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820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docx

海南省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

海南省2014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

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

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2.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它是汉代察举制度的一中延续和发展。

一下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正”是在中央设置的负责评定等第的中正官

B.“九品”指中正官据人物的才能按九等进行评定

C.“中正”所评定的品级即被评人所授官职的品级

D.选官方式的封闭,便利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3.据统计,两宋时期每一劳动力平均单位产量为1020斤,而11—13世纪的英国,这一数据仅为239斤。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导致了农业生产落后

B.重农抑商比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C.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

D.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4.《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其中有题为: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

(答)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秦汉时期科技发达B.大米成为了主要的商品

C.市场管理不够规范D.政府推行抑制商业政策

5.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

A.君权神授的思想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三权分立的学说

6.“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该诗反映了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理学”

C.王阳明的“心学”D.王夫之的“理在气中”

7.“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

这说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8.《十二铜表法》第6表第3条规定:

“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

”该项法律规定

A.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

B.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

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D.导致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

9.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

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

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10.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

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法制化B.渐进性C.普选制D.反封建性

11.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

”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

D.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12.某思想家认为:

人不是完全自由的,但也不完全是一个奴隶。

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B.信仰得救C.理性主义D.天赋人权

13.“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

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B.从心灵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C.有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14.苏联某时期,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耳语成为日常生活的特征。

这一时期是

A.十月革命胜利初期B.新经济政策期间

C.斯大林统治时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15.1947年7月,美国政策研究室主任乔治·凯南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

文中指出:

“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人们一旦加以信仰,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取消。

但是,西方可以把它遏制在已经着了迷的国家领土之内。

”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发表“铁幕”演说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炮制杜鲁门主义D.建立北约组织

16.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17.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重新高涨,迎来所谓“新经济时代”。

这一时代的到来,主要得益于

A.国家干预,全面调控B.市场调节,保护竞争

C.削减开支,紧缩货币D.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18.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

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A.五口通商B.协定关税C.治外法权D.公使驻京

19.“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

”作者认为

A.鸦片战争后中国放弃白银货币本位B.中国完全受英国控制

C.资本在英国对外扩张中起重要作用D.中国的财富不及英国

20.“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这首歌曲最早可能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2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专制政体利于官,利于外人耳。

利于官者,借压力以剥削百姓,利于外人者,借官力以压迫百姓。

”这反映了郑观应主张

A.发展中国的民族工商业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在中国实行民主制度D.实行欧美的重商主义政策

22.下表是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的基本状况,这些投资

类别

工矿、纺织

铁路运输

数量

18个

364千米

投资额

1546万元

1251万元

A.是清政府“求富”的重要途径B.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C.遏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

23.1956年1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

毛泽东发表这一看法的背景是

A.三大改造的进行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24.1952年底,中共中央就认为:

个体农民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只有允许这种竞争,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农业经济发展起来。

中共大规模实践之开始于

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

C.成立高级生产合作社D.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25.有学者指出:

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

学者提出此观点的依据不包括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世贸组织的建立D.两极格局的解体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6分)

材料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13世纪上半期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实现政治权力由国王逐渐向议会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是社会创新的先驱,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是为政府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事实上英国第一部《济贫法》范围甚小……1942~1943年间,英国又出现了全面社会保障的“贝弗利奇计划”。

1945年工党当选执政,第一批措施就是根据这一计划,通过一系列有关法律,付诸实施,延续至今。

其他国家或先或后都建立了缓和矛盾、照顾弱势群体的各种制度,并根据各国国情百花齐放,逐步完善。

材料二人民福利也是各大国竞争的一个领域。

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以国家为主导的各项社会保险和福利政策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法国强调民间互济,政府为辅。

美国到罗斯福“新政”时确立了美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大国”之为“大国”,其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生存条件也须得到保障,并一般优于同时期的他国。

当然,这种社会创新并非都出自统治集团的自觉,劳动者有组织的斗争、大众媒体的批判和监督、各种改良和革命理论形成推动改革的综合力量。

——上述材料摘自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特点和积极影响。

(6分)

(2)提炼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7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技术的进步,要求用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国际问题,而不是用冲突和争斗的方式。

全球性的现代化努力和使所有人都过更好生活的努力,使各民族具有了一系列共同的关注和追求。

总之,这些价值观和利益把人类统一起来了,并正在取代那些历来分裂人类的因素,这些因素曾是战争和暴力变革的根本原因。

或者,正如英克尔斯所说的,“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出现”是一个事实,人类思维的转变正在发生,这将可以避免为民族利益而发生的非理性争斗。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材料二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

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

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

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

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

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

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

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美]萨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材料一中“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提出的核心观点有何不同?

(2分)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作简要评价。

(6分)

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采。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6分)

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卢梭推测,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正是私有财产的出现,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他痛心地说:

“第一个圈出了一块土地,想起说‘这是我的’,而且发觉大家愚蠢得相信他的话的那人,是市民社会的真正创始者。

”不过,他承认私有财产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并不主张消灭私有财产,而是主张大体平均的小私有者社会。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岳麓版)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近代人蒋智由作《卢骚》云:

“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

民约开新义,君威扫旧骄。

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

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请回答:

(1)归纳概括材料一中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

(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世人皆欲杀”卢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的思想主张对近代中国和西方民主革命的不同影响。

(9分)

31.(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它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材料二1951年9月4日,美国召集了许多同盟国在旧金山召开了与日媾和会议,朝鲜、中国没有受到邀请。

南斯拉夫、印度、缅甸受到邀请但拒绝参加会议。

与会的48个同盟国于8日签署了《与日媾和条约》,即《旧金山和约》。

和约主要内容:

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在和约签订的当天,美国与日本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

参加会议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条约的内容,拒绝签字;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也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政府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理由。

(3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影响。

(9分)

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

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

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

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

……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

”“(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6分)

33.(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昆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被誉为“百戏之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神庙时,始特设玉熙宫,近侍三百余员,兼学外戏。

外戏,吴敌曲本戏也。

光宗喜看曲本戏,于宫教习戏曲者有近侍何明、钟鼓司郑隐山等。

——(明)史玄《旧京遗事》

材料二伯龙雅擅词曲,所撰《江东白芒》,妙艳时人。

时邑人魏良辅,能喉转声音,始变弋阳、海盐为昆腔,伯龙填《浣纱记》付之。

王元美(世贞)诗“吴阊白面而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者是也……传奇家曲剧本,戈阳弟子,可以改调歌之,惟《浣纱》不能,故是词家老手。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材料三昆曲与明清人士关系密切之表现的最关键处,还在于它脱开‘案头’,以‘活态’的形式渗透于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场上’,双方形影不离,相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昆曲艺术》

材料四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

——白先勇《昆曲的普及教育》

请回答: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昆曲得以发展的因素。

昆曲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符合哪项申遗标准?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昆曲长期衰微的原因。

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该如何振兴昆曲?

(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通过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纽带。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是指秦朝时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官僚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是指郡县制、行省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宗法制度有利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排除D;因此选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中正”是在地方设置的负责评定等第的中正官;故A错误;“九品”指中正官据人物的才能、家世等按九等进行评定;故B项错误;“中正”所评定的品级作为推荐的依据,故C项错误;故本题选择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同时期中国和英国比较,说明当时中国农业文明处于领先地位,故D项正确;A项中圈地运动图题干时间不符合;BC说法错误。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现象的准确解读,通过现象获其本质,由材料中“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可见当时关卡林立,且对商品征收重税,从本质上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符合题意,而ABC与题干主旨无关,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孟子强调对由过错的君主纳谏,不听者就另立新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内容有一致性,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B符合题意,而ACD的表述均与题意内容不符,故选B。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心非明镜台,有个圆圈。

”说明与心学有关,体现心学的是王阳明。

故本题选择C。

7.【答案】D

【解析】“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表现京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呈现方式。

8.【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只适合于罗马公民,所以排除A,该条规定不能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其目的就是为保护私有财产,所以C、D不正确,所以选B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欧洲某国、共和国总统”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部宪法是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材料认为该宪法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但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说明该宪法是法国各派势力妥协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该题属于史实综合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不同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题中四个国家都是通过法律的颁发才确立了民主政治,共同点是依法治国,所以A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根据“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

”判断“我们时代”应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者大多是工匠或技师,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紧密的结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因此选A。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应追溯到罗斯福新政,排除C;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在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排除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可知作者强调用道德来指导行为,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3.【答案】D

【解析】“心里相信,就可称义”即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理论,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宗教改革运动并没有否定宗教神学,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与题干现象不符,故D项排除。

15.【答案】B

【解析】一方面为了防止欧洲国家因经济危机发生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为了控制欧洲,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

16.【答案】A

【解析】该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的能力。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D正确;A是29-33经济危机时的政策;C是里根上台后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B强调的是自由资本主义。

1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道光年间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自我封闭、拒绝融入世界都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当之举,各国之间必须加强政治、经济的交流和交往。

“五口通商”和“公使驻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我们不应对这些问题过多的纠缠;但“公使驻京”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位的皇帝是咸丰。

而B和C项是涉及维护国家的主权问题,这是我们必须争取而不应该随意放弃的权力。

19.【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材料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英国的金融资本在英国对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C。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此时革命的目标列和军阀,属于国民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