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礼仪.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185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礼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校园礼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礼仪.docx

《校园礼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礼仪.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园礼仪.docx

校园礼仪

[推荐]校园礼仪

[日期:

2008-10-07]

来源:

作者:

16fzjc

[字体:

大中小]

一、同学之间的礼节和礼貌

真诚友爱

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

因此,要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同学友爱团结。

同学之间要平等待人,相互尊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

平时遇见同学一定要打招呼。

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问好、点头、微笑、招手或喊一声名字等。

要做到热情、诚恳。

用你的真诚去爱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

相互尊重

每位同学都需要被他人关爱,被他人尊重。

首先是尊重他人人格。

讥笑、辱骂、给同学起绰号,不仅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还侮辱了同学的人格,是低级趣味、很不礼貌和很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

每位同学的生活习惯是自幼养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潜移默化的结果。

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就等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集体意识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集体,正像一滴水离不开浩瀚的江河大海一样。

因此,我们每位同学都要有集体意识。

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遵守规章制度,不可我行我素。

在你付出的同时,也将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善于交谈

交谈是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交流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了解、友谊和相互增长知识。

同学们之间的交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说话态度要诚恳谦虚,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

2、交谈中力求语言文雅注意场合分寸。

3、开玩笑,应注意,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

听同学说话时态度要认真,不得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要插话或提问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若同学说得欠妥和说错了,应在不伤害同学自尊心的情况下,恳切、委婉地指出。

吵架、骂人、说难听话是一种无教养的行为及无礼的表现。

借物还物

同学们经常在一起,难免相互之间借用东西,但是须谨记有借有还,即使随便用一下别人的物品,也应事先打招呼,征得他人同意。

帮助他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校园礼仪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当有同学需要帮助时,应分清是非,弄明情况,如果是对的,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助其一臂之力,忌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如果要你弄虚作假,或者是违反校纪的事,就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不可同流合污。

自己需要帮助时不要强求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考虑。

尽量不给别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麻烦。

二、学生的礼仪常规

升国旗、唱国歌的礼仪

参加升旗仪式的学生要穿好校服,并保持衣着整洁,系好拉链,戴好胸卡,脱帽,面向旗杆方向立正站好。

不得交谈、走动或做其他动作。

升国旗奏国歌时,面对国旗行注目礼,直到国旗升至杆顶。

国歌是音乐形式的国家象征。

唱国歌时要立正站好,目视前方,神态庄重,歌词正确,音调准确,声音洪亮。

仪容、仪表、仪态的常规

衣着得体:

中学生的日常着装要符合年龄特点,特别是符合学生身份,整洁大方。

共青团员依照规定佩戴团徽。

学生不化妆、不戴饰物、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

参加集会、听讲时坐正立直。

坐正:

头正颈直,上体与座椅靠背基本垂直;立直:

抬头挺胸,上体、双腿与地面垂直。

行走稳健:

行走姿势正确、步幅适中,稳健有力。

在楼道、教室行走时,慢步轻声;在街道上,靠右行走;不摇肩晃臀,不多人勾肩搭背行走。

谈吐举止文明:

是仪表的综合要求。

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语言文明。

待人接物中,表情自然,动作大方。

与人交往、谈吐的礼仪常规

尊称(敬称):

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

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谢时回答说“没关系”;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说“谢谢”。

使用体态语言的礼仪常规

微笑:

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

鞠躬:

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

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低头眼向下看。

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可再深些。

握手:

是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祝贺或鼓励的礼节。

握手前起身站立,脱下手套,用右手与对方右手相握。

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

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

老友间可握得深些、久些或边问候边紧握双手。

多人同时握手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后再伸手,依次相握。

招手:

在公共场合远距离看到相识的人或送别离去的客人,举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

鼓掌:

是表示喜悦、欢迎、感激的礼节。

双手要有节奏地相击,鼓掌要适时适度。

右行礼让:

在校园、上下楼梯、楼道或街道上行走时,靠右侧行进。

遇到师长、客人、长、幼、妇、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校内的礼仪常规

进校第一次见到师长,要止步立正鞠躬问好:

“老师好!

”“校长好!

”人多时,可以点头示意问候;见到同学,可点头致意,招手问好。

上下课起立。

站在座椅一侧,双手自然下垂,向老师行注目礼。

课上准备提问或回答问题先举手。

正确动作是:

端坐座位上,右肘放在桌面上,上臂上举,右手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等老师允许再起立发言。

进入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告”或敲门,声音以室内人听见为适度,在社会交往中,进入他人房间也须先敲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入内。

家中礼仪常规

就餐先请长辈入座,自己方可就位,就餐中也要礼让他人。

离家前,向家长打招呼:

“我走了,再见!

”归家说:

“我回来了!

见家长离家或归家,主动招呼,递接物品。

迎宾的礼仪常规

宾客来访,要起立迎接,面带笑容,主动问候:

“您好!

”“欢迎您来!

”回答客人提问要起立。

为客人让座、送水;客人与家长谈话时要回避;客人离去,起身送至门外。

三、上课应答的礼仪和规范

教师上课提问,是检验自己教学效果的最快捷和最直接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理解接受了,另一方面又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而学生的回答,反过来又能启发教师的思维活动。

因此,教师提问是一种正当和必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就要有礼貌地对待教师的提问。

学生如要回答问题,应先举手,并要在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时,方可站起来答题。

切不可坐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发言,也不要抢先答题。

回答问题时,站姿、表情必须要大方,不要搔首弄姿或故意做出滑稽的举止引人发笑,说话声音要响亮、清晰,不要声音过低或吐字不清。

对提的问题答不出,也应先站起来,再用抱歉的语调实事求是地向老师说清楚,不要不站起来。

在别人回答时,不应随便插嘴。

别人答错了,也不应讥讽嘲笑。

自己能答,可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再站起来补充回答。

课堂回答问题应做到:

通常先举手后回答。

站姿要端正。

目光注视前方,声音响亮,以全班同学都听得见为宜。

要有条理,简明,尽量无语病。

集体回答时,尽量和同学们声音一致,忌出异调怪腔。

同学发言出错时,忌哄笑挖苦。

四、真心谢师无须送重礼

尊师重教是优良传统,但老师和学生的感情是不能用金钱和礼物来衡量的,每位学生都应真心感谢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珍惜真正的师生情。

其实,一份优异的成绩,一声深情的祝福,一首诗、一幅画就是对老师最好的祝福。

调查操场传出祝福声

教师节当天,记者来到一所中学校园,刚到操场就听到一声整齐洪亮的“祝老师节日快乐!

”原来是正在上体育课的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尊师之情。

尽管这份礼物不算贵重,但从这位年轻的体育老师激动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份礼物其实很合老师心意。

随后,记者在教学楼的一层,发现几乎每个教室的桌子上都摆放着鲜花,有的教室黑板上还写着对老师祝福的话语。

老师们在进入教室时,看到这些温馨的布置都会先惊讶,紧接着就是满面的笑容和感动。

老师最爱学生的小制作

面对形形色色的礼品,一所中学的朱老师说,她今年收到了一张学生为她画的漫画肖像,画像中惟妙惟肖的神态让她一想起就会忍俊不禁,而且一想到这是学生亲手制作的,心头就会暖暖的。

另一位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20年的张老师说:

“比起一些贵重的礼品,我更喜欢学生亲手做的小制作,一张贺卡、一幅图画、一张剪纸……这些孩子们亲手做的小礼物我都乐意接受,而且会珍藏起来。

五、追星不盲目学习可贵处

目前,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追星的现象,很多孩子宁愿逃学也要去参加自己偶像的歌迷或影迷见面会,有的少年每天中午只吃个煎饼或喝碗粥,只为攒钱买张价格不菲的演唱会门票。

面对追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让孩子从盲目追星变为发掘偶像身上的可贵之处,向“偶像们”参与公益事业、在困境中进取、不断追求的优秀品质学习。

记者调查

偶像崇拜,已经成为时下青少年群体一个普遍又引人关注的现象,孩子们为国内外的偶像明星或喜或悲,甚至迷失自我,很多父母、老师对此也满心困惑。

2003年,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

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

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正在崇拜某个明星。

其中初中生的比例高达49.3%。

把偶像变成榜样(《中国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弓立新)

孩子对偶像的崇拜,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首先都要有一份理解,因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标志性行为表现,反映了每个时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与困惑。

教育孩子们应该把偶像变成榜样,要关注他这个人是怎样走向成功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化偶像为榜样,从而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指导和激励作用。

六、上课遵守纪律莫开小会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都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挑战权威、质疑老师。

作为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下,都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在老师讲课过程中,学生不要窃窃私语,和同学开小会,以免破坏课堂气氛,伤害老师讲课情绪。

记者调查开小会最伤老师心

上课遵守纪律,这个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却在被一些学生所忽略。

有的学生甚至还把在课堂上公然违反纪律当作是自己个性的一种体现。

其实在这些学生放纵自己的同时却伤害了许多老师的心。

一位在小学教语文的白老师对记者说:

“现在有的学生很聪明,领悟能力强。

上课自己听懂了,就开始不遵守纪律,一会儿和旁边的同学说说话,一会儿又接接老师的下茬。

老师除了要把课讲好外,还要花费许多心思用在维护课堂纪律上,有时候真觉得力不从心。

最重要的是,大多数老师都认为课堂纪律不好会严重影响我们讲课的质量。

另一位中学老师认为“有些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正讲得投入,学生却在底下开起了小会,不知是在讲笑话还是在干什么,逗得周围同学哈哈大笑,一点都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每当这时候,我讲课的激情一下就全没了,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

专家观点:

启发学生要有技巧(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社长刘秀英)

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强,他们违犯课堂纪律,主要是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纪律观念,不知道该不该做,加上年龄特点——好奇,模仿力强,看见别人怎么做,自己也去做;二、缺乏自制力,坚持性。

这类学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应该,但是却控制不了自己,或者这一次教育改正了,下次又犯,无法坚持。

三、容易受情绪的困扰,例如遇到挫折,压力过大,对教师的抵触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严重违犯课堂纪律。

而对于年龄稍大的中学生和高中生,应该学会在课上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尊重别的同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为所欲为。

溯源解读《弟子规》(5)

《弟子规》是旧时教诲学童生活与学习规范的启蒙读物。

今天,当我们再读起这本书时,不仅能从中体味到深厚的国学文化,也有很多是需要现在的孩子学习的品质。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

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餘。

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礼仪样板

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

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

“再见。

七、请珍爱校园的公共财物

有珍爱之心是最起码的爱护公共财物的表现。

不管身在哪里,同学们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周围有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也不要盲目模仿,而要坚持正确的行为。

比如,有的同学放学下楼的时候,不从楼梯走下来,而是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来,这样做既危险又对公共财物有损害。

可是,自己的同学都在这么做,而且玩得不亦乐乎,还要你也一起玩。

你是随从他们呢,还是坚持爱护公共财物呢?

这时,坚持正确行为最重要。

有一句诗这么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我们可以把句子里面的“春”比喻为美好的社会。

要建立美好的社会,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人人都有良好的行为。

可是,现实生活中难免有一些人,会做出有损公共财物的行为,我们可以适时地帮助和提醒这些人,共同维护美好的家园。

不但自己要保护公共财物,还要劝导自己的好朋友和同学爱护公物,这样大家都提高认识,行为也就文明了。

公共财物面临险境时学会呼救报告。

有些人盗窃国家公共财产,损害公众的利益。

如果你发现了这种现象,要学会报警。

少年儿童不要单枪匹马地与这些犯罪嫌疑分子面对面地作斗争,可以迅速想办法报告周围的人。

如果公共财物遭遇火灾,要马上拨119报警,呼叫更多的成人抢救公共财物。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发现公共财物被损坏了,为了美观和便利,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洁白的墙壁、平整的桌面因遭到乱涂乱画而不堪入目,我们可以拿起抹布擦洗干净;如果桌椅上螺丝松动了,我们可以拿工具拧一拧;校园的花草被践踏了,我们可以扶一扶;教室里的门窗有损坏的,我们可以想办法修一修。

八、宁静课堂杜绝手机干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经成为了再平常不过的通讯工具。

这种普及性不仅体现在成年人中,还在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

手机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学生把手机当成了即时玩具,上课发短信、玩游戏、上网……手机污染已经成为课堂上不协调的景象。

记者调查:

课上短信分散精力

目前中小学生中拥有手机已不是少数,他们用手机发短信、聊天、玩游戏……在学生手中,手机是多种功能的集合体,既是通讯工具,也是玩具。

下午上课时间,老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正襟危坐,从前方一眼望到后,一群很听话的学生,时而低头整理,时而抬头望师,仿佛完全融入了课堂;但从后面望,一群“聚精会神”的学生陆续的做着同样一个动作——低头发短信,而所谓的抬头只是在等待下一条短信的来临。

面对越来越多的课堂“拇指一族”,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是反感。

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曾峥对记者说:

“我的同桌整天离不开手机,无论是上课下课,他总是在聚精会神的发短信,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短信要发,有时无聊了还玩手机里的游戏。

虽然他把手机声音调到了振动,但是来短信时桌斗里一振一振的,对我听课还是有影响。

我觉得高中学生用手机并没有什么,但是上课应该关机,不能打扰老师和同学。

应届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姜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不赞成学生拿手机,学生本身好奇心强,自控力差,拿个手机极容易分散听课的注意力。

一些学生痴迷课堂发送短信息,不仅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听课质量,也会使老师降低讲课的情绪。

但现在家长对孩子很宽松,要就给买,学校也没办法。

”言语中透出了些许无奈。

专家观点:

尊重课堂,杜绝攀比(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社长刘秀英)

作为一个学生,杜绝课上用手机发短信或玩游戏不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尊重,更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礼节。

包括成年人都应该懂得这样的道理:

开会、听课和一些安静的场合不应该使用手机,或者至少把手机调到振动,不随意接听电话。

同学们在上课时,如果授课老师的手机响了,大家都会很反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不尊重,有些学校还会把老师在课上接听电话当作教学事故来处理。

同样,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既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听课,又会影响到老师的讲课。

每一堂课老师都会精心准备,每个教学环节都会细心琢磨,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有什么急事,无论有什么可以解释的理由,上课时手机响,同学间互相发短信都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上课,本来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不应该以低头发短信来代替思考、提问、议论。

现在出台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准则是很有必要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觉遵守及与老师的相互配合。

学生时代处于最易接受新生事物,且缺乏自制能力的年龄段,因此学生拥有手机最易出现在购买手机时相互攀比、上课或自习时发短信影响学习的情况。

家长不要给自己的孩子配备手机,同时学校要作出明确规定,不让学生在学校携带或使用手机。

礼仪样板

中小学生有手机已经不是新鲜事,由此引发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上课时手机短信不断,听讲座或开会等安静的场合手机铃声响个不停,跟老师、长辈讲话时还没耽误接发短信。

围绕着手机的不文明,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懂得自律,尤其是初中学生,不要将手机带到学校,更不要在学校使用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

“请家长不要购买手机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以免影响孩子在校学习。

”北京海淀区某中学曾经致信全校学生家长,要求家长不要为孩子配手机。

学校不少教师表示,由于很多学生在上课时用手机发短信,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

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共同利益,青年学子们应该把杜绝在学校使用手机当成一项校园行为规范来自觉遵守,让手机污染远离课堂和校园。

九、玩笑开过火易伤同学心

人生中最纯真的友谊是在校园结成的,人生中最诚挚的朋友也往往是自己的同学。

所以,在学生时代一定要珍重同窗情谊,相互关爱和帮助。

虽然说童言无忌,但是有的时候自己不经意中的一个动作或一句话伤害了对方,甚至给对方造成一生的阴影。

所以,同学间的交往光有一颗热情与坦诚之心是不够的,同学之间还要懂得学会体谅、尊重对方,不仅要懂得如何不伤害别人,同时也要懂得,当对方善意伤害自己时要学得更加宽容。

记者调查:

“起外号”引发同学矛盾

在去年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中,29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学生投票选出了自己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

结果,有比例高达81.45%的小学生选择了“语言伤害”。

在学校中一些语言伤害来自同伴。

许多小学生表示:

同学互相起外号,有的同学被激怒而发生冲突,更多的被起外号的同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和痛苦。

一些青少年杂志社经常接到家长的电话,诉说自己的孩子因受到同学挖苦和嘲讽,对上学产生了恐惧感,不想继续上学或者要求转学。

初二学生小韩表示:

同学之间不该互相起外号。

如果被同学起了外号的话,其他的同学会跟着叫你的外号,那么你的心情会很难过,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同学之间的团结。

高二学生王乐也认为,同学之间不应该互相起外号。

虽说好的外号让同学直呼起来,彼此之间会觉得更加亲切,但有些同学给别人起的外号是含贬义的,有部分同学甚至用脏话给人起外号。

这样,对方会感到很反感,彼此也会疏远。

专家观点:

尊重别人是行为准则(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给别人起绰号是常见现象,符合孩子的成长特点,面对事物,儿童喜欢抓特征便于记忆,这体现着孩子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因此,完全禁止起绰号的行为不科学也不实际,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才能让他们领悟尊重他人的道理。

历史上有绰号的人很多,比如《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智多星”等,这都体现着一种对人的赞美,是完全善意的,受到欢迎的同时,还会给人一种愉快的享受。

所以,起绰号的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根源是让孩子理解如何尊重别人。

比如拿人家的生理缺陷起绰号,抓住别人的缺点、差错不放手,侮辱同学人格,这些行为是对别人最起码的不尊重,与之联系的绰号不但显示不出与同学的亲密,反而会引起人家的反感。

这时,学校、家长都应该及时引导孩子,让学生体验被别人起不恰当绰号后的痛苦感受,让他们明白尊重别人是进入学校、进入社会的礼仪起点。

礼仪样板

同学之间相互称呼外号其实是一种亲昵的举动,但是这要看外号是否起得恰当。

有的外号对对方是一种赞赏或表扬,并非含有贬义,比如称爱学习的同学为“小学究”,叫班上年纪最小的同学为“小不点儿”,这些外号不仅不会让对方觉得反感,还会让人觉得受到了宠爱,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窗关系,说不准这些外号还会成为一个人难忘的回忆,甚至会跟随他一生。

但是,如果给同学起的外号因嘲笑对方身材、智力、家庭等缺憾,甚至是具有侮辱性的外号,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了,应该禁止。

此外,除了相互叫外号,同学之间开玩笑时也要讲究轻重,千万别说到对方的短处或是痛处,当被开玩笑的同学露出不满神情时,一定要及时停止玩笑,并立即安抚对方。

十、问候老师行礼鞠躬更礼貌

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教师是知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在社会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理应受到尊重。

而向老师问好是尊师最基本的体现。

礼仪记者调查

上周,记者在上学早高峰时来到海淀区一所中学,发现学生们见到老师表现各异:

大多数都会主动问好;也有部分人在看到老师迎面走来时,绕道而行;还有的学生一进校园就低头溜边快走,更有甚者,在老师从身边走过且主动叫到他的名字后,才不情愿地回一声“老师好”。

佟老师是这所学校高二年级某班的班主任。

她告诉记者,大多数学生能做到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但很多学生只和认识的老师打招呼,而遇到不教自己课的老师就不问好。

还有的学生只挑自己喜欢的老师问好,不喜欢的老师就装作没看见。

礼仪专家观点

学生要尊重老师,这种尊重首先体现在表面礼节上的尊重,见到老师要有礼貌,能够做到主动热情打招呼,通过在每次上课前主动把讲台擦干净、课间擦干净黑板等这些小事也能让老师体会到学生的细心。

尊重还包括与老师讲话时,语气温和,语调平稳,说话时不要指手画脚。

要保持端正的身体,双目注视老师,认真听,不可东张西望,不可将手插在口袋里,或两条腿一颤一抖地晃动。

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体现了学生尊重老师的意识和受教育程度。

如果青少年不能学会尊重他人,将来就不能融入社会,也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认可。

尊师不仅体现在对老师有礼貌、帮老师拿东西等方面,还体现在对老师辛勤劳动的理解,并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的辛勤工作。

所以,一声亲切的问候,可以化解老师一天的疲劳。

礼仪样板

学生在校园内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

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或宿舍,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

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

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与老师交往时行为举止要恭敬,见到老师要鞠躬敬礼让路,同行时要让老师先行。

此外,敬师尊长的良好传统还体现在许多文明礼貌的称呼上,如把师长称为恩师、严师、良师等,把老师的话称作是教导、教诲、训诫、赐教等。

十一、向老师提意见要讲分寸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