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0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孝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

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

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

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

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

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

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

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

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

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哈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

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

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

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

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

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

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

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

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

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

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C.“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

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5.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4分)

 

6.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8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

“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9.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

父知逊,夔州长史。

仁杰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

“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

”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

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

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

“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

“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

“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

“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

‘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

”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

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

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

仁杰奏曰:

“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

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

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

仁杰曰:

“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

”遽令罢之。

(《旧唐书·

狄仁杰传》)

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卷,指道书或佛经。

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虫,纸色黄,故称“黄卷”。

本文中的“黄卷”即是道书。

B.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D.高宗,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被追尊的名号。

高宗是守成令主的美号。

文中的高宗是指唐高宗李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注重孝道,对友仁爱。

父母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思念父母,感慨不已;

并州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迈,狄仁杰请求代他出使。

B.狄仁杰直言劝谏,公正执法。

大将军权善才误伐了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他,狄仁杰认为他罪不至死,上奏直谏,终使高宗免其死罪。

C.狄仁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横,朝廷慑惧,狄仁杰上奏弹劾他,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王本立。

D.狄仁杰体恤百姓,节用爱民。

皇帝要去汾阳官,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径妒女祠会招致灾祸,就征用百姓另外修路,狄仁杰下令立即停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2)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至后①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

③金谷、铜驼:

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④棣萼:

出于《诗经·

小雅·

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15.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论语·

里仁》篇关于如何对待“贤”与“不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于《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八字,写出了曹操儒雅豪迈的气概。

(3)李白善于吸收前人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蜀道难》中化用了晋代张载《剑鸣阁》中“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但网络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

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

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

“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

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

一声叹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元凶巨恶无所不至孤芳自赏水到渠成

B.罪魁祸首无孔不入孤芳自赏应运而生

C.元凶巨恶无所不至顾影自怜水到渠成

D.罪魁祸首无孔不入顾影自怜应运而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20.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

(6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5分)

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有人感慨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

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

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看哭了无数人,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这篇《感谢贫穷》引起网上热议,有网友评论:

“生活的贫穷让她更加的坚忍不屈、自强不息,更加热爱和珍惜人生。

”还有人说:

“‘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

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

”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

“贫穷不值得感谢。

关于“贫穷”,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

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