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82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汉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字.docx

《汉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字.docx

汉字

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由于资料不足,现在还很难断定。

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成批汉字资料,是距今三千多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在此之前,汉字必定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1、起源于结绳记事说

《易·系辞下》曰: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汉代郑玄《周礼注》曰:

“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从本质上来看,先民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只是帮助记忆而已,还不能算作是文字,至多说明了结绳记事促进了文字的发明创造。

⏹2、起源于书契说

《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书契,属于一种刻划符号,本来是作为契约使用的。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刻划符号,最早见之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称之为陶文。

陶文可能还不具有书契的作用,也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的性质。

⏹3、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是传世文献中较为普遍的说法。

如:

战国时期的《荀子·解蔽》曰: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韩非子·五蠹》曰: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

公厶之相背也,乃苍颉固已知之矣。

许慎《说文解字》: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万品以察,盖取诸。

”又曰:

“仓颉初作书,盖依类相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4、起源于八卦说

《易·系辞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是由和两种最基本的符号组合而成的八种图形。

—代表阳,––代表阴。

用这两种基本符号的不同组合,代表各种自然现象乃至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转换。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乾:

乾三连  坤:

坤六断  震:

震仰盂  艮:

艮覆碗

▅▅▅▅▅ ▅▅ ▅▅  ▅▅ ▅▅  ▅▅▅▅▅

▅▅▅▅▅ ▅▅ ▅▅  ▅▅ ▅▅  ▅▅ ▅▅

▅▅▅▅▅ ▅▅ ▅▅  ▅▅▅▅▅  ▅▅ ▅▅

⏹离:

离中虚  坎:

坎中满  兑:

兑上缺  巽:

巽下断

▅▅▅▅▅ ▅▅ ▅▅  ▅▅ ▅▅ ▅▅▅▅▅

▅▅ ▅▅ ▅▅▅▅▅  ▅▅▅▅▅ ▅▅▅▅▅

▅▅▅▅▅    ▅▅ ▅▅  ▅▅▅▅▅ ▅▅ ▅▅

(二)汉字起源的考古资料

⏹1、起源于原始刻划说

我们所说的刻划,是指用刀等锋利器具刻划出的一些最简单的线条及其组合。

刻划和刻画有区别,我们所说的刻画,指用刀等利器所刻画而成的带有花纹性质的图案,一般是非直线形的较为复杂的图案。

⏹2、起源于原始图画说

⏹以大汶口文化的刻画更具有代表性。

⏹据研究,大汶口文化的文物遗存,约当公元前三千年中期,距今约有四千多年,相当于我国的夏王朝时期。

而在此之后的殷王朝中期的铜器铭文中的一些刻画,与此则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其中有些符号很相似,它们很可能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传承。

殷代中期铜器铭文中的一些刻画,有人称之为文字画,有人认为是族徽,有人认为是图腾(Totem)。

⏹由于殷代中期以后的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存在大量的象形文字,他们很象原始刻画。

因此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绝大部分的汉字就是从这种原始刻画发展演变而来的,极少一部分的汉字则是从原始刻划发展来的。

就是说,汉字是由两个系统发展演变而来,最后合流为一个系统,即汉字系统。

这就是汉字起源的考古资料。

二、汉字的形体结构

(一)什么是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结构:

书写结构、造字结构。

古汉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的。

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

从造字角度讲,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

⏹1、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字的本义。

如:

“沙鸥翔集”的“集”,本作“”,从三个隹的在木上,会意,本义是群鸟聚集在树上。

“晴初霜旦”的“旦”,甲骨文写作,金文,小篆,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是早晨。

⏹2、分析汉字结构,还有助于了解汉字的古代读音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如“夸父逐日”的“父”,通“甫”。

“甫”字从用父声,因此二字古代读音相同或相近,故相通。

(二)关于汉字的“六书”理论

⏹1、“六书”名称的来源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古代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以道。

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大约成书于战国之际。

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已经有“六书”的概念了。

六书”为“六艺”之一,但没有说明具体内容。

到东汉时期,解说“六书”内容的主要有三家:

⏹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玄给《周礼·地官·保氏》作注说: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汉代很注重师承关系,郑众、班固的学说直接源于刘歆,许慎的学说又通过贾徽、贾逵辗转来源于刘歆。

⏹西汉时出现了许多文字学家,也出土了一些古文字,通过文字学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汉字“六书”的理论。

由此看来,“六书”源于西汉末。

此后,历代学者,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

(一)象形;

(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这是因为班固的秩序比较符合文字发展过程,许慎的名称解释比较具体。

⏹2、“六书”解说

(1)象形

许慎: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诘诎即折屈。

意思是描摹实物的形体,根据物体的形状运笔。

象形字分为:

⏹整体象形字:

描画事物轮廓的

日、月、鹿、鱼

⏹部分象形字:

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

牛、羊、竹

⏹合体象形字:

描画具有特征的部分,但还需要借助整体事物来表义。

如:

眉、齿、果、牟、尾

⏹我们要判断一个汉字是不是象形字,必须看它是否同时具备这样两个条件:

第一,字形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在它的早期古文字写法中,其一笔一画都与某一客观物体的形状特征密切相关;第二,它所代表的意义内容是指向具体的,有形可象的客观之物。

(2)指事

许慎: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意思是一看就能识别是个什么事物,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个字的含义。

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指事字分为两种:

①纯符号的指事字:

上、下、一、二、三、亖、五。

②象形字上加符号表示意义所在的:

本、末、亦、刃、甘、寸等字,分别表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

首先,象形字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字的每一部分笔画都与物体形状直接相关;而指事字或者不具备物体象形性,或者虽具备一定的物体象形性,但字所代表的内容并不直接指向哪一具体之物,而是有所转指,而且还存在有某种指示性的标志符号。

其次,象形字所代表的内容基本是具体实在的客观物体,大都是名词;而指事字所代表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日”是象形字;“旦“是”指事字。

(3)会意

许慎:

“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的象形字合并在一起,意义上加以联系,以显示新的意义。

会意字一般表示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

⏹会意字也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同体会意,就是用相同的形体来造新字,如:

步、林、从、比、毳、品。

一类是异体会意,就是用不相同的形体来造新字,如:

逐、莫、牧、取、休、寒。

⏹会意字与象形字的区别:

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来表示新意的,但两者又有所区别:

象形字多属独体,而会意字则是合体;象形字常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会意字则表示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

《说文》里会意字有1254个。

(4)形声

许慎: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也就是说,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形符(也叫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

例如:

杞、问、物、江、裏、风、年等等。

形声字和会意字都是合体字,它们的区别在于:

会意字的形体中没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而形声字的形体中却包含有表音的结构成分。

如:

⏹《说文·刀部下》:

刻从刀亥声初从刀从衣

有标音成分判从刀半声无标音成分劓从刀从鼻

⏹刖从刀月声利从刀从禾

⏹形声兼会意字:

声符一方面表音,一方面兼表意义。

如:

贫从贝从分,分亦声。

财分少也。

胖从肉从半,半亦声。

半体肉也。

刵从刀从耳,耳也声。

断耳也。

(5)转注

⏹许慎: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

“考,老也。

”又:

“老,考也。

⏹对转注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形转、声转、义转三说。

代表人物:

①一派主张形转。

以南唐徐锴和清代江声为代表。

这一派认为“类”就是部类,就是《说文》的540部;“首”指某一类字所从的部首。

徐锴认为同部而义近的字都是转注,江声《六书说》:

“建类一首”指《说文》同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

”——就是说,同一部首的字都是转注。

②一派主张义转。

以清代的戴震、段玉裁为代表。

他们认为凡可以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

戴震《六书论》:

“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

”——转注就是互训。

如:

桥《说文》“水梁也”。

梁《说文》“水桥也”。

而朱骏声主张:

“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转注就是词义引申。

③一派主张声转。

以章太炎为代表。

章氏强调声音认为考、老、寿都属于幽部,同一声类;最初产生的字是老,是它们的语根,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就是转注字。

章太炎在《转注假借说》里对转注有精辟的论述。

认为转注是文字孳乳和应用的法则。

转注字的产生:

可能是由于方言不同而产生的。

同一事物,甲乙两地异名异音,反映在文字上就出现了异形异音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

④清人曹仁虎也曾对转注有所论述。

他在《转注古义考》里说:

“夫《说文》考、老之说,最为古义。

晋唐诸儒,皆遵守之而无有异说。

然则欲定转注之义,仍当以《说文》‘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二语求之。

既曰‘建类一首’,则必其字部之相同;而字部异者,非转注也。

既曰‘同意相受’,则必其字义之相合;而字义殊者.非转注也。

《说文》于转注特举考、老以起例,而考字从丂得声,则必其字音之相近;而字音别者,非转注也。

”曹仁虎还订出转注的三个条例:

形通、义同、音近。

⏹转注字的字形特点:

转注字之间意符和偏旁相同,如桥与梁都在木部,呻与吟都在口部。

转注字的字义特点:

转注字之间含义相同,如考与老可以互相训释,是同义词(《说文》:

“考,老也”;“老,考也”)。

根据《说文》,其他的转注字如:

迎与逆、妹与媦、邦与国、顶与颠、讽与诵等等。

(6)假借

⏹许慎: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是由于语言中有了某个词的语音,但没有这个词的字形,于是借用一个与之同音的字来代替,用以寄托所要表达的事物。

换句话说,就是用一个同音字当作记音符号来记录那个词。

如:

我、而、其。

⏹假借与古音通假

假借,都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

至于本来已经给某词造了某字,但写字的人临时借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则属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叫做“古音通假”。

⏹四体二用

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这叫做“四体二用”。

⏹3、如何识别汉字的形体结构

其一,从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入手。

看这个字能否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字,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会意或形声;不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象形或指事。

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以后,再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合体字中,有表音成分的是形声字,没有表音成分的是会意字。

(2)在独体字中,能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个表具体义,一个表抽象义的,是指事字;不能分成两个部分,或能分成两个具体部分的,是象形字;

其二,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条例作出判断。

⏹4、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部首

尽管汉字大多数是采用“左形右声”的结构形式,但别的形式的形声词也不少。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六种:

⑴形声字的结构分析

分析形声字的结构,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分析的结构层次

⏹有些字表面上看由很多元素构成,实际上只能分为形符和声符两个部分。

如:

薄——从艸溥声欂——从木薄声

②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如“祖、福、祈、祷”等都是以示为形符,但表面上结构相似的“视、祁”却是以示为声符。

再如:

锦、钦——金是声符钊、到——刀是声符

问、门——门是声符笃、筑、竺——竹是声符

③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所谓自然结构,指表面上的分合关系,如“雖”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应分成“虽”和“隹”两部分,但它的造字结构却是从虫唯声。

这类字中,有的是形符偏于一隅的,有的是声符偏于一隅的。

例如:

條、修、脩——分别从木、肉、,攸声

勝、滕、腾——分别从刀、水、马,朕声

栽、裁、载——分别从木、衣、车,哉省声

徒——从辵土声

(2)形符的表意功能

从以上可以看出,形声字的本义和形符的意义有关,如从“页”的字和“头”有关。

如“题、顶、颜、颊、颈、顿”。

形声字的形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是灵活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如同是从女的字:

姚、姬、姜、赢,表示原始姓氏;

姊、妹、姑、姨,表示亲属称谓;

婚、姻、娶、嫁,表示婚姻;

妊、娠、娩,表示怀孕生育;

娇、好、妩、媚,表示体态美好;

嫉、妒、妖、佞,表示丑恶的品德;

奸、婬、婪,表示丑恶的行为;

奴、婢、妃、媵(ying4),表示身份地位。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这些字正好反映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现实。

从原始的姓氏多从女,这说明远古(母系社会)妇女早先的地位是很高的;跟婚姻有关的字从女,说明当时妇女在婚姻上占有主导地位。

在母系社会里,男子入赘后属于女方家的,所以“婿”从女旁。

“妙、姿、娇”等褒义字都是赞美女性的美丽、美好,然而到了父系社会,男子从事畜牧和种植,女子在家庭中不得不降为附庸,于是男权抬头,男子变为社会的主宰,女子在社会上丧失支配地位,重女轻男一变而为重男轻女,这一变化在文字上也清清楚楚地反映出来。

随着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以女为形符的贬义字,如“妄、婪、奸、婢、耍、嫌、妒、妖、婬”等,反映了封建男权社会中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

(3)声符的表音功能和表义作用

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粗略的表音作用,这是判断一个合体字是否形声字的重要标志。

“进”和“逐”,两字都从辵,“进”是形声字,“逐”是会意子字。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但却并不绝对可靠。

如从“者”得声的字,有都、诸、赌、著等,今天它们的读音并不相同。

这是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些声符造字时代是谐声的,现在就未必谐声了。

何况有不少形声字,在造字时代也只是大略地谐声,而不是完全同音。

有些形声字的声符,还兼有表义的作用,如“婚、姻、娶、嫁”等。

形声字的产生:

1、为本义造字;2、为引申义造字。

(4)汉字的部首

文字学的部首——义符;检字发的部首——声符及义符。

分析形声字,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一般来说部首就是义符。

部首最早是许慎提出来的,他用“六书”的原则,从汉字中概括出540部,部首就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如以“心”为部首的字:

据《汉语大字典》统计,以“心(忄、小丶)”为部首的字就有1154个。

这些字大都和人的思想、性情、品行、主观意识等心理现象有关,如:

忘、志、忠、恳、慈、憨、意、思、念、愁、悲、恕、忍、怒、怠、恐、想、愿、恋、慰;悟、悔、悦、惧、惊、惦、慌、怜、惮、怡、愉、恬、忡、怖、恼、怀;忝、恭、慕等。

汉字从隶书之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代以后的字典通用的214部是检字发原则的部首,这与《说文》的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有了很大的不同。

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的声音。

《说文》归斤部,能反映它的本义。

《辞海》归户部,是以声符为索检字的依据。

發,从弓bo声,本义是发射(把箭射出去)。

《说文》归弓部,标志了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

《辞海》归癶bo1部。

⏹需要指出的是,“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中以象形、形声、假借三类最为重要,因为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这类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比例虽小,但却是造字的基础,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基本元件。

如象形字“人”,可组成从、比、北、休、卧、及、众、吊等字,由这些字又可以组成更多的字。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字体形态的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

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

在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四种具体的形态,即:

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这种书体的演变,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1、大篆

大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大篆,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

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汉字的书体形态都可以叫大篆。

广义的大篆,按照书写材料又可分为1、甲骨文,2、金文,3、简帛文字三种。

①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其内容大多是关于占卜的,因此又叫甲骨卜辞。

甲骨文的基本特点,一是象形意味很浓,写字就象是画画,但也已经线条化。

二是笔画较纤细,且圆笔少而直笔多。

这是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很不容易。

三是异体较多,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乃至多种写法,但直接表现字义的基本部分是不可少的。

甲骨文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字,它的构成方式相当完备,即汉代人所总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式全都具备。

特别是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0%左右,说明汉字向表音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文字记录语言、表现语言的基本性质。

②金文

无论是古代文献传说,还是考古发掘,都证明我国从夏王朝时期就已有青铜器了。

到殷商王朝的中期,青铜器上开始出现极少的文字,这就是早期的金文。

所谓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因为秦汉以前的人把铜叫做金,所以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

古人又把铜称为吉金,因此金文又称为吉金文,人们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款识。

《汉书·郊祀志下》:

“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

”颜师古注曰:

“款,刻也;识,记也。

”就是说,刻的文字叫款,写的文字叫识。

识,记也。

又由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

商周时期的钟鼎,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古代称为彝器(彝,常也),故金文又称为彝器文字。

青铜器上的金文文辞习惯上称为铭文。

金文从商代中期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就成为当时通行的主要文字了,一直沿用至战国末年。

甲骨文和金文是就书写材料而言的,它们是同一系统的文字,在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同时并用。

后来,金文完全取代甲骨文,成为西周时期文字的代表。

③简帛文字

简,指竹简,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帛,指布帛,也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

简帛文字,就是指书写在竹简和布帛上的文字。

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普遍使用,也叫六国古文。

最早发现竹简上写字的是在汉代,也就是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得到的壁中书。

其次是在晋武帝太康年间,盗发汲郡魏安釐王冢,得竹简十数车,其中有《逸周书》和《穆天子传》等先秦古籍。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又在长沙子弹库一古墓中发现了帛书。

简帛文字的书体很是不一,有些近似小篆,有些篆法近于奇古,更有似蝌蚪,因有蝌蚪文之称。

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

2、小篆

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

春秋战国之际,周王室的统治力量衰微,出现了“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许慎《说文解字叙》)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

3、隶书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的一种字体。

据说秦王朝时有一个叫程邈的人,对大篆的书体进行改造,删去繁复的部分,改变大篆的书写体式,使之书写起来更加快捷实用,其实,隶书早在战国末期就已开始出现。

隶书经过两个阶段的演进,才成为一种正式的字体。

①古隶,也叫秦隶。

古隶是把篆文的圆弧笔写成平直,把篆体的长方体写成扁平,而且字体笔画更趋于简易,但还没有完全脱离篆文的体式。

因而后世称之为古隶,又叫秦隶,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②今隶,又叫汉隶。

今隶是西汉以后在古隶基础上进一步简省,改变某些偏旁的书写样式,注意字体的波势笔画而形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今隶,又叫汉隶。

今隶主要通行于汉代到魏。

汉字经过隶变以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失去了早期汉字那种以形象表达思想和意义的基本特征,成为可以分析为基本笔画和基本构件的纯粹文字符号,从而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可以说,隶书是今文字与古文字的分水岭。

所以许慎说:

“初有隶书,以趣简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4、楷书

楷书又叫真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

在字的结构方面与隶书没有大的区别。

在用笔方面,楷书把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的平直方整,进一步固定下来并略有改进。

楷书的笔画不象隶书那么柔绵,而显得坚挺硬朗。

楷书又叫今文字,或现代汉字。

汉字自从魏晋时期形成楷体以后,迄今近2000年,再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汉字的字形体态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作为文字制度——汉字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仍是以象形表意为其基本特征,只是象形表意的意味大为减弱而已。

5、隶变的意义及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

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