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915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docx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

如何使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

  摘要:

政府应致力于选择一种良好的货币媒介,市场也具有让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的机制。

当前,人民币走向强势地位的过程,加速了在亚洲不断地有国家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表明中国可以更直接地运用经济力量参与不兑现货币间的收敛过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人民币参与全球范围的外汇交易势不可挡,人民币参与全球货币的收敛过程是我们必须选择的。

  关键词:

货币制度;货币本位;资源配置;不兑换货币

  中图分类号:

F8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7)04-0027-04

  

  一、政府管理货币的理由

  

  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般理由是,这些商品和服务是公共产品。

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公共产品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和非竞争性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我们使用该商品和服务,并不减少可以为其他消费者使用该服务的数量;公共产品的第二个特征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这意味着当该种物品向人们提供时,不能排除未付款者接受该种商品的服务。

  货币或可据以开立支票的银行存款余额,作为私人拥有的物品,显然为其持有者提供了独有的一些利益,像这样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所提供的随时支取余额的服务,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显示非竞争性。

货币余额显然是具有排他性的商品,每个人都很容易地拒绝别人使用自己口袋里的钱。

因此,货币显然不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

但货币在某种方面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使用货币具有外部性。

在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情况下,从改进政府政策,造福于公众的意义上说,货币确实又是一种公共产品。

  在货币发行政府垄断的情况下,我们都被驱使持有同一种货币。

于是,不可能出现我持有一个通货膨胀的货币,而你却持有另一个通货膨胀的货币。

货币当局试图提高货币稳定性,货币的每一个使用者倾向于让其他人承当使用货币的成本。

存在于货币使用者间的这种相互依赖归因于货币生产的法定垄断,而不是该种商品的本质使然。

如果政府垄断标准化的某种商品的生产,将使这种商品改进成为一种公共产品。

  使用一个共同的交换媒介会带来重要的外部性利益。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决定接受和使用另一个人所接受和使用的同一种货币,那么这个人就带给另一人一种外部性利益。

这种外部性利益不是独占性的。

这个人没有办法就此对另一个人收费,并且从帕累托相关的角度看,这种外部性利益是有意义的,即另一个人本来愿意支付一定余额以使这个人使用同种货币。

就使用某种商品作为货币达成社会共识,是一项有用的且非独占的信息,因此它是一种公共产品。

经济中每一个交易者接受这种商品作为货币的信息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用的。

如果我们知道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将使用这种货币,我们将不需要花费成本去搜索其他人将接受什么交换媒介。

我们拥有同一信息,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1]

  政府培育交换媒介的一致性具有福利作用。

当然,为获得其他交易者将做什么的信息要付出高昂成本,不值得那样做。

在普遍被接受的媒介上达成共识,最好还是通过市场。

实际上,在货币出现以前,无论是政府中的人,还是其他任何什么人都不曾想象过这样一种习以为常的货币。

但市场却能够促成关于特定货币的共识,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经济化寻找贸易伙伴的自利倾向,所以每个人都会自己去寻找最流行的交换媒介。

  使用大多数其他交易者所使用的交换媒介,即有个人利益也有社会利益,已被大多数潜在的交易伙伴接受的媒介肯定对自己的交易最有利。

实际上社会最优和个人最优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带给贸易伙伴的交易成本的节约,使用这种共同货币的人会从中获益。

与自利行为一致的是,已经使用该货币的商人将以所偏好的货币提供给新交易者,通过与该交易者以此种货币交易,交易中分担了自己的成本。

决定使用某种特定的货币,像决定参加一个电话网络,即租一条电话线,并将一电话机与之连接上。

任何一个人拥有一台电话机的利益随周围的其他设备拥有者的数目增加而增加,而新人的加入将给其他人带来好处。

这样一个“网络商品”带来的潜在福利问题是,当加入这样一个网络的固定成本过高时,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同意加入该网络。

加入该网络的固定成本的降低可以认为具有某种公共产品的特征,因为每个潜在的网络入会者都想搭便车,而不是想做出贡献。

如果使用特定货币的成本完全可变,即没有网络自身的固定成本时,货币网络将不存在加入障碍,因为可变成本能够通过交易成本节约得到补偿。

如果加入该网络的私人利益大于其承担的成本,由于边际上固定成本不起作用,则即使固定成本不是零,也足够致使每一个交易者加人共同的货币网络。

当经济中的每个人自发地使用相同的货币,从而产生一种共同的交换媒介时,市场失灵显然没有发生。

  实际上,政府介入管理货币,是货币有易于引导市场的信息,如同纯粹的科学技术一样,都是公共产品,即使从市场的角度看,这种集中的行为也是合理的,但不是由政府来生产或管制货币,而是货币信息或者有关货币的宣传是公共产品。

为了改善市场绩效,政府应该比交易者更熟悉哪种商品更易于作商品货币。

此外,为了刺激商品的流通,政府应当清楚市场过程将向一种货币商品收敛,任何个人使用与其他人一样的交换媒介时,交换媒介逐渐地趋于一致性,使货币自然成为一种公共产品。

  

  二、政府致力于选择一种良好的货币媒介

  

  市场过程最终将收敛于一种单一类型的货币,即实现货币的统一,政府内外的所有人不可能都提前精确地知道市场过程将选择什么样的货币。

如果最终的胜利者很明显,其他的交换媒介就会被排斥,并且收敛已经发生,为了选择最合适类型的货币,一个不受阻碍的市场收敛于几种主要货币或最终收敛于一种货币。

但关于这一问题市场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门格尔认为,一个不受阻碍的市场将收敛于单一的统一金属货币基准,即使有多家相互竞争的私有造币厂,只要必备的技术知识不是一种商业机密,所有的铸币就能够符合统一的基准。

如果客户想铸币互换,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个交易商想要正好持有交易对方最愿意接受的与基准一致的货币,造币厂主将选择这样做。

这样一来,可以预计造币厂主将生产的标准单位计值,按其倍数定面值的铸币。

[3]

  在不受限制的市场中发行银行券和存款的竞争性银行,通常用相同的货币基准来计值它们的负债。

银行券和存款趋向于相互平价兑换。

因此接受新增品牌的信息成本较低,在决定是否接受一家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时,我们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我们的银行是否将以平价从我们这里接受它,在我们使用或者将之储蓄起来之前,发行人是否可能倒闭。

我们所关注的是,增加银行券的品牌的成本是否超过其边际效用,这是一个要求集中决策的公共产品问题,这个问题很难用未经市场检验的情况来回答。

竞争性银行券品牌有关的信息成本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竞争性品牌产生的信息成本,实际上只应有一种支票账户,这样就不去比较其他品牌的成本。

  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记账媒介所能得到的利益是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即便不持有任何能以该种媒介表示的货币,交易者也可以使用它计价和记账。

当然,对交易者使用该记账媒介征收费用是不可行的,因为那些促成了一种共同的记账媒介的人不能用它实现适当的权利,因而不能通过征收费用,夺回其他人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

实际上,即使不存在记账单位的私有产权,市场也将建立起一种通用的媒介和通用的记账单位。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产生通用的记账媒介上不存在市场失灵:

(1)在产生一种普遍被接受的交换媒介上不存在市场失灵;

(2)每个人自然地偏好将一般被接受的交换媒介作为他的记账媒介;(3)这种媒介的标准单位最终将成为记账单位。

这样一来,在通用的记账单位和决定个人的记账单位的选择的私人利益之间就不存在明显的分歧。

私人利益推进了普遍被接受的交换媒介和记账单位出现的进程。

  通用的记账单位的使用人形成一个网络,网络的决策为每个人的交易伙伴提供了便利,降低了他们交易价格、签订合同和记账成本。

如果网络转换的固定成本被忽略,其他人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便利。

如果固定成本比较大,加入一个网络的决策就具有了公共产品的特征。

当固定成本较高,以致使每个人只能经济地属于一个网络时,情形就更不容置疑了,如果较早地转向参加一个新的网络,由于网络还较小,参加者会因而承担较大的成本。

每一个交易商将理性地选择不做早期的转换者,而是等待其他人在他之前采用新单位,特别是当新单位取代旧单位还存在不确定性时,就更是如此。

  因为市场无能力解决这种搭便车的问题,因此对优等记账单位的私人供给回报不足,即使持有极少甚至或不持有他的货币的团体都可以免费以它记账和计算单位,因此发行优等货币的发行者不能由于他们提供给大众的使用便利获得充分的补偿。

然而,似乎有办法排斥潜在的关于记账单位的搭便车者,并且由此使得记账单位的提供者从使用人那里获得补偿。

今天,我们看不到由私人提供记账单位和记账媒介的活跃市场,其主要原因不是记账单位本身存在搭便车的问题,主要是法律限制使社会公众不能形成足够大的人群使用以其他单位计值的交换媒介。

  实际上,理论上就存在采取集中行动向更好的记账媒介转换的情况。

为了实现向特定的新记账媒介的转换,其支持者无须显示它确实是一个更好的媒介。

这正是近些年欧洲考虑从各国货币向欧元转换,阿根廷考虑从奥里尔向美元为基础的比索转换的原因。

欧洲国家的货币向欧元转换两个主要卖点是:

它消除了跨境采购的通货转换成本和跨境投资的汇率风险,这是政府要解决的永恒的主题。

  

  三、市场让货币发行趋向最优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对持有给定平均规模现有金额的任何当事人,与之交易的那些人持有的平均余额越大,则他越不会遭受现金暂时短缺的损失。

这是因为交易人能够通过向交易伙伴出售商品补充他的现金余额。

交易伙伴的余额越大,用完现金的概率越低,因此更有能力和愿意购买他希望出售的商品。

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出口9690.8亿美元,顺差1774.7亿美元,同比增长74%[4]交易者持有的余额为其所用,从而带来了利益。

  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能够在未来某一天再卖出它,在这样一种前赴后续的市场环境中,货币购买力的上升不只是给货币持有人提供资本利得,而且提升现存在的每一单位货币余额的服务能力。

根据货币能带来流动服务的耐久性商品的通常特征,因为流动性服务依赖于它的购买力,货币单位的服务能力确实随着其相对价格的上行而增大。

可能有这样的反对意见:

一单位实际货币余额提供的服务不随名义货币单位购买力增大而上升,而且进入效用或者生产函数正是实际余额。

实际上,尽管一单位实际余额的有用性不发生改变,货币需求的增加要求有更多的实际余额总量,创造出这些实际余额增量就会形成净社会技术利益,只要它们的价值超过其生产成本。

  然而,实际货币余额的边际价值会超过它们的边际生产成本吗?

很明显这样的不等式在商品货币体制下的均衡状态下是不会出现的。

银行家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能够确保增加的银行发行货币的价值等于它的边际生产成本。

因此,货币需求增加创造净外部正效应的论断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货币。

商品货币的需求或银行发行货币的需求增加将导致实际货币单位增加,但这不是一种外部性效应。

而是通过利益激励使更多的资源流向货币生产或发行,这与任何普通商品需求增加引起供给量增加的道理一样。

在特定情况下,实际货币余额能够以接近零成本的方式生产出来,增加实际货币余额的存量才代表着纯粹的得益。

  不兑现的基础货币经常被认为是零成本的货币。

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包含实际货币余额生产成本为零的假设模型。

假设名义货币量不变,货币需求增加仅通过价格水平发挥作用,政府使不兑现货币的实际余额增加的成本为零。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余额的边际价值显然超过边际生产成本,即货币发行和持有存在非最优性。

  关于货币持有非最优性,实际上不是关于自由放任条件下货币持有的非最优性。

自由放任与商品本位货币制度联系在一起更加自然,因为开采黄金和把黄金从产业用途中抽出来都是成本高昂的,而在政府不兑现货币制度下,货币持有的非最优性是与政府的货币政策有关,不兑现货币制度能以与商品货币制度相同或者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大的实际余额,理论上,不兑现货币基准能够被管理得恰似商品基准中的货币购买力的状态,支持不兑现货币基准理论上能做得更好。

政府想增加实际不兑现货币量,就要增加持有货币的实际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与持有成本相关。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测算标准是由于不持有风险和流动性最匹配的债券而放弃的利息收益。

政府发生的不兑现通货的基准是用相同的货币单位计值的政府短期债券的收益,这种政府债券通常被假设具有近似为零的违约风险,最短的期限具有最小的利率风险和最高的流动性。

我们很容易想像2003年我国发行6153.53亿债券,2004年发行6879.34亿债券,会有人认为这种债券有违约风险吗?

[5]

  在实际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制造通货紧缩,使短期政府债券的名义利率,满足对货币余额支付零名义利率的需要,建立在制造额外的不兑现货币余额的成本是零的假设基础上。

制造通货紧缩真的没有成本吗?

这需要考察两个事项:

追求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财政分流,以及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冲击。

由于政府对流通中不兑现货币支持了短期债券支付的利率相等,政府把本可以用于财政支出的资金支付给了货币持有人。

如果我们假设对货币持有人的支付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削减相等,进行最优选择的公民就要计算一下,该政策的边际成本有多高,政府的边际支出提供的服务价值有多少。

假设政府用一种不同的税收补充这笔资金,只在新税收不形成净额负担的条件下,对货币持有人的支付才是无社会成本的。

  现实社会存在“货币使用的社会规模经济”这样的一个概念,这句话的含义是,货币的有用性随着使用者数目,或者实际货币余额的存量,及用它完成交易的数量增加而增加,这使我们自然看到近年来人民币越来越在亚洲广大地区受交易者的欢迎。

在这一地区许多商家越来越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和旅游结算,人民币正在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

  货币使用的社会规模经济,是将货币标准化融入经济过程中,但这不是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领域的规模经济暗含着自然垄断。

而货币使用的社会规模经济意在促进特定货币本位时的一个收敛过程。

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流通也是在本地区形成一个共同的货币本位。

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不同的是各国都有自己的本位货币,还有一些国家的货币交互使用。

在不兑现货币的相互竞争中,当每一个发行者用自己的品牌作为自己的货币标准时,标准化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人民币参与货币向单一标准收敛将意味着人民币逐渐走向强势地位。

  实际上,中国加入WTO之后,人民币走向强势地位的过程就开始加速了,在亚洲不断地有国家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是表示中国可以更直接地运用经济力量参与不兑现货币间的收敛过程,美国人当然希望各国货币收敛于美元,但这是美国人一厢情愿的事。

近年来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度的增加,人民币用于贸易结算的规模也逐渐增大,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从长远看人民币替代美元、欧元和日元这已经是开始形成的趋势。

  这里面有两个主要的理由:

第一,相当多的国家希望持有多种货币,目的是分散货币升值和贬值带来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的风险;第二,如果各种不同品牌的货币对不同篮子商品稳定其购买力,则具有不同的支出模式的个人可能想要持有不同品牌的货币。

在开放的市场中,能源消耗量大的国家可以持有与原油捆绑在一起的货币,而粮食进口大的国家可以持有经食品价格指数化的通货。

这种多样化和购买力特殊化动机是否能克服货币收敛过程的动机,是需要进一步实证的问题。

当前,人民币的地位走强主要也是国外交易者的购买力与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有关。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人民币的使用广泛一定会逐步扩大。

全球范围内不可阻挡外汇交易一定有人民币参与其中。

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人民币参与全球货币的收敛过程,我们的必须选择,同时还要逐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3]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M].北京:

经济出版社,1996.861-65、470.475.

  [2]杨会晏.金融自由化与银行业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

2005,

(1).

  [4]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信息报。

2007-3-1.

  [5]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版)[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

2007-03-12

  作者简介:

孙峰(1960-),男,吉林长春人,长春税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金融理论与政策。

  

  责任编辑:

张 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