帘想看到希望。

突然,妈妈打开“笼子”对我说:

“累了吧,累了就休息休息。

”听到这,我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出“笼子”。

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面对灿烂的阳光,我欣喜若狂。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我努力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它无忧无虑地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它的梦想已完成,它有着缺陷的生命已完整。

接下来,它应该做些什么呢?

想着想着,一张巨大的网已把它网住,它知道发生了什么,它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它终于放弃了。

它的夙愿已完成。

那段自由的日子带给它一束天堂里的圣光,它无憾。

我在跳跃的琴弦上触摸蓬勃的梦想,突然琴的电源被拔掉。

“可以学习了”,一句冰冷的话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现实。

我放下梦想,但我无悔。

因为只要我用倔强的双手握紧梦想不放,下一站一定会到达我要的天堂。

那段自由的日子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