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80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10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4页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4页
亲,该文档总共1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1、学生基本情况:

____人,其中男生____人,女生____人,上学期及格____人,占____%。

2、教育教学目标:

⑴德育目标:

⑵智育目标:

期评及格率达100%。

⑶基本技能:

 

⑷单元检测____次。

⑸作业批改:

详批____次。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重点:

难点:

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

⑴教研课题:

⑵参加集体备课____次,相互听课____节,上研究课课题:

________。

⑶与________、________老师相互帮助。

⑷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2认真写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

3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5、教学进度和重大活动安排

时间

周次

教学活动内容

课时量

附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卢沟桥的狮子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

  3.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和平的情感。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通过看图学文,理解卢沟桥是闻名世界的桥梁及其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悍然向中国军队挑衅,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抗日战争从此全面展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的闻名,不仅仅是它与这一事件紧密相连,而是因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板书课题),来领略祖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看录像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图文结合,边读边看图。

读全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感兴趣的地方做个标记。

  3.说一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拼读生字表、新词。

  2.利用工具书,查出不懂的字义、词义。

  3.老师讲解重点字、词。

  ①生字

  “卢”卜部,当卜作为部首时变形为“”,如:

卢、卡、贞、桌等。

  “厘”部首是“厂”,长度计量单位。

  “蹲”部首是“”,右部分共12画。

  “偎”部首是“亻”,右下部分不要写成“”,意思是亲热地靠着。

  “侵”部首是“亻”,左部分不要写成“”,意思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并奴役别国的人民。

侵略的主要形式是武装入侵,有时也采用政治干涉、经济和文化渗透等方式进行侵略。

  ②词语

  甚至:

连词,提出突出事例。

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大概:

大致,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

  建筑:

建筑物,房子、桥梁等。

  歇后语:

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面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

  挑衅: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四、读熟课文,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划分段落。

  ①回顾课题,说一说本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本文重点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

  ②速读课文回答:

哪部分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

具体写了什么?

  课文第2、3自然段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

写它们真有意思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以及共有492只狮子。

  小结: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

想一想,这段内容的前、后,课文又介绍了什么?

怎样分段?

  ③思考、讨论。

  ④划分段落。

  重点段(2、3自然段)之外,第1自然段写了卢沟桥建造的年代、构造、长度,并点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这两部分都可独立成段,因此,本文段落可分为:

  第一段(1自然段):

简介卢沟桥的形状,并指出是一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

  第二段(2、3自然段即重点段):

写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形态各异,大小不一。

  第三段(4自然段):

写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⑤提问,我们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

  3.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分段的方法是由题目入手,抓文章的重点段,找准重点段后再看重点段前、后两部分与重点段的关系,是否能独立成段,如果可以,就划分出来。

这种分段方法就叫“抓重点段划分段落”。

 

卢沟桥的狮子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图文结合,理解卢沟桥是举世闻名的桥梁及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

  3.培养学生有重点、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和平的情感。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通过看图学文,理解卢沟桥是闻名世界的桥梁及其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

这篇课文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段?

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汇报:

  知道了:

①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②建造的年代是1189年。

③这是一座联拱石桥。

④桥长265米,有241根望柱。

⑤每根柱子上都雕有狮子。

  重点是:

这是一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

  导语:

这么特别的桥,要是能亲眼看一看,在上面走一走,用手摸一摸石狮子该有多好啊!

下面请大家看第6页插图。

  3.指导看图,加深印象。

  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然后回答:

①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②你都看到了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③通过图画你都联想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

  思考:

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

划出有关的词语、句子。

  2.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3.集体汇报。

  4.重点讨论:

  本课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地方?

作者是怎样生动描写的?

  最有意思的是狮子形态各异,稚态可掬。

作者是通过观察,先写样子,如蹲坐、低头等等,然后再写联想,用“好像”这样的句子写出来,文章就生动了。

  引导:

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再体会一下。

  请大家看第7页和第8页的图,仔细观察,你看到的狮子是什么样?

你联想到了什么?

最后用作者的句式“什么样,好像怎样”说几句话。

  5.练习,看图说话。

  6.指名汇报。

  小结:

同学们,我们只要像作者那样,仔细观察,并作合理丰富的想象,再运用恰当的语言,就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7.齐读第二段,回味课文内容。

四、学习最后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2.引导:

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谁能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给大家讲一讲。

  3.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4.小结。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

它不仅以其数量众多、雕刻精美的石狮子这一独特的民族建筑特色而著称,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突然炮击,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从此开始。

经过8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挺直了腰杆,赢得了胜利。

卢沟桥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它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今天,卢沟桥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一座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

  5.指名读全文,回顾所学内容。

  

 

卢沟桥的狮子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生字、新词。

  2.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和平的情感。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通过看图学文,理解卢沟桥是闻名世界的桥梁及其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知识

  1.分段方法。

  提问:

这篇文章分段运用了什么方法?

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用了抓重点段分段法。

  2.重点知识。

  提问:

本文重点写了什么?

运用什么方法将狮子写得活灵活现的?

 重点写了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和它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作者运用了观察、想象的方法将狮子写得活灵活现。

  (让学生自由发挥,每个人要说充分。

二、检查朗读,背诵

  1.每人读一句,朗读全文。

  (考察朗读情况和会不会区分一句话。

  2.指名朗读你最感兴趣的段落。

(可以互相比赛,看谁读得好。

  3.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

  ①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背?

  ②讨论出最好的方法或最适合你的方法。

  ③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三、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听写生字、词。

 

三味书屋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2.指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3.练习给课文第3自然段分层,归纳层意和段意。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来历”、“料理”、“信念”、“毫不松弛”等词语。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给第3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抽象句子的涵义。

教学准备

挂图、训练用题板、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学习观察方法

(一)板书课题,出示挂图。

谈话引入:

这幅挂图画的是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小时候上学的地方。

我们认真观察图画,看看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二)指导观察图画。

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说说三味书屋里是什么样子的。

1.三味书屋里都有哪些陈设?

2.按顺序观察:

看墙的正中挂了什么?

(扁额、画)

画上画了什么?

(古松、梅花鹿)

画的前面是什么?

(正中是八仙桌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戒尺,还有先生的座位。

屋子四周是什么?

(学生的桌椅分列在四面,东北角是鲁迅的桌椅。

3.看了三味书屋的陈设,给你的感觉怎样?

(整洁、有序)

(三)在分部看图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按观察的顺序说一说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儿的?

二、介绍背景,了解鲁迅

(一)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毛主席对鲁迅的高度评价。

同时讲清鲁迅小时候的家境,弄清楚他小时候为什么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二)学生汇报课外阅读情况。

讲鲁迅小时候及成人之后刻苦学习、勤奋读书、顽强斗争等方面的故事。

三、学会本课生字词

(一)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拼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笔顺笔画。

3.用生字组成词语。

(二)在检查学生预习、自学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指导。

1.读准字音:

“塾”、“绍”、“寿”、“弛”是翘舌音,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区别字形:

塾与熟、砚与硕、毫与豪、弛与驰比较,字形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然后进行组词练习。

3.区别字义:

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

(三)练习辨别多音字:

(四)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书塾鲁迅绍兴戒尺当铺来历料理严厉信念奋斗笔墨纸砚毫不松弛

 

三味书屋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2.指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3.练习给课文第3自然段分层,归纳层意和段意。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给第3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抽象句子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

(本段文字浅显简短,可处理为一般段,只让学生朗读,概括段意带过。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读文,理出记叙顺序

1.自己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笔划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教师出示训练题板,让学生完成如下填空作业(括号内的词要求学生填写)。

(书屋)正中(墙)上(画)上(古松)底下(画)前面

(这样的练习作业,对重点词起了“强化”作用,为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提供了方便。

3.按顺序说说本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总结出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

4.根据第2自然段的记叙顺序和对三味书屋内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

(引导学生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即上面两组词所提示的观察顺序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认识变为具体的认识。

5.拿自己画的草图与课文插图比较。

(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和本段的内容。

(二)图文对照,理解词语。

1.理解:

“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图上找出鲁迅的书桌,读一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三)读、想、说一起练。

1.低声朗读本段课文。

2.在上列两组中心词的提示下,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味书屋是什么样的”?

(要求按方位,有条理地说。

(1)学生个人练习说。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指名叫不同程度的几位同学进行口述。

(四)讨论、理解回答:

通过图画和文字的表述,你对三味书屋有什么印象?

(古朴、整洁)

(五)从学文到仿写。

(学生学完本段后,布置他们按本段的观察顺序,即:

由高到低,由中间到四周。

仔细观察自己教室内的设置,进行仿写练习。

这个练习可在课下完成。

三、抓重点词语,理解第三自然段

(一)学生朗读全文。

1.提问:

第2自然段重点讲什么?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前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段意。

2.提问:

第3自然段重点讲什么?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本段重点讲了一个鲁迅发奋苦学的故事。

第二问可让学生认真读课文,讨论后得出结果。

(1)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按照①“早”字的样子、②“早”字的来历、③“早”字的作用,全段分成三个层次。

(2)讨论记叙顺序:

课文先写了“早”字的形状;

再写“早”字的来历;

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3.练习归纳层意和段意。

(归纳层意和段意的训练要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

层意可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概括归纳。

段意可以运用归并层意的方法来进行。

(二)认真读第3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1.出示训练题板,读句子,讨论理解问题:

“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

鲁迅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说明什么?

通过讨论理解,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和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

从而理解了“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

练习用“一面……一面”、“料理”等词说话。

(练习说话时,可引导学生先运用课文中的内容进行。

如:

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

这样既练习了说话,又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

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造出内容丰富的句子。

2.理解,讨论,回答:

(1)当寿老先生批评鲁迅后,他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这个问题,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当寿老先生批评鲁迅后,他是怎么想的。

他没作任何解释,没有强调客观原因,他在自责,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表现了鲁迅严格要求自己和虚心接受老师批评的态度。

在学生深入理解了前一问之后,后一问也好理解了。

(2)鲁迅刻“早”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理解“默默”一词。

通过理解使学生认识到:

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3)读句子:

“鲁迅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讨论:

两个“刻”字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个“刻”字表示把“早”字刻在桌子上;第二个“刻”字表示把“早”字刻在心里。

可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刻”的意思为“记”,“牢牢地记住”。

在上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

(表明他下定决心,今后不再迟到。

(4)“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

这个早字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这个坚定的信念可以理解为寿镜吾老先生批评的话:

“以后要早到”,也可以理解为鲁迅自己刻下的“早”字。

“坚定”说明鲁迅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痛下决心,绝不再迟到。

(5)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

“时时”、“事事”、“毫不松弛”。

(“时时”指每时每刻。

“事事”指每一件事,所有的事。

“毫不松弛”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

”难道他不需要再给父亲买药吗?

不需要再帮母亲料理家务吗?

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

他是怎样克服的?

(6)启发引导同学们结合课外阅读中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他们所知道的鲁迅刻苦学习,写文章精益求精,坚持对敌斗争等方面的故事。

(7)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毫不松弛”练习说话。

(三)练习朗读课文。

总结全文。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体会。

 

和时间赛跑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要指导学生读准"梭、若"等字的字音,注意"哀、持、梭、若"等字字形的教学。

教学难点:

  注意区分"持、特","哀、衰","棱,梭"。

"若"的第5笔是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引入

  你们都参加过什么体育活动?

  (跳绳、踢毽、跳远、跳高、投掷、赛跑……)

  其中赛跑我们班谁最快?

  (请这位同学起立)大家都说你跑得最快,老师想请你跑回昨天,你行么?

  (不行!

  为什么?

  (时间过去了是永远也不会回来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和时间赛跑》。

二、新授生字

  1、生字:

(板书)

  2、部首:

"赢、益、哀"的部首各是什么?

  3、读词:

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欺骗、庭院、决心、虽然、游戏。

  4、组词:

(板书)

三、初读课文

  1、小声读读课文,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

并标好自然段。

  2、和书,通过刚才的读书,你都记住了文中什么内容?

  (可以从好词好句回答,也可以是记住了事情的梗概……)

  3、每组选代表参加班内的朗读,教师检查朗读情况。

  4、介绍作者--林清玄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省高雄市人,1953年生,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至今完成100多本著作。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醇厚、浪漫的情感,朴实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他擅长写生活体验,从身边的各种人和事着笔,以优美质朴的语言表达,阅读他的作品有如饮一掬甘美的山泉。

四、作业

  1、朗读课文,有疑问可以在书上标注。

  2、写生字词

和时间赛跑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

  "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大留意时间的流逝,时间似乎总是有,用也用不完。

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想法吗?

  (这样说是不对的,时间是有,但已经不是过去的时间)

文中的作者是一个敢于和时间赛跑的孩子,由于他对时间的执著,这个长大后的孩子要告诉她的孩子: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_________。

(课件)

  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呢?

我们仔细学习课文

二、分析课文

(一)出示思考题

  1、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和我说了什么话?

画在书上。

  2、作者当时是怎样想的?

  3、作者又是怎样感到时间流逝的?

  4、小组合作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不懂的问题。

反馈:

  1、小组派代表说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了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

  (课件打出上面的话)

  2、作者当时对这句话是不理解的,认为那是一个谜,而且感到害怕。

  教师指导:

把课件上爸爸的话读一读。

说说什么意思?

(昨天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到昨天;小孩长大了,就再也回不到童年。

这就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的意思。

不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不会深,所以"我"才会感到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

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出现的关于时间的谚语,说说是什么意思?

("光阴"指时间,"金"即黄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说时间的宝贵。

"箭"、"梭",运动的速度都很快,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可以从中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3、爸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作者是怎样明白的?

  (作者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4、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作者小小年纪看到时间过得飞快,心里非常着急,而且还很悲伤,他决定和时间赛跑。

  1、课文是从哪几件事情写"我"和时间赛跑的?

  (和太阳比赛更快地回家,跑赢了太阳;一个暑假的作业十天就完成,跑赢了时间;读三年级时就做五年级的作业,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2、通过小作者的做法,你有什么感受?

  (我好像也和作者一样高兴,自己能够跑在时间的前面了;这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孩子;我认为我应该学习这位小作者……)

  3、读一读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作者和太阳赛跑了二十年,请你想象一下,做什么事情时,作者还可以和时间赛跑?

  (做题、坐不同的车、……)

  5、由于作者的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