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939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docx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大纲(研究生)

▪绪论

▪两个名称的并存

▪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意义和价值

▪学习、研究方法

▪两个名称的并存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辩证法”(DialektikderNatur)源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127)

2.自然研究和辩证法(6)

3.自然辩证法(6)

4.数学和自然科学。

不同的东西(42)

▪“科学技术哲学”源于西方的科学哲学。

▪研究对象

▪自然界和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

▪自然哲学:

包罗各门自然科学在内的、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哲学,也称“科学之科学”。

▪“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像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恩格斯)

▪“不用说,旧的自然哲学——无论它里面包含多少真正好的东西,包藏多少有用的胚胎——是不能满足我们的。

”(恩格斯)

▪“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意志唯心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惟一的人。

”(恩格斯)

▪恩格斯想把旧的自然哲学改造为新的自然观。

▪“在我来说,事情不能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中,而是在于在自然界中找出它们,从自然界里阐发它们。

”(恩格斯)

▪哲学自然观通过自然科学来研究自然界,哲学家通过对关于自然界具体规律的知识研究,概括出自然界最一般的规律。

▪于光远等编译、1984年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把全部文稿分为以下8个部分:

1、总计划草案。

2、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

3、自然科学和哲学。

4、自然界的辩证法。

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5、认识自然的辩证法。

论认识和辩证逻辑。

6、物质的运动形式。

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7、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

8、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

▪表明对自然科学的探讨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

▪西方哲学关于人的哲学

研究重点的转变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

▪主要研究自然科学的本质、科学理论的结构和科学发展的模式。

▪只谈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不涉及自然科学背后的自然界。

▪一般不谈论技术问题。

▪技术哲学:

1877年,德国的卡普出版了《技术哲学原理》,提出“技术哲学”的概念,被认为是技术哲学的创始人。

▪由于西方学者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很少把二者放在一起使用。

▪我国学者强调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所以把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合称为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与技术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对自然的需要。

自然与科学技术之间有内在联系: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决定了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方式和技术改造方式;

▪科学技术的应用导致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界的一般本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2、自然科学的性质、功能、理论结构、发展规律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

4、技术的性质、功能、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作用。

5、工程技术方法论。

6、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7、工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

8、哲学家、科学家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

9、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

10、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

11、科技社会学、科技经济学、科技伦理学、科技法学,科学技术与文化。

12、科学技术决策与管理。

13、新科技革命。

14、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

15、我国的对策、科教兴国战略。

❤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大口袋”。

(于光远)

教科书体系的演变:

▪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观、科学观(含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含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

主要指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功能。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和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用哲学方法进行研究,作出哲学结论,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创造自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定性与定位:

哲学中二级学科。

▪哲学一级学科分为八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和科学技术哲学。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科学技术观。

▪与西方哲学:

自然辩证法是根据对象确定的,西方哲学是根据地域确定的。

▪与科学技术: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与科学技术史:

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历史的科学。

▪“历史地去理解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

▪与科学学(thescienceofscience):

科学学强调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科学;

自然辩证法带有一定的思辨性,科学学带有一定的

中国古代自然观

▪西方古代自然观

▪古希腊时期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者

▪阿那克西米尼:

▪毕达哥拉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

原子

▪埃利亚学派:

存在学说

芝诺悖论:

二分法、飞矢不动、阿基里斯和乌龟、运动场

▪芝诺运动场悖论

▪运动前:

AAAA

BBBB→

←CCCC

▪运动后:

AAAA

BBBB

CCCC

柏拉图:

▪理念和理念世界:

世界上的事物处在无序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宇宙有一种绝对的力量来改变这种无序化,即理念。

自然界变化的原因寓于造物主摹仿理念创造自然界的过程之中。

▪时间:

时间即变化

▪意义:

发现世界作为某种规律而存在,发现事物的共相。

亚里士多德

▪自然:

事物的本性

▪实体:

第一实体,第二实体

▪四因说: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是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世界,其中的所有事物都有内在的运动趋向,向着由它们的本性决定了的目标运动发展。

▪伊壁鸠鲁:

发展了原子说

▪斯多葛派:

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怀疑论:

冲突无法解决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

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中世纪

▪宗教神学自然观的基本图景:

▪自然界是从虚无中被创造出来,上帝创造万物之际,也就是世界被开创之时。

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周围有充满空气、以太和火的几层同心圈,这些圈里有恒星、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天堂在最高的苍穹,地狱就在我们的脚下。

▪自然界的万物不会也不能自己运动,都是受动的。

然而,运动的原因被追溯到最后,就会找到一个非受动的始动者,这就是上帝。

事物在始动者的推动下运动,运动又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奥古斯丁

▪反对泰勒斯等人关于物质始基的观点;

▪把柏拉图的理念改造成上帝,认为正是由于这个永恒思想的运动,从虚无中产生了水、火、土、气、原子乃至宇宙万物;

▪上帝创世之前没有时间和空间。

托马斯·阿奎那

▪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作为表述神学自然观的根据,同时把托勒密的天文学和天主教的教义相结合。

▪自然是一个由目的论制约的等级制的有序整体,每一等级都以趋向上一等级作为自身完美的目的,起始原因和终极目标是上帝;

上帝-天使-人-动物-植物-山川江河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和变化都合乎造物主的目的。

▪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产生

上古神话:

▪宇宙起源与天地开辟神话

▪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神话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

《诗经·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尚书·汤誓》: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尚书·洪范》: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

▪老子:

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彖传》:

天地。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易·系辞传》:

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管子·内业》:

“精气”。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

“气者,生之元也。

▪《管子·水地》:

水。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庄子:

“生生者不生”,“通天下一气耳”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

▪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以“天”作为世界本原。

他还将“五行”体系化为木、火、土、金、水,认为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并提出天人感应,人副天数。

▪五行说

▪阴阳八卦说

▪元气学说:

世界万物都由连续形态的物质元气所构成,元气“聚则成形”,“散而归之太虚”。

▪柳宗元、刘禹锡的宇宙起源学说:

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只有元气存在。

万物的产生是“天”、“阴”、“阳”三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三者都统一于元气。

▪宋明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的探讨:

可分为三个基本派别。

▪第一派是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们从揭示“理”与“气”的关系来探讨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问题。

程朱理学的自然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第二派是陆王心学,以“心”为世界本原,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对佛教颇有吸收。

▪第三派是以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以“气”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派别。

他们在原有的“元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气本体论,标志着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高峰。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具有无神论传统;

▪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点;

▪对自然的考察往往与对社会的考察结合起来进行。

▪二、西方近代自然观

▪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科学基础

▪从哥白尼革命到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经典力学的框架最终形成,实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综合。

▪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巨大成功启发了哲学家们将其概念范畴和思想方法运用到哲学中。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把机械论从自然科学扩展到哲学领域,开拓了近代机械论哲学之路。

▪霍布斯:

机械位移是物体的唯一运动形式,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受机械运动原理的支配,人和自然没有本质区别;将牛顿关于因果联系的思想引入哲学,提出了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律。

▪洛克:

把组成物体的物质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看作是决定一切物体特征的内在根据,认为自然事物的一切特殊性都由物质微粒量的机械组合决定。

▪拉·美特利:

物质是惟一的客体,是存在和认识的惟一根据;给机体和心灵活动形式作了机械论的解释,认为人与动物没有性质上的不同。

▪霍尔巴赫:

运动是纯粹的机械运动,并且把因果联系归结为机械的因果必然性。

▪以分析、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

▪伽利略:

提出物体的“第一性”与“第二性”之分。

▪笛卡儿:

将世界划分成“精神的”和“物质的”两个世界;自然界只有物质和运动,感性的事物由物质的运动造成,而它们所做的只是机械位移的运动。

▪近代科学家们把自然界分为各个部分,抛开各个部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研究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特征而抛开其发展变化。

这种在具体自然科学中的分门别类的收集材料的方法表现为一种归纳的方法。

▪培根:

把对于整体的认识归结为只是对它的各个局部的认识,再通过把一切研究归结为分析,把复杂的东西归结为简单的东西。

▪洛克:

以他的“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和“白板说”,将分析和归纳方法在哲学中的位置进一步提高。

▪以静态自然为主的认识对象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但是自然界的一切是从来如此,永远如此。

自然界的任何变化和发展都被否定了。

▪自然界如果有变化,也只是物体的机械动作和它们的动量交换,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是由外力推动的。

▪牛顿:

把物质的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物质仅具有消极被动的惯性,自己绝无能力改变运动状态,须得外力的推动。

▪笛卡儿:

“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

▪拉美特利:

人与动物的差异仅仅在于人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他们之间“只是位置的不同和力量程度的不同,而绝没有性质上的不同”。

▪近代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科学基础:

19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

▪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第一个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

▪赖尔的《地质学原理》:

地质渐变的思想深入人心;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揭示动植物结构的同一性;

进化论:

说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揭示自然科学各分支之间的普遍联系。

▪主要内容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运动性

▪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的可认识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马克思:

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

▪恩格斯: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辩证图景:

▪星云、天体和太阳系的演化

▪行星、地球的演化和发展

▪地球上地层和大气层的演化

▪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有机物到最初蛋白质的形成

▪由没有定形的蛋白质到第一个细胞的出现

▪由细胞逐渐进化为植物和动物直到人

这一切都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物质的运动性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恩格斯: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

恩格斯:

“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在也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

▪“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恩格斯: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这种永恒存在和永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恒有的;

恩格斯:

“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

恩格斯: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规律是历史的。

▪恩格斯:

“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规律的可认识性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规律具有普遍性。

▪四、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

▪系统科学的发展:

老三论: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新进展: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Ø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Ø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Ø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有机整体性

▪动态开放性

▪自组织性

▪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物质观的补充和深化;

▪运动观的补充和深化;

▪时空观的补充和深化;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增添了新范畴。

▪自然界的系统性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自然界的基本层次

▪宇观层次、宏观层次、微观层次

▪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细胞、植物、动物、人体、固态宏观物体、液态宏观物体、宏观气团、宏观尘云、小的行星卫星、大的行星卫星、行星系统与卫星系统、恒星、星云、恒星集团、星系、星系集团。

自然界的演化

▪进程: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方向:

可逆和不可逆,进化和退化。

▪方式:

渐变与突变。

▪五、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产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相发展的现象。

▪人口激增

2.3亿

1830年10亿

1930年20亿

1960年30亿

1974年40亿

1987年50亿

1999年60亿

▪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土壤流失与土地荒漠化扩展;

▪森林资源日益减少;

▪生物物种灭绝加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矿产资源告急。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酸雨、臭氧层耗损;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化学污染;

▪物理污染:

放射性污染,热污染。

▪“一个持续发展的未来要求我们同时进行:

抑制二氧化碳的积累,保护臭氧层,恢复森林和土壤,停止人口的增长,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再生能源。

没有任何一代人曾面临如此多的急需关注的问题。

前人一代代关心过人类的未来,而我们却是面临这种决策的第一代人,这种决策将决定我们下一代继承的地球是否适合居住。

▪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生态危机的实质:

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传统发展观;

▪生态危机的实践根源:

工业文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尖锐冲突。

▪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马克思)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恩格斯)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结果又消除了。

”(恩格斯)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恩格斯)

▪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人改造自然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人既是自然的消费者又是自然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马克思)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

”(马克思)

▪可持续发展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论

经济增长极限论:

▪人类可用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

▪人类受到资源消耗的威胁;

▪资源耗竭会导致社会崩溃;

▪要维护人类环境必须停止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决定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解决经济增长难题的巨大力量;

▪从长远看,人类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无限可能性;

▪经济增长有巨大潜力;

▪经济增长比环境保护更重要。

▪经济与环境协调论:

“经济与社会发展是缓和重大环境问题的根本,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目标应力求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或尽量使它减少到最低限度。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承载能力为基础;

▪环境与资源问题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

▪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互相依存,两者应当综合起来予以思考。

保护意味着对人类利用的生物圈加以管理,以使生物圈能给当代人带来最大的和可持续的效益,同时维护生物圈满足后代人需求和期望的潜力。

发展是指生物圈的变化及人力、财力、生命和非生命资源的利用去满足人类需求并改进人类生活质量。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我们不是继承前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第38届联合国大会成立的高级专家委员会:

▪勃兰特:

“共同的危机”

▪帕尔梅:

“共同的安全”

▪布伦特兰:

“共同的未来”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环境与发展大会”:

“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

第一,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第三,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中国环境问题和《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

人均资源量少,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低劣资源比例较高;

▪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

▪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资源和环保法制不健全,环保投资不足,环境教育起步晚;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与国际经济接轨给环保带来压力。

▪1994年3月,中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定义: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基本原则:

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

▪科学认识论与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问题的提出

1、科学发现始于问题

▪波普尔

▪库恩

2、科学问题的概念与结构

▪科学问题是指在特定时代,科学认识主体在分析当时科学背景知识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